正文 第23章 打破俗套方能製勝(1)(3 / 3)

某日,一位白癡對天才說:“我的牙齒能咬住我的左眼睛,你能嗎?”

天才說;“絕對不可能啊?”

白癡說:“那我們打個賭?”

天才應允,但見白癡將假眼球取出,用上下牙咬了眼球,頓將天才嚇壞了,說道;“真沒想到,真可以呀。”

白癡又說:“我的牙齒能咬住我的右眼睛,你能嗎?”

天才說:“不可能的!”他想,難道兩隻眼睛都是假的?

於是兩人再次打賭,隻見白癡輕易地把假牙拿下,往右眼一扣。天才吃驚了,說:“真沒想到,真可以呀!”

你說誰是白癡?

後來,天才早亡,而與天才同齡的白癡卻活得很健康。再後來,活著的白癡突然大慧,知天知地知未來。

人們常用傳統的思維習慣來束縛自己,一想到“這是絕對不能的”就不再往下想了。要知道世界是多樣的,變化的,人不能固守著自己的習慣思維而原地打轉。

四、打破習慣的枷鎖

棋壇高手升田幸三曾寫過下麵一段發人深思的話:

我父親是個很有力氣的人,一百多公斤的石塊他能一下子就舉起來。由於他那麼有力氣,所以一直靠砍柴賺錢過活。

我還是小孩子時,經常大清早天還未亮時就跟隨父親到山上砍柴。

有一位看起來大約有60歲左右的老伯伯也到山裏砍柴。

可是他總在日上三竿後才姍姍而來,回去時間又比我們早,有時還半途停下來抽個煙,整理一下斧頭,可是他每次砍柴的數量總是比父親要多得多。

他不如父親有力氣而且也沒有什麼更犀利的工具,但是父親的砍法是朝一處用力砍,而老伯伯則是繞著砍。

那時我就想,一定是父親所砍的都是些木質比較硬的地方,所以比較費事,其實正好相反。

有一次,我仔細看父親砍一顆有節的樹,我注意到他總是避開有節的地方砍,老伯伯都是從有節的部位開始下手,而父親在躲避有節的地方時,斧頭老被卡住。

這些記憶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沒有節的樹幹比較容易砍斷,而有節的地方則不容易砍斷。隻有當你跳出傳統的框框後,才發現有節的地方雖然意謂著硬,但越硬的地方卻是越容易折斷的地方。

日本有個“東洋人造絲公司”,他們在生產中遇到一個難題,即合成每根紗的5根線粗細總是紡不均勻,技術人員想盡辦法也解決不了這個難題,大量次品直接影響了公司的效益。這時有個生產班長建議,既然5根線紡不均勻,何不索性生產一種表麵粗糙的麵料,給一貫追求光滑閃亮衣服的顧客來個驚奇呢?公司采納了他的建議,結果這種表麵粗糙質地柔軟的新型麵料投放市場後,很受顧客歡迎。次品的處理辦法通常是降價銷售,而日本那家公司轉換思路,使次品搖身一變為暢銷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隻要善於打破習慣思維的枷鎖,擴展思維的視角,就會在處理問題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常規有時是一種誤區

其實,思維定勢、心理定勢在人類社會進步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一般來說,思維定勢有利於常規思考。它使思考者在思考同類或相似問題的時候,能省去許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能不走或少走彎路,這樣就既可以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精力的耗費,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成功率。再就思考者的感受方麵來說,還能起到一種使思考者在思考過程中感到駕輕就熟、輕鬆愉快的作用。

思維定勢的這種有利作用,特別明顯地表現在各個領域裏的許多專家身上。他們常常能很快就找到解決本專業問題的有效辦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的頭腦中已形成了關於本專業問題的大量的“一定之規”。

舉例來說:機械裝置要自動化,需要能源來提供裝置運行所需的動力,現在人們普遍使用電動機,這早已成為機電專業方麵的常識。這一常識,在眾多機電專業人員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有了這樣的常識和思維定勢,使科技人員在設計各種自動化機械時,對於如何解決它們的動力問題,就不需要再費時費力地去逐一探索、試驗,很快就能明確:需有電動機來驅動。這顯然對設計自動化機械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但是,這種“一定之規”,卻使人們在遇到有些問題時百思不得其解。有這樣一個例子:

為滿足市場需要,日本一家公司的科技人員開始設計一種新的小型自動聚焦相機。

所謂自動聚焦,就是相機要根據拍攝的對像,自動測量距離,然後鏡頭作相應的調整,自動定好焦距。設計這種相機有幾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小巧輕便,客易操作,而且要成本低廉。

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條件,在相機裏裝進電動機以後,體積就小不了,重量就輕不了,成本也很難降下來。如果要為它再去特別設計一種專用的超小型電動機,時間又很難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