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外一隻猴子,從開始飼養時,科學家就經常去撫摩它,逗它玩,並經常把它牽出來和別的猴子在一起玩樂。所以這隻猴子表現得很活潑,反映很靈敏,對別的動物也很熱情。
兩隻猴子的不同反應,說明了接觸是多麼的重要,他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對人生的觀念、認識以及對感情都會有很大的關係。
在地中海國家,男人們在高興愉悅的時候,也可以互相擁吻,以表示相互的熱情與友好。
西方人自幼便經常受到家長的擁抱和親吻,一直到成年、老年,這種親情間的接觸仍舊頻頻,在不斷的重複接觸中傳遞親情與溫情。
有許多人就很少注重接觸的效用,肌膚的接觸能導致內心的親和,肌膚的接觸能致使情誼的融合,肌膚的接觸能撫慰綻裂的傷痕。我們應在生活中接觸,在接觸中生活,打破傳統與習慣的束縛。在接觸中感受人間的真情。
房屋的後麵有一棵葡萄樹,幾年來一直半死不活的。不料,去年卻像煥發了青春,枝葉茂盛,還結了許多葡萄。我很高興,就摘一些送給別人嚐嚐,讓他們分享一下這份心情。
我拿了些送給了一位商人。商人用兩個手指掐了一顆小心地送進嘴裏,忙說好吃,好吃,多少錢一斤?我說不要錢,請你嚐嚐。他不願意,堅持要付錢。無奈,我隻好收下了他的錢。
我把葡萄送給一個幹部。他接過我的葡萄後一直注視著我。然後呻吟地問,你有什麼事嗎?我告訴他我沒有什麼事,隻是想讓你嚐嚐這些老樹結的新葡萄。
我把葡萄送給一位少婦。她有些意外,他的丈夫一臉的警惕。我很尷尬,忙說這種葡萄本地沒有,很好吃。那男的像吃毒藥一樣吃了一顆,肯定是酸的,我想。從此,他們家就有了爭吵聲。
我把葡萄送給一個過路的老人。他吃了一顆後,摸摸白胡子說了句不錯,就頭也不回地走了。我很高興,我終於找到了一個人,他是在真正地吃葡萄。
人們很容易將觀念和思維編入現存的框架裏,帶著有色眼鏡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如果我們換一種心態,就會發現世界也隨之發生改變。正如英國人狄斯累利所說:“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
九、市場經濟必須轉變觀念
《存亡之秋——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來龍去脈》一書向我們指出:中國走向市場經濟,正在從以下五個方麵改變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傳統觀念。
1.改變傳統就業觀念,樹立自由擇業觀念
市場經濟對我們個人的首要要求是自由選擇職業。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職業和工作選擇完全是領導和政府的意圖,個人是沒有選擇自由的。這種就業製度所帶來的弊病是數不勝數的。許多人終其一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隻能浪費青春,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工作。許多人在一個單位不受重用,長期受到歧視,甚至打擊,但他毫無辦法,隻能忍氣吞聲,許多人十年、幾十年解決不了兩地分居之痛苦,工作幹勁受到影響,感情上也受到極大挫傷。
為什麼要自由選擇職業呢?除了上述理由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由選擇職業是充分發揮每個人特長、才能的最佳方法。
日常經驗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特長,所謂“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張三精於理工,李四長於哲學,王五才能在經商,如此等等。一個社會的經濟要有迅速發展,個人收入水平要提高,就看能不能把每個人的才能最充分地發揮出來。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能“國富民強”。學理工的非要讓他去做官,搞哲學的硬要讓他去經商,會經商的偏要讓他去做工,用其所短,避其所長,社會和個人都得不償失。
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目的呢?那就是通過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價格來調節,因為最了解自己才能的莫過於自己。你究竟能幹什麼你自己最清楚,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去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必等什麼領導來安排。在本單位是一條蟲,到外單位成了一條“龍”,這就是自由擇業、“人盡其才”最生動的寫照。
每個人自由發展自己的專業,然後通過市場交換,相互取利,是市場經濟帶來經濟繁榮的關鍵。這個道理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闡明的。
講到自由擇業,就不能不講到失業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有的學者估計,中國的國營企業要真正搞活,至少要裁掉三千萬職工。這3000萬職工都幹什麼去呢?這是工人失業的第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農民大量進城,同城市工商業職工爭奪工作崗位,這是不可忽視的。
這裏可以肯定地說,中國要實現市場經濟的轉變,短期內會出現大量失業人員。失業人員的問題處理得當,市場經濟會平衡過渡;處理得不好,市場經濟的轉變會遇到極大的障礙,甚至有中途夭折、走回頭路的危險。但回避失業問題也是不明智的。這個問題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