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在到美國後的18個月中,他竟換了15次工作。第16個工作崗位似乎是道密爾的理想選擇了,當時他的月薪已達到30美元,而且兩周後又加至175美元,因為老板對他十分欣賞。
可是正當別人認為他會在這個崗位上長久地工作下去時,他又向老板提出了辭呈,而決意去做一名漂流各地、浪跡天涯的推銷員。道密爾心中清楚,當推銷員有助於他全麵了解美國,為他今後自己的事業打下基礎。對於一個聰明、勤奮的人來說,任何崗位都有成功的機會。
道密爾的推銷業務發展很快,月收入已超過1000美元。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他的事業展現美妙前景時,他又把推銷路線賣給了別人,而傾其積蓄買下了一家麵臨倒閉的工藝品製造廠。許多人說他是傻瓜。
然而,他的這一步卻走得很出色,數月後,工廠扭虧為盈,生機勃勃。5年後,由這家工廠發展而來的玩具公司成為美國有名的企業。
就在他可以“享受人生”的時候,他又把注意力轉移了,他又買下了另外幾家破了產的玩具公司,數年後,這些公司又脫胎換骨,道密爾的事業更加興旺。
道密爾是屬於不逃避成長的人。正因為如此,才使他的潛力得到不斷地激發和調動,從而使他的價值不斷地升值,使他的事業不斷地走向新的成功。
這是一種“跳槽”,是成功而向前發展的好事。而現實有一些年輕人的“跳槽”隻是為了換一種活法。他們都想試圖以職業的轉換實現其生活方式的變化,為的是不至於像過去那樣活得心煩,活得勞累,而希望能夠活得更瀟灑,更快樂,更富有,更有出息。
北京某大學一位係黨總支書記、副研究員,利用暑期賣起了餡餅。在開業前有告示曰:宗旨為更新觀念,學習經商,體驗生活。
我國著名運動員李寧退出體壇,辦起了體育用品公司,也可謂是換一種活法。
但是,這樣的“跳槽”應該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方麵的準備。跳得不好,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會更不適合於你,經過體驗,你可能會覺得還是老的工作,老的生活方式與你更合適。但當你發現了這一切時,失去的東西已經再也找不回來了。
一位有名的房屋建築承包商,開始以承建大樓的成功贏得了客戶的信譽,但遺憾的是很快他又轉向了別的行業。
一天銀行通知他超支了,他的聲譽至此一落千丈。起初他埋怨所有的人,後來靜下心來,他懊悔地說:“我知道我滑得太遠了”,總結失敗的教訓,他覺得這次“跳槽”的決策是一次重大的失誤。後來他又重新回到建築業,幾年之後他再次崛起,取得了成功。
因此,在決定“跳槽”時,你首先要考慮到機會成本的因素。
“跳槽”既可能有收益,又要承擔風險和損失。會“跳槽”的人,風險小,損失小,收益大;不會“跳槽”的人風險大,損失大,收益少,甚至失去了很多,卻毫無所得。
那麼,“跳槽”中最關鍵的就是選準“跳槽”目標。
由於個人的條件不同,“跳槽”的原則各異,目標的選擇也自然有別。但無論是何種想法,都應按自身的實際情況,具體條件,理想願望和價值標準以及客觀允許的程度來分析,看看哪些工作和行業是適合你的。從而確定自己的“跳槽”座標係。
上海股市的“大哥大”,人稱“蔡百萬”的蔡聞浩198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學的是建築業。他曾經設計過不少高樓,在海南、深圳都已立了起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設計師,在某大飯店看望同學時,可能看上去寒酸了點,竟被人警惕起來,上下打量盤問一番。
受了刺激的蔡聞浩心理琢磨,難道窮就被人欺負,被人懷疑嗎?自此,他發誓一定要“脫貧”。
他轉行了,“跳槽”了,他進入了股市,做起了股票生意。現在的蔡聞浩已是上海的百萬富翁。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蔡聞浩,但同樣都會選擇真正要“跳槽”的目標。
城裏的人要出去,城外的人要進去。“跳槽”很可能就會變成這種“圍城”效應。
所以,不要盲目地“跳槽”,要認清自己,選準“跳槽”目標,讓“跳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選擇一個好的職業,一個適合於自己的職業,作好人生成功的謀劃,設計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