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陰暗與光明的抉擇(1)(2 / 3)

某省的一偏遠山區,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無論男女,出山的很少,婚姻結合也都是當地“自給自足”。某年山村分配來一城裏的師範生當教師。小夥子幹淨整潔的服飾、灑脫活潑的性格、淵博不凡的學識,像一條清亮的河流給沉悶的山村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當然也像一朵豔麗的花招來山裏的小姑娘圍著他蜂飛蝶舞。可是,時間不長,小夥子竟遭殺害,凶手竟是當地幾個“光棍”。審訊的時候,問他們為什麼殺害這個年輕的教師。其回答竟令人瞠目結舌:山裏的小姑娘都圍著這個教師轉,而瞧不起他們。多麼簡單、多麼輕易的殺人動機!不用過多思考,造成這一悲慘結果的罪魁禍首就是山裏男人的嫉妒在這個出色人物麵前,他們想的不是向他學習,努力調整自己,改造自己向他看齊,與他公開合理的競爭,而是以惡毒的手段鏟除對手,滿足自己落後的私欲,這真令人可恨之餘又覺得十分的可悲。

嫉妒是一條毒蛇,它使平庸者變得瘋狂而殘忍,在漸次增長的惡妒中無情地傷害別人並成為一種可怕的慣性,而無辜者卻被摧殘得鮮血淋漓。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有光彩有意義的?麵對別人的輝煌時刻又該如何正視自己的平庸?其實在大千世界中,每個人都有一個適當的定位。正確地確立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中的位置,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嫉妒別人,以一顆平常之心善待別人也善待自己,那麼哪怕是一份最平常的人生也自有它平常的珍貴!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有一篇文章,題目叫《富人區》。寫的是他一次旅美的經曆。文章是這樣的:

在洛杉磯,一位美國朋友開車帶我去富人區觀光,到那兒一瞧,千姿百態的房子和庭院,幽雅、寧靜、舒適,真好比人間天堂。我忽然有個問題問他:“你們看到富人住在這漂亮的房子裏,會不會嫉妒?”我這美國朋友驚訝地看著我,說:“嫉妒他們?為什麼?他們能住在這裏,說明他們遇上了一個好機會。如果我將來也遇到好機會,我會比他們住得還好!”

這便是標準的“老美”式回答。他們很看重機會。

後來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說他要陪我看看不遠處的富人區。日本人的富人區,小巧、幽靜、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個首飾盒,也挺美。我又想到上次問過美國朋友的那個問題,便問日本朋友:

“你們看到富人們住著這樣漂亮的房子會嫉妒嗎?”

這個日本朋友稍想了想,搖搖頭說:“不會的。”繼而他解釋道:“如果一個日本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通常會主動接近,以便把他的長處學到手,再設法超過他。”

噢,日本人真厲害。我想。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來看我,閑談之中說到他們城市發展很快,已經出現了國外那種“富人區”了。我饒有興趣地打聽其中的情況,據說有的院子裏還有噴水池、車庫,門口有保安,還養大狼狗。我無意中想到問過美國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個問題,便又問他:

“有沒有去富人區參觀呢?”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進去,在門口扒一扒頭而已。”這位南方朋友說。

“心理反應怎麼樣?會不會嫉妒?”

“嫉妒?”他眉毛一揚,笑道:“何止嫉妒,恨不能把那小子宰了!”

我聽了怔住。難道嫉妒真是中國人的專利?

瞧瞧,人的心理真是各具千秋,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而這種心理也會隨著人文環境的變遷和文化層次的提高而表現出不同的傾向和變換出不同的色彩。

三、壓住心底的火焰

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情緒是一種心理病毒;可以使你重病纏身,一蹶不振。憤怒者不僅僅表現出厭煩或生氣,這僅是一種外在表情,其核心則是一種惰性。也許會說:“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該發怒,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如果這樣,你更得看看心理學家如何替你診治了。

留心四周,你無不可以找到正在生氣發怒的人們。商店裏,也許顧客正在和營業員吵架;出租車上,司機也許正因交通堵塞而滿臉怒色;公共汽車上,也許兩人正在為搶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種情形,不勝枚舉。那麼你呢?是否動輒勃然大怒?是否讓發怒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這種情緒根本無濟於事?也許,你會為自己的暴躁脾氣大加辯護:“人嘛,總都有生氣發火的時候”、“我要不把肚子裏的火發出來,非得憋死不可”。在這種借口之下,你不時地自我生氣,也衝著他人生氣,你似乎成了一個憤怒之人。

其實,並非人人都會不時地表露出自己的憤怒情緒,憤怒這一習慣行為可能連你自己也不喜歡,更不用說他人感覺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對它留戀不舍,這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看待“憤怒”的。這裏我們所提的憤怒是指當某人在事與願違時做出的一種惰性反應。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敵意情緒、亂摔東西甚至怒目而視、沉默不語。它不僅僅是厭煩或生氣,它的核心是惰性。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實際地期望大千世界要與自己的意願相吻合。當事與願違時,便會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