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與著作(1)(2 / 3)

【向秀】(公元227—277)魏晉時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子期。玄學家。主要著作有《莊子注》、《周易注》等,但其著作大都佚失。向秀認為萬物都是自生自化,所以各任其性。主張自然與名教統一,強調“自然”應合於“名教”。“君臣上下”出於“天理自然”。向秀的“自然”與“名教”為一的思想對郭象的“名教”即“自然”的思想有影響。

【郭象】(公元252—312)西晉時期河南人,字子玄,玄學家,重要哲學著作為《莊子注》。郭象的哲學核心是“玄冥”“獨化”說,獨化說即各事物都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絕對,其存在是“自有、自生、自滅”。萬物間沒有統一根源或共同根據,而各獨立事物歸根到底不具有任何差別。否認事物間相互依存和轉化關係,主張“物各有性,性各有極”,即各事物有各自的自性,各自性有各自的原則,強調一切物隻須“自足其性”。他的獨化說否定有生於無,卻把自生、獨化的有誇大為永恒的絕對,把物的獨化歸於無故,堅持“不認識不知而冥於自然”的神秘主義。提出名教即自然,認為名教完全合於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的自然發揮也一定符合名教。要求人們各安其位。

【歐陽建】(公元267—300)西晉渤海人。字堅石。思想家。魏晉玄學中唯物主義“言盡意”論的代表人物。著作有《言盡意論》。歐陽建用唯物主義觀點解釋言、意、物的關係。他指出萬物客觀存在,不依人們賦予他們的言、稱轉移,但萬物之理,人們對事物規律的認識是通過語言概念即言、稱來表示。名與物對立統一,物為第一性,名為第二性。名對於物是“原其所以,本其所由”,由此講名、物相對立,然而名解辨物,此又謂名、物統一。但名是否能辯物看它是否與物達到統一,名隨物遷。名、物關係猶如形與影、聲與響,因此言能盡意。歐陽建的《言盡意論》篇幅不長,卻有力批駁了言不盡意的不可知論,宣傳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積極態度。對認識論的發展起了卓越作用。

【道安】(公元312—385)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中國東晉時期佛學家。早年便通達五經文義,後出家師事名僧佛圖澄,在佛教理論上打下堅實基礎。後到各地講學,宣傳佛法和禪學,培養弟子。並收集、整理和注釋《般若》、《道外》、《密跡》、《安般》諸經,創製《眾經目錄》對佛教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目錄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還製定了僧規。道安的著作很多,大部分已失,現有各種經文序10大篇,載於《雲之藏記事》中,另有《人本欲生經注》1卷,收各大藏內。道安的學說主要有兩方麵:祥學和般若學。對道安的思想是“本無宗”還是“性聖宗”在佛學界說法不一。

【慧遠】(公元334—416)東晉雁門樓煩人。本姓賈。佛學家,道安弟子,屬佛教中“本元”學派。著有《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大智論鈔序》等文。慧遠從本無”出發,闡述佛教所謂解脫道路。認為佛教最高境界以永恒不變為法性,要達到這種境界須超出世俗的見解,脫離世俗生活,這樣才得以精神性的解脫。他以神不滅論來論證佛教因果報應,認為形與神,神為主體,神能推動物的變化,神可脫離形體而單獨存在,永恒不滅。慧遠有儒佛相融的思想傾向,一方麵強調佛法為“獨絕之教,不變之宗”,堅持名教隻能行於世內,不能約束世外,同時又主張“內外之道,可合而明”認為儒佛可潛相影響,互為補充。他的這些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重大影響。

【僧肇】(公元384—414)東晉京兆長安人。佛教哲學家。主要著作被收集在《肇論》一書中,其中《不真空論》批評總結了佛教般若學各派,也間接指摘了魏晉玄學理論,認為本元派把有從無中割裂出來,並沒徹底取消物質世界,心無派實際承認了心外有物,即色派未從本體上論證物質世界根本不具有物質性,玄學未指明獨化的萬物本身是空幻的,僧肇以更徹底的唯心主義闡述了佛教宇宙觀,即根本否認有真正存在的物質世界,一切都是虛無,假象,幻像。《物不遷論》宣傳了形而上學的動即靜觀點,萬物看來在變,實際無所謂變。《般若無知論》實質是神秘主義不可知論,般若認識是佛教最高精神實體,最真實而又無形的實體。僧肇哲學觀對中國佛學思想發展有重要影響。

【範縝】(公元450—515)南朝齊、梁時期南陽舞陰人,字子真。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家。著作有《神滅論》《答曹舍人》等。範縝在反佛教神學鬥爭中堅持無神論立場,以偶然論的元氣自然論批駁因果報應。認為萬物的生長、發展都是順從自然的法則、偶然的機會,沒有什麼因果報應。為摧毀佛教的理論基礎神不滅論,著《神滅論》提出形神相即、形質神用和活人的形體才能有精神作用等唯物主義觀點,對於鬼神問題範縝也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認為人的生命由物質性的“形”、“氣”組成,人死形氣俱滅,哪裏會有獨立不滅的神靈和知覺呢?範縝的神滅論綜合和發展了先秦兩漢魏晉以來無神論思想和唯物主義自然觀,較完整提出唯物主義形神一元論,發展和提高了古代無神論思想。

【樊遜】生卒年月不詳。字孝謙,河東北猗氏(今山西臨猗)人,北朝的思想家。曾作過臨漳小吏和主薄,公元554年被梁州舉為秀才,在殿上對問,書麵回答了“升中紀號”、“釋道兩教”、《刑罰寬猛》、《禍福報應》等四個問題,被“評為第一”。後曾出使過南朝,任過府和書記。樊遜沒有著作,隻在《北齊書·樊遜傳》中保留了四段《舉秀才對》,文中對宗教迷信作了尖銳的抨擊。他認為道教的神仙經和傳說都是“憑虛之說,海棗之談”的騙人鬼話。“禍福報應”是無根據的妄說。他主張儒家的禮,並提出“刑以助禮。

【玄奘】(公元600—664)唐代洛州緱氏人,本姓陳,名。俗稱“唐僧”,通稱“三藏法師”。佛學家,佛經翻譯家、唯識宗創立人。玄奘十三歲出家,後為建立統一的佛教學說,西行求法,曆盡艱辛,終於取得印度佛學最高成就。著作有《會宗論》、《製惡見論》、《三身論》等,譯佛經75部,1335卷,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等論著譯成梵文。玄奘還根據求法所經諸國見聞,撰成《大唐西域記》。譯作《成唯識論》是玄奘佛教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代表作,宣揚心有境無,即外在客觀世界是虛假的,心是真實的。《成唯識論》闡述一切心和物的現象均由“識”產生,“識”是萬物的本原。客觀現象不能離開“識”獨立存在。隻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達到成佛的境界。

【法藏】(公元643—712)唐代原籍西域康居。武則天曾給以賢首稱號,後人即尊為賢首大師。唐代重要佛經翻譯家,佛教華嚴宗創始人。法藏曾參加八十卷《華嚴經》翻譯工作。著有《華嚴探玄記》、《華嚴五教章》、《華嚴義海百門》、《華嚴金獅子章》等。法藏積極宣傳華嚴教理,依《華嚴經》創立相園融、十重玄門等理論,闡述世界根源是“一真法界”,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本體生起現象,每一現象又包含本體,所以各種現象彼此互相包容,互相貫通,“園融無礙”,沒有差別和對立。世界萬物互為因果,一即一切,一即一,以此論證物質世界是幻的而佛性即精神本體是實有的。法藏後被奉為華嚴宗三祖,他所闡發的華嚴教理在唐代哲學具有重要地位。

【慧能】(公元638—713)唐代河北人。中國佛教禪宗南宗開創者。慧能少時家境貧寒,目不識丁,偶然聞人誦讀《金剛經》決心歸向佛門,拜禪宗五祖弘忍為師。後以一偈頗得弘忍欣賞,弘忍便將禪法秘授於他,並付與法衣。後在曹溪寶林寺講法30多年,經門人法海記錄,稱《六祖壇經》。因其教行於南方,又稱南宗。慧能的佛教學說宣傳“頓悟成佛”、“無念為宗”,提出人人皆有成佛的本性,隻要心不受外物迷惑,雖處塵世卻無染無雜,一刹那間領悟到心本來是空的,便達到佛的境界。慧能宣稱世界依賴於人心而存在,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對後來宋明道學中的心學一派影響很大。

【韓愈】(公元768—824)唐代河南南陽人,字退之,先世曾居昌黎,又稱韓昌黎。哲學家、文學家。韓愈政治上要求加強君主集權統治,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著作編為《韓昌黎集》,其中《原道》、《原性》、《與孟尚書書》等代表了他的哲學思想。韓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的道統說,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宣揚“聖人立教”,把仁義道德宣布為聖人之道。提出性情三品說:上品人本性善,下品人本性惡,可誅而不可教,上品和下品的人性都不能改變。性為先天具有,情為接觸外界後內心反應,隻能因情以見性,不能滅情以見性。韓愈的教育思想具有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並提出“弟子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主張“業精於勤”、“行成於思”。韓愈的思想對後來宋明理學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李翱】(公元772—841)唐代隴西人,字習之,哲學家、文學家和詩人。韓愈的學生。著作有《李文公集》,反映他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是《複性書》。李翱同韓愈一樣反佛,但他的排佛理論向著更加係統的唯心主義發展。李翱極為推崇儒家典籍《中庸》,認為“性命”學說是孔孟思想的精華,並依據《中庸》的理論提出“複性”說。提出“人之性皆善”,“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主張性善情惡,提出凡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他的“性”恢複原來的光明,即能成為聖人。李翱認為超凡靈敏度聖須排除物欲幹擾,達到空寂安靜的“至誠”境界。李翱意以“複性”說反佛,實際吸取了佛教禪宗“見性成佛”觀點,因而是融合儒、佛兩家思想的產物。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河東解縣人,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文學家、哲學家。著作被編為《柳河東集》,其中《天說》、《天對》、《答劉禹錫天論書》、《非國語》等是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柳宗元曾參加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他繼承了以前的唯物主義元氣一元論思想,並有所發展。認為天地未形成前,唯有元氣存在。世界萬物的生成、變化是元氣自身的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他反對神學天命論思想,明確提出人的吉凶禍福,國家的興亡與“天”沒有關係。提出“勢”的觀點,認為社會曆史是一個自然發展過程,它有著固有的不依人們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趨勢,既非“天意”,也非“聖意”,曆史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們生存的意願和要求,這是一種進化的曆史觀。柳宗元不反對佛教,在人性和道德修養方麵,甚至歌頌佛教哲學核心的“般若”“涅為至法、大經。

【劉禹錫】(公元772—842)唐代洛陽人,字夢得。文學家、哲學家。著作為《劉賓客文集》,主要哲學著作是《天論》。曾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失販後遭貶。《天論》是劉禹錫在柳宗元《天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天無意識,是有形物體中的最大的,人是動物中最突出的。天和人都是“物”同屬有形體的事物。批判“天人感應”,提出“天人交相勝”的觀點,即“天”和人類社會各有自身的規律,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天之能在於“生萬物”,人之能在於“治萬物”。天之勝人,非有意識,隻是自然特性,人卻是有意識地“勝天”,能自覺改變無意識的自然。劉禹錫還以操舟為例分析了有神論產生的根源和條件,他指出當人們認識客觀規律,明白事變因果則能支配自然,不會信神,反之則會歸之於“天”。劉禹錫的《天論》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有重要發展。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江西臨川人。字介甫。哲學家、文學家。著作有《臨川集》、《周官新義》、《老子注》等。王安石對北宋時中央集權製度和土地兼並,深為憂慮,主張政治改革,積極推行新法,限製官僚地主特權,更新法製。後變法遭保守派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通過為《洪範》作解釋,闡述了他的唯物主義學說,提出一種以五行(水、火、木、金、土)為中心觀念的世界圖式用來說明宇宙萬物的形成和變化。他認為天地間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生成五行,五行是萬物構成元素,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據。五行各有對立麵,對立麵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生成事物的變化。多種多樣對立麵的相互作用使事物的變化沒有窮盡。自然和人類社會變化的普遍法則是新舊交替,以新替舊。王安石的這些看法既肯定了物質本身具有變化的性質,也肯定了事物的變化來於對立麵的相互作用。這是對古代五行學說的新發展。

【周敦頤】(1017—1073)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又稱周濂溪。曾任郴州郴縣令、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等。宋明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陳摶《無極圖》改變為論證世界本體及其形成發展的《太極圖》,建立了以孔孟正統思想為主的哲學理論體係。其宇宙生成論認為:“無極而太極”是宇宙虛無的精神本體,為“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的“神”。提出:“誠者,聖人之本。”“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政治上主張:“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於身而已矣。”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等,後人編為《周子全書》。

【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原。鳳翔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又稱張橫渠。理學創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肯定“氣”是充塞宇宙的實體,“太虛無形,氣之本體”,“虛空即氣”。認為物質的氣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批判佛、道兩家關於“空”、“無”的觀點,其宇宙觀主要方麵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上承認人的知覺產生於與外物的接觸,提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人性論命題,主張通過後天努力,返回到純善的天地之性。其思想對明宋理學影響很大。其人性論思想為程朱學派所繼承,氣一元認思想為明清之際王夫之所發揮。著作有《正蒙》、《往學理窟》、《易說》等,編入《張子全書》。

【程顥】(1032—1085)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唯心主義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字伯淳。洛陽人。又稱程明道。曾任雩縣、上元縣主簿、宋神宗時為太子中充、監察禦史裏行。同其弟程頤從學於周敦頤,世稱“二程”,其學派稱為洛學。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攻擊新政為“用賤陵貴,以邪妨正。”哲學上提出“仁為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認為天地萬物皆與“我”渾然一體,融客觀於主觀。認識論上強調自我內省,說:“當處便認取,更不可外求”。認為使心寂然無事,“廓然大公”,“內外兩忘”,即可達到“窮理”、“盡性”的境界。二程的學說後來被朱熹繼承和發揮,稱為程朱理學,其著作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後編入《二程全書》。

【程頤】(1033—1107)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唯心主義理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字正叔。洛陽人。又稱程伊川。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反對王安石新政。哲宗時被列為奸黨貶至四川涪州。與其兄程顥從學於周敦頤,同為理學奠基人,世稱“二程”。哲學上認為精神性的“理”為宇宙本體,提出“天下隻有一個理”,“萬物皆隻是一個天理”。在認識上,認為“理”是人內心固有的,因被外欲所惑,使“理”心不能會之為一。主張通過反躬內求的修養方法,悟得“天理”,獲得知識。二程的哲學後被朱熹繼承和發揚,世稱程朱理學。其著作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遺書》等,編筆記《二程全書》。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又稱朱晦庵。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軍、秘閣修撰等職。政治上主張抗金。哲學上繼承和發展二程(顥、頤)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係,稱為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的根本,理氣相依而不能相離,提出“理在先,氣在後”,“有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認為“理”也是封建道德倫理的體現,“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理則仁義禮智”;主張“明天理,滅人欲”。知行關係上,認為“論先後,知為先”。教育方法上提倡啟發式,強調“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朱熹是繼孔子之後在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的哲學家,其倡導的“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統治階級的理論工具,其學說還傳入日本。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等,後人編為《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陸九淵】(1139—1193)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字子靜,自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曾講學於象山,世稱象山先生。曆任主簿、國子正等職。“心學”的創始人,其學與其兄九韶、九齡並稱“三陸子之學”。認為“心”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將客觀規律(理)主觀化。強調“心”與“理”完全合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認為一切知識和真理都在吾“心”中,隻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肯定北宋王安石變法。其學由明王守仁繼承發展,稱“陸王學派”。著作經後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陳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進步思想家、文學家。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力主抗金,反對議和。哲學上反對理學唯心主義,認為“夫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夫道非出於形氣之表,而常行於事物之間者也。”表現了唯物主義思想。其著作有《龍川文集》。

【葉適】(1150—1223)字正則。南宋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永嘉學派的代表。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政治上主戰,反對妥協。哲學上反對老子“道生天地”和程朱“理在氣先”,認為“物之所在,道則在焉”,有了天地與人類之後,才有道(指規律)的作用。認識論上主張“以物用而不以己用”,以客觀為認識依據。其著作有《習學記言》、《水心先生文集》、《別集》。

【王守仁】(1472—1528)明代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又稱王陽明。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遭眨。後因鎮壓農民起義、平定寧王叛亂有功官至兵部尚書。青年時先學程朱理學與佛學,後轉陸九淵的“心學”,並成為明代發揮“心學”的最主要人物。他認為“心之本體無所不該”,一切都是“心”的派生物。“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理、無物、無事。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說,認為“心是知之本體,心自然會知。”並提出“知行合一”命題,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其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影響很大,還流行到日本。其著作由門人編成《王文成公全書》,哲學方麵最重要的有《傳習錄》和《大學問》。

【王廷相】(1474—1544)明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字子衡,號浚川。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曆任湖廣按察使、右副都禦史、南京兵部尚書等職。曾上疏抨擊嚴嵩。對自然科學、天文、地理、音律均有研究,詩文上與李夢陽等並稱“前七子”。在宇宙觀上否定佛道兩家“有”生於“空”和“無”的說法,反對程朱學派“理在氣先”的觀點,認為“天地未生,隻有元氣。元氣具,則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氣之上無物、無道、無理”。否認先天的“德性之知”和“致良知”,反對“虛靜以養心”、“泛講以求知”的認識方法,認為“物理不見不聞,雖聖亦不能索而知之”,知者,“思與見聞相會而已”。著作有《雅述》、《慎言》等,編入《王氏家藏集》和《內台集》。

【李贄】(1527—1602)明代進步思想家、文學家。號宏甫,輥號溫陵居士。又稱李卓吾。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回族。曾任南京刑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晚年著書講學。76歲時以所謂“惑世誣民”罪被捕,在獄中受迫害而自殺。他具有封建叛逆者的性格,敢於嘲笑封建“聖人”和儒家經典,揭露道學家的虛偽和當時社會矛盾。認為《論語》、《孟子》隻見“懵懂弟子記憶師說”,並非“萬世之至論”。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哲學上有唯物主義因素,認為天地生人“惟是陰陽二氣”,沒有什麼“太極”或“理”。但他沒有能擺脫唯心主義束縛,認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並主張男女平等,反對複古摹擬。其思想對晚明通俗文學影響很大。著作有《李氏焚書》、《續楚書》、《藏書》、《續藏書》、《李溫陵集》等,雖屢遭焚毀,仍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