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與著作(1)(3 / 3)

【黃宗羲】(1610—1695)明清思想家、史學家。字太衝,號南雷。又稱黃梨洲。浙江餘姚人。自幼受東林黨人影響,後領導“複社”堅持與宦官鬥爭。清兵南下,多次組織和參加反抗。晚年拒絕清政府的征召,專心於學術研究。學識淵博,史學成就尤大。與孫奇逢、李並稱三大儒。哲學上,反對宋儒“理在氣先”說,認為宇宙萬物皆由物質的“氣”所構成,“理”隻是“氣”運動變化的條理和秩序。說:“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但沒有擺脫王學束縛,提出“盈天地皆心也”,具有泛神論傾向。著作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案》等,後人編有《黃梨洲文集》。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際思想家、科學家。字密之,號曼公。安徽桐城人,早年參加過“複社”活動,為明未“四公子”之一。明亡後,為逃避清兵搜捕,在梧州出家為僧,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藥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師、極丸老人等。學識淵博,通曉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當時剛傳入的西方近代科學。他把科學實驗叫“質測”,稱哲學為“通幾”,認為“質測即藏通幾”,反對理學家排除質測而空談通幾。哲學上認為“盈天地間皆物也”,“一切物皆氣所為也”。主要著作有《物理小識》、《通雅》、《藥地炮莊》、《浮山文集》等。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際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字而農,號齋。湖南衡陽人。又稱王船山。明亡後曾在衡山舉兵抗清,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後隱居深山,研究、著述近四十年。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都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哲學上最大的貢獻是把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推向高峰,做出了最高的總結和發展。認為宇宙是由“氣”構成的物質實體,“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地物,亦無間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範圍也”又說:“太虛,一實者也。”認為物質實體“氣”和客觀規律“理”,二者不可分離,駁斥了程朱關於“理先氣後”說。他全麵揭示了“分一為二”與“合二為一”的樸素辯證法,認為天地萬物都在無時無刻變化著,變化的原因是事物內部矛盾。其著作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思問錄》、《讀四書大全說》、《老子衍》、《莊子通》等。

【顏元】(1635—1704)清初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隸(今河北)博野人。終生從事講學、行醫,沒有做官。少年好陸王之書,後又篤信程朱,中年走上批判程朱理學道路。哲學上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認為氣在理先,理不能離氣而存在,“理即氣之理”。認識論上推崇“實事”、“實習”、“實行”,但有忽視理性的經驗傾向。其著作後編入《顏李遺書》,哲學方麵主要有《習齋記餘》、《四存篇》、《四書正誤》、《朱子語類評》等。

【戴震】(1724—1777)中國清代哲學家。安徽休寧隆阜人。乾隆二十七年舉於鄉。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庫全書館任纂修官,校訂曆算、地理等書。乾隆四十年奉命與乙未貢士一體殿試,賜同進幹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是王夫之以後比較重要的保證物主義哲學家之一,他通過訓詁考據探討古書義理,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他提出的“氣本原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的氣,這種物質性的氣就是陰陽、五行,就是“道”。他認為,物質世界是運動變化的,“天地之氣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他把宇宙看成是氣化滸的總過程,並把這個運動變化的過程,稱之謂“道”。戴震死後不久,曲阜孔繼涵將其著作統編為《戴震遺書》。戴震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原善》、《緒言》、《孟子字義疏證》、《答彭進士允初書》等。

【龔自珍】(1792—1841)中國近代思想家。浙江杭州人。他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從外祖父段玉裁學習文字學和漢學。後受清代經學家劉逢祿等人影響,研究《公羊》“微言大義之學”。他還從江鐵君等人學佛,信奉天台宗。他6歲中舉,37歲考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等職。道光十九年辭官回原籍。他的哲學思想比較複雜,充滿矛盾。他雖批判陰陽、五行說和天人感應說,但又相信天有意誌,並肯定鬼神的存在。他強調人的作用,但又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人”自我創造的。他把“知”和“覺”分開,認為“知”是對客觀具體事物的認識,是有形的,“覺”是先驗的認識,是無形的。他的整個宇宙觀屬於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其中包含有若幹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思想成分。他以“開風氣”自任,對中國近代謀求改革的思想家有較大影響。

【魏源】(1794—1857)中國的代思想家。湖南邵陽人。早年潛心王陽明的心學,後從清代經學家劉逢祿學《公羊春秋》,注重經世致用之學,與龔自珍齊名。清道光二十四年進士,曾任江蘇東台、興化等縣知縣、高郵知州。積極參加抗英鬥爭,並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晚年潛心佛學。魏源注重習行,反對脫離實際,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他有較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且矛盾的兩個方麵可以互相轉化。而矛盾的相克相生,促成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的社會曆史觀具有較明顯的變易進化觀點,但這種變易進化觀點有很大局限性。他認為封建社會製度及“三綱五常”是“道”,“道”是不變的。魏源還主張鬼神之說,認為“鬼神之說,其有益於人心。”但他又強調人定勝天,注重人為。其主要著作有:《古微堂集》、《老子本義》、《海國圖誌》、《孫子集注》。

【曾國藩】(1811—1872)中國清末政治思想家。軍事家。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進士,後在京十餘年過翰苑生活,曾“師事”唐鑒,“師友”倭仁,致力於程朱理學,兼治詩古文詞。先後任禮部、兵部侍郎,官至總督、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鹹豐、同治年間,他奉清廷之命回鄉組織地主武裝“團練”,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死後清廷追贈他為“太傅”,諡“文正”。他的哲學思想屬於唯心主義,但沒有形成自己的體係。他著重繼承和發揮程朱理學“理一分殊”、“格物窮理”等思想。他宣揚“以誠為本”的思想,認為“誠是宇宙萬物及其變化的根源。他是有神論者,他承認“帝王神鬼”的存在,宣揚天命論思想,說“人受命於天”,其功名、富貴、順逆、成敗等“都由天定”。其主要著述有:《曾文正公全集》。

【張之洞】(1837—1909)中國近代洋務派思想家。河北省南皮人。清同治二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先後擔任過湖北、四川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代理兩江總督曾署江寧將軍,晚年充體仁閣大學士,又入閣為軍機大臣,管學部事務。創建過一些書院和學堂,並會同幕僚編纂《書目答問》,揭示治學門徑。他反對康有為領導的變法維新運動,鎮壓了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義。死後諡號“文襄”。他繼承宋明理學,尊崇孔、孟、程、朱,提倡綱常名教,認為綱常名教是“禮政之原本”,離了它,天下就會大亂,國家就會滅亡。他重申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論。他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發生過重要影響。其主要著述為《勸學篇》。

【章太炎】(1869—1936)又名章炳麟,中國近代哲學家。浙江省蘇杭縣人。1890年到杭州詁經精舍理由事經學大師俞越。1897年在維新運動的感召下,到上海任《時務報》撰述,不久又任職於《經世報》、《冒言報》等,積極宣傳維新變法。1898年戊戍政變被通緝,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後應孫中山之聘,任總統府樞密顧問。1913年,因反對袁世凱被幽禁。晚年讚成抗日,後在蘇州以講學終老。其哲學思想具有主觀唯心主義和近代機械唯物主義性質。他把佛教唯識宗哲學思想、中國古代的和西方近代的一些唯心主義學說結合在一起,拋棄了原有的唯物主義思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係。他論證了各原質成於以太、萬物成於原質的自然觀,肯定人的精神依賴於各種化學物質組成的人體,是第二性的。他認為“唯識宗”裏的“阿賴耶識”是世界的本體,是永恒不變的絕對物。其主要著作有:《言》《國故論衡》等。

【嚴複】(1854—1921)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建侯官人。光緒三年作為清政府第一批留歐學生赴英學習海軍。後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會辦、總辦等職。後來又曾任複旦公學校長、京師大學堂總監等職。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中國近代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有所取舍地介紹了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進化學說,使之與中國固有的唯物主義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他的“天演哲學”。他受斯賓塞機械論的影響,用牛頓機械力學的原理解釋自然界進化的原因。在社會曆史方麵,他也主張進化論,認為“世道必進,後勝於今。”他十分重視荀子人力勝天的思想,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其主要著作除所譯《天演論》外,曾收編為《侯官嚴氏叢刻》、《嚴侯官先生全集》。

【康有為】(1858—1927)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家、思想家。廣東南海人。生於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時除閱讀儒佛經典外,還閱讀了一些西方譯著。他融合所學中、西學問,於光緒十四年向光緒皇帝上書,提出變法維新的主張。戊戍變法失敗後流亡海外,頑固堅持改良路線。後組織保皇會,曾任孔教會總會長。他的“以元為體”哲學認為,“元”是物質性的氣,說“凡物皆始於氣,既有氣然後有理”。有時又認為元是精神性的,認為“元氣”即是“知氣”。認為“變易”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普遍現象。還采用了《公羊》三世說的形式,注入近代進化論思想,提出一種三世說曆史進化論。他還把儒、佛思想和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結合起來,創造了空想的“大同”社會學說。其主要著作有:《大同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

【譚嗣同】(1865—1898)中國近代思想家,資產階級維新運動政治家。湖南瀏陽人。少年時受舊學影響較深,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他思想上開始從傳統舊學轉向新學,景仰康有為,並與梁啟超研討變法理論,1898年光緒下詔變法,譚由候補知府權充四品軍機章京,參議新政。反變法政變後被殺。其哲學思想的來源和構成比較混雜,他初斯思想受張載、王夫之等人氣一元論影響,主張“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後來,他學習了一些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又深受佛學唯心主義的影響,建立了一種“仁學”宇宙觀。他認為充滿宇宙間的是“以太”,盡管構成宇宙萬物的是“原質”。他從“次以太”進而提出“仁”,說“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萬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學者第一當認明以太之體與用,始可與言仁。”說物質性的以太是仁之體。其主要著作有:《仁學》、《東海褰冥氏三十以前舊學四種》。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廣東新會人。光緒二十一年參加康有為發起的公車上書活動。光緒二十四年奉旨以六品銜辦譯書局事。戊戍政變後逃亡日本。後為君主立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擁護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把進化論應用於曆史領域。他的哲學思想的本質是唯心主義的。在他看來,隻有“心”才是實在的。他相信佛教所謂的“三界唯心之真理”。他的唯心主義宇宙觀反映了資產階級維新派軟弱無力的階級本質。但在某種限度內他又不能不正視一些客觀事實。他說:“生活條件的大部分是物質,既生活便不能蔑視他了。”這表明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並不十分徹底。其主要著作是《飲冰室合集》共148卷。

【孫中山】(1866—1925)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廣東香山人。1886年入南華醫學堂學醫,次年轉入香港雅麗醫院附設西醫書院。1894年組織興中會。1905年組織同盟會並提出“三民主義”。1921年改組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提出三大政策。他以進化論為自己哲學的基礎。他的生元說認為生元有知:“生元之為物也,乃有知覺靈明者也,乃有動作思為者也,乃有主意計劃者也。”他認為,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質,生物和人類都是由物質進化而來的。他從這一觀點出發,明確解釋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知行學說是孫中山哲學思想中的寶貴都分,他倡導“知難行易”、“先行後知”、“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孫文學說》和《知難行易》是他的主要哲學代表作。

【泰勒斯】(公元前624—前547)。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據說出生於腓立基一個上層社會家庭,後定居雅典。主張水是萬物的“始基”即本原。一切都從水產生,又複歸於水。大地都是浮在水上的。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家,而且又是有名的政治家、數學家和自然學家。曾在雅典從事政治活動、尊為雅典七賢之一。到埃及學習和研究過數學,通過金字塔影子測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並把幾何學帶給希臘,成為古希臘第一位幾何學家。還研究星象學,發現了小熊星座。曾預言過日食和冬至、夏至,規定一月為30天,一年為365天等。在哲學、天文、數學、氣象學等多方麵做出了貢獻。無著作留傳。

【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前500)。古希臘數學家、唯心主義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派的創始人。父親是一個雕刻花紋的手工業者。他曾到小亞細亞、腓立基、埃及等地遊曆和學習。組織秘密社團聯盟,宣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義思想。進行反對奴隸主民主派的政治活動,後被擁護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群眾殺死。主張數是萬物的範型和始因。一切事物摹仿數。由於一切數目都從一產生出來,因此一是萬物的本原。從一產生數,從數產生點、從點產線、麵、體。從體產生一切形體,包括水、火、土、氣、生命、日月星辰和宇宙來。從奇偶相生出發,提出和諧是對立麵的“協合”。他在數學方麵作出了貢獻,在西方首閃提出勾股定理,以及區別奇數、偶數和質數的方法。著作很多,均已失散。

【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40—前4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愛非斯學派的創始人。出生於貴族家庭,但反對貴族的專製統治。他是王子。由於不滿意貴族生活,把王位讓給了兄弟,自己卻過陷居生活。主張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都產生於火,又複歸於火。他說:世界不是任何神所創造,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世界處在永遠流變的過程中,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世界的發展變化遵循“邏各斯”,即規律。事物都是對立的統一。鬥爭是事物的發展動力,“一切都是鬥爭所產生”。列寧稱他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但又認為運動是周而複始的循環,說明他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著有《論自然》一書,尚有百餘條殘篇。

【芝諾】有兩個:①埃利亞的芝諾(約公元前490—前436)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埃利亞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尼門尼德的學生和義子。主張世界是“唯一的不動的存在”。反對將世界看成“多”和“動”。他詭辯說,如果世界是“多”的部分組成,必定產生世界既是無限大(無限多的每一部分,均可分割到最小體積,無限多的最小體積之和是無限大)又是無限小(將無限多的每一部分,分割為零,無限多的零之和仍是零)的矛盾,因而世界是“多”不能成立,世界是唯一的存在。為了反對運動,提出了“二分法”、“阿基裏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運動場”四個論證。都是以割裂連績性與非連績性、有限與無限的辯證統一關係為論據的。但也不自覺地揭示了動動的矛盾,因而有一定的辯證法因素。在政治上,由於反對僭主政治而被處死。②季蒂昂的芝諾(約前336—前264)。古希臘斯多葛派的創始人。曾就學於柏拉圖學派。利用和歪曲赫拉克利特萬物起源於火的學說,宣揚唯心主義宿命論和禁欲主義。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據說他父親是一個石匠,母是助產婆。主張哲學的對象不是自然則是人,目的是教人怎樣過有道德生活。提出“道德即知識”和人性善。將抽象的道德概念看成永恒不變的真理。求得普遍概念的方法是“問答法”,自稱從他母親那裏學來的“助產術”,即在辯論中揭露對方的矛盾,然後把準備好了的結論,加在對方身上。他是首次提出歸納和定義方法的哲學家。在倫理方麵最早強調知識和行為的統一。政治上擁護奴隸主貴族政治,反對雅典民主製度。參加過伯羅奔尼撤戰爭。在雅典推翻“三十暴君”統治,恢複民主政治時被判死刑,服毒身亡。畢生研究倫理道德,善辯論,但述而不著。其思想是由弟子們記錄留傳下來的。大抵見於柏拉圖的一些對話和色諾芬的《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中。

【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前3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論的主要創立者,留基伯的學生,出生於阿布德拉的富商家庭。認為原子和虛空是萬物的本原。無數原子在虛空中向四方作直線運動,互相撞擊形成渦旋。在渦旋中原子結合而產生無數世界。無不能生有,有也不能變無。一切都由必然性決定,無知才認為有偶然性存在。人的靈運動由最精細的球形原子構成。感覺是暗昧的認識,不能把握原子。理性才能認識真理。主張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但真正的幸福不在體力和金錢,而是正直和公允。政治上擁護民主政治,反對貴族專製,他說,在民主國家裏受窮,勝於在專製國家裏享福,正如自由勝於奴役一樣。從小受過波斯王宮的啟蒙教育,曾到印度、巴比侖、埃及等地考察學習。一生熱愛知識,追求真理,“隻要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比成為波斯王還好”。學識淵博。在數學上首次提出圓錐體的容量等於同底同高的圓柱體的容量三分之一的定理。並曾進行動物屍體解剖等。馬克思恩格斯稱他是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古代唯物主義的偉大代表,列寧把唯物主義發展路線稱為“德謨克利特路線”。著作宏多,有《世界大體係》、《小體係》等52部,均已失傳,僅存極少片斷。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出生於貴族奴隸主家庭。先後到麥加拉、居勒尼等地學習研究愛利亞派和畢達哥拉斯派的哲學思想,深受其影響。曾三次去西西裏島,遊說僭主狄俄尼悉俄斯實行他的“理想國”主張,失敗後回雅典。在一所花園裏建立學園,進行講學活動,直至病死。主張有感性與理念兩種世界。前者變幻不定,既存在又不存在。後者是真實的、永恒存在的世界。理念是萬物的原型,事物是理念不完善、不真實的摹本。理念世界是一個體係,最低層次為具體事物的理念,上麵是數、藝術和道德理念,最高一層是“善”的理念即神。它是萬物追求的最高目的。感生認識不能得到知識,理性才能認識真理。但理性認識就是通過學習,將靈魂早已認識的理念回憶起來。政治上反對民主製度,主張貴族專製提出由“哲學王”統治的“理想國”學說。柏拉圖哲學對西方唯心義的發展影響很大。列寧把唯心主義發展路線稱為“柏拉圖路線”。著作很多,傳世的有對話40多篇(其中雜有偽作)和書信13封。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柏拉圖的學生。色雷斯的斯塔古拉城人。父親是馬其頓王的禦醫。他在柏拉圖學園學習了20年。後任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返回雅典,在呂克昂運動場建立學園。因喜歡在運動場的林蔭大道上邊散步邊與弟子討論問題,被稱為“逍遙學派”。後離開雅典,病死於加爾西斯。哲學上反對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具體事物是“第一性實體”,感覺概念是它派生出來的。事物發展有質料、形式、動力和目的四個原因。這四因又可歸為質料與形式兩種原因。而沒有質料的“純形式”即神是世界的最初因。主張感覺是認識的基礎,但又認為感官隻能感知事物的“外在形式”,不能感知事物本身。他是形式邏輯的奠基人,研究了概念、判斷、推理及思維規律。政治上代表中小奴隸主利益,主張城邦由適度財產的中等階級統治。社會倫理道德方麵,提出“美德就是適中”、“過渡和不足都是惡行的特征”。他的思想動搖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但包含有許多辯證法因素。馬克思恩格斯稱他是古代世界的黑格爾,已經研究了辯證思想的最主要的形式。他也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寫了大量著作。重要的有《形而上學》、《論靈魂》、《工具論》、《物理學》等。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古希臘晚期原子論唯物主義哲學家。出生於雅典一個鄉村教師家庭。曾隨父移居薩摩斯島,後又返回雅典、創辦學園,進行講學活動,直至病死。他進一步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提出原子不僅有形態、體積的不同,還有重量的區別。從而用他自己的方式猜測到了原子量問題。原子運動不是直線的,而是有偏斜的,從而肯定了偶然性的存在。不同意將感覺看成“從俗約定”的觀點。認為感覺完全可靠。重視社會倫理研究,指出幸福生活和快樂是“天生的最高的善”,公正的社會秩序是人們互相約定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真正激進的啟蒙者。著作宏多。據說有300多卷,均已失傳,僅留下三封信和一些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