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與著作(2)(2 / 3)

【別林斯基】(1811—1848)19世紀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的傑出代表,革命民主主義者,文藝批評家。生於軍醫家庭,以後擔任編輯。畢生以文藝批評活動反對沙皇製度。在哲學上,他早期雖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以後形成了唯物主義觀點,認為大腦是思維的器官,人們有正確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同時還具有事物由低紙向高級發展的辯證觀點。在社會學上,他看到了曆史發展具有規律性,重視人民群眾的曆史作用,認為隻有通過革命才能消滅農奴製。在美學上,認為藝術是現實的再現,真正的藝術必須指出生活中正確的方麵,進而論證了藝術的現實主義和人民性的原則。但其唯物主義仍未脫離人本主義因素。社會思想也包含空想社會主義因素。其著作有《文學的幻想》、《致果戈裏的信》等。

【赫爾岑】(1812—1870)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政論家和文學家。生於大貴族家庭。自幼受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影響,以後從事革合活動,曾被捕流放。1847年被迫出國。在國外創辦報刊,號召人民推翻沙皇製度。在哲學上,他力圖根據革命民主主義任務來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把辯證法看作“革命的代數學”,批判了庸俗唯物主義,對哲學史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他堅決反對農努製和專製製度,認為俄國在消滅農奴製後可以通過農民村社實現社會主義。在美學上,他捍衛了藝術的人民性原則,其代表作小說《誰的罪過?》暴露了農奴主的專橫和農民的悲慘遭遇。但他錯誤地把人類思想發展的階段當作劃分曆史的尺度,企圖用“農民社會主義”來阻止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這表現了他的曆史局限性。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科學上的一知半解》、《自然研究通信》等。晚年寫回憶錄《往事與隨想》,反映了從十二月黨人起義到巴黎公社前夜俄國和西歐的社會生活和革命鬥爭。

【軒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國革命民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作家。生於神父家庭。1856年起擔任《現代人》雜誌主編工作,宣傳革命理論。1862年被逮捕流放,1889年才回到故鄉。他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強烈的革命性,與為農民解放的革命鬥爭事業有著密切的聯係。他批判了貝克萊、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唯心主義觀點,力圖以唯物主義精神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承認世界上的物質統一性,並在美學、曆史學等領域提供了辯證地對待現實世界的光輝範例,成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唯物主義發展的高峰。在政治上,他是當時革命民主主義運動的領袖,極力主張揭穿統治者所謂“農奴解放”的騙局,用農民起義的暴力推翻沙皇專製政權。在文學藝術上,他表述了革命現實主義的原則,極為重視藝術的社會意義。但他未能完全擺脫人本主義的影響,並自稱人本唯物主義,提倡“合理利已主義”。他雖然看到了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又幻想經過農村公社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仍然是一種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他的著作主要有《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則》、《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以及長篇小說《怎麼辦?》等。

【遮縛迦】古代印度哲學中唯物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生平不詳,約生活於公元前4—2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傳說他是古代印度哲學中影響最大的唯物主義學派--順世派(間譯路迦耶多派)的開創者,順世即順行世間之意。順世派又名遮縛迦派。但這一派並沒有完整的著作流傳下來,其思想主要見於後來印度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中的引證。它認為世界由水、風、火和地四種物質元素組成,“生命產生於物質”、“靈魂隻能存在於軀體”。否認有脫離身體的靈魂(我)以及死後世界、輪回、報應、解脫等傳統看法,反對祭祀和宗教迷信。在古代印度哲學中,唯物主義傳統不占主導地位。古代印度的數論派、正理派、勝論派、前彌曼差派、耆那教以及佛教的某些流派也存在唯物主義觀點但不如遮縛迦派的唯物主義觀點鮮明,因此,在一般文獻中,遮縛迦派往往成為古代印度唯物主義哲學的代名詞。

【龍樹】(約2世紀或3世紀)古代印度哲學家,大乘佛教中觀宗的建立者。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在公元前4世紀時已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公元1—2世紀時,大眾部中對原教義保守教條不滿,主張戒律可以方便開禁的人形成了宣揚“救渡一切眾生”的新教派,自稱大乘。”乘指遠戴工具,比喻普渡眾生從現實世界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他們把堅持原教義,重於自我解銳的上座部教派稱為小乘。大乘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利他並重。後來大乘佛教又分出各種派係。龍樹建立了大乘教派這一的中觀宗(又稱空宗),提出了“空”、“中道”、“二締”(真締、俗締)等學說,他的“一切皆空”的相對主義理論中含有神秘主義思想,並對古代印度哲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主要著作有《中論》、《十二門論》、《回諍論》等,大乘佛教以後主要流傳於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小乘佛教主要流傳於東南亞各國。無論大乘或小乘,其哲學思想者是宣揚禁欲的佛教唯心主義。

【無著】(約4世紀或5世紀)古代印度哲學家,大乘佛教瑜迦宗(又稱大乘有宗)理論體係的主要建立者。這一佛教體係主張“萬法唯識”,對古代印度哲學發展有很大影響。以後中觀宗、瑜珈宗和密宗構成了大乘佛教的三大主要派宗。無著是瑜珈宗重要典藉《瑜珈師地論》的作者。此外,還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阿毗達摩集論》等。他的兄弟世親,也是這一派的重果要理論家。

【商羯羅】(約788—820)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哲學家,屬於印度古代哲學中影響最大的狀多派。他建立了“不二論”(即“非二元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認為現實世界隻是“無知”或”“幻覺”的產物,而不是真實的存在。立張個人的精神“我”和宇宙的精神“梵”是同一“不二”的真實存在。並把對有關“自我”的真正性質和神秘主義理解作為哲學的最高目的。他的主要著作有《梵經法》、《薄伽梵歌詩》和十一部《奧義書》的詩等。他對印度最古老的哲學名著所作的注解。體現了古代印度哲學的基本精神和特征,並有自己的新發揮。因而成為古代印度唯心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在印度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林羅山】(1583—1657)日本德川時代初斯的思想家,日本儒學奠基人藤原惺窩的學生。藤原惺窩以中國儒學解釋日本傳統的神道思想,體現了日本哲學善於將外來思想和本民族傳統思想相結合的特征。講學以中國的朱熹學說為主,同時不排斥陽明學。林羅山則進一步發展了日本的儒學,成為日本朱子學的代表。他認為陰陽學是“儒中之禪”而加以排斥,使客觀唯心主義的朱子學成為日本儒學中最有影響的一派。他研究了神道論和曆史,批判了佛教和基督教思想,以儒學作為神道的思想基礎,認為“神道及王道也”、“神道即理也”。並對四書五經的朱熹注進行解釋,從中國古代的三綱五常中引申演化出大義名分的日本封建倫理思想。他曆事四代德川將軍,參與幕府機要,竭力宣傳儒學,提高了儒學在日本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著作有(大學要旨》、《四書集注抄》、《本朝編年錄》等。他的學生山鹿素行後來發展了日本儒學中的古學派,宣傳日本的武士道和孔子仁政禮治思想。

【中江藤樹】(1608—1648)日本德川時代初期的思想家,日本陽明學的首創者。早年學習朱子學。1644年讀《陽明全書》後,即提倡主觀唯心主義的王陽明學說,在講學中宣揚“良知”、“明德”之說,認為“心學是由凡夫至聖人之道”。他反對佛學,主張孝為萬事之本,修養以內省為主,認為“天地萬物皆在我本心孝道中也”。其著作有《翁問答》、《大學解》等。日本的陽明學派還有熊澤著山等人,但其影響不如朱子學派。

【山片蟠桃】(1746—1821)日本德川時代末期的思想家,幼時為大孤富商家僮,曾習儒學和天文學,以後又研究蘭學(西方學術首先由荷蘭傳到日本,史稱蘭學)。晚年撰寫了《夢之代》12卷,對天文、地理、曆史、製度、經濟、陰陽、鬼神、疾病等諸多方麵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較早地介紹了西歐科學,開創了向西方科技學習之風,並對神道、佛教和儒學都進行了批判,衝擊了日本的封建傳統思想,在哲學上,他宣傳日心說,認為“歐羅巴之精於天文,古今萬國無與倫比”他的無神論思想和唯物主義傾向,在當時具有一定啟蒙作用,對以後明治維新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他批判儒學不夠徹底,認為在政治倫理方麵應向東方聖賢學習,“主要應取之古聖賢”,“而在天文、地理、醫術方麵,主張尊古”則“可謂愚也”。這表現了他企圖將儒學和科學調和起來的傾向。

【費爾巴哈】(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出生於一個律師家庭。在海得爾堡大學學習神學、後改學哲學。畢業後曾任愛爾蘭根大學講師。因批判宗教,被趕出大學講壇,隱居在布魯克堡的鄉村裏,專事論著。在政治上主張用民主共和製代替君主專製。對宗教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揭露了產生宗教的認識原因,但沒有找到宗教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主要的功績,是在唯心主義統治數十年之久的德國,恢複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指出思維是從存在來的,存在並不來自思維。自然界是不依人意誌為轉移的客觀世界,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基礎和主體。強調感性的重要性,但也認為感性與理性不可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以人本主義形式出現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不了解革命實踐的意義,離開社會關係去看人的本質,從而陷入曆史唯心主義。他批判基督教,又企圖建立“愛”的宗教。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連其辯證法也扔棄了。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摒棄其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雜質,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的本質》、《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未來哲學原理》等。

【周易】中國最早的一部著作,產生於殷周時期,內容是記述和解釋占卜術,《周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稱為《易經》;另一部分是解釋卦辭和爻辭的注釋和論述,稱為《易傳》。《周易》記述了古代原始戰爭,祭祀、婚姻、生產的情況,為研究奴隸製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特別是《周易》的辯證法思想和它在宗教體係內包含的唯物主義觀點,這些樸素的哲學思想,雖然比較原始、低級,但對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和辯證法思想的形成、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易經》中認為世界是由天、地、雷、火、風、澤、水、山八卦生成的,八卦又按對立統一的陰陽交感關係組成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陰陽對立統一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發展經曆由低到高的過程。《易經》的這些思想包含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但它的唯物主義思想沒有離開它的神學體係。

【論語】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生記錄其言行、思想的書。戰國初期寫成。“五四”新文化運動前,一直作為中國初學者的必讀書,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風貌和心理素質都有很大影響。《論語》中記述了孔子的哲學及社會倫理思想。孔子認為有“天命”,君子可以“知天命”,天是至高無上的,天能決定社會治亂和文化興衰。政治上他主張恢複周孔。《論語》大量篇幅記載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和體係。他提出“克已複禮為仁”,主張通過忠恕實現“仁”,通過仁政恢複周禮,維護奴隸製。孔子的倫理思想對維護封建統治起了很大作用。

【道德經】中國古代重要哲學著作。又名《老子》,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上篇講道,37章,下篇講德,44章。道教徒稱為《道德經》,成書於戰國中期。後來許多人為其作注,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春秋後半期奴隸製開始崩潰,自耕農,自由民階層逐步擴大,《道德經》中老子思想正是反映了小私有者的思想和要求。在政治上一方麵反對統治者壓迫,另一方麵又為統治者提供愚民政策,主張“無為而治”。在哲學上,認為道是“無”,道是萬物。“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提出樸素辯證法思想。《道德經》中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發展起了極大影響。《道德經》中的天道觀中的消極思想,對唯心主義和道教的發展也起了很大作用。成為魏晉玄學理論的基本思想資料。

【管子】戰國時期稷下各派學者的論文集。其中《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心》等四篇自成體係,代表稷下道家中唯物論者的哲學思想。他們認為道是宇宙本源,道即“精氣”,精氣產生萬物。《管子》還用“精氣”運動解釋精神活動,是唯物地解釋形、神關係的嚐試。這種“精氣”說的產生是與當時生產力和科學水平的發展相聯係的,特別是醫學的發展。“精氣”概念的提出是力圖窮盡物質世界深微處的一種反映。它雖還不成熟,如具有原始的唯物主義的局限性,但在說明世界的物質多樣性和統一性上前進了一大步。是我國古代“氣”一元論的樸素唯物主義的重要源頭。

【墨經】中國戰國時期後期墨家的著作,包括今本《墨了》一書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和《小取》等6篇,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和邏輯學著作,構成先秦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墨經》擺脫了前期墨家天誌、明鬼思想的影響,它認為,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宇宙是無限的。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中運動,時間、空間和運動三者是統一的。主張用感官去接觸外物,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明辨是非,以名舉實。《墨經》還初步探討了概念的分類,判斷的形式和推理的原則與方法。

【齊物論】《莊子》篇名。以齊是非、齊彼此、齊物我、齊壽天為主要內容。全篇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命題出發,論證任何事物的差別以及人們認識上的是非,都是相對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切爭辨,都是對道的全麵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對認識的片麵性,但最終倒向相對主義。

【大學】《劄記》篇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傳為曾子作。朱熹認為其中“經”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傳”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一說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闡述了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以“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修養目標。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現天下大治八個步驟。主張治理國家,“皆以修身為本”,被稱為“初學入德之門”。宋代儒者把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作為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

【洪範】《尚書》中《周書》的一篇,《左傳》引作《商書》。近人認為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洪範”指大法。文章提出帝王統治人民、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稱為“洪範九疇”。其中第一次提出“五行”學說,用金、木、水、火、土解釋自然現象,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但認為龜筮可以預卜人事吉凶禍福,國家治亂興衰能影響天氣變化,後成為西漢“天人感應”神學迷信的理論根據。

【天論】《荀子》篇名。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肯定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提出“明天人之分”,闡明了“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並對當時流行的種種學信思想進行了批判,是其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無神論的代表作。

【淮南子】西漢初淮南王劉安集門客編撰的哲學著作。全書體係龐雜,混有陰陽家、儒家、法家各家思想,但中心是發揮老子思想。《淮南子》中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道”。《淮南子》認為,萬物都由陰陽二氣構成。認為人世之治道要求從政者“體道”、“得道之本”。《淮南子》認為,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社會才能發展。還認為,“五色生於無色、五聲生於無聲”,以無聲無色為最美的認識。

【禮記】古代儒家經典之一。西漢宣帝時,戴德、戴聖從秦漢以前各種禮儀倫著中輯錄了《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後都一般簡稱《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製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內容分兩大類:(1)關於禮樂的一般理論,(2)關於禮樂製度。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哲學等各方麵的內容。注釋有東漢鄭玄《禮記注》、唐孔穎達《禮記正義》、清朱彬《禮記訓纂》等。

【太玄】漢代哲學家楊雄的著作。摹仿《周易》寫成。有範望的《太玄經注》四部叢刊本,司馬光的《太玄集注》四部備要本。《太玄》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和占卜的形式,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太玄》中的“玄”是玄奧的意思,源於《老子》“玄之又玄。”在空間上,《太玄》分為三方,再分為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在時間上,綜合方、州、部、家、疊為八十一首,每首九讚。《太玄》論述了禍福動靜、寒署、因果等對立統一關係及其相互轉化,包含一些辯證法觀點。

【法言】中國漢代哲學家楊雄的著作,仿照《論語》寫成,共13篇,每篇為1卷。《法言》重視智,強強知識的重要,肯定學的作用,反對老莊“學無益”的觀點。《法言》還提出人性有善有惡論,即“性善惡混”的觀點,崇尚儒家仁義道德思想。《法言》承認曆史是發展、變化、進步的,肯定改革的必要。《法言》還批判了關於神仙的迷信觀念。

【論衡】東漢哲學家王充的一部唯物主義無神論著作。始作於永平二年(公元59)曆晚30年完成。全書共卅多萬字,共三十卷85篇,其中《招致》篇佚失。《論衡》以天道自然無為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批駁了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和讖諱之說。以氣一元論解釋天人、形神關係、指出天地都是無意誌的自然的物質實體。都由物質性的氣構成。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元氣聚散結果,並非天的意誌。人與萬物的區別在於人有智慧能進行有意誌的精神活動。人的精神活動是由於精氣,但精氣發生作用須依賴形體。認識論上強調實效與驗證作用,批判“生而知之”,曆史觀上反對複古,提倡進化,但把人的富貴貧賤、吉凶禍福說成是稟氣受命,王充依舊未能擺脫命定論的束縛。

【白虎通義】又稱《白慮通德論》,四卷。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在白虎觀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經學討論會,會議記錄由班固進行整理,編成本書。《白虎通義》繼承和發展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以緯書為立論根據,對社會生活、國家製度和倫理原則等方麵作了基本規定,實際是今天經學的簡明政治學說。《白虎通義》把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神學化、認為天地、陰陽、五行都有意誌,天為最高神、主宰萬物發展變化,把三綱六紀作為倫理規範和最高政治準則,並解釋成是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關係。《白虎通義》還宣揚天命論,認為人的命運由上天決定,在曆史觀上繼承了董仲舒的“三統”“三正”說。《白虎通義》對當時社會生活具有很大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