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鑒】中國東漢末年思想家荀悅的政治、哲學論著。《後漢書》本體說,昏悅本想向獻帝獻策,因曹操攬權,”謀無所用,乃作《申鑒》。總結了曆史經驗,供皇帝借鑒。全書共5卷,包括《政體》、《時事》《俗嫌》、《雜言》、《雜言下》5篇。主要哲學觀點是提出了《性三品》,他認為人性有善惡可分為三品,再一分三有九品,雖然性的善惡不同,但運用教和法兩套辦法多數可以造就。他認為多數人是“學而知之”因此要學習:由博而通。
【六祖壇經】本名《六相大師法寶壇驛》一卷。亦稱《壇經》、《法寶壇經》由禪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加以集錄。中國佛教著作被稱為“經”的隻此一部,為禪宗的重要典籍。《六祖壇聖》宣楊主觀唯心主義先驗論,提倡“頓悟成佛”、“無念為宗”。慧能認為人性即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本領,佛在心中。成佛途徑在於對自己“本性”的覺悟,領悟到心本來就是空的,便達到“佛”的境地,這也就是“頓悟成佛”。“無念為宗”是“頓悟成佛”的修養方法。“無念”即心不受外物迷惑,也即主觀不反映客觀,而是保持獨立自主境地,這種境地也即“佛地”。《六祖壇經》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深遠影響。
【神滅論】南朝齊、梁時期無神論者範縝著。《神滅論》用問答體、三十一條。以唯物主義觀點說明形神關係,論證神滅。主要論點:1.形神相即。即指不分離。形、神名殊而體一,既有區別又有的不可分離的統一體。2.形質神用。質指實體,用指作用、派生。形是實體而精神是形體的作用。神依賴於形才能存在,好比鋒利與刀刃,沒有刀刃談不上鋒利。形體消亡,精神就不存在了。3.隻有活人之質才有精神作用。4.感覺與思慮都屬人的精神作用,它們以人體不同器官為本。如眼視、耳聽、心器能思慮。任何精神活動都不能脫離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範縝的《神滅論》動搖了“神不滅”論思想基礎,把中國古代樸素物主義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天說】唐代柳宗元的哲學代表作之一。收入《柳河東集》。文章主要批判天能賞罰的天命論,認為天沒有意誌,是物質實體。說: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亢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是雖大,無異果、癰痔、草木也。”指出天、地、陰陽與瓜果、草木等同樣是自然現象,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功者自功、禍者自禍。”國家興衰,個人禍福,與天根本不存在互相感應的關係。《天說》以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了天人關係,但忽視了人類認識掌握自然的能動性。
【太極圖說】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提出以“太級”為中心的世界創成說,認為“太極本無極”,由“太極”動靜而生陰陽五行,再生天地萬物。文章隻有249個字,但對後世影響很在。朱熹作《太極圖說解》,發揮了《太極圖說》,成為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明《周學全收》;清張伯行編《周謙溪集》和黃宗羲等編《宋元學案》,都收入了此篇。
【大同書】近代思想家康有為作,共10卷。內容利用今文經的公羊說和《禮記·禮運》的大同思想,揉合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資產階級人性論和達爾文進化論,幻想一個所謂“無邦國,無帝王,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主張以資產階級的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原則,去否定封建君主專製的等級製度,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但強調通過“無涯之愛”,用改良的方法實現大同,則是一種空想。
【仁學】近代思想家譚嗣同的哲學著作,共兩卷。寫於1896—1897年間。其宗旨是為變法維新提供理論根據。認為“變法則民智”、“變法則民富”、“變法則民強”、“變法則民生”。內容以“仁”為最基本範疇,認為“仁為天地萬物之源”,而“仁以通為第一義。以太(物理學概念)也,電力也,“心力也。”其思想既有張載、王夫之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傾向,又有孔子、孟子、莊子、佛教和王陽明等的唯心主義因素,並從西方社會學和墨子、黃宗羲的學說中吸取民主政治的思想資料,揭露和抨擊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和禮教、號召“衝決羅網”,破除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局麵。《仁學》反封建的激進思想,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過積極影響。
【心理建設】孫中山的哲學論著,是孫中山在1917—1919年所撰寫的《建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在這部論著中,孫中山總結自己幾十年革命經驗。上升到認識論高度加以概括。《心理建設》第1章至第4章例舉了大量社會生活和自然科學中的現象,證明“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第5章至第7章著重論證知與行的相互關係,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的觀點。第8章闡明了“有誌竟成”的革命信念。《心理建設》全篇以知和行的關係為核心,論證了唯物主義認識論,但有誇大精神作用之嫌。
【奧義書】印度最古文獻《吠陀》經典的最後一部分發,也叫“吠檀多”,意即“吠陀的終結”。總數達1百多部,但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佛教興起以前的原作隻有10多部,大多數是晚出的宗教、哲學著作。該書以師生談活或對吠陀本文的討論形式編撰,保存在當時一些不同哲學派別的觀點,反映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但其主導傾向是論證婆羅門教的宗教唯心主義,突出的是提出了“梵(宇宙本原、宇宙精神)和“我”(個人的精神、靈魂)的關係問題,認為“梵”是世界上唯一的實體。這種客觀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世界觀,成了後來影響較大的吠_多派的思想來源。這一派的重要經典還有《薄迦梵歌》等。
【論自然】①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物著。原著失傳,僅存一百幾十條斷扯。這些斷片包含了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辯證法的若幹思想。如世界是一團不斷地轉化的活火,一切都遵循邏各斯,一切皆流,萬物常新,對立麵的轉化和鬥爭等。②古希臘其他一些哲學家,如何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薩哥拉、恩培多克勒等人的著作也名為《論自然》。
【理想國】又譯《共和國》、《國家篇》。古希臘柏拉圖著。一部闡述其政治主張和化理道德的著作。書中提出國家是放大了個人。人性包括理性、意誌、情欲三部分。國家也有三個等級:相應理性的是有智慧的人即哲學家,職能是管理統治國家;相應意誌的是勇敢的武士,職能是保衛國家;相就情欲的是生產勞動者(農民、手工業者),職能是節製欲望,安分守己的生產。他們各按本分工作,國家就和諧一致,從而實現了“正義”。為了維持和鞏固統治者的地位和力量,在哲學家和武士中實行嚴格的教育訓練,實行“公有製”(實即共同私有製)和公妻製度。馬克思指出,柏拉圖的理想國隻是埃及種姓製度在鴉典的理想化。
【形而上學】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著。書名原義為“在物理學之後”。公元前一世紀,安德羅·尼柯將他討論抽象理論的文章編輯在一起,放在物理學的後麵,故名。中文根據《易經·係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譯為《形而上學》。由於是後人編輯而成的,書中內容有重覆、不連接和矛盾的地方。古本為十卷本,現留存下的為十四卷本。書中闡述了他關於哲學對象、研究範圍的看法。分析了前人的思想,重點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彙集和釋義了許多哲學範疇。闡明了關於實體、質料與形式、潛能和現實,第一推動力等問題的基本觀點。全書表現出搖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但也幾乎處處顯露出辯證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
【新工具】英國弗蘭西斯·培根著。1620年出版。是他的《偉大的複興》一書的第二部分。書名以針對亞裏士多德演繹邏輯為主的《工具論》而言。全書用拉丁文寫成。以箴言條文形式,批判了經院哲學、神學唯心主義和被中世紀神學家歪曲了的演繹法、三段倫式。闡述了他的唯物主義觀點和經驗歸納法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物質實體及運動規律的學說和唯物主義經驗論觀點。為近代唯物主義的發展和歸納邏輯奠立了基礎。
【方法談】法國笛卡兒著。1637年出版。全書有五部分。批判經院哲學和經驗論,提出要以“普遍懷疑”的手段,拋棄一切因襲的見解(第一部分)。闡述其演繹法的基本原則,主張以完全清晰明白的真理為出發點,由簡到繁推引出一套完整的科學體係(第二部分)。提出二元論的思想。從普遍懷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結論,並從中推演出心靈實體和上帝存在來,又用上帝存在來保證物質實體的存在(第三、四部分)。概述物理學中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第五部分)。這本書奠定了笛卡兒學說的基礎。
【利維坦】英國霍布斯著。1651年英文版出版,1688年拉丁文版發行。一部闡述其國家政治製度和倫理學說的著作。“利維坦”一詞來源於希伯來文,原義為《聖經》中談及的強大無比的鱷魚或鯨,轉義為巨人或巨靈。霍布斯用它代表自己主張的君主專製國家。書中指出在自然狀態下,每一個人都認為有占有一切事物的權利,因而互相侵犯和殘殺,“人對人如狼”。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彼此協議、締結契約、建立國家。代表國家的是君主。一切人對君主應絕對服人。因在締結契約、推選君主時,每一個人都將自己的一切權力轉讓給了君主,而轉讓的權力是不能收回的。因此一切找借口推翻君主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這本書反映了英國大資產階級保守勢力的要求。
【人類知識原理】英國貝克萊著。1710年出版。書中首先批駁了唯理論。否人的理性有抽象概括的能力,將抽象的概念說成是“一個語詞”,沒有實在意義。繼而提出和闡述“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觀唯心主義論調。在這個基礎上,全書用了大部分篇幅攻擊唯物主義物質觀。認為隻要否定了物質的客觀實在,就可以駁倒唯物主義,移掉無神論的基石。聲稱“假如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把物質一詞用成和別人所有的“無物”一詞的意義一樣”。為了避免唯我論,書的最的部分肯定上帝存在,認為是帝是知覺的源泉。
【人性論】英國休謨者。寫作於1734—1737年之間,1739—1740年間分冊出版。全書分三卷。在第一卷中論述他的不可知論和唯心主義觀點。提出知識的對象,隻是我們自己的知覺。知覺包括印象和觀念。物是“印象的集合”。觀念則是“原始印象的暗談的摹本或映象”。聲稱我們永遠不能超過知覺一步,在知覺之外不能設想任何一種存在。在第二、三卷中闡述其政治倫理思想。認為支配人生活的是意誌和情感(指愛情和同情感)而非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礎是“自私心”與“同情感”。政府權力及人們對政府權力的服從,不是根據人們的契約關係,而是由於人們各自利益的需要,經過曆史演變逐漸習慣形成的。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法國盧梭著,1775年出版。全書分上下篇。上篇描述了人類社會在自然狀態下的原始平等情況。下篇論述了人類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和基礎,在於私製的形成和發展。它經過三個階段:私人所有權的確立和產生貧富對立是第一階段;設立政府權力,確立強者對弱者的統治是第二階段;政府權力的腐化,變成專製統治,形成主人與奴隸的對立,是第三階段,認為這是社會不平等的頂點,是回到原來出發點即社會平等的極點。這裏的一切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是因為在暴君麵前大家的權利等於零。這時用暴力推翻暴君就成為合法行為。恩格斯稱這部書是辯證法的傑作。但他並不是要消滅私有製,而是主張實現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
【倫理學】全稱《依幾何學方式證明的倫理學》。荷蘭斯賓諾落著。1677年出版。全書有五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在泛神外衣下的唯物主義觀點。提出神和自然是同一個實體。實體是自身的原因,在時空上無限、永存。第二部分闡述其唯理論學說。提出知識或認識有三種:一種是直接和間接得來的經驗知識。這種知識不可靠,是產生錯誤的原因。第二種是通過演繹推理得來的理性知識。這種知識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第三種是理性直觀的知識。這是絕對可靠的真理。認為真觀念必定符合它的對象。在最後三個部分,集中論述了社會倫理道德思想。主張人的本性是自私、幸福就是享樂,道德唯一的基礎是“保存自我”等資產階級人性倫觀點。
【人是機器】法國拉美特利著。1748年在荷蘭匿名發表。書中發揮了笛卡兒物理學中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想,批判了其二元論學說。指出物質實體是唯一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其它物體一樣,是用“用樣的麵粉團子”即物質做成的。靈魂是肉體的產物。思想性格品質都決定於身體的構造。人和其它動物一樣都是一架機器。並對封建神學和唯心主義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論精神】法國愛爾維修著。1758年出版。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其唯物主義的感覺論思想。認為人的思維能力由感受性和記憶決定的。感受性就是通過感官反映外部事物的能力。記憶不過是延續了的、減弱了的感覺。主張感覺完全可靠,一切錯誤來源於人的感情和無知。第二部分闡述了功利主義的社會倫理觀。認為利益支配著人的種行為和道德觀念。但主張“互利說”,應將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一致起來,這種利益才是“人類一切美德的原則,也是一切法律的基礎”。第三部分提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人生下來天然一樣,沒有聰明愚蠢之別,人性既不善也不惡。人與人之間在精神上的差異,是由於所處的不同環境和受的不同教育所致。
【拉摩的侄子】法國狄德羅著。1762年寫成。一部用對話形式寫成的哲理小說。書中深刻地揭露了法國社會的矛盾。生動地描繪了寄生於貴族的小拉摩的矛盾性格,即有自然賦予的優良品質,又有社會經予的高傲、卑鄙和愚蠢,從而猛烈地抨擊了法國腐配的封建專製製度。俱有很大的啟蒙意義。在分析人的品質中,包念了相互聯係、相互排斥的辯證法思想。恩格斯稱這本書是一部辯證法的傑作。
【純粹理性批判】德國康德著。1781年出版。一部論述其先驗唯心主義和認識論的著作。書中主張在認識之前先對人的認識能力進行批判考察,分析科學認識或知識是否可能。認為數學、幾何學和自然科學是一種先天綜合判斷,具有普遍必然性,因而是可能的。於是,科學認識是否可能就成為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回答這一問題成為這本書的主題。在先驗感性論中,指出數學和幾何學的先天綜合性質來自感性直觀純形式,即時間和空間。二者是人類先天俱有的感知世界的主觀把握方式。不能得自經驗,反而成為一切感性經驗的前提條件,從而使數學、幾何學知識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在先驗分析論中,指出自然科學知識的先天綜合性質,依賴於知性純形式即因果性、必然性等12範疇和先驗原則。其根源是“先驗統覺”的“自我意識”。知性主動將感性直觀材料,綜合到純概念係統中去,從而產生認識,使一切自然科學知識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指出人的理性追求超驗的本體認識,必然產生“二律背反”。從而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是有範圍和界限的,不能超出現象,為宗教信仰留出地盤。
【精神現象學】德國黑格爾著。1807年出版。一部考察絕對精神在時間中的顯現階段和形態的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黑格爾第一次係統地闡明了自己獨立的哲學基本觀點,建立了其客觀唯心主義體係的基本輪廓和概念。書中將意識的運動發展過程分為意識(包括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自我意識、理性、精神、宗教、絕對知識幾個階段,是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體係的雛形。他以後的全部著作,都可以從這本著作中找到其源頭,或者是其中某些思想觀點的發揮與發展。馬克思稱這本書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書中包含有比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將意識的自我否定發展過程,看成人類意識在曆史上所經曆過的發展階段的縮影,看到了邏輯的和曆史的統一。
【邏輯學】德國黑格爾著。亦稱《大邏輯》,以別於《哲學全書》中的《小邏輯》。初版於1812—1816年,分三冊出版。全書分為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包括存在論、本質論、概念論三篇。敘述了絕對精神或絕對觀念自我發展的第一階段,即以純概念形式的運動發展過程。其運動發展表現為從一個概念到另一個概念的轉化或過渡。盡管這種概念的轉化和過渡有很多牽強附會,甚至臆造,但全書包含有令人驚異的辯證法思想。如:關於運動、發展和內在聯係的思想;關於內部矛盾是發展源泉的思想;關於對立統一、質量經變、否定之否定的思想;關於思維運動從抽象到具體,以及邏輯的與曆史的相統一的思想等。這些是黑格爾哲學的精華。列寧指出;在黑格爾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義最少,唯物主義最多。他是在概念的辯證法中猜到了事物的辯證法。
【基督教的本質】德國費爾巴哈著。1841年出版。一部揭露宗教本質、批判唯心主義的著作。全書分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他指出: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即將人自己的屬性抽出來,當作實體(神或上帝)來崇拜。因此,“神學之真正意義是人本學”。不是宗教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宗教。人根據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神,“人的上帝就是人”。第二部分揭露宗教的矛盾和虛偽。指出神學唯心主義否認神的本質與人的本質的同一性,將神看成非人,在自然之外獨立存在,使其神秘化,“完全是子虛烏有和絕頂荒謬”,目的是為了欺騙人。稱神學是“精神病理學”。批判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隻是宗教真理之徹底的完成而已”。
【未來哲學原理】德國費樂巴哈著。1943年出版。一部闡述其人本學唯物主義思想、批判唯心主義,重點是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著作。指出唯心主義是理性化了的神學,黑格爾哲學則是它的完成。其巨大的企圖,是通過哲學將已敗落的基督教重新建立起來。所謂絕對觀念,“不過是理性化了的創世以前的上帝”。因此,黑格爾哲學是“神學的唯心論”。主張哲學的基礎是人本學。認為人是思維與存在統一的基礎。感官是頭腦的“門戶”,頭腦是思維的器官。“一個從身軀上砍下來的頭腦是不能思維的”。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世界不是思維的產物,思維則是自然發展的最高產物,即人腦的產物。但他脫離人的社會關係,抽象地談論人性,把人看成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並宣揚要建立“愛”的宗教,以代替有神論和理性化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