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1265—1321)文藝複興的先驅者,意大利的傑出詩人。出身於佛羅倫薩的一個貴族家庭。受過完備的教育,知識淵博。中年起投身反封建貴族的鬥爭,曾做過佛羅倫薩市的行政官。後因反對羅馬教廷幹涉市政而遭放逐,死於拉文那。代表作《神仙》和另外的著作《帝製論》、《俗語論》等,雖然帶有宗教色彩,卻廣泛地反映了中世紀後期意大利的社會生活。他譴責教會的貪婪腐化與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專橫,表達了人民反封建、反教會的要求;他反對教皇幹涉政治,主張政教分離;要求統一意大利民族語言,建立統一的意大利國家。他的作品顯現出文藝複興時代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9頁)
【馬丁·路德】(1483—1546)十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出身於德國一礦主家庭。自1511年起擔任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接觸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1517年發表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後又多次發表演說,否定教皇權威。提倡“信仰得救”的教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行教會規條,而在於個人的信仰。他主張建立一種沒有教階製度和繁瑣禮儀的“廉價教會”。他支持德國諸侯沒收教會財產;提倡在宗教儀式中用民族語言代替拉丁語,並將《聖經》譯成德文。他所倡導的基督教新教教義,稱為“路德教”;依據這種教義而成立的教會,稱為“路德宗”。其改革的主張,反映了市民階級的要求,也符合當時德國世俗諸侯企圖擴大獨立地位的利益,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初期起了一定作用。但當閔采爾領導農民起義時,他卻公然站在諸侯方麵,主張武力鎮壓,走上背叛人民的道路。主要著作有《論基督之人的自由》、《告德意誌族基督教貴胄書》、《巴比倫囚虜》等。
【加爾文】(1509—1564)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家,督基教新教加爾文宗創始人。生於法國努瓦營一個律師家庭。早年在巴黎攻讀神學,受到馬丁·路德的思想影響。後來在瑞士創立新教。1536年發表主要神學著作《基督教原理》,係統地闡明了他的新教學說。他以“信仰得救”為核心,以“先定”學說作為教義的基礎。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或好或壞,或成為“選民”而得救,或成為“棄民”而被拋棄,不在行善、作惡,不在懺侮、齋戒,而是上帝預先決定的,這種決定是絕對的不可變的。宣稱做官執政、蓄有私產、經商獲利、放債取息等,同擔任教士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於上帝。他反對天主教會的教階製度、專權和繁瑣的宗教儀式,對教會組織進行了改革。新教廢除了主教製,由教徒中選出的長老和教士代表會議管理教會和宗教事務。他所倡導的新教教義稱為“加爾文教”,其教會稱為“加爾文宗”。加爾文的宗教改革運動,適合當時資產階級的要求,在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中起了積極作用。曾協助天主教於1553年以“異端”罪名用火刑處死西班牙科學家塞爾維持。1558年創辦日內瓦學院(日內瓦大學前身)。死於日內瓦。後人編有《加爾文全集》52卷。
【閔采爾】(約1490—1525)德國農民戰爭領袖,宗教改革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和改革家。生於施托爾堡。1507年入萊比錫大學研習哲學和神學,後升任神甫。曾支持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但指出路德的不徹底和言行不一。他激烈抨擊基督教的各種說教,否認《聖經》是唯一無誤的啟示,認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任何一個人,隻要通過思索,都可以有信仰,都可以升天堂。他號召用暴力推翻教俗封建主的統治,建立“千年天國”。他所說的天國是沒有階級差別,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高高在上和社會成員作對的一種社會。當馬丁·路德背叛人民後,它領導了由農民、城市貧民參加的宗教改革運動。1520年到茨維考城與再洗禮派共同從事革命活動,後輾轉於捷克、圖林根、士瓦本等地,傳播革命火種。1524年夏,領導德國農民起義,在米爾豪森城建立了革命政權“永久議會”,組成革命軍隊,號召全德起義。1525年5月失敗被俘,英勇犧牲。
【聖經】猶太教、基督教的正式經典。猶太教的《聖經》包括《律法書》、《先知書》、《聖靈》三個部分。主要內容是關於世界和人類起源的傳說,猶太民族古代曆史的宗教敘述,宗教法典,宗教政治論著,宗教文學作品等,彙集了約公元前1300年至前100年間的資料,經過多年多人的編纂而成。現流傳本主要有耶路撒冷的希伯來文本和前三至前二世紀的亞曆山大裏亞希臘文譯本(《七十子希臘文本》)。基督教的《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舊約全書》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從猶太教承受下來的。基督教將它解釋為在基督降世之前,上帝已向“特選子民”即猶太人啟示,基督降生人間拯救,並與猶太人訂立聖約,但猶太人不接受基督而違背了聖約,因而喪失了選民地位。這一地位改由基督信徒所得,並另訂立新的聖約,稱作“新約”,故猶太人的聖約則被稱為“舊約”。猶太教主張“舊約”包括39卷,基督教新教多數教派也承認希伯來原文本39卷,天主教則應用《七十子希臘文本》,並吸收希伯來文本中的7卷,合為46卷。《新約全書》是基督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傳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為基督教各派所一致承認。原文為希臘文,四、五世紀時全部譯成拉丁文。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前後,《聖經》逐漸譯成各國文學,對各國民族語文的形成與統一起了一定作用。今存最早漢譯《聖經》,包括《新約全書》之大部分,為明末天主教來華教士所譯。
【伊斯蘭教】“伊斯蘭”一詞,係阿拉伯文的音譯,原意為“和平”、“順從”,指順從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麥加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教,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半島各部落要求改變由於東西傳統商路改道後日益加劇的社會經濟衰落狀況和實現政治統一的願望。穆罕默德於40歲(約公元610年)時開始傳教活動,直到622年遷至麥地那並在該地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才從組織上、製度上和軍事上保證了對多神崇拜的勝利。七世紀三十年代起,伊斯蘭教發展成為半島的統治宗教,並對外進行了征服戰爭,八世紀初進一步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自初期哈裏發國家以來,伊斯蘭教一直是各政教合一的封建國家(阿拉伯哈裏發國家、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各哈裏發王朝)和近代伊斯蘭國家統治的精神支柱。其基本教義為“六大信仰”:信安拉為唯一的神;信天使(亦是安拉使喚的差役);信《古蘭經》及其之前的諸經典為安拉“啟示”的經文;信使者(亦稱“信先知”),即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封印使者”;信末日審判和死後複活;信前定,即信世間一切事物皆由安拉前定。基本宗教職責為“五功”,即念(念誦“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禮(禮拜)、齋(齋戒)、課(交納天課稅)、朝(到麥加朝覲)。此外,還規定行善和“為安拉之道”進行聖戰。《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也是其立法、道德規範、思想學說等的基礎。穆罕默德去世後,由於政治、宗教及社會主張上的分歧,教內發生分裂,形成各種教派和學派。主要有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教派。在宗教學說方麵,曾出現過穆爾太齊賴派、蘇非派和艾什耳裏派等。近現代以來,在伊斯蘭教的名義下有各種社會運動(如巴布、瓦哈比、馬赫迪、賽努西等教派運動)和社會思潮(如泛伊斯蘭主義、複古主義、現代主義、改良主義和伊斯蘭社會主義等)。主要分布在西亞、北非、中亞、東南亞等地區。在一些國家被定為國教。伊斯蘭教於七世紀中葉開始傳入中國,在回族10個民族中傳播。
【遜尼派】阿拉伯文的音譯。全稱“遜奈和大眾派”,自稱“正統派”。伊斯蘭教信徒最多的一個教派。與什葉派對立。穆罕默德去世後,圍繞爭奪繼承權問題,伊斯蘭教內部開始分裂,後逐步形成此派。它承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和阿裏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通稱四大“正統哈裏發。”除遵奉《古蘭經》外,還根據六大聖訓集建立自己的學說,為其立法根據。在神學方麵,有經典派和艾什耳裏派兩個支係,前者側重於按經典明文來研究教義,後者則在側重個人見解的同時又注意經典明文。在教法學方麵,分哈乃斐、沙斐儀、馬立克、罕百裏四派,通稱“四大教法學派”。遜尼派因得到曆代哈裏發或政府的支持,流傳很廣,世界穆斯林大多屬此派。
【什葉派】阿拉伯文的音譯。一譯“十葉派”。原意為“追隨者”,專指擁護阿裏(約600—661)的人。與遜尼派對立。穆罕默德去世後,在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逐漸形成。原為阿裏追隨者組成的政治集團,後演變成宗教派別。認為隻有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裏及其後裔才是哈裏發合法繼承人。神化阿裏及其後裔,稱其政教合一的首領為“伊瑪目”,認為他們受安拉保佑,從不犯錯誤;並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強調《古蘭經》的“隱義”,否認遜尼派聖訓(遜奈)的權威,另以《四聖書》作為本派的聖訓。允許教徒在受迫害時隱瞞信仰(塔基亞);允許臨時婚姻(穆塔爾)。重視阿術拉節。崇拜聖徒和聖墓。除穆斯林公認的聖地外,還奉卡爾巴拉、納傑夫、馬什哈德、庫姆等為聖地。在哈裏發國家內,長期遭到排斥,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十至十二世紀,在北非建立過法蒂瑪王朝,在也門建立過裁德王朝。在伊朗,1502年山國王伊斯瑪儀定為國教,延續至今。由於對伊瑪目繼承世係、伊瑪目數目和誰是末代伊瑪目等問題的分歧,分成七伊瑪目(伊斯瑪儀)、十二伊瑪目和裁德派等支派,有的支派還分若幹小支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也門、印度、巴基斯坦等地。
【賈卜利派】阿拉伯文的音譯,一稱“宿命論派”。“賈卜”原意為“強製的”,即人隻能服從安拉的意誌,故名。九世紀伊斯蘭教神學派別之一。該派對伊斯蘭教前定的信條作了進一步闡述,認為人沒有自由意誌,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及其命運,在出世之前就由安拉預定,人隻能服從天意,不得有任何違抗。又分為:(1)“純賈卜利派”,認為人與無生命的物體一樣,毫無自主之權;(2)“溫和的賈卜利派”,認為人稍有權力,但不足以影響行為,持調和論調。有人把艾什耳裏派列為此派的分支。
【宿命論派】即“賈卜利派”。
【蓋德裏葉派】阿拉伯文的音譯,一稱“反宿命論派”。伊斯蘭教宿命論派對任何反對宿命論神學的人和派別的統稱,帶有貶意。通常指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穆爾太齊賴派形成以前持有理性主義觀點的人,被視為穆爾太齊賴派的先驅,又稱為“意誌自由派”。該派針對宿命論派所主張的“定命論”,認為人具有自由意誌,是自己行為的創造者和支配者,應對自己的行為負完全責任。人在來世的“得救”或“受懲罰”,取絕於人自身的意誌,安拉不能直接支配人的善惡行為。該派產生於伊拉克巴士拉城,後波及敘利亞。主要有兩個支派,一為溫和派,主要代表有哈桑·巴士裏及其弟子卡塔達·本·吉爾馬,從事宗教及學術活動。另一派為激進派,在敘利亞從事政治活動,主要代表有加蘭·吉馬施基,因反對當局而被捕,在大馬士革被哈裏發希沙姆處死。該派是伊斯蘭教中最早出現的一個帶有理性主義色彩的宗教學派。
【意誌自由派】即“蓋德裏葉派”。
【穆爾太齊賴派】阿拉伯文的音譯,原意為“脫離者”或“分離論者”。八到十二世紀伊斯蘭教中具有“唯理論”傾向的一個宗教哲學派別。“穆爾太齊賴”一詞是正統派神學家對那些反對宿命論而主張“唯理主義”和意誌自由的思想家的貶稱。該派自稱為是“知主公道和認主獨一的人”。於公元八世紀前半期,由伊拉克巴士拉的宗教學者瓦綏勒·伊本·阿塔和伊本·俄拜德二人所創立。該派在肯定神的存在,承認安拉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的前提下,吸收古希臘哲學的“唯理論”思想,用來論證安拉的存在和宗教信條,反對正統派神學家所主張的“宿命論”和對教義的盲從信仰。他們不同意正統派關於安拉有諸多屬性的“神人同形”說,認為安拉是無影無形的純精神存在,除獨一的“本體”精神外,不存在擬人化的諸多屬性。他們反對正統派的宿命論的“前定說”,認為安拉通過“世界理性”創造世界萬物和人類後,再不能直接幹預自然和人事,人有意誌自由,可根據理性決定自己的善惡行為,人的意誌和行為不是安拉預定的。他們反對正統派對教義的極端信仰主義,認為理性是認識安拉神質“本體”的源泉,人們對安拉的虔信是依靠知識和理性,而不是盲從。還認為理性是知識的來源,是判斷是非、區別善惡的唯一標準。他們還提出《古蘭經》是“被造之作”,不是安拉的“永恒語言”。因主張純粹的一神論,故又稱“統一派”。因相信安拉是最公正的,對善惡賞罰分明,亦稱“公正派”。該派在阿拔斯王朝麥門(813—833在位)時期,備受推崇而盛極一時,其學說占統治地位。而在哈裏發穆塔瓦吉勒(847—861)時期被宣布為非法。該派的著名學者有穆阿邁爾、奈賽姆、阿布·胡載裏等。
【唯理論派】即“穆爾太齊賴派”。
【清真言】阿拉伯文的意譯。指“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句話。它是伊斯蘭教基本信仰的表白。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常用“清真”一詞說明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故稱此語為清真言。劉智《天方典禮擇要解》則稱之為“諦言”。凡承認或口誦清真言者,即被認為接受伊斯蘭教基本信仰,皈依其宗教,為穆斯林。
【蘇非派】阿拉伯文的音譯,原意為“羊毛”。因該派成員身著粗羊毛織衣以示虔誠的信仰和苦行,故名。一說係由“清淨”或“高位”(指在安拉處有高位)等詞而得名。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派別。產生於七世紀末。以《古蘭經》的某些經文為依據。吸收新柏拉圖主義和其他宗教有關神秘主義的思想而形成。起初表現為一種守貧、苦行和禁欲主義的民間個人修道方式,以示對倭馬亞王朝宮廷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傾向的不滿和消極抗議。八世紀末,宣揚以神秘的愛為核心的“人神合一論”、泛神論和神智論,形成了神秘主義的神學理論。十一世紀時,伊斯蘭教權威的神學家、神秘主義的大師安薩裏,將該派的神秘主義經過加工和改造,納入正統派教義,從此蘇非派的神秘主義思想便成了官方宗教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神學思想上,蘇非派認為神(安拉)是唯一真實存在的精神實體,它是永恒的,而世界萬物是從神的精神實體中流溢出來的,它是一種現象的非存在,最終要複歸到神那裏去。安拉就是一切事物中的無限的精神存在。他們主張神(安拉)是最高愛的對象,人對神的愛應高於信仰,隻有愛神,才能接近神和認識神,達到“神人合一”的境地。他們把人的認識看成是個人內心的純精神活動,認為隻有通過個人的直覺入神冥想、內心祈禱,達到忘我寂滅的狀態,才能與神交融,獲得神智的知識。他們倡導消極避世、苦行禁欲、忍耐屈從的出世主義的修道方式,反對正統派繁瑣的宗教禮儀。該派曾被正統派視為“異端”,遭受過迫害。在伊斯蘭教史上,它首倡了出家修道的苦行僧、並將佛教的“念珠”引入伊斯蘭教。該派還建立了教團組織及其分支,教團首領被稱為謝赫、巴巴或辟爾,負責吸收和引導門徒。有的教團設有修道院,其處所稱為劄繼亞、拉比塔或罕加等。曆史上著名的蘇非派教團有卡迪裏、裏法伊、毛拉維、沙茲裏、巴達維和比克特西等。他們的活動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某些教團一直延續至今。蘇非派的著名學者有拉比阿、哈拉智、伊本·阿拉比、魯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