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義派】即“蘇非派”。
【艾什耳裏派】阿拉伯文的音譯。中世紀伊斯蘭教正統派經院哲學的一個主要派別。由巴士拉的艾什耳裏(中譯又名“阿沙裏”)所創,故名。該派力求把伊斯蘭教信條和希臘哲學思想加以調和,既反對穆爾太齊賴派的唯理論傾向,又反對正統派信仰的極端形式主義。主張安拉是全知全能的,是萬物的創造者;世界是有始的,由安拉所創;自然界的因果間沒有必然聯係,是偶然性的。隻相信“天啟”,不承認理性能使人獲得知識;主張定命論,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隻是由於安拉要他如此。《古蘭經》是安拉永恒的語言,是信仰的全部準則。十一世紀,該派由於得到塞爾柱王朝宰相尼查姆·穆爾克的支持而大有發展,在巴格達設立尼查姆大學專門傳播該派的教義學,後經伊斯蘭教權威神學家安薩裏將其教義主張加以吸收和發展,作為正統派教義,從此其教義主張便成為官方的經院哲學(新凱拉姆)。主要代表還有巴基拉尼(?—1013)。後來人們稱艾什耳裏是正統派教義的“重建者和革新者”,是伊斯蘭教正統派經院哲學的奠基人。該派的學說主張成為正統派神學的理論基礎。
【安拉】阿拉伯文Allāh的音譯,一譯“阿拉”。伊斯蘭教信奉的唯一神的名稱。一說山al(冠詞)和ilāh(神)兩詞組成,即“獨一神”之意。伊斯蘭教創立前,“安拉”是阿拉伯半島麥加居民所奉諸神中之創造神,可能是主神。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摒諸神而獨崇安拉,信其為創造宇宙萬物、主宰一切、無所不在的永恒的唯一神。“信安拉是唯一的神”為伊斯蘭教最基本信條;“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宗教證詞和清真言的重要內容。關於安拉的本體和屬性問題,伊斯蘭教各派解釋不同。後人根據《古蘭經》經文列出99種表達安拉“尊名”的用詞,如特慈的、自在的、全能的、全知的、大智的、永恒的等等。其尤以“特慈的”為主要和最常用。《古蘭經》早期章節常用“拉赫曼”代表安拉;第55章以其為篇章名。通用波斯語的穆斯林稱安拉為“胡達”。
【六大信仰】簡稱“六信”。伊斯蘭教六個基本信條的總稱。包括:(1)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簡稱“信安拉”);(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簡稱“信使者”或“信聖人”);(3)信天使是安拉的欽差(簡稱“信天使”或“信天仙”);(4)信《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經典(簡稱“信經典”);(5)信世間一切事物均由安拉前定(簡稱“信前定”);(6)信“死後複活”、“末日審判”(簡稱“信末日”或“信後世”)。這六個基本信條構成了伊斯蘭教全部教義的基礎。由於對這些基本信條的具體解釋不同,遂形成不同的教派和學派。
【五功】伊斯蘭教所遵行的五項基本功課的總稱。以念清真言、禮拜、齋戒、納天課、朝覲為五功,簡稱念、禮、齋、課、朝。(1)念功,即念誦“除安拉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2)禮功,是伊斯蘭教徒麵向麥加天房祈禱的宗教儀式,主要有一日五次禮拜”,分別在晨、晌、晡、昏、宵五個時辰內舉行;每周星期五的“主麻拜”,在正午後集體舉行,稱為“聚禮”;每年各一次的開齋節拜和古爾邦節拜,稱為“會禮”。(3)齋功,即每年在伊斯蘭教曆太陰年九月(稱為“萊麥丹月”或“齋月”)齋戒一個月,齋月期內每日從黎明到日落禁止飲食。(4)課功,即交納伊斯蘭教的宗教課稅“天課”。該教規定教徒的資產達到一定數量時,每年須按規定稅率繳納天課。(5)朝功,即條件具備時(身體健康、經濟能力許可、旅途安全),男女穆斯林一生中均應赴麥加朝天房一次。朝覲過的人稱為“哈吉”。
【十項天命】《古蘭經》以安拉名義為穆斯林規定的10項禁戒。主要內容是:(1)不拜安拉以外的神靈;(2)禁止對父母不孝敬;(3)禁止殘殺兒女;(4)禁止接近醜惡;(5)禁止殺害不可殺害的人;(6)禁止侵吞孤兒財產;(7)禁止稱量不公,虧待別人;(8)禁止說話不主持公道;(9)禁止不完成安拉之約;(10)不得離開正道。
【教義學】亦譯“凱拉姆學”、“認主學”或“經院哲學”。產生於八世紀初。早年被伊斯蘭教正統派神學家視作“異端”,後被納入正統學說並逐步形成正統教義。討論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和信前定),尤以研究安拉的本質(本體)及其德性(屬性)、造物主與被造物的關係。《古蘭經》是否被造等問題為主。以經典明文為依據來論證其他信條。伊斯蘭教神學家認為教義學是伊斯蘭教信仰的基礎,為伊斯蘭教的學科之首;有時又認為它是穆斯林神學的學科之一,有時認為即穆斯林神學。艾什耳裏被認為是伊斯蘭教正統教義學的奠基人,安薩裏是教義學的集大成者。
【凱拉姆】阿拉伯文音譯,一譯“卡拉姆”,原意為“言語”、“談話”。在伊斯蘭教中,把研究其神學的學科稱“凱拉姆學”。公元八世紀,隨著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哲學的傳入,伊斯蘭教的神學家把這些哲學思想引入伊斯蘭教,用來論證教義,遂形成了伊斯蘭教的“經院哲學”,或稱“教義學”。由於對教義的解釋不同,便形成了正統宿命論派、唯理論派、神秘主義等宗教哲學派別。
【穆台凱裏姆】阿拉伯文音譯。山凱拉姆(意為“言語”)一詞轉化而來,原意為“說話者”或“辯證學家”。指伊斯蘭教的教義學家。在伊斯蘭教史上,最初指穆爾太齊賴派的成員,既囿於經文,又主張應用思辯方法自由討論宗教信條,陳述自己的理論觀點。十世紀時,艾什耳裏竭力調和正統信條與穆爾太齊賴派的唯理論,其學說逐漸成為伊斯蘭教中占統治地位的神學、哲學信條,並發展成艾什耳裏派,該詞遂成為其成員的專稱。它專門討論安拉的本質和屬性、安拉是否可見、《古蘭經》是否“被造之作”以及前定論與自由意誌等問題。堅持知識的真正來源和善惡的真正尺度是安拉的“啟示”而不是“理性”。
【獨一】阿拉伯文意譯,音譯“伊賀倆蘇”,本義為“純潔”,轉義為“再無別有”,惟有真主”。伊斯蘭教著述中表示“真主”根本特征的一個概念,即認為真主是獨一的主,不是三位一體中的一位;是唯一的主,不是善惡二神中的一神。有的著述稱:惟謂真主獨一,指從本體、德性、存在和作為這四個方麵的任何一個方麵來看,真主都是獨一無偶的。
【真一】中國伊斯蘭教名詞。指“確實無妄”、“單零之一”。與“數一”、“體一”同為中國伊斯蘭教著述中闡明真主根本特征的三個概念。“真一”指真主獨一無偶,為天地萬物之主宰;“數一”指“真一”顯而為天地萬物的種子,為“真一之所妙”;“體一”即“體認之一”,指人通過自己認識造化萬物的真主。並認為真一、數一、體一三者一方麵“三一通義”;“三而一”、“一而三”,另方麵又不等同,真一者真而真,數一者真而幻,體一者幻而真,真一為主,數一為仆。
【三程】亦稱“三乘”。中國伊斯蘭教神秘論者和部分學者,依據蘇非派修煉道路宣稱認識和接近真主的三個過程或三個等級。包括:(1)教乘,亦稱“禮乘”、“常道”,指一般穆斯林通過教法規定的念、禮、齋、課、朝等禮儀和途徑認識和接近真主。(2)道乘,亦稱“中道”。指通過清、廉、保、養、念等功修,棄絕塵世,嚴守教律,通過七種障礙,晝夜堅持,躬行實效,去認識和接近真主。(3)真乘,亦稱“至道”。即通過明心盡性等修煉步驟,達到“渾然無我,心不納物,唯獨一主”及性與天道合一的狀態。認為達教乘者,可以涉世;達道乘者,僅能忘世;達真乘者,才能出世稱為聖人。三乘中皆有念(讚念真主),故念亦有三:教乘口念;道乘意念;真乘心念。馬注《清真指南》(卷1)談及三者關係時謂:“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有身無心謂之木偶,有心無命謂之行屍。”“禮”如舟,“道”如海,“真”如珠,造舟為下海,下海為采珠。
【穆罕默德】(約570—632)中國史籍曾譯作“摩訶末”、“馬哈麻”、“謨罕驀德”等。伊斯蘭教創始人。出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古來氏部落哈希姆家族。父母早亡,自幼靠祖父和伯父撫養。早年放牧,曾隨商隊到過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25歲時受雇於麥加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同年與其結婚。受當時流行於阿拉伯半島的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思潮的影響,40歲時宣稱自己為“安拉的使者”,以受安拉“啟示”的名義,開始宣揚末日審判、死後複活、行善濟貧者入天圓、作惡者入火獄等教義。最早的追隨者有赫蒂徹、阿裏和阿布·伯克爾等人。隨後在麥加公開號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對多神崇拜,遭到當地多種教徒特別是古來氏部落以阿布·蘇富揚為首的貴族的反對和迫害,信徒分批出逃埃塞俄比亞。隨著迫害加劇,在公元622年大批信徒遷往麥地那的同時,穆罕默德亦前往該地。在當地一些部落的支持下,繼續傳教,組織武裝,製定各種製度和律例,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為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在此期間,不斷同麥加貴族和麥地那的猶太教徒爭戰,先後與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等人結為姻親,形成伊斯蘭教的上層統治集團。最初為團結猶太部落,曾沿用猶太教的阿術拉贖罪日為齋日,定耶路撒冷為穆斯林朝拜方向;後與猶太部落關係破裂,改為萊麥丹的全月齋戒,朝拜轉向麥加“克爾白”。公元628年與麥加貴族於侯達比亞達成和議,630年攻克麥加,麥加貴族皈依伊斯蘭教,並承認他的權威;穆罕默德則承認麥加貴族在宗教上和經濟上的既得利益,清除了多種教徒敬神獻祭的克爾白古廟的偶像,並將克爾白定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翌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大多皈依伊斯蘭教,整個半島大體上歸於統一。曾派遣使者向東羅馬、波斯、埃塞俄比亞等國皇帝和埃及總督宣傳伊斯蘭教。631年初,遠征敘利亞,到達亞喀巴灣附近的邊境城市塔布克。632年率領大批穆斯林朝覲麥加。同年6月8日病逝並葬於麥地那。
【穆阿邁爾】(?—約840年)伊斯蘭教穆太爾太齊賴派的著名學者。屬該派的巴士拉支派的主要代表。他吸收古希臘哲學的“唯理論”和基督教異端神學派別的“意誌自由論”,來論證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反對宿命論派的“前定論”。認為作為人的本質的靈魂是一個觀念;所謂運動、靜止、相似、相異等都不是實在之物,僅是智力的或想象的存在;人有意誌自由,人的意誌就是唯一的行為,除意誌外沒有其他的行為,至於外在行為都是肉體的行為。否認真主有任何擬人化的德性(屬性),且真主不能認識自身;真主隻創造萬物的實體,而萬物各自創造其屬性。
【阿布·胡載裏】(約753—850)伊斯蘭教穆爾太齊賴派著名代表。生於巴士拉,居住巴格達。瓦綏勒·本·阿塔的信徒,以“阿拉弗”(意為“草料商”)綽號著稱於世。是使希臘哲學對伊斯蘭教教義學發生影響的第一人。主張真主的德性(屬性)和本體不能分,真主的三種德性(知覺、生活、能力)即真主本體的三個方麵。認為真主是無始的,但真主的意誌不是無始的,它既不是真主的主體,也不是真主意欲的事物,而是無始的真主本體與真主所創造的物質世界間的橋梁。強調人類有意誌自由,且能為所欲為;人類能借助理性認識真主,認識自己的義務,並能辨別善惡和趨善避惡。
【艾什耳裏】(873或874—935)中世紀伊斯蘭教正統派神學家。生於巴土拉,卒於巴格達。原為巴土拉穆爾太齊賴派教義學家祖巴儀的學生,後力圖把正統派和穆爾太齊賴派加以調和,用部分唯理論的論據以證實正統派的信條,一反而成穆爾太齊賴派的勁敵。否認世界的永恒性和規律性。主張“真主是全能的,真主是萬物的創造者”;真主的意誌不僅創造了世界,而且不斷地支配一切。事物間在因果關係上無任何必須聯係,規律是真主安排在自然界中的“習慣”和“經常的情狀”,真主可任意改變而創造奇跡。認為人的理性僅能作為認識真主實在的工具,未必使人獲得知識。《古蘭經》是真主永恒的語言。寫有許多攻擊穆爾太齊賴派的著作,重要的有《伊斯蘭教學派言論集》等。一個世紀後,被認為是“正統伊斯蘭主義方麵最大的權威”和伊斯蘭教經院哲學的創始人。主張該學說的艾什耳裏派被稱為“穆台凱裏姆”。
【伊本·阿拉比】(1165—1240)伊斯蘭教蘇非派著名的神學家。生於西班牙穆爾西亞。1201年取道摩洛哥前往麥加朝覲,遊曆小亞西亞和敘利亞等地,死於大馬士革。深入研究新柏拉圖主義的學說,企圖通過神秘主義來解答伊斯蘭教神學中久已存在的“定命論”與“意誌自由論”、善與惡、“真主的統一性”和“宇宙萬物多樣性”等爭論的命題。把蘇非派的神秘主義發展為以“泛神論”、“人神合一論”和“神智論”為主要內容的宗教哲學思想體係。認為“萬物觀念的形式預先存在於神的認識中,從那裏流出來,將來還要流回到那裏去,無所謂‘無中生有’的創造,世界與神是互為表裏的。本質與屬性之間,即神與宇宙之間,本無差別。”把客觀事物和人的自由意誌都看成是“真主”的本質和屬性的表現,創導所謂“一元論”學說。一生主要從事教義學和宗教哲學的研究,寫有大量關於神秘主義、宗教學、哲學、傳記和詩歌等著作,影響最大的有《麥加的默示》、《照明的智慧》、《格言集》等。
【宗教學科的複興】伊斯蘭教神學著作。安薩裏著。共4卷。1095—1106年成書。分宗教禮儀、社會習俗、毀滅的惡行和得救的德行四部分。每部分各分10章。作者意圖在“宗教衰微、道德墮落的時代”,對虔誠穆斯林外在的行為和內心修煉,從各方麵予以全麵指導,使之在來世能獲得最終解脫。該書雖未詳盡闡述其哲學思想和蘇非派觀點,但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體係,有明顯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