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知識
美學理論
【美學】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學問。由於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主要表現在藝術中,所以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一般審美關係,特別是它的高級形式——藝術。因此有人也把美學叫藝術哲學。但它並不研究藝術中的一般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長期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美學與哲學的關係是個別和一般的關係。美學的基本問題如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和審美對象的關係等,都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美學中的反映。美學以哲學的世界觀為依據,並以哲學的方法論為指導。由於它有特殊的對象,其發展越來越趨向獨立。美學思想在古代已有萌芽。我國先秦諸子和古希臘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都有探討美學的言論和著作。但直到1750年德國鮑姆加登發表了《美學》一書,美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鮑姆加登認為美學是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科學,感性認識的完美就是美。在德國古典美學中,康德和黑格爾等人對美學問題提出過係統的學說。1790年,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比較係統地探討了人類審美意識的各種特點。1835年—1838年,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三卷,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義美學體係。狄德羅、萊辛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唯物主義者,曾為反對唯心主義美學作過不斷的鬥爭。他們強調藝術對現實的依賴關係,但仍具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局限性。隻有馬克思主義產生後,有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科學的美學體係,為美學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理論當中也蘊藏著豐富的美學遺產,應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係統的挖掘、整理和總結。
【美】美學在基本範疇。與醜相對。曆來人們對美的理解分歧很大,古今中外大致有六種看法:
(1)美是物體的形式。這種看法認為美在事物本身,不由人的主觀意識所決定,並把美歸結為事物的某些物理屬性,得出一些美的形式規律,如均衡、對稱、和諧、整齊等。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認為,美就是和諧;亞裏士多德認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十八世紀英國博克也認為美是物體的形式,並把美的主要特征歸結為纖細、柔弱等。(2)美是一種理念或觀念。這種看法認為,先有美的觀念,而後才有美的事物。以柏拉圖和黑格爾為代表。如柏拉圖提出除了美的東西而外,還有一個“美本身”;隻有體現作為理念的“美本身”的東西才是美的。黑格爾說:“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學》第1卷,第142頁)(3)美是人的主觀心理或意識。這種看法認為美不存在於客觀現實中,而存在於主觀意識中。如英國休謨說:“美並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性質,它隻存在於鑒賞者的心裏,每一個人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第108頁),意大利克羅齊也說:“美不是物理事實,它不屬於事物而屬於人的活動屬於心靈的力量。”他認為“美即直覺的表現”。
(4)美是生活。這是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給美下的定義。他說:“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裏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與美學》第6—7頁)(5)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這種觀點認為客觀世界是沒有美的,隻有構成美的資料。這些資料經過人的意識的加工製作才成為美。因此美既有客觀成分,又有主觀成分。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6)美是事物的一種客觀社會屬性。這種觀點認為,自然界本身是不存在美的,自然界之所以美,是由於“人化”的結果,美隻能是社會的產物,自然美不過是社會美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關於美的本質的理解,既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也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應當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進而實事求是的分析,從而對美作出全麵的科學的概括和規定。
【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如何產生,曆來許多美學家的看法不同。有人認為自然美決定於自然事物本身的自然屬性;有的則認為自然本身無所謂美與不美,自然美是主觀情感、意識作用於對象的結果。雖然自然美同自然物的屬性和人的主觀意識都有關係,但是,如果沒有人類社會,沒有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勞動中逐步發展並完善起來的大腦和感覺器官,單憑自然屬性或者單憑主觀意識,都不能構成審美對象,都不能產生自然美。自然美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的“對象化”的生產勞動中逐步產生的。自然美分兩類:一類是經過人們加工改造過的自然,如綠化的山林、雅致的園林、整齊的條田、金黃的麥浪、健壯的羊群等。一類是未經過人們加工改造過的自然,如溫煦的陽光、燦爛的星空、雄偉的山巒、蒼勁的青鬆、澎湃的海洋等。這兩種形態並不是截然分開,相反,它們經常是互相結合,互相滲透的。同一自然對象可同時具有兩種美的特色。如溫煦的陽光照耀著金色的麥浪,健壯的羊群遊動在無垠的草原上。
【社會美】指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美。人類的社會生活是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它包括人類最基本的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還包括人們的科學、文化活動和一般的生活活動。社會美就表現在各種社會生活領域之中。同時,無論哪個領域,人都是實踐的主體。因而社會美又特別集中體現在人的美,人的思想、性格和行為的美等方麵。
【現實美】指現實世界一切事物的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總稱。現實美是對藝術美而言。藝術美是現實美的能動的反映。現實美對藝術美來說,是第一性的。它是藝術美的源泉。
【藝術美】藝術美是現實美的能動的反映。對現實美來說,藝術美是第二性的。藝術美作為美是現實美經過藝術家頭腦反映和藝術加工的產物。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雖然對藝術美的特殊性和優越性方麵作過一些深刻的闡述,但他從根本上顛倒了藝術和現實的關係,認為現實美是藝術美的反映,否認現實美是藝術美的基礎。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出發,則主張現實美高於藝術美,認為“客觀現實中的美是徹底地美的”,“藝術創作低於現實中的美的事物”,藝術美不過是現實美的簡單複製品。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藝術美和現實美是反映和被反映的辯證關係。現實美是藝術美的源泉和基礎,前者比後者具有不可比拭的豐富、生動的內容;但藝術美又是實現美的能動反映,後者比前者“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和更理想”。藝術美具有一種現實美不可代替的品質。
【審美對象】客觀上與人構成一定的審美關係,能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事物,總稱為審美對象。客觀世界中的許多事物。經常給人以審美感受。例如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花鳥,社會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種多樣的藝術作品。審美對象是指各種美的對象。一方麵按它們的不同性質,可分為現實美(自然美和社會美)、藝術美;另方麵按它們的不同狀態、麵貌和特征,又可分為優美、崇高、悲劇、喜劇等形態。這兩方麵互相滲透,互相交錯。審美對象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它隨著社會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內容。
【審美理想】人們關於完善的美的觀念。審美理想作為美的理想,與世界觀有密切聯係,受世界觀的製約,反映著人們的願望、要求和需要。審美理想還要受曆史條件的製約,最終被決定於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審美理想滲透於審美感受之中,決定著一定民族、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審美趣味、風尚和傾向。審美理想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審美理想。永恒不變的審美理想是不存在的。
【審美享受】指由創作活動或對藝術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而引起的一種特殊的感受上的滿足。它表現為人的整個精神力量處於情感的一般高漲狀態中,表現為快樂感、滿足感等。人的審美需要直接表現在審美享受的追求上。藝術能夠成為團結、教育和鼓舞人的力量,首先在於藝術能向人提供審美享受。列寧把藝術作品所提供的歡樂看成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誌。好的藝術作品能喚起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熱情、美好的情操和崇高的道德境界。所以,審美享受是從思想上、情感上、道德上以及政治上教育人的強大的手段之一。
【審美趣味】指人們在審美經驗中的一種嗜好、口味、偏愛的傾向。審美趣味是適應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例如原始狩獵民族在花草極為繁盛的地方,卻偏以動物為其藝術題材,正是由於他們的生產力狀況、他們的狩獵生活方式決定了這種審美趣味。審美趣味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在階級社會裏,還具有階級性。唯心主義者把審美趣味看成是一種天生的、一成不變的直覺能力;而庸俗唯物主義者都把它看成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生理上的本能。兩者都是錯誤的。在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要培養高尚的健康的審美趣味,反對低級的庸俗的審美趣味。
【審美感受】即美感。一種由審美對象所引起的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感覺、知覺、想象、情感、思維是審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幾種基本心理因素。審美感受產生於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中。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形式,是其他審美反映形式的基礎,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離開了具體形象,美感就不複存在。但人的政治態度、思想意識和道德等,也無不以形象思維的方式,滲入到美感的形象感受裏,構成美感的內容。因此,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統一。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審美感受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人,有不同的審美感受,就是由於個人與個人之間文化修養、個性特征、愛好的不同形成審美感受的差別性。
【美感】即“審美感受”。
【審美心理】指審美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各種心理因素。如“審美經驗”、“審美愉快”、“審美感受”“審美意識”、“審美情感”等。
【審美意識】指客觀外界的審美對象反映到人的大腦中所形成的一種意識。它包括美感經驗、美的觀念、概念、評價、判斷和審美趣味,以及美的理想等等。人們經過多次的審美實踐,逐步積累美感經驗,在此基礎上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一定的美的概念,並養成一定的審美趣味,再經過進一步深化,就形成一定的美的理想。審美標準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社會意識。它同其他社會意識一樣,是為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製約並為一定的社會存在所決定,具有曆史性。
【藝術】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用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並表達作家、藝術家的思想感情。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類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藝術屬於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作者總是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上認識、反映和評價生活的進步的、革命的藝術,從現實生活出發,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中的進步要求,揭露舊社會的醜罪與黑暗,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高尚品德,喚起人民地新生活的向往和進取精神,鼓舞、教育人民,推動曆史前進,同時也使人們得到健康的娛樂和美的享受。相反,沒落的、反動階級的藝術,往往歪曲現實生活,散布敵視勞動人民的思想,宣揚消極頹廢,追求低級趣味,對社會發展起阻礙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經過人類漫長的社會實踐,藝術逐漸成為一種人類精神活動的獨特領域,並形成了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和電影等形式。
【藝術形象】藝術所固有的反映現實的特殊手段。從審美理想的立場出發,根據現實生活各種現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形象。科學是以概念、公式、定理等邏輯形式來反映現實,而藝術形象則通過具體的個別的形式來再現一般。藝術形象不僅同科學不同,也和自然形象以及沒有概括因素的直接感覺,感知不同。通過藝術形象實現的藝術概括,要求具有典型性和審美性等。在藝術概括中,邏輯因素和情感因素是結合在一起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總和是藝術形象的特征。每一個藝術形象,既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又是藝術家的世界觀和立場的表現。藝術形象的創造和作者的生活經曆、藝術修養、個人的思想感情、立場、世界觀都是密不可分的。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1)藝術家構思的階段。這個階段產生“有思維的”形象以及它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2)物質體現的階段。這時“有思維的”形象體現在某種藝術的材料之中,藝術形象才能具有完美性和對象性,才能被人們所感知。由於塑造藝術形象的材料和手段不同,藝術形象的構成和特點也各不相同。例如,文學用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音樂用音響、旋律來表現主題;繪畫用色彩、線條來表現畫麵。藝術形象是藝術對人們的智慧、情感和意誌產生思想上審美上影響的基本手段。它使人們對所反映的事物抱有一定的思想感情、態度,並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去改造現實。
【藝術真實】指藝術作品中真實地反映現實。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關於環境藝術真實的原則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出發,承認客觀世界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並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因而把生活真實本身看作藝術真實的源泉。藝術真實要求創造性地理解、概括事實,創造出能在個別事物中揭示共同本質的藝術形象。藝術真實既不能違背生活真實,又不等於生活真實,它要求的是藝術上的“真實感”、“可信性”,而不是逼似生活中的原形事物。藝術真實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從而更具有真實性和感染力。藝術真實既反對對現實作機械摹擬的自然主義,又反對對現實的主觀主義的歪曲。作為無產階級作家和藝術家要從實際生活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在最大限度內認識和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藝術內容】通過塑造形象能動地再現在作品中的現實生活,以及這一現實生活所體現的思想感情。藝術內容要求在客觀方麵有題材(包括人、物、事),即所描寫的事物所具有的並已被典型化了的美;在主觀方麵有主題、意境,即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等的美。在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關係中,內容居於主要的、決定的地位,內容決定形式。
【藝術形式】指藝術作品的組織形式和表現手段。主要包括體裁、結構、語言和表現手法等要素。藝術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形式,它和內容不直接相關,是非本質的、次要的形式;另一種是內在形式,它和內容直接相關,是本質的、主要的形式。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藝術創作的最重要規律之一,也是藝術作品的藝術性的必要條件。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同一切事物的內容和形式一樣,都是辯證統一關係。在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關係中,雖內容居於主要的、決定的地位,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對內容有巨大的反作用。藝術中的美是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生活真實。
【藝術批評】指對藝術家、藝術作品和文藝思潮所作的探討、分析和評價。是一種科學(文藝科學)研究工作。在階級社會裏,各個階級都按照自己的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進行文藝批評,總是把政洛標準放在第一位,把藝術標準放在第二位,提倡和扶植符合本階級利益的文學藝術家、文藝作品和文藝思潮。無產階級的文藝批評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重要方法,它的主要任務是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炒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反對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藝思想和創作傾向,積極扶植革命的文藝作品、文藝新生力量健康成長,提高廣大群眾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和發展。
【心靈美】心靈美是人的內在美,指人的思想、品德、情操的美,它決定一個人美和醜的本質。心靈美潛藏在人的內心世界,但它可以從語言和行為中表現出來。心靈美包含著時代、民族和階級的內容。在現階段的條件下,心靈美“就是要注重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養,維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製度,做到‘愛國、正直、誠實’,不做有辱國格、人格的事,不損大利己,不弄虛作假。”(全國總工會等九個單位《關於發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
【藝術欣賞】審美活動的主要形態之一。它把作品和讀者、觀眾聯係起來,使藝術的社會功用由潛在變成現實,是藝術反作用於現實的一個必要環節。藝術欣賞不是一種消極的感受,欣賞者是要在藝術家創造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的體驗和想象,對藝術作品進行一翻新的補充和豐富,欣賞具有對作品進行再創造的性質。所以、好的文學藝術家的作品是從來不和盤托出的,而隻著力於刻畫那些最能感染人的關鍵之處,而把自由想象的餘地留給欣賞者。欣賞的再創造是在每一個欣賞者頭腦中進行的一種複雜的精神活動。由於欣賞者所處的時代、階級和各自的生活經曆、審美經驗的不同,因而再創造的結果也不完全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欣賞表現出很大的能動性。藝術欣賞一般分四個階段:(1)直覺階段,即對事物直接感知,是感官觸及的東西,隻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麵的表麵屬性,還不是事物完整的形象。(2)再現階段,即通過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動,使藝術形象完整地全部再現出來。欣賞者隻有憑借作品所提供的直接形象,通過想象把它再現出來。再想,亦即再創造。(3)深入本質階段,即在直覺和再現的基礎了,通過理性的分析與綜合,使認識進一步深化,這時所獲得的美感比前階段更為凝煉、深沉。(4)再評價階段,即欣賞者對藝術者在作品中已經評價過的生活的再評價。這個評價可能和作者的評價完全一致,也可能完全相反。隻有經過四個階段,由表入裏,由此及彼,反複咀嚼、細心體味,才能把握一個藝術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