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知識(1)(2 / 3)

【藝術分類】藝術分類的方法繁多,按各種不同的標準形成各種不同的分類。比較重要的分類有下列幾種:第一,按照藝術表現手段不同,可區分為四類:(1)表演藝術(音樂、舞蹈);(2)造型藝術(繪畫、雕塑);(3)語言藝術(文學);(4)綜合藝術(戲劇、電影)。第二,按照藝術形象開展的情況不同,區分為三類;(1)時間藝術,又稱動態藝術,在時間的持續過程的藝術。它包括有文學、音樂等。(2)空間藝術,又稱靜態藝術。它包括有文學、音樂等。(2)空間藝術,又稱靜態藝術,藝術形象在空間開展,即描寫靜止現象,它包括有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3)時空藝術,又稱綜合藝術,藝術現象既在時間上開展,又在空間上開展,它包括有戲劇、舞蹈、電影等。第三,按照對藝術感知的方式不同,可區分為三類:(1)視覺藝術,即用眼睛感知的藝術。它包括有美術、建築等。(2)聽覺藝術,即用耳朵感知的藝術。如音樂。(3)視覺、聽覺藝術,又稱複雜藝術、聯合藝術。它包括有戲劇、電影、舞蹈等。

【美育】即“審美教育”,亦稱“美感教育”。其任務是培養和提高人們對現實世界和文學藝術作品的鑒別、欣賞並按照美的規律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人們在美的享受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和高尚的追德情操,從而有利於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一代社會主義的新人。它是“人的全麵發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麵;是培養、提高、發展人同世界的“審美關係”的一種教育;是教育、培養人“藝術地掌握世界”、“按照美的規律”去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一種教育。其主要實施手段,是通過各門藝術活動,如創作和欣賞等。美育應貫穿於全部教育過程和生活實踐當中。美育和德育、智育、體育是互相區別、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係。一方麵,在德育、智育和體育中包含美育的因素,體現了人們進行社會生活美、心靈美、行為美的教育;另方麵,美育對德育、智育和體育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對人民的精神生活起著綜合治理的作用。美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有力措施之一。

【審美教育】即“關育”。【美感教育】即“美育”。【五講四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口號。“五講”指人人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四美”中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都屬於人的美。心靈美是人的內在美,也就是精神麵貌的美;語言美和行為美是人的外在美,是人的精神麵貌的外部表現。環境美,是人創造的,它反過來對人的美的培育又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在全國掀起的“五講四美”活動,是通過美育逐步改變我國人民的精神麵貌,提高人民道德修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

【語言美】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口頭語言在內容、表達方式、語氣和習慣用語等方麵的美。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所以說語言美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形式。人的思想感情、文化修養都會通過語言表現出來。語言美就是要“使用和推廣禮貌語言,做到‘和氣、溫雅、謙虛’,不講粗話、贓話,不強詞奪理,不惡語傷人。”(全國總工會等九個單位《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語言美是心靈美的重要表現之一。

【行為美】指人在社會生活中行動、舉止的美。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行為美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形式。行為美要求“做一個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人,做到‘勤勞、友愛、守紀’,不損害集體利益,不破壞公物,不危害社會秩序。”(會國總工會等九個單位《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行為美是心靈美的重要表現之一。

【環境美】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美。環境美要求“搞好個人、家庭和工作場地、公共場所的衛生,做到‘衛生、整潔、綠化’,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破壞樹木、花草。”(全國總工會等九個單位《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美好的環境,給人以美感,能陶治人們的性情,有利於培養“四化”建設中所需要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我國發展、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藝術事業的基本方針。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所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毛澤東根據國內外曆史經驗,為了進一步迅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和文化而提出的。“百花齊放是一種發展藝術的方法,百家爭鳴是一種發展科學的方法”。這一方針說明,在藝術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該通過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實踐去解決,而不能采取簡單生硬的行政命令的方法去解決。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流派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人民內部處理思想意識問題的唯一正確的方針,是對於社會意識發展規律的創造性運用。堅持和貫徹“雙百”方針,開展正常的學術討論、爭論和批評,是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保證。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我國建國初期1951年為改革和發展我國戲曲藝術而提出的方針,也適用於其他文學藝術部門。它是抗日戰爭時期在陝甘寧邊區提出的“推陳出新”口號的進一步發展。“百花齊放”,就是鼓勵不同劇種、流派、形式和風格通過自由競賽而共同發展;“推陳出新”,就是對舊戲曲作一番科學的清理工作,對遺產采取批判的繼承態度,去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並進一步發揚光大,積極創造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生活,塑社會主義時代的革命英雄人物的新作品,把民族舊戲曲改變為民族新戲曲,以推動我國文藝事業進一步發展和繁榮。

【迷狂說】古希臘柏拉圖提出的一種美學觀點。他認為詩的創作過程不是合理的思考過程,而是一種反理智的迷狂狀態,詩歌在本質上不是人的產品,而是神的詔諭。人對美的感受是上天神靈憑附之後出現的一種“迷狂”狀態,神誌昏迷,精神恍惚,類似顛狂。在這種迷狂的狀態中,產生了對上天美的回憶。藝術家就象巫師一樣,是作為神的代言人而進行創作的,一切得之於天,得之於神。“迷狂說”是建立在古希臘宗教迷主基礎上的一種反科學的神秘論。柏拉圖的“迷狂說”,是他的“靈感說”的基礎,認為詩人的靈感就是第三種迷狂。柏拉圖的“迷狂說”本身就指的是所謂“靈感”,是對“靈感”所作的神秘化的解釋,因而柏拉圖的“迷狂說”和後世的“靈感說”有淵源關係。到了浪漫運動時代,它變成“天才”、“情感”和“想象”三大口號的來源。

【模仿說】關於文學藝術起源的一種學說。把藝術看成模仿,是古希臘的傳統看法。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摹(模)仿”。他說:人在許多重要事情上,都是模仿禽獸,做禽獸的小學生,在藝術上同樣如此。“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12頁)柏拉圖從他的客觀唯心主主理念論出發,認為真正的美隻是理念,物質現實世界隻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藝術又是感性現實世界的模仿,藝術和理念的關係就是“模仿的模仿”,這種模仿和真實體隔得很遠。亞裏士多德從唯物主義觀點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傳統的“模仿說”。他係統地、多方麵地發揮了藝術模仿自然的思想,認為人和禽獸的重要差別,就在於人善於模仿,人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模仿中得來的。他放棄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式”,批判了文藝“和真實隔著兩層”的錯誤觀點,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懷,肯定文藝是對現實生活的模仿,而且能夠反映現實中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這樣,亞裏士多德就對“模仿說”作了更新的解釋,較明確地指出藝術反映的是現實的本質特點,強調藝術真實和曆史真實的區別。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說:“史詩和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簫樂和豎琴樂——這一切,總而言之,都是摹擬,隻是有三點差別,即摹擬所用的媒介不同,摹擬的對象不同,摹擬的方式不同。”模仿說的主要論點是:文學藝術來自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模仿,而模仿又是人類固有的本能。這種觀點雖然在客觀上肯定了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它離開了人的社會實踐的需要來說明模仿的動機,忽視了藝術反映生活的能動作用,因而不能科學地解釋文學藝術和起源和它與生活的關係。

【淨化說】又譯“陶冶說”。亞裏士多德提出的一種美學觀點。他在《詩學》中曾說:悲劇“激起憐憫和恐懼的感情,從而導致對於這些感情的淨化”。從此,“淨化”就成為美學的一個重要名詞,但曆來研究者理解不同。有人認為它是借重複激發而減輕情緒的力量,從而導致心境的平靜;有人認為它是道德上的提高或“升華”,消除情緒中的壞因素,從而發生健康的道德影響;有人又認為它是以假想情節所引起的哀憐和恐懼。不過人們一致認為:悲劇可以“淨化”的基本思想在於通過藝術使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因宣泄而達到平靜;又能把麻木不仁的人們的情感提到適當的程度。通過這種情感提到適當的程度。通過這種情感的“淨化”,可以得到一種“無害的快感”,受到情感方麵的陶冶,逐漸養成健全的理智,恢複和保持心理的健康,逐漸培養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所以藝術不僅沒有害處,還有益於個人和社會。藝術的種類不同,所激發的情緒不同,產生的“淨化”作用也不同。

【遊戲說】關於文學起源的一種學說。康行最先提出把藝術結合到遊戲和把遊戲看成與勞動地立的理論,經席勒加進過剩精力的概念,對康德的說法有所發揮;後來又經過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進一步發揮,獲得“席勒·斯賓塞說”的稱號,隨後再經過朗格和穀魯斯進一步發展,此說一度在西方盛行。其主要論點就是人們從事藝術創作活動不帶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束縛,但有過剩的精力,就用這種精力從事遊戲,借以創造一個自由天地,這就成為藝術創作的原因。這種觀點離開人的社會實踐來考察文藝現象,看不到遊戲活動與勞動實踐的關係,因而不能正確地解釋文藝的起源。遊戲說現在是資產階級藝術超階級,超功利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直覺即表現說】意大利哲學家、曆史學家、美學家克羅齊的一種美學觀點。克羅齊認為沒有客觀美,美隻是主觀“直覺”創造出來的價值,提出“美即直覺即表現”的理論。他說:“我覺得以‘成功的表現’作美的定義,似很穩妥;或者更好一點,把美幹脆地當作表現。”“美不是物理的事實,它不屬於事物,而屬於人的活動,屬於心靈的力量。”(克羅齊:《美學》)這就是說,美與事物本身無關,美是心靈的表現、心靈的創造物,事物不過給你們一種刺激,使我們再現或回想起美。直覺等於表現,是克羅齊美學理論的核心。克羅齊注意到了美感的直覺性,卻把美感的這種高級的複雜的精神活動和感性直覺混為一談,從而否認了美感直覺與理性認識和統一和美感的曆史發展。

【心理距離說】瑞幹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美學家布勞提出的一種美學觀點。見“布勞”。

【移情說】又譯“感情移入”。古代許多哲學家在理論上都已接觸到移情現象,但“移情”這個概念,作為美學術語,是在十九世紀由德國藝術理論家和藝術史學家費肖爾第一次提出的。十九世紀後半葉,移情說在西方美學界盛行。他們認為,美是人的意識活動的結果,是從精神上深入這個或那個現實對象的結果。其主要代表為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裏普斯。移情論是他的心理美學的基礎。在他看來,“審美的欣賞並非對於一個對象的欣賞,而是對於一個自我的欣賞。”或者說:“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種身體感覺,而是把自己‘感’到審美對象裏麵去。”(裏普斯:《移情作用》)他們把這種現象看成是主觀情感的“外射”,達到化物為我、“物我同一”的境界。我國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人間詞話》)“移情”現象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它是審美活動中將對象人格化後一種常見現象,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詩)。“移情”現象實質是一種特殊的美感。這種美感是由於主觀情感充分地抒發而出現的一種“情景交融”的現象。這種現象盡管不象一般美那樣直接受到對象的製約,但它仍然是要以審美對象為基礎的,不能完全憑空去臆想。移情說否認美的客觀性,對移情作用作了主觀主義的解釋。

【境界說】又稱“意境說”。指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中國近代學者王國維提出的一種美學觀點。“境界說”集中在他的《人間詞話》一書中。他對“境界”的解釋是:“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這就是說,境界並非隻是景物的反映,裏麵還包括人的感情。因為人在描寫景物時不是純客觀地描寫,他會把自己的情感也寫到作品中去。所以作品中的境界就包含景與情兩個方麵。他又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各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說明有境界才有名句,有名句才能意味溢於言表。寫景則豁人耳目,寫情則沁人心脾。他還指出,境界是本,氣質神韻是末,“有境界而二省隨之矣。”王國維的“境界說“明確指出了中國各種藝術都一貫重視“意境”創造——即“造境”,而不止於描物(包括寫景)、傳神與抒情、達意,而有更進一步之追求。它成為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和標準,並對二十世紀初詞學的發展和詞風的改變都起了積極的作用,這是他在中國近代美學史上的重要文獻。但他沒有完全擺脫叔本華思想的影響,還留有明顯的悲觀主義的痕跡。“真”與“悲”是“境界說”的兩根精神支柱。他把詩人的憂生、憂世的悲觀情感視為文學創作的源泉,過分強調了詩人的主觀感情,因而有“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情愈真”的唯心主義觀點。

【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在文學藝術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明確提出現實主義這個名稱的,始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法國畫家庫爾貝和作家夏夫列裏,八十年代恩格斯對它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即“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62)頁。或說“人物”當譯為“性格”。這為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現實主義產張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麵目真實地反映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它在各個不同曆史時期各民族各階級的文學藝術創作實踐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各不相同的。現實主義文藝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和很高的成就,如《詩經》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詩、關漢卿的戲曲、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都是著名的現實主義代表作。

【批判現實主義】藝術流派之一。歐洲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文學藝術中開始占主導地位的文藝思潮。1934年蘇聯文藝界在製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時,把資本主義社會中以現實主義態度和方法揭露並批判社會黑暗和腐朽的作品和作家,稱為“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和作家。“批判現實主義”因而得名。它標誌著社會主義時代以前的現實主義藝術發展中的最高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尖銳化在文藝上的反映。其主要特點是深刻地真實地反映現實,揭露和批判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現象,描寫了貴族階級的沒落和資產階級從興起到沒落的過程,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麵,肯定民主主義的社會理想,有些作品還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示同情;同時,在他們的作品中還把高度的技巧同深入的心理描寫融會在一起,豐富了藝術技巧和手法。但由於他們受到曆史條件和階級的局限,不能揭示產生罪惡的根源,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找不到正確的出路。批判的現實主義在十九世紀的西歐和俄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其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巴爾紮克,英國的狄根斯,俄國的果戈裏、托爾斯泰、契柯夫;代表畫家有法國庫爾貝,德國的門采爾,俄國的列賓;代表音樂家有俄國的柴柯夫斯基等。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34年第一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並規定為蘇聯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它要求作家、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曆史地和具體地反映現實;同時,要求作家、藝術家自覺地用社會主義精神教育人,用藝術手段積極促進現實的革命改造,建立起新的社會,培養出思想豐富、精神美、身體美和諧地結合於一身的新人。高爾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文學中的奠基人。其小說《母親》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