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知識(1)(3 / 3)

【浪漫主義】文學藝術上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在文學藝術史上,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是兩大主要文藝思潮。一者主情,一者主理。浪漫主義側重表現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想像,主觀性較強;現實主義側重如實反映客觀現實,客觀性較強。這是二者各自的特點。浪漫主義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突出刻劃人物的個性特征。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製度,在文藝上反對古典主義,反映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意識形態,具有一定進步意義。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歌德和席勒,英國的雪萊和拜倫,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俄國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波蘭的密茨凱維奇和斯洛瓦茨基等,表現了十八世紀、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的革命精神,是具有進步傾向的積極浪漫主義。我國古代《詩經》中的一部分作品,屈原、李白的詩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等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除了積極浪漫主義,也有逃避現實的消極浪漫主義。消極浪漫主義不去與現實作鬥爭,而是脫離現實走進個人禁錮、宗教探索、曆史獵奇的世界。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諾瓦裏斯,法國的拉馬丁、夏多勃裏昂,英國的柯勒律治,俄國的茹可夫斯基等等。

【抽象主義】現代西方國家中流行的資產階級藝術流派之一。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後流行於西方和美國。主要表現在繪畫和雕刻方麵。俄國畫家康丁斯基為其創始人。1910年他創作了第一幅抽象主義的繪畫《即興》。1930年“抽象創作協會”在巴黎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抽象派活動中心由歐洲轉到美國。它主要的特點是倡導“無對象”,絕不描摹,隻用非具體的線、色、形與“空間分割”,直接表現內心精神的波動……,造成一曲曲視覺上的“音樂”一類的東西,甚至有用雙腳沾著油彩在畫布上亂踩的“塗抹派”等。它主張藝術完全脫離現之間生活,用抽象的符號表現“純精神世界”,否定藝術的形象性、真實性和社會教育作用。它在藝術創作上宣傳隨心所欲,大搞主觀主義,取消藝術價值的標準,醜化人們的審美趣味,拒絕民族傳統,引導藝術家離開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真正美的認識。抽象主義是資產階級文化極端沒落和腐朽的結果。其哲學基礎是唯我主義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等。其代表人物有俄國藝術家康丁斯基、馬列維奇,荷蘭藝術家蒙德利安,法國藝術家德隆涅,德國的馬洛克,美國的波洛克等。

【頹廢主義】來自拉丁文deca-dentia——沒落、頹廢。十九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苦悶、彷徨,尋找出路而墮入岐途,悲觀失望以至頹廢墮落的情況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反映。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法國詩人波德萊文的創作中,後來在象征主義、唯美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派流中得到進一步表現和發展。其特征是:宣揚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散布悲觀、頹廢情緒和變態心理,反對文藝的思想性、現實性和社會作用,提倡形式主義文藝遺產和文藝傳統。其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美學基礎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維爾朗、馬拉美和朗波,俄國的吉皮烏斯、麥列什科夫斯基、索洛古柏和巴爾蒙特等。

【意象主義】現代資產階級未來主義的一種變種。產生於1919年俄國一個文學小集團。這個小集團結合在“意象主義者”出版社的周圍,參加者有舍爾申涅維奇、馬裏因夫等人。他們的創作沒有超出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詩歌的範疇。這種詩歌在革命年代帶有沒落和空虛的特點。他們拒絕詩歌創作的完整性,說什麼詩的語言形象就是彼此間沒有內在聯係的。他們的創作宗旨就是想出一些詩中從來沒有過的新的形象和語言,而這些形象和語言在作品中一般又不與某種思想相聯係。因此,他們把藝術創作基本上當成“文學噱頭”。在許多方麵接近於俄國意象主義的還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國詩歌中的意象主義。

【古典主義】一譯“擬古主義”。歐洲文藝複興後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以古希臘、羅馬的文藝為典範的文藝思潮。在十七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為完備,曾在歐洲占支配地位,十八世紀開始沒落,至十九世紀以浪漫主義為主的文藝思潮興起以後,即告終結。古典主義的特征是在政治上擁護封建王權,宣揚個人服從封建國家的紀律,同時反對封建專製和宗教信條;在創作和理論上強調複古,主張模仿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作品,崇尚理性和“自然”,排斥想象,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批判不合呼資產階級理性的封建道德;在作品的風格上,要求高尚、嚴正、優美、有教育意義,並重視形式,講究修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風貌,具有現實主義因素。到十八世紀後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成為反對封建專製主義和教權主義,宣傳民主主義的文藝武器,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古典主義對近代歐洲各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戲劇創作中影響最大,主張用典雅的民族規範語言,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如戲劇中的“三一律”)進行創作。由於它脫離曆史來觀察古代文化藝術,並以之作為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要仿效的典範,因而具有保守性的傾向。其代表人物在文學方麵有高乃依、莫裏哀、拉辛等,文藝理論方麵有布瓦洛等,在繪畫方麵有普桑、安格爾、勒布朗等,在建築方麵有曼薩爾、列諾特爾等。

【新古典主義】①有些學者認為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在歐洲形成的重要的古典文藝思潮在理論上和創作上是對古希臘、羅馬文藝的模仿和發揚。為區別於文藝複興時期的文藝也是以古希臘、羅馬為規範,故也被稱為新古典主義。②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一種資產階級文藝流派。內中有的是借闡發古典文藝傳統來宣傳自己反對象征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主張,力圖恢複古典作家、作品的精神和特色,故被稱為“新古典主義”。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他們中有些作家是以古典主義為標榜,形式上模仿古代,實際上卻根本歪曲古典主義的傳統,鼓吹複古、倒退思想,故又被稱為“偽古典主義”或“假古典主義”。

【偽古典主義】又稱“假古典主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出現了一種資產階級文藝傾向,有的是借闡發古典作家或某些文藝傳統來宣傳自己的主張,有的力圖恢複某些古典作家、作品的精神、特色。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有些作家專門在形式上模仿古代,具有更加嚴重的保守性和形式主義。他們雖然標榜古典主義,實際上卻是歪曲古典主義的傳統,鼓吹複古,宣傳反動倒退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偽古典主義”。

【唯美主義】十九世紀末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資產產階級文藝思潮。他們認為人生的最高意義就是美,藝術比生活還高,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認為“不是藝術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顛倒了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宣傳藝術可以脫離政治,否認文藝的社會教育作用,片麵追求藝術技巧,以表麵華麗的形式去美化資本主義剝削製度。其哲學、倫理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對世界的利己主義態度,迫求感性享受。它企圖使進步的革命的藝術家脫離現實生活,把他們引到“純”藝術領域。其代表人物陰英國的王爾德,法國的戈蒂埃,英國的佩特。

【感傷主義】又稱“主情主義”。十八世紀下半葉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一種文藝思潮。是一些歐洲國家接替古典主義而出現的一個派別,由英國作家斯特恩的小說《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感傷的旅程》(1768年)而得名。由於它產生在歐洲浪漫主義運動之前,把個人主義和主觀幻想的因素帶進文藝,給浪漫主義的興起提供了土壤,故又稱“前浪漫主義”。感傷主義提到首位的是個人內心生活問題,是崇拜感情,崇拜純樸和真誠,提倡刻劃內心生活,抒發感情,強調個性和個人精神生活,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冷酷的理性主義與僵化的古典主義的反抗,在當時具有一定進步意義。其代表作家有英國的李特恩、理查遜,法國的盧梭,德國的歌德和席勒,俄國的卡拉姆津等。

【現代主義】是現代資產階級文學藝術各種形式主義的流派(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的總稱。它以愛爾蘭的喬埃斯的意識流小說,俄國的康丁斯基的抽象畫和奧地利的利勳柏格的無調性音樂為其開端。其哲學基礎是柏格森、詹姆斯的唯心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及存主義等。其創作方法是反現實主義的,主張用用非理性的原則主宰整個創作過程,即用直覺、本能、潛意識等在作品中表現作者的“自我”。它否定藝術中的現實主義和美學中的唯物主義,宣揚藝術創作中的極端主觀主義。他們所謂的獨創和不拘成規,實際上摒棄了藝術創作的優秀傳統,否定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運用各種反常的手段和雜亂而晦澀的形式,達到荒誕離奇的強烈效果。

【自然主義】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興起的一種文藝思潮,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在西歐各國盛行。它著重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非本質的個別形明,追求事物外在的真實,輕視藝術概括和典型化;對所描寫的事物不作社會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學的評價,否認藝術的社會意義和教育作用,反對藝術去描寫社會生活中的崇高的優美的東西,而把自己的藝術注意中心放在描寫一些瑣碎細節上。它自以為是現實主義,實際上是對現實主義的極大的歪曲,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質,甚至歪曲生活。其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其代表作家在法國有左拉、龔古爾兄弟,在俄國有波波雷餘、阿爾齊巴舍夫等等。

【象征主義】十九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頹廢主義文藝思潮中的一個主機流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其影響遍及歐洲各國。他們認為現實世界是虛幻的、痛苦的,而“另一個世界”(彼岸世界)是真的、美的。現實世界是彼岸世界的反光。這個彼岸世界用理性的手段是認識不了的,隻有借助於藝術家的直覺所創造出來的象征才能近似地再現出來。他們把藝術和現實對立起來,否認藝術中的現實主義和神秘主義。它最初作為文學派別形成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在詩人馬拉美周圍形成了一個象征主義詩人集團,這個集團的莫利阿斯在1886年發表了《象征主義宣言》。到十九世紀末,法國象征集團解體,但象征主義的思想繼續影響到英國、德國和俄國等。它的哲學基礎是尼采、叔本華、新康德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其代表人物有詩人馬拉美、魏爾倫,美術家摩羅,戲劇家梅特林克等等。

【印象主義】米源於法文impres-sion——印象。十九世紀下半期和二十世紀初在歐洲資產階級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藝術流派。起先是繪畫上的一種傾向,後來發展到文學、雕刻和音樂等方麵,並影響到全歐洲。它的主要特點是注重直觀感覺。在繪畫上,它反對僵化的官方的學院派的保守,主張永遠利用實景作畫,到大自然中去表現光與色的豐富變化,力求充分表現自己最初一瞬間的視覺形象。在繪畫技巧與用色的革新上有所貢獻,但他們忽視主題思想,忽視嚴密的藝術構思,忽視人的內心活動的表現。在文學創作中也有表現,如法國作家龔古爾兄弟、德斬霍普特曼等,在對細小事物、犯罪凶殺的描寫中著重瞬間印象或感受的渲染,美化陰暗的心理情緒。在戲劇方麵的主要特征是渲染悲觀絕望的情調,自然主義的場景和墮落犯罪的氣氛。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繪畫方麵有莫奈、雷諾阿、西斯列依、皮薩羅、德加等,文學方麵有龔古爾兄弟、霍普特曼、馬拉默、維爾朗、王爾德、哈姆生等,音樂方麵有德彪西、拉維爾等。

【立體主義】來源於法文cube——立方體。又“稱立方主義”。二十世紀初在法國形成的一個資產階級文藝流派。主要表現在繪畫中,也波及到詩歌方麵。首先使用“立體”一詞的是批評家福寒用,接著詩人阿波裏納爾采用它作為藝術流派名稱不。著者畫家塞尚是立體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立體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如立方體、角錐體、圓錐體、球體等來描繪客觀世界。其早期特點,是在作品中分析、肢解自然形態,故又稱“分析立體立體主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相對論的建立,它摒棄傳統藝術表現方法,用從上下左右前後內外去觀察的新方法,構成事物的形態,故又稱“綜合的立體主義”。它後來甚至拒絕了程式化的幾何形式而轉向“純形式”,轉向抽象主義。它是現代許多形式主義流派的前驅。其代表人物有畢加索、勃拉克、朱安·格裏、阿爾柏、格蘭茲、讓·梅古琪、萊歇等。

【未來主義】現代資產階級文藝思潮,資產階級藝術形式主義流派之一。1990年意大利詩人馬利奈蒂始倡,詩人布齊、卡瓦喬裏等參加,並發表宣言。1911—1915年主要流行於意大利。它是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帝識形態的反映,以尼采、柏格森的哲學為其理論依據,宣揚極端民族主義,反對社會主義,鼓吹戰爭,崇拜資本主義城市和現代機器工業的威力;宣揚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表現現代機械文明的所謂速度、暴力、激烈的運動、“騷動音樂”和四度空間;極端蔑視一切偉大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提倡形式主義的文學藝術理論,力圖使文學藝術擺脫它的思想內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影響到歐洲各國,在德國是“尼蘭德”派,在英國是旋風派,在法國是發作派、動態派和裝瘋派等。1926年得到墨索裏尼的支持,成為宣傳法西斯暴力政策和戰爭政策的工具。

【形式主義】美學、藝術或文藝創於1912年寫的《心理距離》一書中,發表了他在美學上的“心理距離”說,在資產階級美學中一直享有盛名。他認為“心理距離”是觀賞者創造美和欣賞美的內在條件和基本原則,是“審美意識的本質特征之一”。他強調審美的非直接功利性,認為人所直接接觸的東西和實用的東西不能引起美感,人的心理機能抑製了對這些東西的審美感受;但是,一旦在心理感受中拉開一定的距離,拋開實際和實用的意義,以超然的心理狀態觀賞這些對象時,就會感到美。可見,既要超脫又要有切身的感受才會感到美。他認為正是這樣審美的“距離”,為審美價值提供了一個特殊的標準,使它與實用的、科學的、社會的價值區別開來,並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心理方麵的根據。

作中一種方法和傾向。它的主要特征是使藝術脫離現實生活,內容空虛,單純追求怪誕奇特的表現形式,忽視藝術的思想內容和教育作用,否認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的辯征統一,把文藝創作當作毫無意義的形式遊戲。形式主義在現代資產階級的美學理論和文藝創作中相當流行,如構成主義、未來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都屬於形式主義流派。形式主義在藝術的各個領域中都有表現,它是所謂現代主義的各種流派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基礎。

【表現主義】來源於拉丁文exp-ressio—表現。現代資產階級文學藝術的一種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首次使用此詞。它產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德國。起先在繪畫方麵,後逐漸擴大到文學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盛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中歐、北歐等國。這認為藝術不是對自然事物的模仿,而是藝術家自從精神的表現,主觀是唯一真實的。它否定現實世界的存在,標榜藝術的無目的性,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其作品題材和內容,大多是表現孤獨的人生、難以忍受的痛苦、悲憤、渺茫等內心感受,藝術上追求怪誕的形式、扭曲的形象和不和諧的色彩等。其代表人物有凱撒、考考施卡、諾爾德、蒙克、貝恩和申別爾格等。

【超現實主義】來源於法文sur-realisme,現代資產階級文藝流派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先在瑞士出現達達主義,繼而在法國演變為超現實主義。法國詩人阿波林奈耳第一次提到這個名詞。由1924年法國作家布洛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而得名。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本能、幻覺、夢境、“下意識領域”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文藝作品表現的思想必須超越理智和現實,否定文藝反映現實的基本規律。它酷愛的主題是死、腐朽、瓦解,對人類的苦難津津樂道,把死亡和畸形加以詩化,力圖使人養成消極、悲觀的世界觀,喪失積極生活和對資本主義作鬥爭的能力。它的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其代表人物有作家蘇波、查拉等,畫家阿爾普、米羅、達利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歐洲趨於衰落,在美國流行。

【"為藝術而藝術”】又稱“純藝術”。一種資產階級文藝觀點。1848年後在法國開始形成。它主張藝術除本身外別無其他目的,否認藝術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依賴關係,宣揚藝術與政治無關,否定藝術的社會作用,企圖使藝術家、作家脫離現實革命鬥爭,為資產階級服務。它實質上是資產階級麵對無產階級在政治舞台上和思想文化上的急劇興起而在文藝上采取的一種鬥爭手段。“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最早由法國作家戈蒂埃提出,隨後有詩人波德萊爾,英國作家佩特、王爾德,俄國作家和詩人安年柯夫、波特金、德魯什寧、馬伊科夫、費特、波隆斯基等維護和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