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主義】又稱“財神藝術”。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文學、藝術的商品化。他們崇拜金錢,為資產階級的金錢收買和豢養,通過文學和藝術作品,宣傳資產階級反動思想,毒害人民。
【美的本質】由於與哲學基本問題的密切聯係,美的本質問題成為美學領域的基本理論問題。美的本質問題的解決,是解決美學中其他問題的基礎和前提。社會實踐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過程。它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活動,是主觀見諸客觀的實際行動,是改造世界的能動的鬥爭過程。美學研究則應遵循這一基本觀點,從實踐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改造中,來探究美的本質。
人和動物有根本不同。動物隻是消極地、被動地篷應自然,人則能積極、能動地改造自然,使之適應於人類生活的需要,並且在這同時創造著自己的生活,改造自身。人們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向現實的轉化,看到了自己的實踐、生活在現實中獲得了積極的肯定,從而產生無比的熱愛、喜悅和快慰。生產活動也成為美的對象。勞動成果體現著人們的創造力量。新的社會生活作為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物化著革命實踐的能動創造,也成為一個美的對象。美的多樣性、豐富性的特點,根源於人的實踐活動本身的多樣性,人所改造的感性具體的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的多樣性。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作為一個客觀的對象,美是一個感性具體的存在,它一方麵是一個合規律的存在,體現著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一方麵又是人的能動創造的結果。所以美是包含或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夠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映的具體形象。由此可見,就其本質而言,美並不是事物的某種與人無關的自然屬性,也不是意識、精神的虛幻投影,而是事物的一種客觀的社會價值或社會屬性。這就是美的客觀社會性。因為美的所謂客觀性,正是指美是客觀對象所具有的這種不依存於人們主觀意識的社會屬性。所以,美是客觀的存在,是社會的存在,美的客觀性與社會性是統一的。美的客觀社會性,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這個感性現實的客觀社會性的運動基礎之上的,不通過人的感性物質的客觀社會性的活動,美也就不可能產生。所以,美的客觀社會性,實質上是來自社會實踐本身的客觀社會性。
【醜】美學的基本範疇之一。與美相比較而存在,具有與美相反的內涵性質的事物的屬性。正如美與真、善緊密聯係一樣,醜與假、惡也是密切聯係的。醜與惡的聯係使它不但具有的美學性質,而且還經常作為社會實踐的意誌活動所支配的對象。美與醜作為客觀現實彼此對立的方麵,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表現出現實對象對實踐的肯定和否定的方麵。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自然不斷被改造,社會不斷被改造,美醜通過矛盾鬥爭又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和自己相反的方麵轉化。
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又有不美的和醜的。但是,通過藝術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醜卻也可以轉化為供人欣賞的藝術美。一般說來,生活中的醜總是引起人們厭惡、不快、難受等否定性的情感反應,甚至還會引起惡心等生理上的強烈反感,醜作為審美活動中的質價值,是同人的本質力量所追求的目標背道而馳的。但是,生活醜卻可以成為藝術描寫的對象,這是由藝術創作的特性決定的。藝術創作,是藝術家通過一定的物質手段,把自己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認識與評價,借助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藝術家通過觀察、研究、分析,深刻地認識到生活醜的本質及其背後所隱藏的社會意義,明確了美與醜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生活醜一旦進入藝術領域,成為反麵藝術典型,就獲取了一種特殊的審美價值。這是一種以其藝術的存在否定自身現實存在的美。
在藝術中,醜的價值主要表現為以醜襯美和化醜為美。以醜襯美,屬於反襯,是映襯手法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以醜襯美,目的在於突出美。以醜相襯,美的就會顯得更美。這種以醜襯美的方法,符合對立因素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辯證規律。化醜為美,是從藝術形象的美學效果這個意義上來談的。並不是說,經過化的功夫,醜就不存在了;而是說,經過化的功夫,這個醜已經不同於一般的生活醜了,從藝術效果上看,它已具有美學意義的美了。化醜為美的化,就是藝術的典型化。
【優美】實踐主體與客體的和諧和統一所顯現現來的美。優美沒有任何統一過程的痕跡,是一個已經實現統一的形象實體,以比較單純直接的形態表現了現實對實踐的肯定。它不是一種壓倒式的統一,而是現實與實踐、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交融無間的辯證統一。它不是在自身構成中包含著醜,而恰是在與醜抗爭中顯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美的形態;它本身排除了醜,並與自身之外的醜相比較而存在。由主、客體矛盾關係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優美的上述特點,歸結到一點,便構成了優美最根本的美學特性: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主、客體的統一關係中,常突出地表現為合目的性的理想與合規律性的類的完滿性的渾然交融。這種和諧,特別明顯地體現在優美對象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關係上。優美的和諧是在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關係和構成方式上的鮮明特色。優美在不同的領域有其各自的具體特性。社會生活中的優美,偏重於內容,突出地體現著真與美的和諧統一。自然中的優美,則偏重於形式,藝術中的優美是現實中的優美經過藝術家選擇和加工的產物,因而能夠更為集中而鮮明地顯示出優美的審美特性。針對不同描寫對象的特點和特定藝術環境的需要,在不同藝術門類中創造種種優美形象,有無限廣闊的藝術天地。
【生動】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範疇之一,由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生動”一詞在中國文字中可以分開來加以解釋。“生”和“動”的觀念都顯然同《易傳》的思想密切相關,到了漢代又和以“氣”說明宇宙生成的思想聯係到一起。謝赫提出與“氣韻”直接相聯的“生動”的範疇,顯然受到了《周易》與漢人的看法的影響,生動就其本有的含義說,指的就是生命的運動(包括生長、變化、向上、發展等含義在內),生動是包含人在內的萬物存在發展的表現。而生動又是由氣的運動變化所引起的,沒有氣一切都是死物,不會有生動的表現。“氣”與“生動”不可分。因此,謝赫認為,那構成為藝術美的氣韻,其表現的形式必須是生動的。要求氣韻必須表現在一種生動的形式中,實質上就是要求藝術的美應具有和生命的運動相通、一致的形式。
【崇高】作為人類爭取真與善達到統一的實踐過程是動態的,其形式是嚴峻的、衝突的,人們在觀照這種嚴峻的、衝突的動蕩過程時,獲得一種矛盾的、激動的恰悅,崇高對象就是在這種關係中呈現的。而那些反映著這種衝突印痕的靜態物象,便也同樣具有崇高的審美特征。崇高是在實踐主體提出了理解、改造和掌握現實客體的曆史要求,並且已經或必將趨於實現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它以現實客體壓倒實踐主體為其外表特征;而其實質則在於受到壓抑的實踐主體,充分激發起人的本質力量,轉而改造、掌握客體。歸結到一點,崇高不是主客體的和諧統一的靜態美,而是雙方在對立、衝突之中趨向統一的動態美。在這裏,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呈現為實踐主體迫使現實客體與之趨向統一的過程。崇高的美學特征,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表現形態,既有基本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某些特殊性。自然界的崇高以量的巨大和力的強大顯現出人的感官難於掌握的無限大的特性,顯示出無窮無限的威力,以壓倒之勢向實踐主體挑戰。已經被改造的和尚未被改造的自然對象,呈現為兩種不盡相同的自然崇高;但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以客體的無限大間接地顯示著人類的無限的改造力量。崇高的更為重要的領域,是在社會生活之中。那些體現著推動曆史前進的進步力量及萁代表人物,正是社會崇高的本原。在階級社會中,崇高是先進階級的、正義事業的不可戰勝的威力和本性的顯現。在鬥爭的曲折進程中,是以展現出實踐主體的現實的或潛在的威力和終將勝利的必然性。藝術崇高是現實中崇高的反映。藝術中的崇高所反映的大都是社會生活中英雄人物的鬥爭業績。藝術作品反映崇高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通感】感覺的挪移,也就是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彼此打通,眼、舌、鼻、身各個領域的官能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有音響等。審美知覺中的通感,比較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視覺所引起的通感,也就是聽覺、味覺、嗅覺向視覺的挪移。據美國心理學家馬克斯等人的研究,視覺所引起的通感有八種特殊的對應關係;視覺象的明度和亮度越高,通感中聲音也越高越響;視覺象形象尺寸越大,喚起的聽覺聲就越低沉越微弱;紅橙黃使人溫暖,藍綠則使人寒冷。還有一種是聽覺引起的通感,即其他感覺向聽覺挪移。其中也存在某種對應關係,常是較高的音,喚起的視覺象較明亮,低沉的音引起的視覺象較陰暗。關於通感的性質尚有爭議。不過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它是一種特殊知覺,如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通感的出現是由於各種感覺之間張力的型式、方向和強度等方麵存在著共同性。認知心理也認為,通感的出現是由於人的各種感覺之間有著一種按固定規則轉換的對應關係。
【和諧】從構成形式美的物質材料的總體關係來看,其基本規律就是多樣的統一。和諧,就是多樣的統一的具體表現。所謂多樣,是整體中所包含的各個部分在形式上的區別與差異性,統一則是指各個部分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某種關聯、呼應、襯托的關係。客觀世界是無比豐富的,因此,隻有五色紛呈、五音協奏,才能符合人類的審美要求。客觀世界的眾多事物,又不是相互孤立的,它們都置身於特定的係統之中,因此,支離破碎、雜亂無章,又是違背人類審美要求的。所謂多樣的統一就是寓多於一,多統於一,在豐富多彩的表現中保持著某種一致性。多樣的統一包括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各種對立因素之間的統一,謂之對比;一種是多種非對立因素互相聯係的統一,形成不太顯著的變化,謂之調和。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和諧,比非對立因素的統一更具有美的魅力。不同的色、形、聲因素在質、量、空間、時間等方麵都可以形成強烈的對比。無論是對立,還是調和,都要有變化,在變化中見出多樣統一的美。在變化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有變化,看似無規矩而實不離規矩,內有統一情誌貫穿其中,才能具有生動的氣韻,深遠的意味,和諧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審美形態。自然的和諧美沒有刻意求工的人為痕跡,但是天工神斧也常造就出適度的協調。社會的和諧美主要表現在人類自身全麵、均衡的發展上。藝術的和諧美是藝術家自覺的和諧意識在作品裏的集中表露。和諧作為優美的屬性之一,使人能在柔和寧靜的心境中獲得審美享受。它是最早被人發現和肯定的客觀對象的審美屬性之一,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跟界的不斷擴大,對自然認識的逐步深化,以及社會生活的複雜化,人們才又把崇高、惡劇、喜劇這樣一些並不以和諧為主要特征的審美範疇概括進了對象的審美屬性。和諧在藝術中是指藝術作品的一切組成部分的有機的相互聯係。現實本身的合乎規律的過程是藝術中的和諧的本原。
【中和】中和是以中國儒家哲學為靈魂的審美形態。它要求在日常人從中表現出以忠、孝、友、悌為內容的君子人格,其中的關鍵是“盡心”、“盡性”的功夫。心性的基本規定是“仁”,即“美”。一個人能盡仁盡善,則其表現於外的言行莫不是和。“仁”是“和”的內核,“和”是“仁”的表現;善統率著美,美不能脫離開善,否則,發展太過就會“淫”,就會偏離正德修身的正道。中和美的藝術是對喜蕩起來的“情”的疏導和澄汰,有助於真正的心性之原的挖掘和導引,不僅如此,而且會使整個人格向上超越,達到“以德合天”、“讚天地之化育”的境界。當“中和”的宇宙、社會和心理秩序被破壞時,由撓、蕩、激、梗、炙、擊而後發的不平之鳴,也要注意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後世儒者把中和之美等同於“溫柔敦厚”,以與“狂”、“狷”對立,這樣就取消了藝術對政治和社會的批判權,成為束縛人精神的桎梏。
【中和之美】“和”在中國美學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範疇,出現在春秋時期。所謂“和”,包括主觀感受的“和”與客觀對象的“和”這樣兩個方麵。前者是同美感相關的,後者則同審美對象相關。從一般地談論“五味”、“五色”、“五聲”的美進到講“和”,這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大發展。中國古代美學對於同“樂”相連的“和”的認識,是從生理器官上的“和”,進到心理、精神上的“和”,然後再進到整個自然和社會的“和”。後者正是中國古代美學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中國古代美學的“和”的觀念,主要強調了自然形式的“和”具有社會倫理道德的意義。孔子繼承了這種思想並對之加以發展。他把“中庸”原則運用到自己的美學上,確立了儒家美學的批評尺度,這就是“中和”。這種批評尺度要求在美和藝術中處處都應當把各聲音、形體,一定的自然規律如整齊一律、對稱均衡、變化統一,一定的自然性能如生長、發展等,是在長時期與人類社會實踐發生密切的聯係、關係,被人們所熟悉、習慣、掌握、運用,對人們生活實踐有用、有利、有益之後才逐漸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的。所以自然並不需要完全改變其外在麵貌、形式、規律,並不需要與某個特定的狹隘社會功利目的直接聯係起來,便能以其與社會生活的長久普遍的概括聯係而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自然美的這兩種形態並不可以截然劃分,相反,它們經常是相互滲透和轉化的。
【形式感】與形式美產生的過程相一致,在人的主觀方麵相應地產生了感受形式美的形式感。客觀上一定的自然形式與一定的社會行政管理同象的聯係,在實踐過程中反映到人的頭腦裏,經過千百次重複,在頭腦裏進行著一種深刻的概括過程,逐漸地把握其普遍、必然的聯係,並在主體方麵肯定下來,於是便形成各種帶獨立性的形式感。形式感是以直接的形式出現的。人們能過直觀就能直接把握形式的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因為人的感覺通過社會實踐的改造具有了與理性不可分離的性質;正是這樣,才形成了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所以,正如形式種對立的因素、成分和諧地統一起來,不要片麵地強調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孔子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便是對“中和”這一批評尺度的運用。當然,“中和”的概念是在子思中的《子庸》中提出,不過孔子的美學尺度確是“中和”的。既然美和藝術都應“中和”,那麼藝術家及美學家就要時時把握“過猶不及”。這種思想包含著中國古代美學對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辯證的深刻的理解,所以它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中和”最為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理想。
愛不是自然事物自身的屬性一樣,形式感也不是人的一般生理快感,而是一種富於社會內容的美感。
【形式美】美的本質不在自然形式,特定意義的形式美不過是美的一種表現形態。通常人們所說的形式美,是指自然事物的一些屬性如色彩、線條、聲音等。在一種合規律的聯係如整齊一律、均衡對稱、多樣統一等中所呈現出來的那些可能引起美感的審美特性。色彩、形態等本是現實事物的一些屬性,它與具體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是不可分的。但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認識能力,能夠采取各種分析、綜合的方式,逐漸把它們與事物的其他屬性相對分離開來並加以把握。這些屬於自然界事物的某種特性的色彩、形態等,按照一定規則組合起來,而具有了審美意義,其原因顯然不能簡單歸之於這些自然特性本身。當然,不能否認自然物質材料的結構與人的感覺等心理結構之間的合規律關係在形式美欣賞中的意義;這種合規律關係,是構成形式美欣賞的一種客觀基礎。但是,形式美作為一種引起美感的審美對象;其根據主要在於一定的色彩、線條等具體特征,同一定的社會生活內容的聯係;同時,能欣賞、感覺形式美的主體方麵所表現出來的人的主觀感受的豐富性,也隻有從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釋。作為美的形態之一的形式美,也是從人類實踐的曆史發展中產生的。要使形式美的研究取得有效的成果,需要以社會實踐的觀點為指導。一般地說,形式美就是一定的自然屬性如色彩、聲音、線條等,以及一定的自然規律如整齊一律、平衡對稱、多樣統一等,通過在實踐社會中跟一定的生活現象所建立的普遍的必然的聯係,從而形成對於這種生活現象的廣泛而概括的表現。換句話說,在一定的自然形式中表現著廣泛而概括的社會生活的意義,而不是為形式美而形式美,這便是形式美的實質。正確地認識一般形式美的本質,才能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的外部形式美,也有助於藝術創作的創造性。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由於各種藝術長期曆史的發展,在運用形式美的規則方麵,每個藝術部門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要掌握並自由運用這些形式美的規律,必須付出一定的勞動。
【人體美】介於自然美和社會美之間的人類自身體態的審美價值。就人體的生理形態而言,基本上屬於自然美的範疇;就人體必然打上人的思想性格烙印而言,又屬社會美的範疇。人體美主要通過人體的自然性因素表現出來。人體的自然性因素是人體美的基礎。人體美是自然美的最高表現形態。人體美也是勞動實踐的產物。人體美的社會性因素是不要忽視的,它不僅表現在人類整個曆史的進化過程中,而且還特別地表現在具體的人身上。人體美首先是指身材相貌的美。美的身材相貌,必須是健康的,勻稱的,充滿活力的。人體美還通過姿態動作表現出來。姿態動作的美,是身體各部分的配合所呈現出來的外部形式的美,具有造型性因素。通過遮蓋、突顯等方式的人工修飾,以增添形式美,同時有助於突出人的精神力量。
【造型美】人按形式美規律創造出來的產品直觀形式美。是人在物質生產和藝術生產活動中對產品外形的基本要求。造型美是造型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造型藝術作品表現力強弱的重要標誌。在物質生產中,造型美主要體現為生產品的外觀造型,它使按實用目的創造的產品在形式上獲得一定審美價值。造型要充分發揮一定的物質材料的性能或特性,要有獨到和新穎的設計,並充分運用形式美的規律。沒有美的造型,就沒有美的產品外型形象。在空間中塑造可視的平麵或立體的美的形象,離不開造型美這一基本的因素。無論是在物質生產活動,還是在藝術生產活動中,都不應片麵孤立地追求造型美,而應當把造型美與物質產品和藝術作品的內容美有機地結合起來。
【靈感】在藝術構思的過程中,形象的孕育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質變過程的表現,也就是藝術家在構思過程中所產生的強烈的創造欲望在形象上的體現。作為一種豁然貫通、喜出望外的心理現象的靈感,在形態上表現為突然而來,出人意料,茅塞頓開,文思如湧的現象。藝術家處於靈感來臨的情況下,往往能夠想象出他平時所未曾以至無法想象的東西。靈感在藝術創造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心理現象,它不僅促成獨創的形象的產生,而且也是推動創作活動的一種心理動力,它加強著藝術家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靈感所具有的想象和思考的敏捷和自由,與失去理性控製的下意識活動毫無共同之點,也不是靠外在刺激所喚起的生理本能。
【審美主體】在社會曆史實踐中形成的與審美對象相對應的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審美主體是審美客體的對應存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對立隻有在認識論的範圍內才有意義。人類的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一,一方不能脫離另一方而破在。審美主體具有能動的創造性,通過審美實踐積極地、能動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能夠觀照自身的本質力量,不斷更新,不斷創造。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要求審美主體具有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能力。由於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存在著一種依存關係,審美對象的客觀價值能不能成為現實,一方麵取決於審美對象能否反映並滿足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另一方麵也取決於審美主體能否感受和理解審美對象的意義。
【審美活動】人所進行的一切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實踐活動。它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活動形式中。它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欣賞的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審美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形式,實質上是由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決定的。也就是說,審美活動不同於一般改造活動、認識活動、交往活動的特殊性,正是由於人與現實之間構成的審美關係所決定的。動物基於性本能的展示其種屬特征的行為,同人類的審美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生理性的,後者是社會性的。動物求偶期的活動,同人類的審美活動不能等同視之。洞察美的本質,應從客觀實際出發,緊密聯係人類豐富的審美活動。審美活動的內容、形式和傾向性決定於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它的源泉和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美,受對象美的特征的製約,並隨著對象的發展而發展。審美活動是人從精神上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類按照任何一種外在的尺度和內在的尺度自由地認識美、創造美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發展了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滿足了人的審美需要。藝術創作活動就是審美活動的特殊形式之一,它是為創作藝術作品服務的,與物質生產中創造的物品的審美屬性不同,藝術作品中的審美屬性起主要的作用。
【審美能力】個人所具有的與進行審美活動相關的主觀條件和心理能力。審美感受以視聽兩種感官為主,而在這方麵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在這裏,先天的條件特別是後天的訓練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先天失明的人無法有繪事的感受,先天失聰的人也無法有音樂的感受,對繪畫和音樂的敏感程度,與人的視聽器官的先天的敏銳程度有關,而後天各人生活條件和經驗的不同,對感官的培養、鍛煉的不同,更現實地形成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能力。這些個人的能力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雖然和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質有關,但在本質上是人類長期曆史發展的產物,也是個人在生活中和審美活動中長期受到教育和訓練的結果。審美能力隻能結合著審美活動來加以研究。不能把它看成某種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應當把它看成可以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和豐富的東西。
【審美態度】個體要進入美的欣賞,首先要自覺或不自覺地擺脫日常意識狀態,而轉入特定的審美心境,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或者說要對美的對象抱一種明確的態度,即審美態度。這種安寧、坦蕩、專注的精神狀態,正是個體進入美的欣賞所必須的。和日常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以審美態度對待事物,要求割斷種種實用、非功利對個人的羈絆,采取一種超功利而含功利的觀賞態度。就對象而言,是它的感性外觀觸發了主體的情思;就主體而言,則已摒棄了一己的私欲,而著眼於人的本質力量的直觀。審美態度同時也是一種持續的、興味盎然的審美注意,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凝神觀照。由於胸無利己的雜念而又注意力集中,主體就可能從形式方麵充分感知對象,產生強烈的印象,同時也可更為順利地誘發聯想和想象,使主體的整個審美心理活躍起來。審美注意是不可輕易轉移的,更不允許來自主觀或客觀的幹擾,否則欣賞興致一遭破壞,便會頓生幻滅之感,欣賞也就難以繼續下去。隻要人的內心保持安寧、平靜的狀態,就能明察周圍的審美對象。可見,轉入審美態度,實為進入欣賞的心理前提。研究審美態度,可以揭示藝術創作和日常欣賞中主觀心理的巨大能動特征,從而擴大人們的審美的眼界和欣賞的範圍。
【審美判斷】一種社會的普遍性的判斷,它體現了一定時代的某一民族、階級或階層的審美要求和理想。審美判斷是一種認識活動。它是帶有情感性的判斷,比科學認識的判斷包含著濃厚的情感因素。科學判斷固然也以感知經驗為基礎,但是作為科學判斷的感知經驗,相對說來,是對對象的固有的規律和屬性作客觀的、冷靜的反映,而審美判斷則帶有情感態度,因而它在認識過程中和心理形式上有自己的特點,相應的也有它的不同於科學認識要求的真的標準。在審美判斷中,作為審美對象的真的形態,也不同於作為科學認訓對象的真的形態。這種不同就在於前才灌注了審美主體的情感、生氣和生命。人們在判斷某一客觀事物美與不美時,不但要求合於真,並且要求合於善。對功利性的審美要求是必然的。審美判斷是以對象是否能引起人的愉悅之情為出發點,始終把客觀事物作為審美對象進行判斷,要求思想包孕在形象中,功利溶解在情感中;而道德判斷是直接以對象是否對人具有實用和功利作為出發點,並把功利和實用作為直接的目的。由於對功利性審美要求的這一特點,使得在審美判斷中,既可以把對象固有屬性的功利價值視為善,也可以把並非事物固有屬性所具有的功利價值視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