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知識(2)(2 / 3)

【審美標準】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著某種相對固定的尺度去衡量審美對象,這種尺度就是審美標準。它既是鑒別美醜的標準,也是考察對象審美價值高低的尺碼。審美標準發展的曆史說明,審美標準產生於人類的審美實踐,是人們自覺不自覺地總結審美經驗的積極成果。所以,它既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又具有客觀性和絕對性。審美標準,經審美經驗上升到審美理想而凝聚出來,是社會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對象反映的產物,因而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不同時代和社會的個人、階級、民族、都按照各自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來進行審美評價,體現著各自的說觀標準;但是,在所有這些主觀評價中,有的符合事物的客觀審美價值,有的與事物的客觀審美價值背離,因而有的具有普遍有效性,有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審美判斷的標準,終究有著它的客觀性,審美標準的客觀性,歸根到底是由美的價值的客觀性決定的。在主體的千差萬別的主觀感受之中,總要包含著不依賴人的主觀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社會內容。審美標準也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尺度,它同樣是曆史的、具體的尺度。在具體的、相對的審美標準中也具有著絕對性的內容。

【審美心理定勢】審美主體在進入具體審美活動以前個體的特殊心理狀態情況,是指影響或決定同類審美心理活動的趨勢或形成審美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即按一種相對穩定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態度的思路進行審美創造和欣賞,一定的審美心理定勢的形成,取決於審美個體過去的審美實踐經驗。但個體的審美心理定勢的建構是無意識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審美心理定勢具有正負兩種效應。它能使審美主體更迅速、更有效地拋開無用的知覺,而達到有效的審美知覺,會更好地培養藝術家的獨特的藝術感受,使之具備敏銳超凡的洞察力,可使欣賞者進行有效的審美知覺的選擇,並使藝術的假定性得以成功。它有時會使人們忽略許多美的事物和現象,束縛藝術家進行創造性的藝術活動。

【審美價值】客體對象與主體審美需要之間的一種關係,是指自然、社會的事物和現象經過實踐創造所具有的能滿足人的審美需要,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某種社會性的客觀屬性。雖然人必須有審美能力才能認識事物的審美價值,但在審美活動中,審美對象所固有的審美價值客觀上決定人審美感受的方向、內容和程度。美、崇高等是肯定性價值,醜是否定性價值。生活中的醜按正確審美評價被反映在藝術中,則轉化為藝術美,轉化為肯定性的審美價值。如果沒有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審美需要,或者說外部客觀不同主體審美需要聯係起來,就不會有審美價值的產生。審美價值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是人類的勞動實踐。審美價值不同於科學價值和道德價值。科學價值直接服務於人類的實踐活動;道德價值本身具有實踐的功利性。這兩者被用來評定實踐的合適、效用,而作為它們的辯證對立麵的審美價值則不包含直接功利目的內容。審美價值的範圍極為廣泛。

【審美心理因素】一般說來,感覺、知覺、想象、情感、思維,是審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幾種基本心理因素。人們通過感覺感知審美對象,並在審美主體的一些主觀條件的影響下將知覺專注於對象的感性、具體性的形態,從而構成審美感受。但審美感受不單純是一種感性的認識。審美主體往往結合感性的形象,通過想象和思維的相互作用,把感覺和知覺到的直觀和表象,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功夫,既保留了現象中的具體性、鮮明性、生動性,又達到了深刻地反映和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構成審美感受中的理性認識,由此而產生的一種特別有的情感愉悅,進入了審美感受的高級狀態,完成審美感受作為情與理相統一的心理功能。

【審美觀】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對美、審美和美的創造、發展等問題所特有的基本觀點,包括標準、趣味和理想等。它是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審美觀是人的世界觀在審美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它直接指導著人們的審美實踐,製約著人人們的審美傾向,是審美活動中的靈魂。審美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世界觀的體現,是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築,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隻有適合社會發展、推動社會曆史前進的革命的階級和進步的社會勢力的審美觀,才是正確的或革命的審美觀,隨著社會的發展、曆史的前進、審美觀也要發展前進,人們不應墨守陳規,因襲舊的過時的審美觀。審美觀既有時代、民族、階級的差別,也有個人的差別。每個人的審美觀都受時代、民族、階級的社會生活的各種影響和製約,受社會文化條件、政治哲學和道德觀點、宗教信仰、自然科學觀點乃至年齡、學曆、職業、心理素質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每個人的審美觀都是社會實踐、審美實踐的產物,既有其一般社會性,又有其個別性。各時代、民族、階級的人由於社會實踐、審美實踐有延續性、共同性,他們的審美觀常常互相影響,表現出一些共同特征。每個時代的人們的審美觀又總在某一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形成和發展,帶上了各自時代的不同特征。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是審美觀的主要表現方麵。根據與社會曆史的發展方向是否相符合,不同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可以大致劃分成進步的或腐朽的,健康的或頹廢的。進步的、健康的審美觀能幫助人們正確地發現並深刻地感受美,能分清美與醜,並按美的規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審美觀與哲學觀、政治觀、道德觀、倫理觀等,是一個複雜的統一體,因而這些觀點內部及彼此間也就可能存在著某些矛盾。世界觀內部充滿矛盾的藝術家,一般地說,他的作品也基本性質,總是由其矛盾的主導方麵所決定的。藝術家世界觀內在矛盾的表現形式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

【審美靜觀】一種關於審美方式和審美狀態的理論。指審美欣賞和創造過程中,主體全神貫注陶醉於對客體的感受與欣賞,而暫時忘卻其他事物的存在及其功利價值等的特殊的心理狀態。在審美活動中,當審美主體進入欣賞或創作狀態時,往往需要集中注意於對象,摒棄實用功利等考慮,才能調動審美感受、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同對象溶為一體,最終獲得審美愉悅或創造出藝術品。審美靜觀是審美活動中特有的心理現象,對於審美欣賞和藝術創造有重要意義。研究審美靜觀有助於揭示審美活動的內在規律。在審美靜觀裏直觀表象始終停留在意識內,有時可以看作是審美意識所具有的創造性條件。在美的觀照裏自我超越實際生活的一切興趣和欲念,純粹地歸附和沉入對象之中。

【審美觀照】對關客觀對象通過感知、想象、情感多種心理功能的綜合活動而達到領悟和理解和感受方式。觀照,作為哲學、心理學的專用術語,指的是通過感性直覺直接達到理性本質內容的把握的一種心理的過程。通過審美觀照,主體就獲得了審美上的精神享受。一旦飽含著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對自由的活動達到和諧的程度,我們就到達一種精神亢奮的狀態,體驗到全身心的感受,不是一種既非認識又非情感的神秘經驗,而恰恰是一種既有思維又有情感的反映和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感受,是導向實踐激發人們行動的力量,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和喜悅。

【審美想象】審美主體在直接觀照審美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豐富、完善對象和創造新對象的心理過程。審美中的想象,包括觀賞風景的各種審美活動的想象,區別於工程設計等科學研究中的想象的特征之一,是不帶直接的功利目的,並伴隨著愛或憎等情感,與情感互相作用著。按照想象內容的獨立性、新穎性和創造性的不同,分為再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想象兩類。前者是主體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再現出客觀事物的表象。後者則不隻是再現現成事物,而能創造出新的形象。想象在審美中具有重大作用,成為審美反映的構紐。審美所以能使人透過對某種對象形式的知覺,直接去把握它的深刻的內容,產生認識與情感相統一的觀照態度,主要是憑借和通過審美中想象活動來進行和實現的。

【審美創造】人們按照美的規律自覺進行生活活動和創造審美對象的活動。它是人類所獨有的,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和形成的一種特殊需要和能力。這種需要和能力是由於人的本質、人的生產活動的本質和特點決定的。審美創造活動首先出現於實踐活動之中,繼而存在於主體實踐的產品之中,進而又表現在自然、藝術以及人本身。人類正是具有審美創造的能力才使它同動物區別開來,社會也正是因於人類不斷地進行審美創造,才能有從野蠻到文明、從低級形態到高級形態的發展。現實領域的審美創造在審美創造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審美創造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領域。精神領域的審美創造,植根於現實領域的審美創造,但是又遠比現實領域的審美創造複雜,並且反過來影響、推動現實領域的審美創造。

【審美差異】指人在審美中選擇對象的差異和審美感受的區別、矛盾乃至對立。它包括選擇審美對象和美感的差異兩個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的含義。審美是一種自由的同時又有一定限製的實踐活動和心理活動,並不是任何事物都能無條件地進入人的審美領域,而是有著客觀的製約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人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懷著不同的心理,選擇他感興趣的審美的某些對象或對象的某些方麵。美感的差異性是指不同的人對審美對象產生的不同的或對立的審美感受、審美評價。審美差異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也反映了審美心理活動差異的普遍性。正確認識審美差異的表現和根源,對於認識審美的能動性,對於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審美經驗】保留在審美主體記憶中的、對審美對象以及與審美對象有關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總和。審美經驗通常在審美實踐的多次反複中形成。人在實踐活動、特別是審美活動中,積累大量關於外界事物的知識和經驗,審美時,一旦受到審美對象的信息刺激就會調動有關的經驗記憶,並產生聯想,立即作出審美的反應。藝術創作中,審美經驗顯得更為重要。藝術家必須依靠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審美經驗,並學習借鑒前人的審美經驗,才能創造出新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審美經驗為審美活動的主體提供了必要準備和基礎。由於審美經驗的參與,對美的欣賞常無需思考而直接作出判斷。

【審美評價】對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作出判斷的審美活動。隻有通過審美評價,審美價值才能被主體把握。審美評價既受主體本身的個性、審美能力、審美需要的製約,又受審美對象客觀價值屬性的製約。審美是個過程,審美評價是審美知覺到審美愉快的必經環節,其特點表現為,由對象的感性形象開始,經由審美主體的想象、情感、理解和意誌的協同,又回到對象的感性形象,已被審美主體把握了的美的形象。它不同於邏輯判斷,由感性知覺開始,經由概念思維,逐漸揚棄主觀情感因素,最終表現為邏輯概念形態。

【審美情感】由於審美對象在意向關係中是一個非實在性的對象,它在審美主體中所引發的情感帶有虛幻性,這種幻覺情感就是審美情感。它的虛幻性主要是指不是由審美主體個人切身利害所引發的情感,因此,人類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感都可湧進主體的心中,使主體對之進行個人認同,把自身的情感記憶和經曆投射進入,從而使自己十分真實和強烈地為這些幻覺情感所打動。它在審美活動中有多方麵的功能:(1)調節功能,即可以作為審美過程中的生成性(非原初性)動力,還可以抑製和幹擾主體的審美感興活動。(2)定向功能和創造功能,審美感興的全部過程都是在某種情感或情感背景中展開的,因此,無論是審美知還是審美想象,都受情感的性質和強度的製約;審美意象就是在情感和想象的滲透與契合中產生的。(3)評價功能:從某種程度上說,審美判斷就是情感判斷。

【審美意象】在審美感覺中,人物相接而創造出的屬於主體自身的“世界”,既可存在於欣賞者心中,也可存在於藝術作品中。它是藝術的本體,不管是藝術創造的目的、藝術欣賞的對象,還是藝術品自身的同一性,都會歸結到“意象”上來。對於藝術來說,意象統攝著一切:統攝著作為動機的心理意緒,作為起源的經驗世界,作為媒介的物質載體,還統攝著藝術家和欣賞者的感覺。審美意象根據它生成過程由“意”與“象”的關係,可分為三類:(1)興象,它的行點是“天然”。一方麵是主體某種忘我狀態所達到的無我之境,另一方麵它是把對象從自然渾然一體的連續性中“攝”出來,卻讓人感覺不到人為的痕跡。(2)喻象,由理性與情感主動尋訪而得,使物象變形為藝術家內心情感的寄托。它大體可分為三類:比喻喻象、象征喻象和神話喻象。(3)抽象,它是用人造符號點、線、麵、色彩等,按藝術家特有的個人方式組合而成的整體。

【審美統覺】審美知覺作為對事物感性麵貌的整體把握,突出地表現著審美統覺的作用。統覺,指的是知覺內容和傾向蘊涵著人們已有的經驗、興趣、態度,因而不再限於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感知,因為有統覺作用,主體就能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興趣、意誌的目的指向性融入於當下對象的知覺之中,使知覺的內容,不再局限於事物感性麵貌本身,而附著特定的觀念和情緒意義。要識別不顯眼的生活痕跡所潛藏的意義,就得依賴必要的生活經驗。生活的痕跡在了解它的原委的人們的心止中,就會變成傳遞某種思想情感的信息。作為眼前的信息,一經為主體獲得,便同過去的頭腦中儲存的信息相接通,已有的經驗和情感態度不知不覺地參與當下的感知,使感受的內容極大地豐富起來。正因為審美感知具有整體性的特點,所以在藝術美的創造中,就必須精心處理個別與一般、偶然與必然等之間的辯證關係,以便充分發揮欣賞者的統覺作用。

【審美教育】德國文學家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使它從人道主義教育係統中分離,成分一個獨立的範疇,與智育、德育一起形成三種不同的教育形態。美育的重心集中在個體的審美發展上。個體審美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1)審美態度。即形成充滿意蘊的形式的情感的世界並對之進行品味的主體看待並處理主客體關係的特殊態度。(2)審美感興力。即一種在特殊情感體驗狀態下體現審美創造性的認知能力或敏感性。(3)審美趣味。它是個體進行審美活動的參照係,主要表現為個體審美的偏愛、審美標準和審美理解。美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培養個體的這些態度、能力和趣味。審美教育與德育、智育相比,有三個特征:一是情感的體驗性,二是效果的娛樂性,三是受教育者介入的自發性和主動性。美育與德育、智育是不可分離的,相輔相承的,是走向人格完美的必要條件。

【滑稽】現實中的滑稽包括笨拙的動作、荒唐的行為舉止、不合時宜的語言等非常廣闊的範圍和多樣的性質。滑稽的主要對象是人。動物在想象中被擬人化了的時候顯得滑稽;植物或無機物一般並沒有滑稽的性質。在各類藝術中都有滑稽的因素,而比較集中的形態則是作為戲劇類型之一的現象。它帶有諷刺的意味,但沒有諷刺尖銳,是一種含笑的批評。其強度比諷刺的批評性弱,比詼諧的批評性強。幽默是喜劇性的一個範疇,但有時又與悲劇性相滲透,具有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的特點,是一種含淚的笑。幽默是把內容和形式中美與醜的複雜因素交合為一種直率而風趣的形式外化出來。美、醜因素的不同配置組合,又可以逆造出不同的幽默形象。以前者為主導,構成風趣瀟灑、可親可佩的正麵形象;以後者為主導,則構成鄙陋可笑卻不無可愛之處的反麵形象。幽默的諷刺意味的輕微性,突出地反映了人們洞察事物本質和堅信曆史發展趨向的樂觀精神。這也正是幽默的鮮明的美學特征。幽默還具有表現人故意嘲笑自己,並借這種形式揭露不合理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這種自嘲的實質是那些肯定自身內在價值的人對自己缺點、錯誤的風趣率直的揭示,和與之輕鬆愉快的訣別。幽默也有不帶諷刺意味的,隻是輕鬆地開玩笑,表現一種詼諧的風趣。幽默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幽默是最富智慧意味的笑。幽默是人類智慧麵對那些滑稽可笑的事物所發出的微笑。幽默是通過智慧的笑來達到對醜的事物否定的一種審美方式。它從高度的理性角度觀察審視那些瑣碎的、醜陋的、卑微的事物,因此,幽默的審美教育意義在於用智慧來展示醜陋事物的不合理性及荒誕性,諷刺的審美教育意義帶有強烈的倫道理德傾向,多采取誇張變形的手段使醜陋滑稽的事物直接暴露出來。幽默則側重訴諸人的理智,使人們在理智上清醒地認識到事物的醜陋愚蠢和曆史陳舊性,因而它的美感特點更加輕鬆愉快、含蓄委婉、機智雋永。幽默在各類藝術中表現為一種獨特的風格。幽默也常指人們言談舉止方式所表現出的特有性格特征。

【諷刺】是以真實而誇張或真實而巧妙之類的手段,極其簡煉地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引發人們從中得到否定和貶斥醜的精神和情感愉悅。這是否定型喜劇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以正確先進的審美觀點和尖銳有力的形式,戳穿社會生活中醜喜劇。滑稽作為失去必然性存在根據的醜的怪象,在內容上是空虛的,在形式上是歪曲的,因而,總帶有荒謬背理的特征。這種對象所引起的審美效果是笑,笑是滑稽感的具體表現形式。正是由於滑稽的對象表現為一種不符合規律的荒謬現象,從而對這種對象的審美反映就可以采取比較偏重於理智的冷靜的批判態度,是非和善惡的判斷非常明確,在這裏,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荒謬的對立,隻能引起笑聲,在笑聲中包含著明確的批判的態度和否定的評價,在笑聲中燒毀著一切無價值的、虛假的、醜惡的東西。現實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喜劇具有了新的性質,產生了一些新的滑稽的對象,這種滑稽對象與醜惡對象之間,有著性質上的不同,它可以引起善意的笑聲。這種笑聲是有情與無情、讚賞與批判的統一,其目的不僅在於提高自己的批判能力,也還在於善意地糾正對象的缺點;從而反映在藝術上,喜劇也不再隻是對對抗性的醜惡事物的無情打擊,而且也可以是對落後的錯誤思想、行為的善意的諷刺和批判。實際上,由滑稽對象引起的滑稽感的笑,隻能從產生美與美感的社會實踐中去探析。笑作為人類的情感反應,可以來自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肯定性的笑是由肯定型滑稽對象引起的,實際上是一種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直接自我觀照,這裏對其乖謬形式的否定與對其美的內容的肯定是辯證統一的,是一種因產生喜悅之情而發生的笑;否定型的滑稽對象同樣也能引人發笑,這是因為它的醜的內容偏偏以美的外觀作為掩飾,真與假、善與惡的對立顯得特別鮮明觸目,從而引起人們的強烈的理智批判態度,立刻領悟到它的內容的空虛。這樣,在對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形態的曲折觀照中,便得到一種充滿自豪和滿足的愉悅感。

【喜劇】喜劇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它通過比喻、誇張、象征、寓意、雙關、諧音、諧意等手法,運用機智、風趣、凝練的語言對社會生活中乖訛、不合理、自相矛盾的事物或現象作輕微、含蓄的揭露、批評、揶揄和嘲笑,使人在輕鬆的微笑中否定這些事物或陋、反動、落後、謬誤、乖戾事物的偽裝,揭露其表裏不一、名不副實、內容與形式不符的實質,使人厭惡醜,熱愛美,間接肯定了美,從而獲得強烈的審美享受。諷刺的運用,在階級社會中一般都帶有階級性,它可以用於對付敵人,也可以用於批評內部的弊端。因此,盡管諷刺的笑都具有否定性,但由於諷刺對象不同,諷刺者的立場和態度不同,笑的否定性質和程度會有不同,其美學意義也不能一概而論。諷刺比幽默和詼諧較尖刻、銳利、強烈、濃重。

【喜劇】審美對象的特征是用另外一個本質的假象來把自己的本質掩蓋起來。喜劇本質上是兩種社會力量的衝突,但由於這種衝突的性質和形式的不同,矛盾的主導方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於崇高和悲劇的特點;它是新事物在取得勝利後或即將取得勝利時對舊事物的否定。當舊事物作為舊時代的殘餘已經同眾所承認的公理發生矛盾時,它就成了嘲笑否定的對象。因為作為舊事物的殘餘在實踐上已經顯露出內在的虛弱、醜惡而必然被克服時,人們便可以在審美上嘲笑它。這種醜,不象悲劇那樣給人帶來悲劇性的激昂慷慨,它給人們的是輕鬆愉快的嬉笑和幽默,尖銳深刻的嘲弄、揭露和諷刺。如果說悲劇是通過醜對美的暫時壓倒而揭示美的理想的話,那麼喜劇則是美對醜的否定、揭露。如果前者著重在對美的間接肯定,那麼後者則著重在對醜的直接否定。對悲劇來說,美是理想的境界,對喜劇來說,美已經是或即將是現實的存在。喜劇表現了在對美的肯定的基礎上,對舊事物清算的曆史階段。可見,作為喜劇對象的舊事物,一方麵要看以它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麵也要看到這種舊勢力如果不加以打擊,也會有危害。作為藝術形式的喜劇的深刻美學意義也正在於它揭穿了舊世界、舊勢力的內在空虛和無價值,激起人們最後埋葬它的信心和勇氣。

【悲劇】在審美對象中,悲劇有其重要地位。但這裏所說的悲劇,不是作為一種戲劇類型而是作為一個美學範疇而言的。作為美學對象的悲劇,必須是能使人奮發興起,提高精神境界,產生審美愉悅的。在以反映社會衝突為本質特征的戲劇藝術中,則表現得最為突出和集中,因而作為美學範疇的悲劇與作為戲劇種類的悲劇,經常結合在一起而不可分割。悲劇是新的社會製度代替舊製度的信號,是社會生活中新舊力量矛盾衝突的必然產物。悲劇衝突根源於兩種社會階級力量、兩種曆史趨勢的尖銳矛盾,以及這一矛盾在一定曆史階段上不可解決,因而往往導致其代表人物的失敗與死亡。由於矛盾的主導方麵不同,悲劇衝突大體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新事物、新生力量的悲劇。這主要在於新生事物在誕生時還不夠強大,它雖然代表了曆史必然的進步要求,但不能在現階段實現這一要求;同時,由於新事物、新生力量本身還具有片麵性,在主觀上缺乏經驗,有錯誤和缺點。因而新生力量會遭到舊勢力的壓倒或摧毀,從而形成醜壓倒美的悲劇。但悲劇通過這種衝突和毀滅,卻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種是舊事物、舊製度的悲劇。這主要是由於在一定曆史階段上,曾經是先進的、合理的社會力量、社會製度開始轉化為舊的力量,而與社會曆史進程相矛盾,但是,它還沒有完全喪失自己存在的合理根據,因而它的代表人物的毀滅,也有一定的悲劇性。此外,舊事物的悲劇,也可能產生在舊世界的內部的矛盾對抗中。曆史上的各種悲劇藝術,反映了各個社會曆史階段上的現實生活中的悲劇衝突。作為審美對象,悲劇是人的社會實踐暫時遭受失敗,暫時被客觀現實所否定,因而表麵看來,悲劇效果的畏懼與悲憫,最易為人們所注意。悲劇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夠提高人的品格,激發人的意誌。這種悲劇的道德提高的作用,表現在悲劇效果上,並不是單純的壓抑的因素,而同時也有一種振奮的因素即驚讚。

【美感的生理運動過程】審美感受的生理外貌表現,是由其生理運動過程引起的。審美感受同其他心理現象一樣,也是腦的能動表現,大腦皮層均起主導作用。但專門的研究證明,從神經活動過程來看,美感和一般認識過程又不同,美感主要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的神經過程協同活動的結果。美感體驗,主要是由皮層下中樞的神經興奮活動決定的,因為皮層下中樞神經控製著內髒器官、外部腺體和內分泌功能的變化,即它控製著美感的生理外貌表現和生理內部狀態的變化。具體地說,美感的生理運動過程大致如下:審美對象作為客體刺激物,首先以它所具有的形象形成要求,作為物質能量作用於主體的外部感覺器官,引起神經分支衝動,由物理過程轉變為生理過程。這種神經衝動,由傳入神經分支經由中樞神經係統傳到大腦皮層下,再傳到大腦皮層相應的區域,引起大腦皮層的神經過程,由生理過程轉變為心理過程,經過大腦皮層的初步分析綜合,產生感覺、知覺,某些強烈的刺激,同時在大腦皮層上留下印痕。這時,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獲得了感性認識。但如前所述,大腦是一個複雜的信息加工係統,它不停止在已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在現實刺激物的作用下,過去的印痕複活起來,加上語言信息的加工,大腦皮層進一步進行高一級的分析綜合,就有可能獲得理性認識。情感產生也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包括認識活動所產生的神經興奮,還要繼續運動,再傳到皮層下中樞,又引起皮層下中樞的興奮活動。這時,皮層下中樞依其反應強度又傳出神經衝動,引起內髒器官和腺體的變化,以及通過運動神經引起運動肌的相應活動,這時就出現了生理的內部狀態和生理的外貌表現。由內髒、腺體、運動肌等效應器的活動變化所引起的內部行為,即構成了通常所說的情感體驗的生理基礎。內部行為又發出傳入神經衝動,從皮層下中樞反饋到大腦皮層,並與皮層中正在進行的活動相結合,由此,產生出複雜的情感。這就是美感產生的全部生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