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美學】在印度產生和演化的以“情”、“味”“韻”、“似”為基本範疇的藝術觀點和美學理論的總稱。在公元前後一段時期中,印度出現了各種“經”和“論”,《舞論》是其中第一部係統的藝術理論著作。《舞論》以“舞”為名,實際是戲曲學。它以“舞”為戲的核心和總名,是綜合性藝術。該書提出了以後印度美學傳統中最基本的範疇“情”和“味”。它以“味”為中心,“情”為基礎,認為戲曲表演要將統一情調的“味”傳達給觀眾。這裏的“情”,兼指外在的情境和內在的情調。“情”是憑借表演以感染對方的內容。但表演中要有統一情調,這就是“味”。“味”分為8種:豔情、滑稽、悲憫、暴戾、英勇、恐怖、厭惡、奇異。“味”各有多種的“情”配合。“情”又分為“固定的情”和“不定的情”。“味”一直是傳統文藝理論的核心問題。各派解說不同。到了8—9世紀時,印度又出現了《韻光》,提出了詩以有“暗示義”為最高的“韻”的理論。這裏的“韻”是指暗示的言外之意。詩有了“暗示義”才算是上品。關於繪畫的傳統理論是流行到現代的繪畫“六支”。這是四句歌訣,記載在《欲經》的13世紀注中,歌訣中講到畫的六個要素:“形別與諸量,情與美相應,似與筆墨分,是謂藝六支。”對於“六支”的解釋曆來有種種說法。印度音樂的理論和實踐著重“調”,舞蹈和雕塑著重“姿”。從曆史發展看來,直到10世紀左右,印度的美學思想一般都是注重實際技巧,理論不脫離現實。大約11世紀新護的《韻光注》和《舞論注》才結合神秘主義哲學,提出了藝術最高境界應是“喜”,並以“喜”解說“味”的理論。“喜”本是哲學術語,在美學中指從藝術作品中得到的主客觀合一的精神境界。印度傳統藝術在公元前曾受古希臘影響,10世紀以後又有阿拉伯、波斯影響,但是無論在創作主流或基本理論方麵都保持了自己的傳統。19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及美學的影響強烈,但印度的美學思想仍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日本美學】在日本產生和演化的,以“藝道”為傳統,並逐漸與西方美學思想的研究相結合的美學理論的總稱。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主要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美學領域,將中國作為技能的“藝”和作為理法的“道”結合起來,形成了關於“藝道”的思想。和歌曾被看作是藝道中最主要部分。藤原俊成著有《千載集》,其子藤原定家是《新古今集》的撰寫者之一。他們主張超越單純技能方麵的訓練,追求內在性的修養,以達到“幽玄美”的境界。在戲劇方麵,觀阿彌完成了能樂的理論,其子世阿彌又使之更加洗練,寫下了《風姿花傳》等約20部能樂論書,大大發展了藝道思想。後來藝道思想滲透到書道、畫道、茶道、花道等所有藝能領域。幹利秀把茶道發展為追求閑寂和孤寂心境的藝道。明治以後,雖然西歐美學思想的輸入使傳統的藝道思想逐漸衰弱,但它作為日本民族獨特的藝術觀和審美觀仍被保持至今。
日語的“美學”一詞來自德語的“asthetik”。19世紀中江兆民最先使用了這一術語,20世紀20年代之後,隨著西方美學在日本的傳播,日本開始係統研究美學問題。從那時起,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日本正式確立。日本在翻譯和詮釋西方美學著作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與日本傳統美學思想相結合的日本美學。阿部次郎最先在日本介紹李普斯的美學思想。他認為,美學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而心理學的對象是自我意識現實。阿部的美學思想帶有很強的人格主義色彩。植田壽藏主要從事歐洲近代美學史的研究,他把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向確定為感性的科學。大西克禮是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的譯者,他強調正確地理解和介紹西方美學,主張擺脫以往注重經驗性事實的心理主義美學,用社會學方法說明審美的民族性差異。中井正一主要研究電影等現代技術所帶來的觀念、意識的新特點。竹內敏雄、今道友信等也是當今著名的美學學者。
【阿拉伯美學】阿拉伯人係統的對於美的概括、總結和描畫是在公元7世紀中期伊斯蘭教統一阿拉伯半島後開始形成的。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大舉向外擴張,建立了阿拉伯帝國,接觸到敘利亞文化、古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並翻譯了它們的各種學術著作。因而除伊斯蘭本身所特有的對於美的看法和觀念,上述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在伊斯蘭觀念中,美是人類心中的一種感知。在一瞬間,美即感知中的印象,人以心之騷動迎受自然中的美。人的靈性與宇宙的靈性仿佛彼此相通相感。阿拉伯學者主張,既然直覺是美的接受者,因此很難給美規定嚴格的法則和界限。至於用理智對“美”進行思考時,那些美的標準亦是來自直覺,而非來自單純的理性思維。伊斯蘭時期的阿拉伯學者認為宇宙萬物的產生始於安拉(即真主)的意願,是絕對自由的,不受任何人為的限製。它隻遵從自然法則。自然法則是一種“秩序”,而不是一種“必須”。這使得人類感知中對於美的感覺首先是“秩序”,一種自然、輕鬆的“秩序”感,而不是強製的“必須”感。這種秩序,在宇宙萬物中表現為一係列現象:精確、對稱、均衡、聯係和輕巧。阿拉伯美學家審視宇宙中的萬物,看到億萬顆星體準確地、神秘地運行在各自的軌道上,這種奇跡般的秩序,唯有獨一的創世主才能掌握,這便是震撼心靈的精確的美。此外,家庭成員的親密、融洽體現出聯係;輕巧的舉止是物與人內部所具能力的顯示。所有這些都是宇宙中的美,是宇宙之美在地球和人類中的顯示。阿拉伯學者由對日、月、星、辰的審美而進入到人自身和人的生活。主張美在自然而非強製。認為人類生活隻有擺脫“必須”狀態而進入“秩序”之中方才是美的。關於藝術美,他們對渲染非健康欲望的舞蹈、雕塑、裸畫、色情文學等十分反感,主張表現人類的和諧、均衡與聯係。認為藝術應描寫信仰之愛、宇宙之愛,最高的美來自宇宙中的自然秩序。
【馬克思主義美學】又稱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美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研究美、美的意識、美的創造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美學思想體係。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美學上的體現。從19世紀40年代起,馬克思、恩格斯就探討了美學中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理論基礎。20世紀初,列寧又對其作了繼承和發展,拉法格、梅林、普列漢諾夫、高爾基、盧卡奇、毛澤東、魯迅以及廣大馬克思主義美學家也在不同方麵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主要特征有:(1)認為美學及藝術是屬於上層建築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們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發展,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由此闡明美學、藝術同社會生活的辯證關係,具有科學性。(2)認為在階級社會中,美學、藝術具有功利性、階級性,一切階級的美學、藝術都服從本階級的利益。由此闡美學、藝術與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辯證關係,具有自覺的目的性、功利性。(3)認為美的崇高等都是客觀的社會性的存在,是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的勞動實踐的產物,人與客體的審美關係是以勞動實踐為中介而發生的對象性的關係。因此,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一個特點。(4)認為人的審美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美的反映,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能動性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又一特點。(5)認為隻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使人得到全麵解放和人性獲得自由發展,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由於闡明美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具有革命性與理想性。(6)認為美學、藝術、審美意識有曆史發展的階段性和時代、民族、階級的差異性,又有自身的繼承性和在一定條件下的共同性。由此闡明批判、繼承與革新、創造的辯證關係。具有繼承性、發展性。(7)馬克思主義美學還對醜、崇高、悲劇性、喜劇性、滑稽、幽默等美學範疇,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事物的內容美和形式美,審美意識中的各種心理內容,心理形式以及藝術的思維規律、創造規律、批評鑒賞規律等美學的重要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具有體係性。
【前蘇聯美學】俄國十月革命後形成的前蘇聯各種美學思想的總稱。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蘇聯報刊開展過怎樣建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討論,提出了有關美學的對象、界限和原則等一係列原則問題。同時,在關於藝術創造方法的討論中也涉及到許多主要美學問題。這時期著名的美學家有盧那察爾斯基和沃羅夫斯基。另外,高爾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愛森斯坦、法捷耶夫等也分別在各自的藝術領域為建立和發展蘇聯美學作出了貢獻。30—40年代的蘇聯美學加強了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文藝思想的研究,相繼編輯出版了一批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50年代是蘇聯美學研究大發展的時期。一大批有影響的美學家形成了一支實力雄厚的美學隊伍,在國際上也十分活躍。這些美學家大體上由三代人組成,包括以洛謝夫、阿斯穆斯、裏夫希茨為代表的老一代美學家;以奧夫相尼科夫、齊斯、波斯彼洛夫、卡岡等為代表的第二代美學家;以斯托洛維奇、鮑列夫、萬斯洛夫等為代表的第三代美學家。1956年是蘇聯美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蘇聯首次用俄文全文發表了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引起了長達10年的關於審美本質問題上的大辯論,形成了以波斯彼洛夫為代表的“自然說”和以斯托洛維奇為代表的“社會說”。這場辯論對國際美學界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前蘇聯美學界普遍認為審美價值和藝術活動是多層次、多方麵的現象。前蘇聯美學研究的特點是:(1)重視對藝術哲學的研究。(2)分工日趨細密。(3)物質文化領域裏審美研究的擴大和深化。前蘇聯美學界還注重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學流派的介紹和研究,出版了不少這方麵的專著。組織機構的完善和定期刊物的出版,也為擴大美學研究提供了條件。
【西方美學史】美學在西方一開始就是哲學的一個部門。早在古希臘羅馬的時代,由於教育和科學的蓬勃發展,更由於希臘美學有豐富的文藝實踐作為基礎,以柏拉圖的靈感說和亞裏士多德的摹仿說為標誌,美學理論漸趨成熟。也由於這兩位思想家在哲學和其他學術領域中的權威,西方美學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後來許多重要的美學家,大都與這兩位哲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羅馬的希臘化時期,美學中的神秘主義已略現端倪。到了中世紀,美學家們更相信美的本體在超感覺的彼岸,輕視在藝術中取得美學考察的對象,而是從神學上考察宇宙全體的美。文藝複興運動處在歐洲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折點,是一個偉大的精神解放運動,並成為古代美學和近代美學之間的一個重要橋梁。17和18世紀在美學思想當中的大事件是新古典主義運動和啟蒙主義運動,湧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美學代表人物,在美學史有影響的一些重要學說也在這個時期產生出來。也是在這個時期,鮑姆加登正式提出“美學”的名稱,美學自此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當中,產生和形成了西方影響最深遠的德國古典哲學。至此為止的美學基本上屬於純粹的哲學。19世紀後半葉,美學發生了根本的轉向,近代美學所采用的方法,不是從形而上學的假設出發,也不從先天信仰出發,而是從人類實際的美感經驗出發。而美感經驗又從人類對藝術和自然的普遍欣賞中,從藝術家生動的創造活動中,從各種美的藝術和實用藝術長期而多變化的曆史演變中表現出來。這就是費尚爾所開創的“自下而上”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西方美學的中心從德國向法國、最後向美國的轉移,美學又表現為經驗主義的抬頭和理性評論的衰微。當代西方美學上的經驗主義的顯著特征是,把美學問題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由經驗主義的各種問題所組成,這些問題將用經驗科學的方法來加以解決,即所謂“科學美學”。第二類是邏輯問題,即關於概念、術語和方法論問題,這些問題將通過哲學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即所謂“分析美學”。
【古希臘美學】歐洲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美學思想,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重要基石。古希臘美學思想的產生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公元前5世紀前後,古希臘藝術處於極盛時期,除產生於原始公社時期的神話的廣泛傳播外,戲劇、雕塑、建築、繪畫、音樂等都取得輝煌成就,成為古希臘美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肥沃土壤。與此同時,研究哲學之風盛行,哲學家對藝術問題的思辯性思考和研究產生了最早的美學思想。古希臘美學思想發源於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和蘇格拉底,極盛於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他們的美學思想對西方古典美學產生了長期、深遠的影響。古希臘美學思想與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學都包含在一個總的還沒有分門別類的科學之中。到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才開始出現專論美學和藝術問題的論著。例如,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專門論述美的問題;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專門論述藝術問題。在藝術的本質問題上,樸素唯物論美學學派和客觀唯心論美學學派都持“摹仿說”,但二者之間有本質區別。以亞裏士多德為代表的“摹仿說”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成為現實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在美的本質問題上,古希臘唯心論和唯物論美學學派都承認美的客觀性,不同的是前者從虛幻的客觀存在(不依賴人的主觀存在的理念世界),後者從現實的客觀存在來解釋美的根源。古希臘人最早注意到美與善的區別,強調美的形式特征,發現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從自發的辯證觀點出發,強調整體和諧與多樣統一的法則,這是古希臘美學對西方傳統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古希臘美學思想雖然沒有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但卻相當豐富,較廣泛地涉及有關美和藝術的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例如,美的相對性、絕對性;美與善和真的關係,藝術與現實的關係,藝術的社會功用,審美心理和美感;悲劇、藝術典型化、藝術分類。
【中世紀美學】在公元5—15世紀的1000多年的曆史中,歐洲文化占統治地位的是宗教和神學,藝術和美被認為是屬於感性世界的享樂,因而當成異教的東西,受到排斥和打擊。中世紀的美學思想有以下特點:(1)以上帝的名義來講美。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上帝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隻有上帝的美才是真實的。上帝自己是美的,而他所創造的各種對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的;現實世界的美,是上帝作為萬物的創造者,把自己的形象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的結果。(2)反對藝術,實際上卻又承認了藝術的存在。中世紀繼承柏拉圖對於藝術的譴責,認為藝術是一種欺騙,挑動感情。但是奧古斯丁說,藝術欺騙的目的在於一個真實的映象;感情也不能一概否定,為了使基督教的教義具有說服力,需要激發感情,象誇張、隱喻之類的東西,是可以允許的。(3)重視形式。認為形式來自上帝。奧古斯丁說:美是“各部分的勻稱加上色彩的悅目”。托馬斯·阿奎那也說,美有三個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鮮明的顏色是公認的美。(4)美是有等級的。柏拉圖給美劃分過等級,新柏拉圖學派更加重視美的等級。他們從物質感性的美,以至達到最高的上帝的美。越是物質的就越低級;越是精神的就越高級。中世紀美學思想複雜而又矛盾。它既是神學的附庸,又有反神學的東西。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思想,就是在中世紀美學思想的胚胎中孕育出來的。
【結構主義美學】運用語言的結構和模式來研究、解釋文學現象的現代西方美學思潮。主要流行於法國。它不關心作品所表現的客觀世界,而是研究語言信息場內語言的美學功能,力圖以此規定出文學的本質、功能,以及作品與社會的關係、作品與作者和讀者的關係。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俄國形式主義是結構主義美學的端倪。60年代法國人類學家勒維—斯特勞用結構主義語言學方法研究原始部落社會中的社會現象與社會意識,創立了結構主義人類學,使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方法論的結構主義思潮幾乎在哲學、美學、曆史學、心理學等領域同時漫生。美學方麵形成了批評、敘述學、文本分析等三個流派。
【文藝複興時期美學】14世紀產生於意大利,15、16世紀盛行於全歐的美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對於古希臘羅馬美學的繼承和批判,以及對於普洛丁以來中世紀宗教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的否定。代表人物有意大利達·芬奇、卡斯特爾維屈羅,英國莎士比五等。文藝複興是資本主義同封建主義相對立的產物,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時期美學建立在日益抬頭的唯物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基礎上。文藝複興時期美學崇尚人性。倡導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全麵實現,以人性、人權對抗神性和神權。要求藝術表現人的生活理想。文藝複興時期美學對確立文藝的地位有曆史性貢獻。西方自柏拉圖到普洛丁,文藝一直受到中世紀神學的責難和壓抑。這時期的美學家強調文藝的理性和真實性,爭取文藝的應有地位。他們多繼承亞裏士多德“淨化說”和賀拉斯“寓教於樂說”,強調文藝的社會功用。這時期美學第一次認識到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文藝複興時期美學打著複興古典文化的旗號,大膽創新。意大利劇作家瓜裏尼更首創悲喜混雜劇,突破古典審美範疇如美、崇高、悲劇性和喜劇性等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為啟蒙運動時期狄德羅的嚴肅劇開了先河。在文藝與現實的關係上,他們恢複和發展了為中世紀所中斷的亞裏士多德“摹仿說”傳統,同時又強調藝術的理想化和典型化。認為美在事物本身,是自然的一種作品,藝術的源泉在自然而不在心靈。文藝複興時期美學重視藝術技巧。科學技術,把技巧的難易和付出勞動的多少作為判斷美的標誌。受畢達哥拉斯學派形式主義美學影響,美學家們一般沿襲美在形式尤其是美在比例的觀點。與此相關聯,他們大都相信絕對美的存在,認識到理性與經驗的統一。文藝複興時期美學是西方古典美學跨入近代美學的轉折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法國古典主義美學】17世紀的法國,在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下,建立起法蘭西學院,製定了許多清規戒律。由於它繼古羅馬賀拉斯的古典主義之後,再次標榜以希臘古典藝術為典範,所以又稱新古典主義。16世紀末,歐洲大陸上唯理主義哲學興起。唯理主義反對盲目崇拜,主張理性高於信仰,反對中世紀反理性、反自然的封建神學,推崇人的理性的價值及意義。以法國的布瓦洛為代表的古典主義理論家們,就是以唯理主義哲學作為其文藝美學理論基礎的。他們提出了一係列的文藝主張,主要認為文藝以表現理性為最高原則和標準,藝術美的來源就是理性。法國古典主義美學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在政治上擁護王權,宣揚個人服從封建國家的戒律規範,有時又能對封建專製和宗教信條有所批判,崇尚資產階級的理性和自然人性論,在思想體係上顯露出一定的內在矛盾。其次,把理性絕對化,否定感性的意義,把理性作為處理題材、情節的準繩,強調以理性準則衡量文章的價值,所以作品中多表現理性與情感的矛盾,並提煉以理性克製感情的主題,作品中極力塑造理想的英雄,導致了人物性格多流於類型化。最後,在藝術上,運用典雅的民族規範語言,模仿古希臘典範,強調模式規範,重視格律,要求依循古代藝術法則,運用大量古代題材,恪守古希臘戲劇的“三一律”,即規定劇本情節、地點、時間必須完整一致,也就是故事情節單一,並在同一天、同一地點完成。由於古典主義輕視個性特征與感情、想象等,所以,雖然古典主義美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麵貌,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傾向,但它脫離曆史去標榜與模仿古典藝術,具有明顯的保守性,藝術創作上的觀念化、形式主義、教條化、概念化等傾向是很明顯的。後來終於被19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潮所取代。法國古典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有:布瓦羅、高乃伊、拉辛、莫裏哀、普桑、安格爾等。
【法國啟蒙運動美學】啟蒙運動是思想和文藝領域裏反新古典主義的運動。法國啟蒙運動最著名的代表是伏爾泰、狄德羅和盧梭。伏爾泰反對古典主義的泥古傾向,但又持相當保守的傳統態度,他想把新的啟蒙思想的內容裝進舊的古典形式裏麵去。理性主義仍然是他的藝術準則。他總是用古典形式來寫史詩和悲劇,蔑視反映市民生活的新型喜劇。狄德羅的美學觀點主要集中在《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繪畫論》、《沙龍》等著作中。他提出“美是關係”的論點,認為隻有“關係”的性質才能使事物成為美的事物。他還區分出“實在的美”和“相對的美”,前者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存在的美,後者是關係到審美者個人的美。在審美標準上他提出了真、善、美的統一論。他認為藝術來源於生活,主張藝術模仿自然。他還提出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在戲劇方麵,他主張建立一種新型的嚴肅喜劇或市民劇。盧梭從文明社會與原始社會的對比中證明:科學和藝術不能移風易俗而隻能傷風敗俗。他這種否定藝術的思想是針對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新古典主義的,他認為藝術應當描寫公民的英雄行為和道德範例,應當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利益。他的著名小說《新愛洛綺絲》對近代歐洲文藝特別是對浪漫主義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
【英國經驗主義美學】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是傳統美學過渡到近現代美學的開始。它最顯著的特點是強調感性經驗的重要性,把經驗的事實作為研究美學問題的出發點。除了象沙夫茨伯裏這樣的柏拉圖主義者外,當時絕大多數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都深受洛克哲學的影響。主要代表有愛迪森、哈奇生、阿裏生、休謨、博克等人。沙夫茨伯裏認為美德是對秩序和美的喜愛,審美活動和道德活動一樣,都不能以“利益”為目的。他學認為人生來就有審辨善惡美醜能力的“內在感官”。愛迪森認為美的事物引起想象的樂趣,美具有一種直觀的性質,無須經過思考就能判斷美醜。在審美欣賞中不應摻雜占有的欲望。哈奇森把美分成絕對美和相對美兩種。絕對美是指一件事物單憑其自身存在就美。相對美,是指從對象中認識到的美,主要是指模仿藝術中的美。他也認為審美判斷的重要特征就在於它和效用觀念無關。阿裏生認為美和崇高最後都要歸結為事物對心靈的表現,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心靈性質的符號。他尤其強調聯想的作用。在阿裏生以前,審美無利害關係的命題往往指的是一種審美注意力的組織方法,在他之後,就發展為特殊的審美的心靈狀態。英國畫家荷迦茲曾提出蛇形線是最美的線條,因為它能表現動作。他認為適宜、變化、一致、單純、錯雜和量這6種因素恰當地混合在一起,就能產生美。休謨認為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主體的心中,美和價值隻具有相對性,它們包含在愉快的情感之中。他認為美大部分起源於效用觀念,人們的效用觀念不一樣,就會產生審美上的不一致,因此,休謨懷疑審美具有真正的普遍性。但是,他又主張,盡管審美趣味變幻莫測,終究還有某些普遍的褒貶原則可資遵循。博克認為審美判斷的客觀基礎在於人的生理結構,其中感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來,美的原因就在於使人的機體組織鬆弛舒暢。博克對美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崇高與美的界線所作的劃分。他認為,對心靈能造成強烈印象的各種觀念,可分為“自我保存”和“社會交往”兩大類型。崇高感涉及前者,美感涉及後者。崇高感是由痛感轉化而來,美感則由快感轉化而來,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根源。
【精神分析美學】應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釋藝術創造的原動力、藝術的功用以及美感起源等重大問題的現代心理美學流派。他們認為藝術創造是被壓抑的性欲的無意識升華過程,藝術家是一些被過分的性欲需要所驅使的人。藝術想象是藝術家的未能在現實中實現的性欲的替代性滿足,它與白日夢的唯一區別就是:白日夢是除夢幻者外其他任何人者不能闖入的私人世界。而藝術家經過一番氦動和偽裝,把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白日夢柔化,並以能使人得到審美愉快的形式將這一幻想展示出來。弗洛伊德認定,美感是從性感這一領域中延伸出來的,對美的熱愛中隱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性感目的。對於“性”所追求的對象來說,“美”和“吸引力”是它最重要和最必備的特征。弗洛伊德還經常用戀母情結來解釋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