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引】畫論。明顧凝遠撰。不分卷。這篇畫論,凡七則。一是興致,二是氣韻,三是筆墨,四為生拙,五是枯潤,六是取勢,七是畫水,文章雖短,其義卻精。在“生拙”一則中,顧凝遠闡明了文人畫的創作特色。他提到“元人用筆生,用意拙,有深義焉”。同時他還說“生則無莽氣故文,所謂文人之筆也,拙則無作氣故雅,所謂雅人深致也”。“生與拙,唯元人得之”。生、拙成為藝術評價的褒詞,用以概括元人繪畫的特色。顧凝遠所說的生、拙,都不是繪畫幼稚階段的生澀、笨,而是藝術成熟後的一種表現。生、拙理論對於清代以至現當代繪畫界都有很大的影響。
【繪事微言】中國山水畫論著。明末唐誌契編者。4卷。第一卷自撰,凡五十一則,各有標題。一畫尊山水,二畫名,三傳授,四畫以地異,五山水寫趣,六寫畫要讀書,七畫不可苟,八畫要看真山水,九存想,十品質,十一畫有自然,十二大小所宜,十三逸品,十四老嫩,十五仿舊,十六山水要明理,十七蘇鬆品格同異,十八畫要天分帶來,十九山水性情,廿氣韻生動,廿一用墨,廿二積墨,廿三寫意,廿四皴法,廿五丘壑藏露,廿六筆法,廿七山水意纖巧,廿八冗與雜不同……。後三卷則節抄南朝齊謝赫至明沈顥等的論說。天啟六年(1626)刻版行世。
【閑情偶寄】雜著。明末清初李漁撰。成書於1671年。全書包括8個部分: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其中,詞曲部和演習部涉及到戲曲實踐及理論。詞曲部論述戲曲結構、音律、語言等問題,提出了“立主腦”、“減頭緒”、“密針線”等主張。演習部主要探討戲曲演唱技術。居室部介紹堆假山、砌牆壁等技術。《閑情偶寄》在美學上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他的戲劇美學思想。在戲劇上,他主張真與奇的統一。傳奇“非奇不傳”,傳奇不必盡有其事,傳奇人物的語言要富於個性,同時傳奇作品要大眾化。二是他的園林美學思想。反對模擬、抄襲和因循,重視獨創。他認為,園林藝術的特點在於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與其他藝術不同。園林藝術的突出要求在於求真,在於自然。
【畫筌】中國畫論著。清初笪重光著。王、惲壽平加評。1卷。重光字在莘,號江上外史,京口(今江辦鎮江市)人。康熙進士,官禦史,工書能畫。從美學角度看,這篇畫論值得注意的地方有:(1)“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隻有以造化為師,繪畫才能氣韻生動,繪畫才可不拘家數。(2)“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3)認為“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觀不厭”。又認為,“千筆萬筆易,當知一筆之難”。無論從美學史,還是從藝術史來看,《畫筌》都擁有自己特殊的地位。
【畫語錄】即《苦瓜和尚畫語錄》,又稱《石濤畫語錄》。清石濤著。共1卷,分18章。《畫語錄》中提出了“一畫”。一畫的思想是佛學與道家“有生於無”、“一生萬物”的宇宙本體論在他繪畫理論上的應用,成為他的整個繪畫美學思想體係的一塊基石。“一畫”主要是對世界、對審美創造的一種基本認識。此外,石濤強調“我自用我法”,要求畫中“有我”。一味臨摹古人,一切以古法為師的做法是“知有古而不知有我”。同時,他還強調山川與自己神遇而跡化。認為“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畫家必須麵向山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予脫胎於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著者另有手寫刻本名《畫譜》,有康熙四十九年胡琪序。
【原詩】詩話。清葉燮撰。4卷。分內外2篇,內篇論述“數千年詩之正變、盛衰之所以然”;外篇雜論詩歌創作各方麵的問題。葉燮的美學思想集中於《原詩》一書。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是“氣”,“氣”的流動就有了“理”、“事”、“情”的流動。任何藝術作品都是“理”、“事”、“情”的反映,但詩歌並不是實寫而是“幽渺以為理,想象以為事,惝恍以為情”。藝術家的審美創造力,包括“才”、“膽”、“識”、“力”四種因素。這四種因素是互相依賴的,其最後目的都在於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理”、“事”、“情”。葉燮主張詩品與人品是統一的,藝術是發展的,“變”是合理的。本書貫穿著對於藝術上的教條主義、複古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批判精神。
【畫學心法問答】中國畫論著。四冊。清布顏圖撰。布顏圖,滿州鑲白旗人,姓烏梁海氏,字竹蹊,累官綏遠城副都統。《畫學心法問答》中論及“經營位置”、“布置”時,充分體現了中國藝術家的“以大觀小”意識。布顏圖認為,宇宙之間,惟山川為大。因此,所謂布置,就是布置山川。“製大物必用大器。故學之者當心期於大”。從而,“拘拘於石法樹法之間,求長覓巧”就是極為卑微的技藝。對於畫家而言,必須意在筆先,鋪成大地,創造山川。在經營位置上,他說:“以素紙為大地,以炭朽為鴻鈞,以主宰為造物。用心目經營之,諦視良久,則紙上生情,山川恍惚,即用炭朽鉤定,轉視則不可複得矣!”
【論詩藝】古羅馬初期著名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賀拉修斯用抑揚六步格的詩律寫了一些書信。其中有一封寫給皮索父子的信,被稍晚於他的著名修辭學家昆提利駑斯稱之為《論詩藝》。在其中賀拉修斯廣泛探討了有關詩,特別是悲劇的創作問題。他繼承了亞裏士多德的整一性觀點,強調藝術創作必須懂得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把握住整體的美。同時,詩人必須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情感,並用恰當語言表達出來,藝術才有魅力。除此之外,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不可少的。崇高的境界是藝術高貴性的來源,它憑借作者良好的判斷力達到。判斷力不僅僅是認知能力,它在題材的選擇、形象的塑造、效果的達到中都起重要作用,因此含有創造性表現的因素。認為詩是神旨的傳達,人生的指導,隻有既有天才,又善於學習古人,勤學苦練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詩人。
【論崇高】一般學者都認為是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朗吉駑斯所作。是作者給羅馬某貴族的一封信,共44章。是西方美學史上一部重要著作,17世紀被布瓦洛翻譯成法文。印行版本隻是原本的三分之一,並非原著的全貌。該書把人的崇高精神思想和藝術作品的崇高風格看成是崇高的內涵,認為崇高的精神思想和崇高的藝術風格是互為依存的;具有崇高精神思想的人,才能寫出具有崇高風格的作品,來源於具有崇高精神思想的作家的語言。崇高是由莊嚴偉大的思想、強烈而激動的感情、運用藻飾的技術、高雅的措詞和結構的堂皇卓越等五個條件構成的。從這個觀點出發,《論崇高》得出了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的結論。
【審美教育書簡】1794年席勒與給丹麥王子克利斯謙的信。1795年經過修改後發表。這些信是席勒美學思想最集中最係統的表現。認為要想精神獲得解放,人格得以形成,首先應該進行審美教育,這是進行政治經濟改革的前提。他還從保持主體人性的統一方麵去論述文化修養的作用。認為人裏麵包含兩個對立的因素,一個是持久不變的“人身”,一個是經常改變的“情境”。兩種因素在“絕對存在”中是統一的,在有限存在中則是分裂的。而完成這個統一任務的,主要是文化教養。由於這兩種因素的結合與統一,形成了一種新的衝動,就是遊戲衝動。席勒把美和藝術與遊戲衝動聯係起來,認為藝術便產生於這種精力過剩的遊戲衝動中。遊戲衝動的對象是美,美便是活的形象,這種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新科學】18世紀的意大利美學家維柯著。初版於1725年。全名為《關於各民族的共同性質的新科學原則》,是一部闡述古代文化史、詩歌和美學的理論著作。該書力圖說明人類如何從神的時代,經過英雄時代,進入到人的時代。他認為,在神的時代,人類還處於野蠻狀態,不會思考,一切從感官印象出發,想象特別豐富,由此產生了詩歌。英雄時代則用英雄來代替神,把個別的英雄看成是人類的代表,把英雄的性格看成是人類某種“類概念”的代表。到了平民階級興起,於是人類進入人的時代,學會了抽象思維,哲學和散文等才產生。維柯聯係人類文化的曆史來研究詩和文學藝術,探討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區別,給美學帶來了曆史發展的觀點和史與論相結合的方法。
【論審美趣味的標準】英國休謨著。1757年出版。認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屬性,“它隻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裏”,美是事物形狀在人心上所產生的效果;效果的產生在於人的特殊構造。對於審美趣味不必作無謂的爭辯。不過,盡管趣味多種多樣,終歸還有些普遍的褒貶原則,該文的宗旨就是力圖給審美趣味確定一個標準。他認為,隻有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銳的感受,由於訓練而得到改進,通過比較而進一步完善,最後還清除了一切偏見的人,才可稱得上真正的鑒賞家。這種內外相應的觀點對康德美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美學】黑格爾著。原為作者於19世紀20—30年代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的授課講稿,他死後,由其學生根據聽講筆記整理編輯,在1835—1838年首次出版,故又被稱為《美學講演錄》。全書共分三卷,第一卷主要論述了美的概念和藝術美的基本原理。他視美學為“藝術哲學”,認為藝術是美學的主要對象。在《美學》中,他以“美這個理念”為邏輯起點,論證了理念如何通過許多中介環節而步步化為感性的藝術形象來顯示自己、認識自己,最終實現為理念與形象完滿統一的藝術美這一全過程,從而構築了完整的美學理論體係。第二卷主要是縱論藝術發展的曆史類型。第三卷主要是根據感性材料顯現理念的不同功能,來對藝術門類作了具體劃分,並探索各門藝術發展的邏輯過程。
【美的分析】英國近代著名畫家荷迦茲著。這是作者年已56歲時寫成的美學理論著作。它主要從繪畫的角度來考察美的問題,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對於自己數十年藝術實踐進行的係統概括和總結。他主張從經驗所證實的事實中來探索美,激烈地反對17世紀以來古典主義的所謂“理想美”的原則。他提出蛇形曲線是最美的線條,因為它能表現動作。這一見解在美學史上較為著名。在對美的探索中,他通過分析具體作品,提出了美的六條原則。認為“適宜、變化、一致、單純、錯雜和量——所有這一切的共同合作(彼此矯正,彼此約束)產生了美”。
【藝術的起源】德國19世紀藝術史學家、社會學家格羅塞著。他在美學上的貢獻在於詳盡地探討了藝術的起源問題,並將成果寫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強調藝術的目的是理解藝術的一般規律及在一般情況下支配各種藝術發展的特殊規律,而不是應用這些規律。他運用人種學和比較人類學方法,深入探討原始民族和史前民族,把發掘出的資料加以詳盡分類和分析。他仔細探討的主要是那些在藝術中起作用的心理、氣候或地理諸因素,尤其是各民族的求生方式因素被認為是決定性的。他認為藝術活動無論在其發展過程中,或就其直接後果看,都具有直接的感情價值,是愉快的價值,而不同於其他實際活動。
【笑——論滑稽的意義】法國現代直覺主義哲學家柏格森的一部重要美學著作,1990年出版,彙集了作者於1899年發表在《巴黎評論》上的關於“由滑稽引起的笑”的三篇論文。柏格森試圖用與亞裏士多德不同的方法,在喜劇、鬧劇、醜角藝術等中間探索製造滑稽的方法。根據這種方法和寫作目的,柏格森首先提出了關於在何處尋求滑稽的三點基本看法:(1)滑稽首先表示人對社會的某種不適應;(2)避免激起感情是造成笑的必要條件;(3)滑稽具有“群性”柏格森提出了關地滑稽的一個核心規定性:滑稽總是同生活中那些機械性的東西聯係在一起的,凡“鑲嵌在活的東西上麵的機械的東西”總會引人發笑。這個觀點貫穿全書,從“形式的滑稽”、“動作的滑稽”到“情景的滑稽”、“語言的滑稽”,再到“性格的滑稽”,都與機械分不開。
【美學原理】意大利現代美學家克羅齊著。本書以“直覺即表現、即藝術”的命題為核心,論述了直覺、表現、美醜等問題,並通過對美學與物理學、語言學的關係探討了美學與藝術的本質屬性。克羅齊把精神活動分為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兩個階段、四個層次。認識活動包括直覺和概念;實踐活動則指經濟和道德。直覺認識是認識的最低階段。但直覺又是相對獨立的階段。所謂直覺就是見到一個事物不假思索,隻領會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的心理過程。所以美學就是以直覺為對象的科學。在他看來,直覺與表現是同一的,美是成功的表現,失敗的表現即為醜,他認為藝術是直覺的結果,每個人都有具備藝術家的條件。藝術不是物理的事實。最後,他認為審美(藝術)和語言有一致性,所以語言學也就是美學。
【審美價值的本質】前蘇聯美學家斯托洛維奇著,前蘇聯政治書籍出版社1972年出版。中文譯本198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前蘇聯美學界的“審美學派”或“社會說”美學家。該書的中心概念是“審美價值”。作者認為,藝術是審美關係主客觀方麵的綜合,“藝術作品本身是價值的特殊形式——藝術價值”。審美價值不同於功利價值、道德價值和宗教價值。它也不等同藝術價值,因為“審美關係一方麵是非藝術的,另一方麵又是藝術的”。在人類實踐中,非藝術的審美關係比藝術的要主廣得多,而且對它的審美感知先於對藝術的審美感知。隻有能夠產生藝術成果,創造審美價值的實踐活動才是藝術活動。因此。藝術價值把審美和非審美(功利、道德、宗教、政治等價值)交融在一起,因而是審美價值的特殊形式”。五、建築·園林
【建築】人類建造的,用以滿足人類某種或幾種功能需要的並具有一定尺度的,相對固定的空間與圍合空間實體的統一體。
【建築學】研究建築規律的基本學科,建築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人類在有意識地創造並美化生活、居住環境的活動中積累知識、總結經驗、不斷創新,逐漸形成建築學。建築學產生於人類的建築活動,又服務、指導著人類的建築活動。建築學的核心是建築設計,這是達到建築目的的最根本手段。為達到此目的,建築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建築曆史——建築發展的過程及演變規律,用以探討建築實睛所應遵循的指導思想以及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的基本規律。探討建築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關係。探討各類建築(如住宅、電影院、圖書館等)的規律與特性。室內設計、園林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建築物理、建築構造等亦是建築學研究的廣泛內容。建築學受自然條件的製約,受文化藝術背景的製約、受人類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的製約、受科學水平的製約、受哲學觀念的製約。建築學亦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學科之一。
【城】圍繞較大人群聚集居住地建造的一整套防禦構築物,以閉合的城牆為主體,包括城門、墩合、樓櫓、壕隍等。也指邊境的防禦牆和大型屯兵堡寨。中國在新石器時期始築成。商代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圍著城牆的都城和地方城邑。以夯土城牆為主。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早期大規模築城時期。漢代的邊城在城門外出現了曲尺形護門牆,城角出現45°斜出墩台。魏晉南北朝時期,用於邊城的城防設施逐漸應用於內地城邑。徐州城、鄴城等開始在夯土城牆外包砌磚壁。唐代城防設施開始製度化。這時出現了羊馬牆、轉關橋、弩台等新的城防設施,在邊城中還有甕城。宋代甕城做法應用於都城,並出現敵樓、團樓、戰棚、弩台、釣橋、閘板、暗門等防禦設施的製度和做法。南宋中期創造出萬人敵,為箭樓的前身。南宋末年城牆多用磚石包砌,城門也改為石券洞。明初大事建造地方城邑,大部分城都用磚石包砌,沿有數千年之後的夯土城至此已大部分為誇城代替,並在甕城外創建箭樓和閘樓。圍在城門外的小城或方或圓稱甕城,側麵開門。在城牆上向外突出附城墩台為馬麵。建在馬麵上的木構垵體稱敵樓;建在城牆上的稱戰棚;建在城轉角弧形墩台上的稱團樓。建在城外沿城壕內的小隔城稱羊馬牆。上築女兒牆,內屯兵。沿江沿海有碼頭的城邑,自城沿碼頭兩側至江邊或海邊築的城牆稱翼城。供防禦和望用的敵樓、戰棚和城樓統稱樓櫓。無水的戰壕稱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