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廟中有些寺廟是出於政治原因,仿照西藏、新疆兄弟民族著名寺院形製建造的。例如普寧寺仿西藏紮囊桑鳶寺,安遠廟仿新疆伊犁固爾紮廟,普陀宗乘之廟仿拉薩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仿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等。這些寺廟的建築形製不僅應用了琉璃瓦頂、方亭、牌樓、彩畫等漢族建築傳統手法,同時也應用了紅白高台、群樓、梯形窗、喇嘛塔、鎦金銅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築手法,建築形式別具一格。多數寺院建築依山建造,在布局上運用了一些特殊手法。如將軸線對稱式和自由式布局結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來解決平麵高差問題,疊置人工假山來增加空間趣味等。在平麵比例關係上多次運用相似比便圖形的構圖,以獲得和諧感。特別是普寧寺的後半部布局是一組包括大乘閣、喇嘛塔、小型殿台等19座建築的群體,組成以建築物來體現的佛教“城”,運用象征手法表達出佛經上的天國世界。這種布局在中國建築史上是少見的。外八畝中的主殿有好幾座采用多層樓閣建築的,如普寧寺大乘閣,安遠廟普渡殿、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普樂寺旭光閣等,都是體形龐大的中空式建築,最高的大乘閣高達39.16米。這些實例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運用合理的構架形式和木材幫拚方法建造高層做法與當地漢族、回族建築做法相同。護法神殿南麵的“花寺”是一座當地習見的三合院,門口和兩側牆麵使用精美的磚雕。經學院以經常為主殿,前麵有圍廊和庭院,布置與拉卜楞寺經學院相同,但經堂後麵沒有佛殿。牆體為磚和土坯築成,外刷白灰,內部梁架、窗、簷口、女兒牆等,均為藏族建築傳統形式。塔爾寺有塔10餘座,總人口處有過街塔,在小金瓦殿後的廣場上整齊地排列八座塔,小花寺側有一座佛塔,以及上述紀念宗喀巴的銀塔。塔爾寺酥油花(塑)、壁畫和堆繡號稱“三絕”,所以寺內有專門製作酥油花的房屋,稱為上、下花院。各殿內都有大量的雕刻、壁畫、堆繡、酥油花等。
【清東陵和西陵】清朝定都北京後的兩個陵區。東陵在河北省遵化縣,葬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帝及其後妃。西陵在河北省易縣,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帝及其後妃。於1961年分別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陵在昌瑞山腳下,占地2500餘平方公裏,四周有三重界樁,作為陵區標誌。南麵正門為大紅門,門外有石牌坊。主陵是順治帝孝陵,建成於康熙二年(1663),背倚主峰,前有長5公裏的神道,抵大紅門,布置有具服殿,神功聖德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石橋。陵前有碑亭、朝房、值房、陵的正門為隆恩門,門內有隆恩殿、琉璃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和寶頂。孝陵東為康熙帝景陵和同治帝惠陵,西為乾隆帝裕陵和鹹豐帝定陵。諸陵地麵建築物比孝陵略有減少。乾隆帝的裕陵地宮用漢白玉石砌成,滿雕經文佛像,工藝精致。鹹豐妃那拉氏(西太後)的定東陵的隆恩殿和配殿欄杆、陛石皆用透雕技法,牆體磨磚雕花貼金,梁柱皆用香楠,都是清代建築工藝中的精品。
西陵以太寧山為中心,占地800餘平方公裏。主陵為雍正帝泰陵,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最南端的仿東陵之製建大紅門,門外石牌坊增為三座。門內神道長紅2.5公裏。陵本身和神道上設置都同東陵的孝陵近似。泰陵西為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泰陵東為光緒帝崇陵。其中慕陵體量稍小但做工考究,隆恩殿天花裙板、雀替飾用龍紋,龍頭突,用楠木製作,加工精致,不加彩繪。寶頂呈圓形,不建方城明樓。
【明十三陵】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的獻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憲宗的茂陵、穆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慶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下。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迄於清初,是一個規劃完整、布局主從分明的大陵墓群。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區群山環撓,南麵開口處建正門——大紅門,四周因山為牆,形成封閉的陵區。又在山口、水口處建關城和水門。大紅門外建石牌坊,門內至長陵有長六公裏餘的神道,作為全陵主幹道。神道前段設長陵碑亭,亭北夾道設十八對用整石雕成的巨大的石象生。神道後段分若幹支線,通往其他各陵。長陵為十三陵主陵,其他十二陵在長陵兩側,隨山勢向東南、西南布置,各倚一小山峰。經過200餘年經營,陵區逐漸形成以長陵為中心的環抱之勢,突出了長陵的中心地位。陵區在選址和總體規劃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十三陵的各陵形製相近,而以長陵為最大。長陵為三進矩形庭院,後倚寶城。外門為開三門洞的磚石門,門內第一進院正中為麵闊五間單簷歇山頂的恩門。門內即恩殿,麵闊九間,重簷廡殿頂,有三層白石欄杆環繞。內有三十二根直徑1米以上的本色楠木巨柱,雄壯雅潔,為國內僅見。殿後經內紅門入最後進院,北端的明樓,是建在方形城墩上的重簷歇山頂碑亭。它的前麵有牌坊和石五供。寶頂是直徑近31米的墳山,外有寶城環繞,下為玄宮(即墓室)。十三陵中16世紀建造的神宗萬曆帝的定陵墓室已發掘,由石砌筒殼構成,有前殿、中殿、後殿和左右配殿。漢代、唐代各帝陵相距較遠,不形成統一陵區。宋代、清代各陵雖集中於一個或二個地區,但為地域所限,多並列而主從不明。隻有明十三陵,集中於一封建山穀盆地,沿山麓環形布置,拱衛主陵(長陵)。神道的選線和道上的設置又加強了主陵的中心地位。在中國現存古代陵墓群中,十三陵是整體性最強、最善於利用地形的。從而,可以了解到明代大建築群的規劃設計水平。長陵恩殿為現存最古最大的明代殿堂之一,是研究明代官式建築的重要實例。
【園林學】研究如何合理運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人類精神審美智能及不斷發展的建築技術手段來創造優美的、生態平衡的、審美取向突出的人類生活境域的學科。它具有供人們遊樂、休息、精神享樂、追憶回歸自然環境,並使人們恢複精神和體力等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園林學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擴大,現已提到探討區域的以至國土的景物規劃等廣泛的環境藝術的高度。
【外國建築史】建築的發展是與人類曆史發展相伴隨的,外國建築史是研究外國建築風格流變的主流的學科。
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廟是上古時期人類文明的紀念碑。古希臘時期的衛城和神廟建築中的柱式和設計手法成為西方古代建築經典的開端。古希臘建築是這一時期藝術的重要代表。古羅馬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的建築成就,將古希臘柱式更規範化更多樣化。古羅馬人在建築的施工技術上有著空前的創造。這一時期的建築類型相當豐富,穹頂、拱券結構的通用是古羅馬時代建築的主要特色。
拜占廷藝術風格別有特色,拜占廷建築獨樹一幟,在西方建築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其影響主要在東歐和西亞。拜占廷之後一段時期羅馬風建築一度在歐洲一些地區流行。
哥特建築是中世紀中後期建築成就最高的一種風格。其形象創造上的叛逆性很強。
文藝複興時期文化藝術活動異常活躍,其建築創作也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文藝複興時期的建築設計排斥哥特建築風格,熱衷對古希臘尤其是古羅馬建築的複興。
伴隨巴羅克藝術,洛可可風格也有巴羅馬、洛可可建築的產生。與之前後產生的還有古典主義建築並規定了一套嚴格的古典主義法則,影響了幾代建築師的設計思路。
工業革命以後,建築技術和建築的使用功能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呼喚新建築的產生。在幾經嚐試之後,本世紀初的西方建築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現代主義運動。對古典建築進行了最徹底的反叛,從設計原則、設計手法上根本否定了古典建築的體係。這個運動中產生了幾代傑出的建築大師和一批前所未有的新建築。其影響延續至今。
60年代末在美國和歐洲產生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則否定了現代主義風格的設計態度,主張重新審視傳統建築的價值。70年代以後還產生了高技派、解構主義等一些別具一格的建築風格。一些建築的觀念還在不斷的翻新。
【外國古代園林史】公元前16世紀埃及祭司大臣的宅園采取方直的規劃,規則的水槽和整齊的栽植,這可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園林。西亞的亞述有獵苑,後演變成遊樂的林園。大陸氣候下的巴比倫、波斯很注重水的反差效果,重視水的利用。波斯庭園的布局多在位於中心點的十字交叉路中布置水池,這一手法被阿拉伯人繼承下來,成為伊斯蘭園林的傳統,流布於北非、西班牙、印度,傳入意大利後,演變為各種手法,成為歐洲園林的重要內容與特點。古希臘通過波斯學到西亞的造園藝術,發展成為住宅內布局規則方整的柱廊園。古羅馬繼承希臘庭園藝術和亞述林園的布局特點,發展成為山莊園林。
歐洲中世紀時期極重視庭院花園。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許多別墅園林。以別墅為主體,利用丘陵地形,開辟整齊的台地,逐層配置灌木,並把它修剪成圖案形的植壇,配以各種手法、雕塑,外圍是樹木茂密的林園。這便是意大利的台地園。
法國繼承和發展了意大利的造園技術與藝術,並開辟大片草坪,花壇、河渠,創造了宏偉華麗的園林風格,被稱為“勒諾特爾”風格。
18世紀歐洲文學藝術領域中興浪漫主義,英國開始欣賞純自然之美,重新恢複傳統的草地、樹叢,於是產生了自然風景園。18世紀中葉,錢伯斯受中國園林啟發,主張在園林中引入中國的建築小品。18世紀末英國造園家雷普頓又認為自然風景園不應任其自然,需要加工,以充分顯示自然的美而隱藏它的缺陷。
19世紀下半葉,美國風景建築師奧姆斯德開創了“風景建築學”。他把傳統園林學的範圍擴大了,從庭園設計擴大到城市公園係統設計,乃至區域範圍的景物規劃。現代園林學已發展到對改善生態環境和大地景觀起重大作用的學科。
【原始社會建築】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建築非常簡單。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原始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大致相同,建築多有相似之處。以其發展進程可劃分為原始人工住所,農業村落,紀念性巨石建築等幾個階段。原始人工住所。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從住在然山洞和巢居村上發展為人工修築豎穴和地麵住所。如蜂巢屋(石塊砌成,密集如蜂巢),樹枝棚(用樹枝搭成穹窿形,有的在外麵再抹粘土)。農業村落。農業出現,人類開始定居,很多地區出現雛形村落。紀念性巨石建築。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紀念性的巨石建築,如祭奉太陽的石柱、環狀列石和埋藏死者的石室以及橢圓形平麵的神廟。
【埃及古代建築】埃及於公元前第四世紀建立奴隸製國家,營造了人類最早的巨型紀念性建築物。古代埃及建築以龐大的規模、簡潔穩定的幾何形體、明確地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達到雄偉、莊嚴、神秘的效果。埃及古代建築有三個主要時期:(1)古王國時期建築。古王國時期(前27—前22世紀)主要建築是著名的金字塔。(2)中王國時期建築。中王國時期(前22—前16世紀)建築以後窟陵墓為代表。已采用梁柱結構,能夠建造比較寬敝的內部空間。(3)新王國時期建築。新王國時期(約前16—前11世紀)以祭奉阿蒙神的神廟取代陵墓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建築。神廟形製大致相同。除大門外有三個主要部分,周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隻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金字塔】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滅保住屍體能複活永生。早期墓葬的墓室在地下,地上有模仿官室形式的祭祀廳堂,外形似向上收進的長方形高台。後來,為了追求紀念性,把廳堂架在層層台階之上,逐漸演化成金字塔。目前已發現的古埃及金字塔約80座。其代表是公元前27—前26世紀建於今開羅近郊的吉薩金字塔群。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去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斯芬克斯像(獅身人麵像),以及西、南兩麵長方台式墓與多座小型金字塔。三座大金字塔都用淡黃色石灰石砌築,外貼一層磨光的白色石灰石。塔身是正確的正方錐形,高大、厚重、簡潔,氣勢宏偉。彼此的平麵位置沿對角線相等,群體輪郭參差變化。胡夫金字塔高達146.4米,邊底長達230.6米。
【美洲古代建築】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古代有過較高的文化。公元前1000年左右,奧爾梅克人在墨西哥灣附近建造了一批宗教建築,多為金字塔形,頂部有平台,上建神殿。通向神殿的階梯位於金字塔一麵的正中。神殿模仿森構草頂的居住建築,規模不大,僅供宗教活動。這種建築成為古代美洲宗教建築的藍本。著名的建築實例有:現位於墨西哥境內的特奧蒂瓦坎建築(前500—750);位於墨西哥尤卡坦米島和危地馬拉、洪都拉斯一帶的古瑪雅建築(前1000多年至10世紀);以墨西哥圖拉和奇語—伊紮等地為中心的托爾特克建築(與瑪雅文化同期);位於現在墨西歌城外的阿茲特克建築(14—16世紀)。
【巴比倫建築】公元6世紀前後的巴比倫建築創造了用土坯和磚砌築拱券,以彩色琉璃磚作為建築裝飾的技術。這種技術傳到小亞細亞、歐洲和非洲、對後來的拜占廷建築和伊斯蘭建築很有影響。巴比倫空中花園是巴比倫建築的傑作。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該園有不同高度的越上越小的台層組合成形似劇場般的建築物。每個台層以石拱廊支撐,拱廊架在石牆上,拱下布置或精致的房間,台層上麵種植花草樹木,頂部有提水裝置,澆灌植物。又宛如多層屋頂花園。
【亞述建築】公元前8世紀,亞述在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流域最為強大。亞述在這個時期的建築成就最大,最重要的是薩爾貢二世所建造的王宮。王宮在都城西北角衛城內,和附屬的觀象台一起建在高18米,邊長300米的方形土台上。土台南麵有台階。宮門設四座方形塔樓,塔樓間有三座拱門,中央拱門寬4.3米,牆上部作雉堞,下部有高約4米的石板貼麵,其餘部分滿貼彩色琉璃麵磚。門洞口兩側和塔樓轉角的石板上雕刻有象征智慧和力量的人首翼牛像。像正麵為圓雕,可看到牛兩條前腿和人頭的正麵;像側麵為浮雕,有牛的四條腿和人頭側麵像;從兩麵看,各有完整的形象。雖然實際上總供雕刻了五條腿,但看上去卻沒有不適之感。它們既是不同雕刻形式的巧妙結合,又體現了建築雕塑要考慮具體觀賞條件這一重要原則。王宮東麵有坡道,可從車馬上下。宮中210個房間圍繞成30多個內院,布局分區明確。南麵宮門內有一個邊長92米的方形大院。東麵為行政用房,西麵為神廟,北麵有門可通往正殿和後宮。宮殿西部的神廟和觀象台體現了神權與皇權的結合。對象台外麵呈階梯狀,基底方形,邊長約45米,四邊正對方位,內為實心土坯,表麵砌磚。
【波斯建築】公元前6—前4世紀,波斯帝國國勢強盛。波斯建築繼承了兩河流域的傳統,汲取了希臘、埃及等地區建築成就,又有所發展。新都波斯波利斯建於公元前518—前460年。宮殿建在依山築起的平台上,台高約15米,長460米,寬275米。北部為兩座儀典大殿,東南是財庫,西南為王宮和後宮,周圍有花園和涼亭。布局規整,但整體無軸線關係。宮殿主要用伊朗高原的硬質彩色石灰石建造。正麵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階。台階兩側牆麵刻有浮雕群像,象征八麵來朝的行列,適應大台階的外形,逐級向上,與建築形成協調統一。兩座儀典大殿都是正方形,石柱木梁枋結構。前麵一座為薛西斯一世接待殿,76.2米見方。殿內有石柱36根,柱高19.4米,柱徑與柱高比為1:12,柱中心縱橫產距均為8.74米。大殿四角有塔樓。塔樓之間是兩進柱廊,高約大殿之半。大殿開高側窗。西麵柱廊為檢閱台,可以俯瞰朝貢的外國使節支塔的帳篷。另一大殿為大流士百柱殿,68.6米見方,有石柱100根,柱高11.3米。兩座大殿結構輕盈,空麵寬暢,在古代建築中是罕見的。宮殿外牆麵貼黑白兩色大理石或琉璃麵磚,上作彩色浮雕;木枋和簷部貼金箔;大廳內牆布滿壁畫;石柱上的雕刻精致。覆鍾形柱基礎刻花瓣紋,“覆鍾”之上為半圓線腳。柱身有40~80條凹槽。柱頭由覆鍾、仰缽、幾對豎向的渦卷和一對相背而跪的牛像組成。
【古希臘建築】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展地,古希臘建築開歐洲建築的稱河。其發展時期約為公元前8—前1世紀,古希臘建築可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古風時期。前·—前6世紀,希臘建築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愛奧尼式建築風格端莊秀雅,多立克式建築風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紀,這二種建築都有了係統的做法,稱為“柱式”。古典時期。公元前5—前4世紀,是古希臘繁榮興盛時期,創造了很多建築珍品,主要建築類型有衛城、神廟、露天劇場、柱廊、廣場等。雅典衛城建築群和該衛城的神廟是古典時期的著名實例。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後期至前1世紀,是古希臘曆史的後期,馬其頓王亞曆山大遠征,把希臘文代傳播到西亞和北非,稱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建築風格向東方擴展,同時受到當地原有建築風格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點。希臘柱式和建築立麵的山花是希臘建築標幟性形象。
【雅典衛城】古希臘人祀奉雅典保護神雅典娜的地方。建於公元前5世紀。位於一座小山頂的台地上,高出平地約70—80米。台地西低東高、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約130米。衛城總體布局自由,順應地勢安排,山上各種建築貼邊而立,柱廊朝外。其主要建築有勝勝神廟、衛城山門、雅典娜雕像。伊端克提翁廟及主要建築帕提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建於公元前447—前433年,是希臘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神廊。神廟位於衛城最高處,為一圍廊式建築。東西兩端各有多立克式柱8根,兩側各有柱17根,立在三級台基上。主要入口在東端,經前內柱廊,進入主殿。主殿長30米,殿內供奉雅典娜立像,帕特農神廊是古希臘多立克柱式建築最高成就,比例勻稱、莊嚴和諧。柱高約10.4米,底徑約1.9米。角柱底徑稍大。柱頂直徑略大於底徑的3/4。柱身表現刻有20道豎向凹槽,剛勁有力。帕特農神廟采用了一些較正視錯覺的措失,非常成功,使得建築形明穩定、平直、豐滿。
【古羅馬建築】古羅馬建築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製、技術和藝術方麵廣泛創新。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型製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當時“建築設計”這門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特別是公元1世紀中葉出現的十字拱,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複雜的內部空間。從而促進了建築型製的成熟。古羅馬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
【古羅馬浴場】公共浴場是古羅馬建築中功能、空間組合和建築技術最複雜的一種類型。羅馬共和時期,公共浴場主要包括熱水廳、溫水廳、冷水廳三部分。較大的浴場還有休息廳,娛樂廳和運動場。采用拱券結構。羅馬帝國時期,大型的皇家浴場又增設圖書館、講演廳和商店、附屬房間也更多。還有很大的儲水池,平麵布局漸趨對稱。公元2世紀初,敘利亞建築師阿波羅多斯設計的圖拉真浴場確定了皇家浴場的基本形製:主體建築為長方形,完全對稱,縱軸線上是熱水廳、溫水廳和冷水廳;兩側各有入口、更衣室、按摩室、塗橄欖油和擦肥皂室、蒸汗室等;各廳室按健身、沐浴的一定順序排列。浴場的主體建築物後麵是體育場,其餘三麵是花園。最著名的浴場是卡瑞卡拉浴場。
【羅馬萬神廟】古羅馬中心供奉眾神的廟宇,建於公元120—124年間,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萬神廟平麵為圓形,上覆穹頂。其直徑達43.3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圓洞。其主要材料為火山灰混凝土和做為骨料的石塊。內部空間體現了古典建築和諧、穩重和莊嚴的特色。穹頂頂部矢高與直徑相等,空間完整緊湊。牆麵和穹頂都以水平劃分為主,周圈一致,與單一空間協調。萬神廟正麵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柱16根,柱身高12.5米,底徑1.43米,灰色花崗岩加工而成。柱頭和柱礎是白色大理石。萬神廟前有狹長的廣場,周以列柱。
【羅馬凱旋門】古羅馬紀念出征勝利、羅馬萬神廟
表彰統帥功勳的建築物,起源於羅馬共和國後期,帝國時期建造較多。羅馬早期的凱旋門多為單開間,立麵大體為長方形,用券柱構圖,中央一個券洞,兩側立兩對科林斯式或混合式柱子,有很高的女兒牆,刻紀功銘文。券洞內壁刻浮雕,題材為戰爭場景或凱旋儀式。羅馬城的第度凱旋門高14.4米,寬13.4米,厚4.8米,是這類凱旋門的代表。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一些建築物在重要部位的方麵上作凱旋門式的構圖,到18世紀古典複興時期,這種構圖更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