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起來與好下去
“三分鍾熱度”恐怕是教師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常常是這樣:當教師通過各種方式、途徑給予後進生熱情的表揚鼓勵時,他們大多會很快“好起來”,精神振作,熱情高漲,學習、紀律明顯進步。但又很難就此“好下去”,一段時間後,相當一部分後進生又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反複:情緒低落,熱情銳減,明顯退步。這種“冷熱病”,給教師的轉化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不過細想起來,這也不應全怨學生。這種“病”表現在他們身上,但究其“病”因,卻不能不說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不夠完善的教育方法有關。為使後進生“好起來”,采取以正麵鼓勵為主的肯定式教育方法,方向正確,無可非議,但後進生卻終沒能在“鼓勵”下如願以償的“好下去”,這恐怕是在如何科學運用“鼓勵”這一方法,使其充分發揮效力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
鼓勵,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特別是在轉化後進生方麵,具有突出獨到的效能。中學階段正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大發展時期,成人感越來越強,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別人的肯定,尤其後進生更是如此。在這個時候,如果對他們多從正麵引導,多給以正麵鼓勵,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隻有當你說他好時,他才會好起來。”但是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並不是說隻要進行了鼓勵,就一定會達到轉變後進生的目的,就一勞永逸、萬事大吉了。事實上,鼓勵隻可能使他們暫時“好起來”,並不一定會使他們永遠“好下去”。做到鼓勵,隻能算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並不意味著同樣的結局。這種鼓勵在後進生轉變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效能及其所持續的時間,還要受多種因素製約,其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是看鼓勵的連續性如何。也就是說,對同一對象,鼓勵越具有連續性,它所產生的作用也就越大,反之,恐怕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這是因為處於發展中的青少年各方麵,尤其是心理發展還遠不成熟,還缺乏穩定性、堅定性,還沒有形成一種穩固的心理素質。一套健全的心理機製,在很大程度上還需借助外力才能連續“運轉”。往往是客觀條件好時,他們會“好起來”,而客觀環境一變,他們也就跟著變,遠遠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但他“好起來”的形象,一直占據我們的心頭,以致沒能及時去探究其所以然,而是以幾個“蜻蜓點水”應付了事。直到有一天,一個被他打哭了的學生找到我們時,我們才感到問題的嚴重程度。當我們想再一次“故技重演”時,卻發現早已為時晚矣,大勢已去。等他再一次變得“好起來”時,我們已付出比第一次多幾倍的代價,此時的我們和他都已疲憊不堪。事後反思,覺得實在糊塗,倘若當初我們能從他渴望的目光中,仔細洞察他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在他進步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合情合理的、恰到好處的表揚和鼓勵,何至於如此“勞民傷財”。
後進生每取得一點進步、一點成績,我們都及時給予各種形式的鼓勵。有時是當眾的,有時是個別的,有時隻是一個會意的微笑,或幾個字的紙條。後進生從中得到了極大的心理滿足和精神動力,更加信心百倍地闊步前進。就是主要靠了這一點,幾年來我們成功地轉變了許多後進生。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說明:後進生要求得到再表揚、再鼓勵的強烈願望,決非過分要求,更非非分之想,恰恰相反,這正是他們改過進取的積極表現,追求進步的心理需求,是極其合理的、正當的、必須的,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理解,正確對待,慷慨滿足。
轉變後進生,“好起來”隻是開端,“好下去”才是目的。要使後進生轉變得徹底,轉變得迅速,避免“三分鍾熱度”的發生,就應該既要做到鼓勵,更要使鼓勵具有與其進步相應的連續性。這就如同要想使花開得鮮,開得豔,枝繁葉茂,就必須要不停地澆水施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