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危機(1 / 3)

第十二章 危機

1989年11月1日,對於年輕的貝·布托總理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在國民議會大廳,空氣凝固,氣氛緊張。貝·布托表情肅穆地端坐在議會大廳前台。另一側,坐著她的老對手、主要反對黨伊斯蘭民主聯盟領導人納瓦茲·謝裏夫。

這裏,正在進行著以伊斯蘭民主聯盟為首的聯合反對黨對貝·布托總理提出的“不信任提案”的議會表決。時間在悄悄地流逝,貝·布托的心情也略帶不安。

終於,表決有了結果。在有237個席位的國民議會中(5名議員未出席表決),支持該提案的議員為I07人,不足半數(119席),對貝·布托總理的“不信任提案”未獲通過。至此,持續一周的巴基斯坦政治危機暫告緩解。

貝·布托總理出了一口長氣,臉上浮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貝·布托總理1988年12月執政,僅僅過了11個月她就遇到“不信任案”,這使許多人感到吃驚。國際輿論認為、貝·布托總理上台後雖然在外交方麵加強了同美國、英國、日本、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國的關係,但在國內卻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

貝·布托領導的人民黨在國民議會中一直處於微弱多數,隻占114個議席,聯合了“全國移民運動”的14席才過半數,但在參議院還是處於劣勢。貝·布托政府的政治基礎並不穩固。

此外,貝·布托總理在擴大總理權力及軍隊領導人任免問題上與總統伊沙克·汗有分歧。在全國人口和經濟實力上都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旁遮普省,最大的反對黨伊斯蘭民主聯盟領導人、旁遮普省首席部長納瓦茲·謝裏夫公開與聯邦政府分庭抗禮,要貝·布托總理下台,甚至發動工人攔截火車,逮捕該省執行公務的聯邦調查局官員。反對黨還指責政府與印度緩和關係操之過急,有損國家利益,引起國人不滿。

這些問題最終引發了貝·布托當政後的這場政府危機。

為了反對人民黨政府,迫使貝·布托下台,1989年6月,以伊斯蘭民主聯盟為主,聯合全國人民黨等反對黨組成聯合反對黨,全國人民黨主席古拉姆·穆斯塔法·賈托伊被推舉為聯合反對黨主席。

早在9月中旬,聯合反對黨就在國民議會醞釀對貝·布托總理提出“不信任提案”。消息泄露後又稱放棄了該計劃,實則是在悄悄爭取更多議員的支持。

10月下旬,參加人民黨聯合政府“全國移民運動”以人民黨未履行在信德省維護移民利益的協議為由,宣布退出政府,加入反對黨行列,使反對黨在議會的力量猛增14席。聯合反對黨覺得時機已經成熟,遂於10月26日在國民議會對貝·布托總理發難。在11月1日就不信任案表決之前,4位反對黨代表發言,眾口一辭地攻擊貝·布托政府的官員貪汙腐敗,任人唯親,庸碌無為,對信德省社會治安惡化束手無措,整肅不力等等。

為了挫敗反對黨的不信任案,貝·布托總理取消了出國訪問計劃,委派其母親、資深的不管部長努斯拉特·布托夫人代她出席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和聯合國大會年會,她自己則坐陣國內指揮。貝·布托把人民黨議員集中起來,進行戰前動員,講明利害關係,堅定必勝信心。貝·布托還命令暫停聯邦政府內閣部長們出國訪問,在國外的也及時召回,以確保議會表決時有足夠的力量。結果,在國民議會表決中人民黨議員不但出席率高,而且團結一致,倒戈或“跳槽”現象幾乎沒有,從而挫敗了反對黨對政府的不信任議案,保住了人民黨的執政地位。

而反對黨方麵則顯得準備不足。伊斯蘭民主聯盟領導人謝裏夫雖然反對現政府的態度很堅決,但他隻是旁遮普省首席部長而不是國民議會議員。聯合反對黨推出的全國人民黨領導人古拉姆·穆斯塔法·賈托伊在議會中缺少威望。1988年大選時他在其家鄉信德省落選,後在補選中才從穆斯塔法·卡爾(佐·阿·布托時代旁遮普省省督、首席部長)讓出的旁遮普省的一個選區當選。

貝·市托總理在議會表決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指稱賈托伊不代表任何選區,並敦促他退出議席。理由是穆斯塔法·卡爾已歸隊人民黨。

貝·布托還指稱反對黨利用黑社會販毒分子提供的巨資收買議員倒戈。這是對反對黨從精神上和道義上的致命一擊。

此外,一些議員特別是獨立議員不願看到政府被不信任案推翻後,國民議會解散,他們需耗費巨資參加新的選舉的前景。所以他們傾向於讓貝·布托繼續執政,以保持政局的穩定。

正是由於上述這些原因,才使巴基斯坦人民黨在與反對黨的這次較量中獲勝,貝·布托內閣危機有驚無險。貝·布托總理在議會表決後對記者發表談話,在提到反對黨對人民黨政府提出的種種責難和攻擊時,她激動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同時,貝·布托總理當即宣布打算改組內閣,並吸收一些“溫和的”和“冷靜的”反對派人士加入政府,表現出她與反對黨和解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