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貝·布托總理果然采取了行動。
11月11日,貝·布托吸收了在野黨伊斯蘭民主聯盟的兩名成員和俾路支民族聯盟的一名成員入閣。
11月13日,巴基斯坦原有內閣成員為了表示對貝·布托領導的信任和支持,提出集體辭職,從而為貝·布托總理改組內閣輔平了道路。
一些國際觀察家認為,這次“不信任案投票”,反映出巴基斯坦朝野兩黨的政治較量。“不信任案”雖遭否決,但反對黨不會服輸,這種較量仍會繼續。
議會表決之後,全國人民黨主席賈托伊又揚言,如果執政黨不糾正錯誤,他就要再次發動倒閣運動。
另外一個情況是,“全國移民運動”已退出人民黨的聯合政府,這將使信德省人和移民之間的矛盾再次加劇。
總之,國際輿論界認為,反對黨這次掀起的緊張的政治氣氛已經彌漫開來,巴基斯坦國內局勢還可能出現反複。但貝·布托總理充滿信心地等待著下次鬥爭的到來。
貝·布托總理領導人民黨政府剛剛處理完國內的政治危機,在國際上又遇到了新的挑戰,好象是有意考驗一下這位世界上最年輕的女總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貝·布托在國外遇到的挑戰,仍然來自分治以來一直困擾印巴兩國的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圍繞著克什米爾問題,變奏著戰爭與和平的主旋律,成為印巴兩國曆屆領導人最棘手、最感頭痛的難題。由於克什米爾問題的尖銳性和複雜性,對於印巴兩國來說,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兩國曆屆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十分謹慎,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解決。
印巴兩國自獨立以來一直爭執不休的克什米爾地區,從1989年歲末以來,戰雲密布,狼煙迭起,局勢不斷惡化。貝·布托上台後已有改善的印巴關係因此重趨緊張。
1989年12月8日,印度剛剛成立幾天的維,普·辛格政府就遭到嚴重挑戰。信奉伊斯蘭教的內政部長的女兒拉比爾·賽義德在印占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遭到反對印度統治的克什米爾解放陣線成員的綁架。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印度政府釋放了5名被關押的該陣線的骨幹分子之後,人質才被釋放。
12月15日,印占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又上街示威,反對印度政府的控製,要求實行民族自決,結果演變成大規模暴力行動,造成數百人傷亡。事發後,印度政府匆忙調兵遣將,並在印占克什米爾地區主要城鎮實行宵禁,局勢才略有好轉。
1990年1月Z0日,數十萬穆斯林群眾再次上街,抗議印度治安部隊和警察全城搜捕,雙方發生衝突,造成至少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釀成該地區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流血事件。
噩耗傳到巴基斯坦,立即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紛紛舉行聲援集會。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領導人甚至宣稱要越過控製線,對印軍展開伊斯蘭聖戰。
2月5日,數千名巴基斯坦人在緊鄰印占克什米爾的錫亞爾科特市舉行集會後群情激忿,企圖衝擊印軍控製線。結果,印度邊防軍開槍阻攔,打死打傷多人。由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衝突加劇,截止1990年4月,約有400人喪生,約I0萬名印度教徒逃往印度其他邦,數以千計的穆斯林越過控製線到巴基斯坦避難。
4月中旬,印巴兩國軍隊開始發生交火事件,雙方均有傷亡。同時,印巴雙方的舌戰也在升級。印巴兩國關係降到近Z0年來的最低點。貝·布托總理又一次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是戰?是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一些穆斯林居民一直與當地政府存在尖銳矛盾。早在1989年12月,維·普·辛格就任印度總理後為施行民族和解政策,任命了一名穆斯林為內政部長,這在印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時,印度政府也采取一些行政措施,希望通過政治對話在憲法框架內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但是,這些做法收效甚微。
自1990年初以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要求自治或並入巴基斯坦的呼聲日益高漲,並成立了“克什米爾解放陣線”等武裝組織,該地區恐怖暗殺活動及暴力事件不斷發生。印度政府出動準軍事部隊和警察在部分地區實行了宵禁,並與示威群眾發生數次流血衝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雙方實際控製線兩側槍擊與交火事件也有增加。1990年3月份連續發生三起印軍向巴基斯坦聲援印占克什米爾穆斯林鬥爭的邊民開槍事件。
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出現動亂以來,印巴雙方互相指責。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和訓練穆斯林武裝分子,煽動叛亂。而巴基斯坦方麵則矢口否認。印巴雙方還圍繞克什米爾事態的發展展開頻繁的外交活動,闡述各自的立場,以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