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危機(3 / 3)

1990年年初,被穆斯林武裝組織人員劫持的克什米爾大學副校長等三名人質被處死,印度國內輿論為之震驚。在野的國大黨(英迪拉派)和支持政府的印度人民黨均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政府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對巴基斯坦奉行強硬政策。印度人民黨領導人甚至聲言:“現在,印度應該做的是要把戰爭打到巴基斯坦領土上去!”

印度總理維·普·辛格2月5日表示印度準備不惜一切代價保衛克什米爾。

4月,維·普·辛格總理連續向巴基斯坦發出警告,稱巴基斯坦將為煽動叛亂付出“沉重的代價”。同時敦促印度人“在心理上做好同巴基斯坦開戰的準備。”

針對印度方麵咄咄逼人的氣勢,貝·布托總理沉著冷靜,采取“敵進我進”的策略,在關鍵問題上毫不妥協。

1990年1月

21日,貝·布托總理強調,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自決權問題上絕不會向印度妥協。

4月初,貝·布托總理在紀念她父親佐·阿·布托遇難11周年的群眾大會上重申其父的諾言;“為贏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不惜同印度戰鬥一千年!”巴基斯坦外交部、國防部、陸軍司令、空軍司令都相繼作了強硬表態。

與此同時,印巴雙方都向克什米爾邊境地區增調了兵力。據印度軍方透露,當時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印軍已達24萬人。印度一退役軍官稱,印巴在軍事上已接近戰爭狀態。一時間,戰雲密布,狼煙四起。

其實,印巴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爭端而發生新的爭執,實際上都有著各自國內的背景。

印度1989年11月的大選中,國大黨遭慘敗而下野。但維·普·辛格領導的人民黨在人民院共542個議席中,也隻獲得151席。他雖聯合其他政黨組閣,但在議會中也未獲得壓倒多數,受牽製因素頗多。新政府12月上任後正努力爭取人心以便在1990年2月舉行的10個邦的立法選舉中獲勝,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然而,印占克什米爾地區穆斯林的反叛活動加劇恰恰打亂了人民黨的計劃。

在巴基斯坦,貝·布托總理執政後,也不斷遭到反對黨的挑戰。不久前,剛剛勉強度過了一場信任危機。最近,反對黨不斷指責貝·布托總理對印度和克什米爾問題的立場太軟弱。因此,在這種形勢下,印巴雙方圍繞克什米爾問題而出現的緊張局麵一時難以緩解,雙方都不會輕易讓步。

克什米爾,這隻迷航的船隻,究竟是漂向戰爭的深淵,還是駛向和平的彼岸,世界各國和印巴兩國的人民無不注目年輕的貝·布托總理和維·普·辛格總理,看他們如何運用政治藝術,能否化幹戈為玉帛,爭取新的和平。

克什米爾地區形勢盡管十分緊張,但印巴雙方爆發全麵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大。

首先,印巴雙方都有迫在眉捷的國內問題需要處理,兩國政府的當務之急都是穩定內部,發展經濟,鞏固其政權基礎。

其次,從軍事實力來看,雙方相差懸殊。印度武裝部隊擁有100萬人,而巴基斯坦隻有45萬。在坦克、飛機、大炮和整個國防設施方麵印度都明顯占有優勢。1990年2月10日,貝·布托總理在議會辯論時說,巴基斯坦不希望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同印度開戰,但“對和平的熱愛並不意味著將在原則上作出讓步”。印度外長古傑拉爾也說,印巴就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三次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貝格將軍4月初說,,巴基斯坦不想因克什米爾問題同印度發生戰爭。印度一位高級官員4月初也表態,印度不想在克什米爾爭端上同巴基斯坦開戰。

更為主要的是,國際輿論紛紛反對印巴任何一方鋌而走險。美蘇兩國都在暗中努力緩和印巴之間因克什米爾問題引起的緊張局勢,力促雙方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尤其是南亞國家,對印巴關係緊張更為關切。1990年4月5日,孟加拉國總統艾爾沙德分別致函巴基斯坦總理貝·布托和印度總理維·普·辛格,敦促他們以“最大的克製”阻止克什米爾局勢惡化。中東一些國家對克什米爾局勢亦持謹慎態度,伊朗還表示願意為印巴兩國調停克什米爾爭端。

在各方推動下,應巴基斯坦倡議,印巴兩國外交部長於1990年4月25日借參加聯合國特別會議之機在紐約會晤,就克什米爾最近的事態發展交換了看法。兩國外長會談後發表了聯合公報,達成了三點協議:

1.兩國的軍事行動總負責人應當繼續保持接觸;

2.雙方都應當克製;

3.所有各級的通訊渠道應保持暢通。

印巴兩國外長均表示應當緩和緊張局勢,避免衝突。

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印巴兩國因克什米爾引起的新的緊張局勢逐漸平息下來;但要徹底消除這個痼疾,對於貝·布托總理來說,是任重而道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