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下台
1990年8月6日晚。
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空氣緊張,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總統伊沙克·汗表情嚴肅,向全國發表了電視講話,宣布:
1.解散國民議會和貝·布托內閣;
2.任命聯合反對黨主席穆斯塔法·賈托伊為看守政府總理;
3.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4.新的國民議會選舉將於10月24日舉行。
伊沙克·汗總統的這一決定突然而又出人意料,恰如晴天霹靂,立刻在巴基斯坦政壇激起波瀾。
伊沙克·汗總統講話剛一結束,巴基斯坦陸軍部隊立即接管了國家電台、電視台,控製了首都與外界聯係的電話總局。伊斯蘭堡街頭一隊隊荷槍實彈的軍人在巡邏,總統府、總理府、議會和其它重要日標都由軍隊把守。遵照陸軍參謀長貝格將軍的命令,駐紮在信德省的陸軍第二軍已開進動亂不已的卡拉奇和海德拉巴兩市以恢複正常秩序。
與此同時,在伊沙克·汗總統的主持下,賈托伊宣誓就任看守政府總理。
古拉姆·穆斯塔法·賈托伊1931年生於信德省,是巴基斯州全國人民黨主席,也是各反對黨推舉的聯合反對黨主席。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早年曾從事律師工作。1956年開始從政,在地方機構任職多年,曾當選西巴基斯坦省議員。1962和1965年,他兩次當選國會議員。1968年前賈托伊為穆斯林聯盟黨員,1969年3月加入佐·阿·布托領導的巴基斯坦人民黨。1971年12月佐·阿·布托當政後,他被任命為布托內閣的政治事務、交通和自然資源部長,後出任信德省首席部長。1977年佐·阿·布托總理被軍事政變推翻後,賈托伊從1979年7月——1985年5月任人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信德省主席。1986年5月,他因與人民黨並列主席貝·布托政見分歧,脫離人民黨。同年8月,另組全國人民黨並任主席。1986年12月,賈托伊在補缺選舉中當選為國民議會議長。齊亞·哈克總統遇難後,在1988年11月舉行的大選中,賈托伊競選國民議會議員失利,後在補缺選舉中才重新當選國會議員。1989年6月,全國人民黨與伊斯蘭民主聯盟等組成聯合反對黨,反對貝·布托的人民黨政府,賈托伊被推舉為聯合反對黨主席。1989年11月,賈托伊曾與伊斯蘭民主聯盟主席納瓦茲·謝裏夫共同策劃在國民議會提出對貝·布托總理的不信任提案,但遭到失敗。此後,賈托伊作為聯合反對黨主席一直反對貝·布托的人民黨政府。
賈托伊就任總理後立即下令對貝·布托政府的“腐敗行為”進行調查,限製包括貝·布托及其丈夫阿希夫·紮爾達利在內的33名政治家和企業家出境。這些人被懷疑涉嫌“貪汙、索賄受賄和策動暴力犯罪”。但賈托伊一再向報界表示現有的內外政策不變,要求人們保持平靜。
這次貝·布托內閣被總統宣布解散顯得十分突然,但實際上這是貝·布托執政Z0個月來與各方麵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貝·布托自1988年12月執政後,與總統和軍隊逐漸產生了矛盾。由於矛盾難以解決,日益激化。
1988年8月17日齊亞·哈克總統遇難後,軍隊表示讚成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不幹預政治,遂使1988年11月的大選得以如期順利進行。貝·布托上台前曾與伊沙克·汗總統達成協議,表示在處理內政、外交等重大問題上與總統相互配合,從而取得伊沙克·汗總統對她組閣的支持,被任命為政府總理。同時,貝·布托與軍方也達成了5點協議,包括不幹涉軍內事務和不削減軍費,執行既定的阿富汗政策,在處理印巴關係上與軍隊協調一致,雅各布·汗繼續留任外長等。因此,大選結果揭曉後,陸軍參謀長阿斯拉姆·貝格將軍表示軍方在向貝·布托“移交權力的看法上無任何分歧”。
貝·布托執政之初,形成了她與總統、軍隊三方相互製約的格局。
但是,貝·布托在政權穩定以後,試圖修改齊亞·哈克政府的憲法修正案中有關總統有權解散議會和政府,有權任命三軍最高將領的條款,這導致她與總統伊沙克·汗產生了矛盾。雖然自1989年年底以來,貝·布托主動要求改善與總統的關係,但雙方在內外政策上的許多分歧依然存在。
進入1990年,貝·布托總理與伊沙克·汗總統在對待“伊斯蘭法”和處理信德省的局勢上又產生新的分歧。
“伊斯蘭法”又稱沙裏亞法。該法案旨在實現國家的全麵伊斯蘭化,一旦通過,伊斯蘭法庭將具有幹涉國家所有事務的權威。伊沙克·汗總統認為應立即實施“伊斯蘭法”。同時,在穆斯林占總人口
96%的巴基斯坦,人民要求通過“伊斯蘭法”的呼聲也很高。而貝·布托總理認為“伊斯蘭法”與“現代國家”和“民主進程”是水火不容的,至少應對“伊斯蘭法”中歧視婦女等條款予以取消或修正。由於“伊斯蘭法”在參議院已獲得通過,在國民議會是否辯論該法成為總理和總統雙方爭論的焦點。
1989年10月下旬全國移民運動退出貝·布托的聯合政府後,在信德省組織發起反人民黨運動,而且愈演愈烈。由於卡拉奇和海德拉巴等大城市的治安形勢失控,Z0個月以來,已有3000多人在種族衝突中喪生。各種刑事犯罪有增無減,正常的生活秩序遭到破壞。總統伊沙克·汗指責貝·布托政府采取的行動是“不懷好意的,計劃不當,導致無辜市民遭受無法估量的損失”。陸軍參謀長貝格將軍公開聲稱,如果政府按憲法第254條授予軍隊司法權,信德省的治安很快就會恢複正常。貝·布托總理對此提出異議,認為一旦軍隊擁有行政權和司法權,將會導致軍法統治。
另外,在與軍方的關係上,貝·布托執政後,於1989年2月命令40多名陸軍高級軍官退役,並限製主要情報機構的權力;她還計劃將陸軍參謀長貝格將軍提升為有職無權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引起了貝格將軍和其它高級軍官的強烈不滿。貝·布托與軍方矛盾開始激化。而在巴基斯坦,沒有軍方的支持,任何政府都無法維持統治。
其次,反對黨聯合起來,加緊進行反對貝·布托總理領導的人民黨政府的活動。
在1988年11月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人民黨在237個席位中隻獲得93席,聯合其他小黨才構成微弱多數,而在參議院中則隻占少數。所以人民黨政府上台伊始就麵臨強大的反對黨的挑戰,執政以來一直步履維艱。
根據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國民議會必須有2/3多數票才能通過重要法案。而反對黨聯合起來,在議會內外處處發難,使人民黨政府疲於應付,無法通過立法手段實現其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目標。
由於人民黨在1988年大選後舉行的省議會選舉中,在兩個重要省份失利,使它對國家的有效領導受到限製.在四個省議會的選舉中,人民黨隻在信德省取得勝利,另外在西北邊境省人民黨則與其它小黨聯合執政。但在全國最重要的旁遮合省和另一個省份俾路支省,人民黨都處於弱勢,政權落入了反對黨手中。旁遮普省的人口和工農業產值都占全國的60%以上,俾路支省礦產資源豐富,但人民黨對這兩個省的事務卻無權過問,這使貝·布托的人民黨政府對國家的有效領導受到嚴重限製,根基不牢。
在巴基斯坦政界曆來流行一種說法:任何政治家如果不能控製旁遮普省,最終難免倒台。所以貝·布托在1988年大選時的主要競爭對手、最大反對黨伊斯蘭民主聯盟主席納瓦茲·謝裏夫在謀求組閣無望後,毅然放棄了他所贏得的國會議席,而選擇了繼續擔任旁遮普省首席部長職務。因為根據巴基斯坦憲法的規定,他隻能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
1989年6月,各反對黨組成反政府的“聯合反對黨”,由原人民黨元老、現任全國人民黨主席的穆斯塔法·賈托伊出任主席。11月1日,聯合反對黨在議會上又發動廣一場倒貝·布托運動,對她提出不信任案。經過激烈較量,貝·布托政府勉強以12票的微弱多數險勝,保住了政權。1990年5月,聯合民對黨又發起要求貝·布托辭職的運動。12個月來不斷集會,組織遊行示威,要求盡快實施“伊斯蘭法”,要求在騷亂嚴重的信德省實行軍管.並指責人民黨官員貪汙腐化。
第三,有些人民黨官員執政後貪汙腐化,營私舞弊。同時人民黨的內部矛盾增加,動搖了貝·布托的執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