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東山再起(1 / 3)

第十四章 東山再起

1993年堪稱多事之“秋”。中東和談、波黑戰亂、日本政局動蕩、莫斯科十月事件……國際“熱點”不斷出現,又不斷轉移,頭緒繁多,令人應接不暇。

然而,巴基斯坦人對所有這些似乎不太關心,因為他們國家政壇上的一幕一幕,已足夠他們忙乎的了。對於貝·布托來說,這一年是她東山再起、再展風姿的關鍵一年。

年初,巴基斯坦政壇潛在的危機趨於表麵化。謝裏夫總理深知自己的地位麵臨威脅,於是他決定先發製人,放出風聲:要修改憲法第八修政案一廢止總統解散議會和政府的特別權力。

巴基斯坦憲法第八修正案是1985年齊亞·哈克總統在任時製訂的。這項修正案授予總統全麵的權力,規定總統有權解除總理職務,解散議會和任命三軍首腦。伊沙克·汗總統正是根據這項修正案,在1990年解散了國民議會,解除了貝·布托的總理職務。

納瓦茲·謝裏夫在1990年時,作為反對黨領袖歡迎總統解除貝·布托的總理職務。因為這使他有機會在大選中贏得勝利,登上總理寶座。然而當他執政以後,他發現自己和貝·布托一樣受到總統這項特別權力的威脅,於是他改變了立場。他說:“如果真正希望建立議會的權威,尊重委任給總理的權力,那麼第八次憲法修正案就必須有所改變。”隨後,他建立了一個由司法部長加富爾負責的內閣委員會,負責對第八憲法修正案進行審查修訂,並到其它政黨中進行宣傳鼓動,尋求支持。

正在這時,巴基斯坦政壇上頗受尊敬的資深政治家、穆斯林聯盟主席穆罕默德·汗·居內久在美國病逝。之後,在誰來接替居內久主席職務的問題上,穆斯林聯盟內部出現了嚴重分歧。1993年3月17日,謝裏夫在未經黨內充分協商的情況下,突然宣布自己為黨的主席候選人。他的這一舉動加深了他與穆斯林聯盟中另一位重要領導人總統伊沙克·汗之間的矛盾。由於兩人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日趨激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謝裏夫政府內就有I0名高級官員相繼提出辭呈,其中包括伊沙克·汗的女婿和居內久的兒子。

4月17日,謝裏夫總理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指責伊沙克·汗總統對他玩弄陰謀詭計,企圖搞垮他的政府。他還發誓決不辭職,並公開向伊沙克·汗挑戰,要在議會內外與之較量。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憲政危機中,最大的在野黨人民黨主席貝·布托采取了靜觀和相機行事的態度。此時,她正在倫敦度產假,享受得到第三個孩子後作母親的愉悅。雖然她剛剛於3月份生了孩子,但她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卻不允許她自己的身心處於放鬆狀態,也不允許她和孩子在霧都多住幾天,因為國內有更多的事等著她辦。4月17日,這位人民黨領導人提前結束產假,從倫敦匆匆返回國內。

貝·布托回國後的第二天,總統伊沙克·汗接見了她。總統希望在與不安分的謝裏夫的鬥爭中,得到貝·布托的支持。而突然被推到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上的貝·布托則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三個條件:解散國民議會;在3個月內舉行大選;解散省議會。伊沙克·汗表示接受後,貝·布托則表示願意支持總統。

伊沙克·汗總統在得到了貝·布托的支持後,迅速對謝裏夫采取了行動。

4月18日晚8時左右,荷槍實彈的軍人突然出現在首都伊斯蘭堡街頭。他們迅速封鎖了各交通要道、廣播電台、電視台、議會和總理府等重要部門和場所。晚10時許,伊沙克·汗總統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解除謝裏夫的總理職務,理由是他管理不善、任人唯親、貪汙腐敗。同時宣布任命穆斯林聯盟領導人之一,折衷派人物馬紮裏為看守內閣總理,包括貝·布托的丈夫阿希夫·紮爾達利在內的4名巴基斯坦人民黨成員出任內閣部長。

4月19日,伊沙克·汗總統又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並在90天內舉行新的大選。貝·布托對總統未能完全履行已答應她的三項條件,遲遲不解散省議會大為惱火,甚至暗示人民黨可能退出看守政府。而伊沙克·汗總統則強調省議會“隻要是繼續按憲法行使職責就不能解散。”

巴基斯坦共有4個省,即信德省、伸路支省、旁遮普省和西北進境省。其中旁遮普省的重要性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它是全國最富裕、人口最多的省份,半數以上的聯邦議員由該省選舉產生,並且該省對聯邦政府的財庫貢獻也最大。因此可以說,得旁遮普省者得天下。由於旁遮普省政權控製在伊沙克·汗總統所屬的穆斯林聯盟手中,所以總統無意解散省議會。

4月25日,旁遮普省議會一部分支持謝裏夫的議員倒戈,省首席部長、謝裏夫的盟友維內被罷免,而由支持總統的瓦圖取而代之,這對謝裏夫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4月26日,在阿斯拉姆·貝格將軍退休之後接任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的阿布爾·瓦希德將軍,第一次就巴基斯坦政治危機發表公開講話,宣布“軍隊將在這場政治危機中嚴守中立”。

謝裏夫被罷免總理職務後,大為惱火。他宣布總統的命令是“違反憲法的、非法的和不道德的”,並到全國各地開展反對總統的抗議活動、他還和前總統阿尤布·汗的兒子、現任國民議會議長的戈哈爾·阿尤布二汗分別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訴,指控總統違反了憲法。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對這樁總理狀告總統的前所未有的公案進行了整整一個月的審理。5月26日,最高法院作出裁決,以10票對1票裁定伊沙克·汗總統4月18日解散國民議會、罷免謝裏夫總理職務的行為“超出了憲法賦予他的權力範圍”,宣布立即恢複

國民議會、總理及內閣的地位。法院同時宣布,執政僅39天的馬紮裏看守內閣政府從宣布裁決的當天起失去繼續存在的法律基礎,但看守政府所作出的一切決定仍有法律效力。

最高法院裁決總統令無效,恢複被解散的國民議會和政府,這在巴基斯坦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最高法院的裁決在巴基斯坦引起各方的不同反應。伊沙克·汗總統的發言人稱總統“非常尊重國家的司法機關,尊重最高法院根據憲法程序作出的裁決。”伊沙克·汗總統盡管對最高法院的裁決沒有公開反對,但私下裏卻開始對謝裏夫采取報複行動。他命令穆斯林聯盟勢力最大的旁遮普省和西北邊境省省長解散省議會,以削弱謝裏夫的權力基礎。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4個省中人口最多的省,全國1.2億人口中半數以上居住在該省,大部分政界和軍隊將領均來自該省。謝裏夫當選總理前一直任該省首席部長。伊沙克·汗的這一舉動對謝裏夫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

謝裏夫獲悉最高法院的裁決後,立即在內政部長喬杜裏·侯賽因的寓所主持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接著他又率領親信數百人去清真寺作祈禱,感謝真主,感謝人民對他的支持,讚揚軍方在國家發生政治危礬時保持中立。

最高法院恢複謝裏夫總理職務的裁決,使貝·布托陷入窘境。她自己就是被總統罷免總理職務的;但為了盡快上台,卻又支持總統罷免謝裏夫,結果卻遭到了失敗。她的這一舉措招致了頗多的非議。聞知最高法院的裁決後。貝·布托立即從卡拉奇飛赴首都,要求按原定日期舉行大選。

印度、孟加拉國等鄰國領導人紛紛對謝裏夫複職表示祝賀。西方輿論認為。最高法院的裁決“改變了巴基斯坦殘破的司法形象”,增強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

5月27日下午,在巴基斯坦國民議會恢複後的首次會議上,謝裏夫以123票讚成,2票棄權,零票反對的結果,贏得了議會的信任。以人民黨為主體的人民民主聯盟和謝裏夫在穆斯林聯盟中的反對派恰塔派的議員們抵製了這次會議,沒有出席。

貝·布托在這次總統與總理的權力之爭中始終站在總統一邊,最高法院的裁決對貝·布托的政治聲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過去她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深受選民的擁戴,但如今她的政治前程似乎有些虛無縹緲了。

貝·布托近一年內接連走了好幾著錯棋。

1992年7月,她曾以42名人民黨議員集體辭職相要挾,力圖迫使謝裏夫政府舉行新的選舉。後來,她考慮到國民議會共有217名議員,自己的人民黨勢力還比較弱,目的難以達到,也就悄悄地放棄了集體辭職的打算。

1992年11月底,貝·布托乘火車進行全國範圍的旅行,想通過組織聲勢浩大的群眾集會示威向當局施加壓力。但在許多地方,參加集會的群眾比預料的少得多,她又不得不取消了原來的計劃。

這些不成功的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貝·布托的威信。

在這次的總統和總理的權力之爭中,貝·布托遊移不定的立場更招致了很多非議,有人甚至說她采取了機會主義的做法。

1993年1月,伊沙克·汗總統不顧總理謝裏夫的反對,任命阿布爾·瓦希德將軍接替退休的貝格將軍擔任掌握軍隊實權的陸軍參謀長。謝裏夫對此極為惱火。為了在與總統的權力之爭中取得勝利,謝裏夫打算修改第八次憲法修正案,剝奪總統任命軍方首領及解散議會的權力。為此,謝裏夫謀求與貝·布托合作,請貝·布托擔任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雙方經過一個月的討價還價,謝裏夫答應盡快舉行新的大選,貝·布托則允諾在議會支持謝裏夫的修憲動議。但當謝裏夫與伊沙克·汗的矛盾日趨激化時,貝·布托卻始終緘口不言,靜觀事態的發展,以收漁利為盼。

在伊沙克·汗總統罷免謝裏夫總理職務後,貝·布托又很快站到總統一邊,與總統就重新選舉達成了默契。她這種為了盡快重新掌權,左右逢源的做法,使她的聲望大跌。

最高法院做出裁決後,雖然謝裏夫恢複了原職,伊沙克·汗總統的地位也沒有因法院做出了不利於他的裁決而發生動搖,但巴基斯坦政壇格局已非舊觀。最高法院的裁決實際上預示著新一輪權力較量又開始了。

雖然在權力之爭的第一個回合中失利,但伊沙克·汗總統仍擁有不可忽視的權力基礎。軍方雖恪守中立,但不希望總統與總理把局勢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陸軍參謀長瓦希德將軍於5月31日分別會見了總統和總理,希望他們和平相處。

謝裏夫複職後,於6月6日召開由他的政治盟友和幾位高級部長參加的會議。會上部長們要求彈劾伊沙克·汗總統,因為他違反了憲法。

6月29日,巴基斯坦國民議會通過決議,支持謝裏夫總理關於對旁遮普省實行緊急狀態的議案,決定由聯邦政府直接治理該省。但擁護總統的旁遮普省政府拒不交權,指責國民議會決議違反憲法,剝奪了省的自治權。聯邦政府委派的執政官、首席秘書和警察總監均無法到任,造成了該省實際上兩個政府並存的局麵。這使得中央和地方關係極度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