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東山再起(2 / 3)

形勢的逆轉,給處於窘境中的貝·布托帶來了轉機。首先,謝裏夫重新掌權後,地位仍然空虛,實際上無法有效地行使權力,無法對反對黨人民黨給予有力反擊。其次,謝裏夫複職後和伊沙克·汗總統不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爭鬥更加激化,這也給了人民黨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再次,軍隊在總統與總理的爭鬥中采取中立,陸軍參謀長瓦希德將軍明確表示不希望看到出現動亂局麵。這使人民黨可以通過和平手段不斷向政府施加壓力。

7月4日,貝·布托致信謝裏夫總理,重申人民黨解決當前危機的三點方案:1.成立全國擁戴的國民政府;2.改革選舉機製;:3.宣布大選日期。

7月5日,包括人民民主聯盟、全國民主聯盟和伊斯蘭民主陣線三大反對黨聯盟在內的多黨會議向謝裏夫政府發出最後通牌,限4天內宣布舉行大選,否則反對黨將發起旨在倒政府的“長征”行動。

7月11日日,貝·布托宣布將組織數以萬計的人民黨支持者從各省向首都伊斯蘭堡進軍,在首都舉行示威抗議活動,要求謝裏夫辭職,提前舉行大選。

身處困境的謝裏夫呼籲貝·布托進行談判,但遭到了貝·布托的拒絕。

以人民黨為主的反對黨頻頻向謝裏夫政府發起衝擊,無異於火上澆油,使總統和總理因權力之爭引起的國家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緊接著,在全國最大的城市卡拉奇市接連發生暴力事件。政府緊急調動憲兵和保安部隊,並出動100多輛卡車、坦克和裝甲車在首都街頭巡邏,以阻止示威者進入伊斯蘭堡。

在國內政局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的時候人們焦灼地再次把目光投問了軍隊。

在巴基斯斯坦曆史上。軍隊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行軍管的時間要比文人當政的時間長得多。自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以來,軍人執政達25年之久,軍隊的立場曆來是巴基斯坦政權更迭的重要因素。軍隊現在雖然還政於民,但關鍵時刻軍方說話還是管用的。

在1993年的這場政治危機中,軍方先是持超脫態度,主要是因為內部意見不一致。新任陸軍參謀長阿布爾·瓦希德將軍傾向於總統。7月2日深夜,他驅車前往總理府,“建議”謝裏夫辭去總理職務。但其它一些高級軍官大都支持謝裏夫政府以及他的溫和政策。在總統、總理的長期鬥爭中,軍官們對從政者表示失望,但又厭倦幹政。由於反對黨威脅要進行全國規模的示威活動,局勢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使軍隊不得不從後台走到前台,開始公開幹預僵持不下的政治危機。軍方連續幾天召開高級將領會議,以統一意見。

7月15日阿布爾·瓦希德將軍把貝·布托接到總司令部,要她取消進軍首都計劃以避免流血衝突。貝·布托則慷慨陳詞,提出隻要政府答應提前大選就可以停止進軍。二人達成了一致意見。

隨後,阿布爾·瓦希德將軍又勸謝裏夫總理同意提前舉行大選以打破政治僵局。謝裏夫表示,如果總統下台,“我們什麼都可以接受”。

球踢到了伊沙克·汗這邊。為避兔流血衝突和軍隊接管,維護巴基斯坦的民主製度,伊沙克·汗總統決定體麵退位。

7月17日,總統、總理、陸軍參謀長三方舉行了兩輪會談。最後,總統、總理都同意辭職,並決定提前舉行大選。總統和總理之間曆時半年多的權力之爭的結果是龍爭虎鬥,兩敗俱傷。

7月18日深夜,謝裏夫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他說,鑒於政敵的攻擊,他不可能再執政了,因而決定辭職,準備接受舉行選舉的挑戰。他指責陰謀破壞經濟改革的“一夥上流社會的陰謀家”和反對派威逼他下台。謝裏夫聲稱,他還將繼續在各條戰線上與政敵“進行一場公開的戰爭”。

緊接著這個消息的是另一個爆炸性新聞。

7月19日淩晨,伊沙克·汗總統舉行簡短儀式,宣布解散國民議會和省議會,於10月6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10月9日舉行省議會選舉。伊沙克·汗還宣布,由世界銀行前行長、經濟學家莫伊·考萊希在謝裏夫政府辭職後出任看守政府總理。伊沙克·汗說:“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並堅信有助於解決政治危機,我決定自願辭去總統職務。”他辭職後,按照巴基斯坦法律規定,由參議院議長瓦西姆·薩賈德出任代理總統。

伊沙克·汗任命莫伊·考萊希為看守內閣總理使全國大為吃驚,國為他已有許多年不在巴基斯坦政壇活動了。這些年他一直在新加坡做顧問。顯然,軍方挑選了他是因為他沒有政黨偏見,各方都能接受他,還因為認為他有能力通過與美國及世界金融組織的關係,挽救巴基斯坦頹敗的經濟。

莫伊·考萊希總理的看守內閣成立後,主要做了兩件大事。

其一,穩定社會,發展經濟。

考萊希就任總理後,迅速製定了一係列懲治腐敗、打擊犯罪、改革稅製等項改革措施,得到了軍方、民眾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和支持。在經濟上,考萊希取消了謝裏夫政府實行的幾十項反常的發展計劃,包括花費大筆寶貴的外彙購進出租車和為富裕的農場主購買拖拉機等物品。他采取降低彙率、增加出口和加收新的農業稅和財產稅的政策,使巴基斯坦的外彙儲備迅速增加,通貨膨脹得到初步的遏製,經濟開始恢複發展。在政治上,他與瓦西姆·薩賈德代總統一起,對舊的官僚體製進行了改革。在離職前,他下令對聯邦政府進行改革,使之成為一個廉潔、講效率的政府。他還對毒品走私采取嚴厲打擊的措施,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

其二,籌備大選。

看守政府成立後,巴基斯坦選舉委員會很快就公市了大選候選人名單。共有40多個政黨、無黨派和少數民族的1400多名候選人競選國民議會的217個席位;3800多名候選人競選四個省議會的460個席位。看守政府決定10月6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10月9日舉行省議會選舉。在此期間,軍方給予了大力支持。為保證大選的公正和合法性,軍方成立了監督大選的最高指揮機構——選舉監督委員會,並將派出10多萬名軍人在全國3.4萬個投票站監督大選和維護治安。

貝·布托早已在等待著10月的國民議會選舉。她緊密地團結了人民黨的成員,在黨內實行了民主。她滿意地宣布人民黨是一個正確、團結的由自由選舉出的人領導的黨派,滿懷信心地期待著大選。

謝裏夫在變幻多端的1993年,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地實行大選。在任總理的兩年多時間裏,他目睹了自己聯盟的分裂和自己威望的降低。在任總理期間,他除了緊緊依靠他的堅定支持者外,別的再也不能做得更多的。為了有利於穆斯林聯盟,他放棄了1990年大選中使自己獲得勝利的同盟——伊斯蘭民主聯盟。為了與貝·布托對抗,謝裏夫認為,即使失敗了,他也要創造一個不僅僅為自己,更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堅實的政治基礎,主要是把政治從官僚主義的舊有的殖民地時期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國民議會和省級議會突如其來的選舉打亂了謝裏夫的計劃。謝裏夫一直致力於創造一個兩黨製的政治體製。在這個政治體製中,貝·布托的人民黨即使獲勝組閣,謝裏夫的穆斯林聯盟也會是反對黨中最大的一支。

貝·布托和謝裏夫在大選中各樹一幟,爭拉選票。他們之間的競爭不僅反映在政策上,而且還表現在個人性格、政治忠誠與地區聯係方麵的較量。

貝·布托提出的競選綱領強調要進行一係列的改革,政治上民主化。在信仰上繼續尊奉伊斯蘭教。她還許諾要在卡拉奇建地鐵,在幾十座城鎮建醫院,在拉合爾和伊斯蘭堡之間通高速列車並建立一大批發電廠。

謝裏夫在競選綱領中許諾在政治上建立真正民主,消滅家族對權力的壟斷,將伊斯蘭的價值觀體現在國家生活中。聲稱繼續推行他的“黃色出租車”計劃,與此配套的還有“黃色拖拉礬、黃色摩托車、黃色住房”計劃,以此來爭取更多的選票。‘

在競選活動中,人民黨和穆斯林聯盟雙方都強調推行私有化,解決就業問題,發展工業和農業,在本世紀末把巴基斯坦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強大的國家。兩黨都把保持同中國的友好關係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石。

在這次大選中,選民總人數為5229萬,全國設3.4萬多個投票站和116萬多個投票箱。為保證投票工作順利進行,軍隊的15萬名官兵在各投票站監督和維持秩序。各選區都有高級軍官坐鎮,在75個“敏感地區”的選區,軍隊日夜巡邏站崗。在占全國人口60%的旁遮普省,軍隊投入了10.5萬人的兵力。

1993年大選有兩個特點:一是中央和各省的看守政府成員不參加選舉,這是曆史上的第一次;二是陸軍參謀長沒有要求三軍情報局預測選舉結果,軍隊給人的印象是中立的。

雖然有40多個黨派、無黨派和少數民族的1400多名候選人競選國民議會的217個席位,3800多名候選人競選4個省議會的460個席位。但真正的爭奪是在人民黨和穆斯林聯盟謝裏夫派之間進行的。

10月6日,在巴基斯坦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貝·布托領導的人民黨贏得總數207個一般席位中的86席,成為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它的勁敵穆斯林聯盟謝裏夫派獲72席。選舉結果揭曉後貝·布托說:“我們自然感到有點意外,因為我們原來預計兩黨得票的差距要大得多。”

四個伊斯蘭黨派和別的宗教派別在選舉中大敗,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甚至比少數民族還少了9個席位。地區性黨派,如西北邊境省的阿瓦米民族黨(ANP)、信德省的聯邦黨、俾路支省的各黨派,在國民議會選舉中也遭到了慘敗。

在10月9日進行的4個省級議會選舉中,穆斯林聯盟謝裏夫派在旁遮普省、信德省、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分別贏得106席、8席、16席、6席。人民黨則分別為:94席、56席,22席、3席。盡管穆斯林聯盟謝裏夫派在旁遮普省議會選舉中比人民黨贏得的席位多,但相差不大(106:94),人民黨在穆斯林聯盟居內久派和許多無黨派人士的支持下,仍控製了旁遮普省。在信德省和西北邊境省,人民黨獲勝。在省議會選舉結束後,貝·布托喜氣洋洋地對記者說:“我們人民黨及我們的盟友對選舉結果感到歡欣鼓舞。”

在整個選舉過程中,沒有出現影響選舉的暴力行動,國內各政黨和團體都表示接受大選結果。國際社會認為這次大選是公正的、合法的。

依照巴基斯坦有關法律規定,隻有超過議會席位半數以上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才能組閣。因此,選舉結束後,人民黨和穆斯林聯盟謝裏夫派為能實現各自組閣的目標而展開了一場爭取與小黨聯合組閣的“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