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又有10多人在市內不同街區被打死,20多人被打傷,許多車輛被燒毀。
當地輿論認為,這一係列暴力事件與全國移民運動在該市組織罷工活動有關。由於全國移民運動與政府進行對話的要求被拒絕,從6月2日開始,全國移民運動在卡拉奇組織大規模的反政府抗議活動,又掀起一股新的暴力活動的浪潮。從6月23日起到6月27日的5天時間裏,至少有92人在槍林彈雨中喪生,其中包括數名兒童。全國移民運動阿爾塔夫派流亡國外的領袖侯賽因·阿爾塔夫6月26日在倫敦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全國移民運動阿爾塔夫派將在今後每月的星期五和星期六舉行“示威活動”。
針對愈演愈烈的卡拉奇流血衝突,巴基斯坦內政部氏巴巴爾6月26日通報國民議會,政府已決定從土耳其訂購一批裝甲運兵車,專門用於對付卡拉奇街頭出現的“恐怖主義行為”。貝·布托總理6月下旬還分別會見了陸軍參謀長阿布爾·瓦希德上將和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法魯克·汗空軍上將,在製止卡拉奇騷亂問題上得到了軍方要員們的“充分理解和有力支持”,從而加大了人民黨政府處理卡拉奇問題的回旋餘地。
擁有1000萬人口的卡拉奇市是巴基斯坦工業和金融中心,在截止到1995年6月的一年多時間裏,騷亂不斷,導致約1200名居民死於非命,造成巨額財產損失,嚴重威脅著巴基斯坦的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卡拉奇發生的眾多流血衝突背景複雜,原因多樣,大致可分為下述幾類:
其一,卡拉奇市第一大政治組織—一全國移民運動兩派之間的仇殺,這是卡拉奇市暴力活動貫穿始終的主線和症結所在。
全國移民運動創建於1970年,活動範圍集中在信德省的卡拉奇市和海德拉巴市。在最近的兩次選舉中,該黨成為卡拉奇和海德拉巴市的最強大的政治力量。全國移民運動是代表印巴分治時來自印度的穆斯林利益的政黨,核心成員全部是1947年印巴分治後從印度移民過來的操烏爾都語的穆斯林及其後代。該組織一直要求在國家憲法中,明確承認現定居在信德省的幾百萬印度穆斯林移民為巴基斯坦境內除旁遮普族、信德族、巴丹族和俾路支族之外的第五大部落性政治實體,以改變作為二等公民被歧視的社會地位。
1988年大選後.全國移民運動曾同貝·布托的人民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後因與人民黨的矛盾分歧,於1989年10月退出聯合政府轉而反對人民黨。
進入90年代以來,全國移民運動聲勢與日俱增。1993年10月全國大選時,全國移民運動奪得信德省議會100個議席中的27帝,僅次於人民黨而名列第二,眾多黨徒為之士氣大振,積極籌劃起新一輪的奪權風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全國移民運動準備大幹一場之際,內部火並卻先開張。
事實上,全國移民運動於1991年已分裂成阿爾塔夫派(多數派)和哈齊齊派(少數派)。在巴基斯坦的1.3億人口中,絕大多數是穆斯林,其中遜尼派約占80%以上,什葉派約占10一15%。全國移民運動的分裂也與教派分歧相對應,多數派的阿爾塔夫派是遜尼派,少數派的哈齊齊派是什葉派,因而兩派的分歧不僅根源於政治上的主張不同,也根源於教派分歧。阿爾塔夫派指責哈齊齊派“投靠軍警”而“出賣戰友”;哈齊齊派則抨擊阿爾塔夫派“尋求國際支持”而“叛黨叛國”。於是,兩派反目成仇,不共戴天,從1994年2月起動輒舞刀弄槍,大打出手,一場自相殘殺開始在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蔓延開來,構成卡拉奇市不斷發生的暴力衝突的主流。
貝·布托總理1995年6月24日指責說,卡拉奇騷亂是一個得到外國支持的叛亂組織挑起的,其目的是破壞巴基斯坦的穩定。她說:“阿爾塔夫集團得到外國資助,受到外國訓練和外國鼓動,參與了針對國家的叛亂活動。”貝·布托政府宣布,它不久將舉行國民議會秘密會議,提出全國移民運動從事反對國家活動的“確鑿證據”。
其二,境外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借機插手巴基斯坦內部事務,支持一派打擊一派,火上澆油,使整個局麵複雜化和尖銳化。
在巴基斯坦,以伊斯蘭促進會為代表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一度很活躍,它曾聯合前總統伊沙克·汗對當時的總理謝裏夫施加壓力,要求在全國實行伊斯蘭法,並最終成為倒謝裏夫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極端的原教旨主義者動不動就要以“褻瀆”的罪名處罰其它宗教的信徒。1993年11月4日,11歲的薩拉馬特·馬西赫被指控褻瀆伊斯蘭教,麵臨被判死刑的命運。他是在1993年5月在旁庶普省的古傑蘭瓦拉地區與另外兩位基督教徒一起被捕的。他們被指控在村子裏的牆上寫了貶低伊斯蘭聖祖穆罕默德的話。此事傳出後輿論嘩然,社會各界反應強烈。貝·布托總理聞訊後,在11月10日下令釋放了這個男孩。巴基斯坦境內的180萬基督教徒、180萬印度教徒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為反感,教派之間的仇殺事件屢屢發生。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為逼迫貝·布托政府在巴基斯坦實施“伊斯蘭法”,大搞恐怖活動。如西北邊境省部族分子約2500人,為要求政府實行“伊斯蘭法”而切斷了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喀拉昆侖公路。在巴朱爾中央直轄區約有8000一1
名部落居民阻斷交通,扣壓政府官員並殺死西北邊境省人民黨議員,要求實行“伊斯蘭法”。巴基斯坦國內外原教旨主義勢力是卡拉奇動蕩不安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其三,國際販毒集團和巴基斯坦國內的販毒分子相互勾結,視卡拉奇為作案的“天堂”,混入其中為非作歹,推波助瀾,加劇了卡拉奇的動蕩不安。
其四,當地地痞流氓團夥乘勢偷雞摸狗,肆意幹起打家劫舍的老本行,使卡拉奇本已糟成一團的治安形勢更加惡化。
以上這四種因素交互作用,盤根錯節,使得擁有10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卡拉奇大街小巷充滿血腥味,社會治安長期不得安寧。
一向主張政教分離的巴基斯坦人民黨政府,自1993年10月上台後並非無所作為,貝·布托政府相繼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以控製日趨抬頭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傾向”。例如,驅逐伊斯蘭教極端分子首領出境;收繳宗教團體手中的槍枝;派出大批軍警維持治安;禁止宗教狂熱組織公開活動等等。然而,“卡拉奇現象”本身具有特殊的國際背景,單從內部下手成效有限,這就是悲劇愈演愈烈的根源所在。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卡拉奇的問題隻能是政治解決,除此之外別無它路。作為卡拉奇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全國移民運動的作用顯得愈來愈突出,其主要派別的領導人阿爾塔夫·侯賽因由於被政府宣市為刑事犯而長期流亡海外。人們普遍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政府和全國移民運動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的時候了。
目前,巴基斯坦正麵臨著具有曆史意義的十字路口。國內局勢是繼續動蕩不定還是保持穩定與發展,事關貝·布托政府的命運和1.3億巴基斯坦人民作為一個民族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國際地位。前看守政府總理、著名無黨派人土莫伊·考萊希為此呼籲巴基斯坦各主要政黨以國家利益為重而達成共識,“在大敵當前的挑戰麵前通力合作”,以戰勝“那種本不該形成危機的危機”,同時也希望國際社會給予巴基斯坦“必不可缺的協助”。
而對恐怖主義的威脅,貝·布托決心“徹底摘除教派衝突這顆毒瘤”,盡可能早日恢複卡拉奇的秩序。她發出了兩道指令,一是要求警方立即收繳好戰分子手中現有的武器;二是將33名同眾多血案有牽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大小頭目輯拿歸案。國際社會也迫切希望看到反對派等各有關方麵與貝·布托政府合作,製止卡拉奇的恐怖活動,恢複秩序。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巴基斯坦的安危,而且也影響到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五、棘手的經濟挑戰
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國內外的各種因素,巴基斯坦的經濟形勢開始惡化。貝·布托上台時,麵臨的經濟形勢是非常嚴峻的,表現在:外彙儲備下降,1993年7月份下降到隻剩約2.8億美元的最低點,10月份稍有改善,但仍隻有3.38億美元;貿易逆差嚴重,達32億美元;通貨膨脹率高達18%;國債約400億美元,其中180億美元是外債,220億是內債;國防開支浩大,占政府預算的30%以上。貝·布托總理新組成的聯合政府如何解決這嚴重的經濟挑戰,將是對它的一個巨大考驗。
貝·布托在議會贏得了信任票之後,現在要實行看守政府總理考萊希進行的旨在減少巨額財政和貿易赤字、遏製通貨膨脹和吸引投資的改革。麵對混亂的經濟形勢,貝·布托政府必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願”來糾正宏觀經濟失衡的現象。貝·布托曾表示,這個國家的經濟問題將是她的政府“優選考慮的首要問題”。她許諾將繼續實施考萊希的稅收和財政政策,隻作一些必要的修改。
考萊希當政期間,采取的恢複經濟的措施包括:為減少高達3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使盧比貶值10%以上;為縮小財政赤字,對農業收入實行前所未有的征稅;對成千上萬的漏稅者和拖欠銀行貸款者開展一場打擊運動。但是考萊希政府留下了一大堆長期難以解決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是他的看守政府在3個月的任期內解決不了的,隻能留給貝·布托政府去解決。
盡管巴基斯坦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5%以上,但由於巴基斯坦的人口有1.28億,而且還以每年3.9%的速度增加,因此國家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已下降到每年僅2%左右。1995年6月上旬,貝·布托在國民議會召開的首次人口與發展會議上再次向人們敲響警鍾:根據上次人口統計,巴基斯坦的實際人口增長率是3.9%,而不是通常所說的2.9%;照此速度,再過24年。巴基斯坦的人口將增加一倍。她呼籲全國各階層行動起來,開展一場遏製人口迅速增長的“聖戰”。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巴基斯坦現在平均每分鍾有近9名嬰兒誕生,人口增長率在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居第一位。高速的人口增長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和經濟問題:貧困加劇、失業增加、能源短缺、住房緊張、衛生惡化、糧食不足等等。在過去34年中,失業人口由20萬增加到250萬;文盲人數由200萬增加到5600萬;人均收入隻有約400美元,l/3多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僅1993—1994年就進口小麥120萬噸,耗資50億盧比;有3000多萬人營養不良。貝·布托政府在外援減少的情況下必須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因懷疑伊斯蘭堡在實施核計劃,自1990年I0月以來一直停止對巴基斯坦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貝·布托政府有選擇地實施考萊希的經濟計劃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受到了國際金融機構的壓力。世界銀行在1993年10月底表示考慮貝·布托政府提出的23億美元貸款的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7億美元的軟貸款以解決其國際收支上的困難。但這兩個機構都提出了貸款的條件,其中之一便是貝·布托政府必須繼續實施看守政府總理考萊希的經濟改革計劃。
針對嚴重的貿易逆差,貝·布托政府上台伊始便采取重大步驟,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以減少和消除貿易逆差。貝·布托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減少進出口關稅,對某些產品實行特惠關稅,放鬆進出口限製。
1994年6月政府把最高稅率降到了70%。
1994年1—5月,巴基斯坦的出口貿易額為26.6億美元,與1993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6%。1995年預計將增加到78.3億美元。
1994年7月,貝·布托政府宣布向出口商作進一步的讓步,取消對許多進口商品的限製。新政策允許外商獨資經營進口業務。至1994年8月,巴基斯坦的外貿擺脫逆差,實現了1.4億美元的順差。至年底,巴基斯坦向世界各地的出口額比上年增長16%,達到了67.6億美元。根據政府1994年8月公布的特惠關稅,皮革、紡織品、水產品加工、運動商品、珠寶、工程和碾米機械成為受益的麵向出口的創彙部門。
在放鬆貿易限製方麵,貝·布托政府允許工業消費者、商品進口商和建築工程組織未經政府批準即可進口二手機械設備。
巴基斯坦最大宗的進口商品包括小麥、食用油、化工產品、鋼鐵、交通設備、醫療用品和家用電器,主要出口商品包括大米、棉花、紡織用紗、皮革、地毯和石油產品等。為鼓勵出口,巴基斯坦政府向出口商提供免稅待遇,同時提供出口資金,並實行出口收入退稅。
除了繼續推行私有化進程,整頓財經紀律,壓縮和削減行政和非生產開支,鼓勵進出口貿易外,貝·布托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麵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麵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如保證外商投資的高額回報率;簡化批準手續;開辦開發區等。
值得注意的是,貝·布托政府在利用政府的外交工作吸引外資方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總統萊加裏訪問美國,貝·布托訪問德國、法國、西班牙,都帶領大批企業家,在東道國宣傳巴基斯坦的招商引資方麵的優惠政策,舉行投資環境報告會或洽談會,向外國廠商介紹有關情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國和巴基斯坦之間已經簽署38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協議。香港實業家與巴基斯坦簽署了75億美元的投資意向書。韓國企業界與巴基斯坦簽署了41億美元的投資意向書。法國也派出企業家代表團到巴基斯坦了解投資的可能性。中國也積極投資於巴基斯坦的電力和建築業。貝·布托政府計劃在今後3年內吸引外資320億美元,為此巴基斯坦政府還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以督促外資項目的發展。
1995年1月21日,巴基斯坦投資委員會秘書莫希布拉·沙阿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巴基斯坦將在全國建立12個工業特區以吸引國內和國外投資。特區實行一係列優惠政策,如在這些特區投資建廠將享受10年免稅優惠;進口所需的機器設備將免除進口稅;進口原料減免進口稅25%;土地將出租給投資者50年,到期後還可延長50年等等。這些優惠政策是巴基斯坦曆史上前所未有的。
優惠的經濟政策,寬鬆的投資環境,極大地刺激了外商的投資熱情。目前巴基斯坦已形成了空前的外商投資熱潮。從巴基斯坦獨立到1994年,47年來外商投資總額不過20億美元,而在1995年前幾個月的時間裏,外商意向投資就已接近16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電力等能源領域。有近100家外國公司和本國公司投資電力項目,投資額達數十億美元。中國向一條輸電線項目和火力發電站項目提供了資金。1993年12月26日,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在巴基斯坦一印度公路一路段的國際招標中一舉中標,承擔了這段長約36公裏的公路的修築工程。
高漲的外國投資熱潮,對於經濟比較困難的巴基斯坦來說,無疑是個良好的兆頭。它必將帶動巴基斯坦本國工業企業的發展,推動巴基斯坦經濟較快增長。
貝·布托政府在加強宏觀調控,控製財政赤字,平衡預算收支等方麵采取的措施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財政赤字已從1994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降至4%。1993年10月上台後,貝·布托政府通過限製銀行信貨來抑製通貨膨脹。但是進入1994年,由於多種原因通貨膨脹仍然嚴重,物價上漲幅度增大,一度達到兩位數,這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困難。物價持續上漲問題已引起了貝·布托政府的關注。貝·布托總理多次召開專門會議,討論這一問題。貝·布托政府分析了各方麵原因,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前幾年財政赤字增加、貨幣發行量大、以及石油產品提價和農業受災歉收造成的。
從1994年10月開始,政府把穩定物價擺到了最優先的地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成立了物價管理機構,並采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從而有效地抑製了物價的上揚。貝·布托政府采取的抑製物價上漲的措施包括;緊縮銀根,限製財政開支;進口部分生活用品,增加進口食品,以滿足市場需要;政府控製的商店以低於市場價格出售日常生活必需品;加強對零售商的管理,規定最高市場價格,對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不法商販予以嚴厲的打擊和製裁。
1995年2月13日,貝·布托總理的財政經濟事務顧問賈弗裏在接受中國《人民日報》記者的采訪時說,巴基斯坦政府十分重視抑製通貨膨脹和穩定物價工作,已經采取宏觀控製的一係列具體辦法抑製物價上漲,取得了初步成效,敏感物價指數近兩個月來已呈下降趨勢。
作為經濟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貝·布托政府鼓勵發展私人資本,加快私有化進程以增加經濟活力。貝·布托政府成立了私有化委員會,對國有企業資產進行核查評估,公開拍賣,截止1995年3月已成交370多個國營企業。私人資本已從1989年的419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729億美元。合資企業也迅速發展,如建在卡拉奇以西的赫布可私營火力發電站,將由沙特阿拉伯、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多國財團出資合建。貝·布托政府愈來愈重視工商企業界的作用,在製訂預算時要同工商界代表協商,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政府還增加了給私營部門的信貸。
貝·布托政府還根據巴基斯坦的國情,特別強調發展小型工業企業,在政策傷感予以一傾斜。因此,巴基斯坦的工業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蓬勃發展。發展小型企業不僅有利於生產,而且在解決就業方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貝·布托執政以來,巴基斯坦的經濟結構和政策調整已初見成效,擺脫了兩年多經濟低速增長的狀況,經濟形勢呈現了明顯好轉的勢頭。專家們預計,1995年巴基斯坦的國民生產總值有望增長5.5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