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角色困惑
角色困惑主要有3種表現:一是角色意識不強,二是職業角色不當,三是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任何一種社會角色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在對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在實踐中逐漸學習、鍛煉得來的。要消除角色困惑,對於大學畢業生而言,首先要理解角色規範,即理解作為這個職業角色必需的行為、允許的行為、禁止的行為,必須遵守角色規範,如加油站的工作人員要嚴禁抽煙、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嚴守商業秘密等。其次,必須了解角色扮演的衡量標準,程度要恰當。最後,角色扮演的時間一定要恰當,扮演不同角色所花費的時間長短要有所區別。
(3)人際關係困惑
有些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適應期不敢或不願與領導交往,也不願同比自己年長的同事或比自己能力差、水平低的人進行交往,交際麵狹窄,局限性大,從而感到壓抑。當然,人際交往是一個漸進過程,我們不能奢望自己一到單位就遍識“天下人”,但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職場人際氛圍。
首先,要學習處理好同上司的關係。基本原則是尊重上司、嚴於律己。盡心盡力完成本職工作,在工作中與上司意見分歧,要學會迂回提醒,用上司接受的方式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案;與上司的交往要親疏有度,以“等距離交往為原則”,不卑不亢。處理好與上司的關係,對大學畢業生而言,意義重大。
其次,要學習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同事大多是有社會生活經驗的,他們沒有大學同學那樣單純,但有共同的目標和做事的環境,所以要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在交往中要待人以誠、學會寬容,堅持不貶低、不利用、不中傷的處世原則。“大度集群朋,赤誠結友誼”,要善於培育友誼,維護友誼,多結交知心朋友。
(4)評價困惑
大學生到工作單位就職後,還會碰到周圍環境的壓力,這種壓力集中體現在對職業的評價上。一是對單位的評價,主要是關於單位的性質、經濟效益、規模大小等;二是對地區的評價,如沿海、內地、繁華城市、偏僻鄉鎮等;三是對職業的評價。如何麵對形形種種的評價?首先就業單位或者公司的性質規模、效益是客觀的,這些對畢業生成就事業並沒有明顯的影響。能否成就事業主要是取決於自身的主觀努力,這是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至於人為地把職業作高低貴賤之分是沒有道理的,古語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說法,何況21世紀的今天?同時也應該以敏銳的眼光看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行業之間經濟收入的差別正在縮小,並趨於合理。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大學畢業生,是一個為公司、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不必為評價所困,堅守自己的藍天,相信陽光一樣燦爛!
4.3.5大學生創業心理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自主創業作為一種新的就業渠道,正在成為許多大學生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選擇之一。據廣東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和華南師大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公布的《2005年大學生擇業狀況及心態調查報告》顯示,有62.2%的學生認為“創業可以嚐試”,28.2%的人認為“可行”,認為“非常可行的”比例為5.8%,而實際選擇自己創業的大學生為2.6%。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創業有普遍的熱情,但實際創業的比例還很低。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自主創業會越來越多。
1.大學生創業的心理優勢
作為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具備自身明顯的優勢。因為長期的知識熔爐的錘煉,使得大學生對社會事物有較高的領悟力;同時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強,接受新鮮事物快,新的信息、新的技術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都容易轉化為生產力;因為大學生年輕、精力旺盛、自信心較足、有激情,尤其是發散性思維普遍活躍、創造性強,適宜開發走在科技前沿的產品;因為大學生初出茅廬、無家庭負累、心理上無負擔、勇敢,而且親朋好友比較寬容大學生創業的各種結果。相對而言,大學生創業的社會支持係統較完備。
2.大學生創業的心理劣勢
大學生創業存在以下心理劣勢:一是大學生一直在象牙塔內,對社會認識不足,畢業後步入社會就創業缺乏必需的人際關係和市場網絡;二是大學生的經驗不足,容易衝動和冒進,往往缺乏真正有市場前景的創業項目,容易無功而返;三是有些大學生理論較強,但僅僅限於紙上談兵,市場預測普遍過於樂觀,導致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四是大學生的獨立人格沒有完全形成,缺乏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五是大學生承受挫折能力較差,遇到失敗易於放棄,不能堅持到底;六是由於大學生是一個年輕的特殊群體,承受風險的心理能力還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