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不斷地自我否定的過程。當我們回憶往事的時候,往往感到過去的自己是那樣愚蠢,那樣傻,那樣無聊,似乎覺得現在的自己和原來的自己截然不同。事實上,你在別人眼中,過去和現在沒有什麼兩樣,你還是你。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我們到底信別人還是信自己。竊以為,別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往往走兩個極端,別人總是用不變的眼光看你,你的印象在別人的大腦中形成後,往往不易改變,即使你真的判若兩人了,由於思維慣性的作用,別人也很難接受。而自己往往也走極端,往往誇張地肯定現在的自己,而否定原來的自己。比如,作家寫東西,往往是這樣,認為過去寫的東西都不滿意,滿意的是手中正在寫的東西,事實上,手中寫的東西未必比過去的寫得好,但自己總是固執地相信現在。
其實,很多人即使不寫稿也有這種心態,過於喜歡現在的自己,而鄙視過去的自己,從而走入形而上學的怪圈。因此,哲人說:認識自己是一件最難的事情。
有一句俗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把這句話中的“人”解釋為自己的努力,把“天”解釋為機遇、形勢、巧合等客觀存在,那麼這句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唯物論。在現實生活中,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司空見慣。我們常常擁有許許多多美好的理想和願望,但費盡千辛萬苦,也未必能實現,這導致了很多人陷入失落和憂心忡忡的境地。
當你認真地讀《老子》時,你就會弄明白,人本來是一種自然的東西,我們的所有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我們擁有過多的欲望,而迷失了自己,使我們離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越來越遠。當我們驀然回首,重新審視品味人生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人沒有滿足,就沒有歡樂,記住“知足常樂”這句古語是多麼的重要。人往往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知道珍惜,而對自己設計的所謂宏偉藍圖心馳神往,這本來就是本末倒置。當你換一種目光,看到自己的富有,那麼你就會找到真正的幸福。當然,知足的實質是樂觀態度,而不是小富即安,滿足現狀,不求進取的消極人生態度。
用疏遠換取快樂
文/龐 潔
有人寫信給我抱怨他的生活,他說“自己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上現在的學校花了幾萬元的擇校費,班裏同學的家長不是大款就是領導,他們的吃穿住用都讓我自慚形穢,我一天天地變得自卑,因為我總是覺得比不過別人,物質條件不如他們優越,見識也比他們少,我整日生活在他人的陰影中無法自拔,學習成績一天不如一天。我恨這個病態的、無法讓人滿意的世界……”
“病態”、“無法讓人滿意”也許確實是我們這個社會存在的客觀局麵,但是,這樣的話出自一個17歲男孩的口中,我心中還是略微覺得難受。我來告訴你原因吧,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人都熱衷於比較。
放眼世界,我們會發現,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從外表到內心,從生存境遇到發展機會。有人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不快。比如菲律賓人渴望有一副西方人式的白皙的臉,於是狂購漂白劑;西方人則期盼著擁有像我們這樣青銅色的膚色,於是瘋買褐色劑。不幸長痣的人千方百計要把它除去,另外一些人則想盡辦法要植上一顆美麗的“豆”。
一些人忍饑挨餓想減掉幾磅肉使得自己更接近“甜心俏佳人”林誌玲,另外一些人則狂吃海塞渴望生一個像可愛“灰姑娘”阿裏摩爾那樣的胖乎乎的小寶寶。
每個人都對真實的自己不滿意,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別人。“比較”偷走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生活。
再來看看財富,也許你的家庭並不富裕,不大的房子,老式的家具,昏黃的燈光,但是當外麵大雨瓢潑或寒風凜冽的時候,坐在屋內那褪色陳舊的深陷下去的沙發上與家人看電視,沒有豐富的燭光晚餐,卻有一杯熱茶,在外奔波的疲倦一掃而空,此時你也會感覺到溫暖和舒適。但,當你看到同事、朋友、親戚住在高級公寓,駕駛著豐田RAV4、福特福克斯、標致307……那一瞬間,你一下子頓覺自己成了上帝的三等公民。你突然感覺到無比沮喪、失望、自卑和低賤,覺得自己比地球上的昆蟲好不到哪兒去。
聽好了!比爾·蓋茨全部資產價值600億美元,比一些小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還高。高爾夫運動天才老虎伍茲身穿耐克襯衫,在電視上微微一笑,便可裝進兜裏800萬美元。事實上,無論你怎樣努力去比較,總有人會比你富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