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概況

阿非利加洲,簡稱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有部分地區伸入西半球。位於亞洲的西南麵,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14度51分),西至佛得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1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麵積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居民

人口72300萬(1994年中),約占世界總人口12.8%,次於亞、歐,居世界第三位。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26%。人口分布以尼羅河中下遊河穀、西北非沿海、幾內亞灣北部沿岸、東非高原和沿海、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南非的東南部比較密集,廣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平均每平方千米還下到一人,是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屬於黑種人(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和白種人(歐羅巴人種)。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非洲的語言屬下列基本語係:蘇丹語係,屬此語係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2%,膚色黝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的地帶。班圖語係,屬此語係的居民占全洲人口30%,膚色淺黑,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閃米特-含來特語係,屬此語係的阿拉伯人占全洲人口21%,占世界阿拉伯人總數的66%,主要分布在北非各國。此外還有少數黃種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業語係的馬達加斯加人。歐洲白種人僅占全洲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區。非洲居民多信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少數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自然環境

大陸海岸線全長30500公裏。海岸比較平直,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麵積很小,島嶼的麵積隻占全洲麵積的2%。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50米。大致以剛果河(紮伊爾稱紮伊爾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尼亞山和乞力馬紮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乞力馬紮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穀是世界上最長的裂穀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長約6400千米。裂穀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麵在海平麵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係較複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為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紮伊爾稱紮伊爾河)、尼日爾河、讚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裂穀帶。按麵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乍得湖等。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麵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占全洲麵積50%。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幹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幹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

自然資源

非洲礦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石油、銅、金、金剛石、鋁土礦、磷酸鹽、铌和鈷的儲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國,估計占世界總儲量12%左右,銅三要分布在讚比亞與紮伊爾的沙巴區,金主要分布在南非、

加納、津巴布韋和紮伊爾,金剛石主要分布在紮伊爾、南非、博茨瓦納、加納、納來比亞等地。此外還有錳,銻、鉻、釩、鈾、鉑、鯉、鐵、錫、石棉等。森林麵積約占全洲麵積的21%。草原遼闊,麵積占非洲總麵積的27%,居各洲首位。可開發的水利資源豐富。沿海盛產沙丁魚、金槍魚、鮐、鯨等。

經濟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