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實業家李光前(2 / 2)

李光前不斷地挖掘潛在的市場,兼並、創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膠園總麵積已達1.85萬畝,南益橡膠有限公司附屬機構多達35家。除橡膠企業外,他還先後經營了黃梨廠、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等,共23家有限公司。

沒有人知道李光前到底有多少財產,僅以他個人名義設立的"新加坡李氏基金"和"馬來西亞李氏基金"就約值2億叻幣(新加坡幣)。

李光前並非隻知道賺錢,他在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從事公益福利方麵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在李光前心中,始終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師長,這就是陳嘉庚先生。他在陳先生身邊工作10年,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陳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為華僑抗日運動奔波勞累;關注家鄉和當地文化教育狀況,投資社會福利事業。陳先生的行為和他的古道熱腸深深地影響了李光前。

在中國求學的3年中,李光前目睹了晚清的沒落衰敗,也經曆了那場令國人振奮的辛亥革命,對孫中山先生十分敬仰。

李光前一生好學,尤其推崇具有悠久曆史的中華傳統文化,對於傳播中華文化和興辦教育等工作總是不遺餘力,給予支持。1932年,《南洋商報》從陳嘉庚的公司裏分離出來,改組為有限公司,李光前與他的弟弟李玉榮等人任公司董事。李氏兄弟齊心協力,陸續增加對該報的投資,擴大報紙的版麵。《南洋商報》既報道世界各地和當地經濟貿易情況,提供信息,幫助華僑商人經營,同時又積極宣傳中華文化。國難當頭之際,他號召僑胞抗日救國,有力地配合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南洋商報》客觀地報道國內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注重維護華僑的利益。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議建立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李光前馬上積極響應並給予讚助。他一再強調南洋大學辦學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文化,給馬來西亞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流言頗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繼續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為鼓勵優秀學生,培養更多優秀青年,他專門撥款作為優秀生的獎金。他捐資擴建的中學更是多不勝數,如1934年他接任南洋中學董事長職務後,負擔該校每年的經費、建築費等,修建校舍和圖書館。他還是南益學校、道南學校、導僑學校、光華學校、僑南學校等9所中學和十幾家會館的董事,出錢出力的事,他從來都是毫不猶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光前人在海外,心中仍牽掛祖國的經濟、文教發展。1952年,他為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於擴建梅山學村。除了恢複他於1939年創建的國專小學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為名聞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建築麵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國專中學和國專小學先後成為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為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1965年,李光前專程回到家鄉,親眼看見這裏的變化,為自己興資辦學的努力沒有白費而感到高興。

李光前身為華人,對在海外的華僑懷著真摯的情意。1951年,他注意到由華僑創辦的曆史悠久的同濟醫院設備落後,建築也狹小破舊,於是組織了"同濟醫院購地建屋委員會",捐款添置先進的醫療設備,將醫院規模擴大。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財產設立了"李氏基金會",積極捐助文教及社會公益事業。1967年,李先生逝世後,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捐款支持各項科技文教活動。

由於戰爭的破壞,戰後新加坡廣大貧苦僑民都居住在木屋或樹葉搭的房屋裏,很容易引起火災。為此,新加坡當局成立福利局,專門處理這方麵的救濟工作。李光前雖然業務和社會工作繁忙,仍義不容辭地出任福利協會主席和福利局主任,一出現災情,他馬上趕到現場視察,慰問受災僑民,並及時給予大量捐助。

李光前對當地教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作的貢獻,博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稱讚。1957年,馬來西亞柔佛蘇丹授予他"拿督"榮銜。次年,馬來西亞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憲報》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