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說話的企業家才適合這個圈子
“當然,並不是一開始就敢把私密性問題拋出來,也是一步步試探的結果。”於忠蘭說,反過來,信任度逐漸提高後,小組成員之間的黏性和依賴性,也會增加。
考察私董會的黏性,很簡單一條,就是續費力。王戈在私董會裏,一呆就是近7年。但每年的會費,僅為商學院的十分之一左右,讀兩年商學院的費用,夠他在私董會裏用10年。
費用其實不是企業主首要考慮的問題,“時間成本是最要緊的。”王戈說,對於企業一把手,如何在最短時間,提高決策質量,同時又化解掉職場壓力,是最大需求。
私董會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教練將不同行業的15至20位企業一把手組建一個私董會小組,期限以年劃分,小組成員,包括教練簽署保密協議,每次討論的議題,由每位成員提出,最後投票表決,被選中的問題持有者,召集大家到自己的公司,舉行私董會。開場後,所有人的手機上交,以此保證會議不被打擾。然後教練介紹規則,問題持有者,按照特定格式,闡述自己的困擾,拋出問題。
和於忠蘭一樣在2011年加入五五私董會的王建,2002年單槍匹馬創業,成立北京西普陽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他向私董會的朋友們拋出一個問題:如何做三年規劃?
領教工坊的創始合夥人肖知興,把這種提問稱為,“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或謂產婆術。在私董會,教練引導小組成員,像蘇格拉底那樣,剝洋蔥般把問題引向根源,而不是直接給結論,或者出謀劃策。通過問題,最後讓議題發起人,一步步找到最佳方案。
向CEO學做CEO的私董會模式,和商學院正好反過來。“商學院是大家帶著耳朵來上課,私董會是帶著嘴巴來提問。”王戈對比,中國企業主,習慣輸入,不習慣輸出,所以,不願分享的企業一把手不適合參加私董會。
互聯網顛覆傳統,包括圈子文化
讓企業家追捧的私董會,緣何在2013年形成燎原之勢?蘭剛是這樣描述的:互聯網時代,信息易得,行動驅動的學習模式才是最高效的。私董會上的分享正符合這個特點,企業家貢獻的即時性案例,鮮活,有料。
靠商學院、俱樂部等模式,引領企業圈子文化的美國人,在私董會潮流中,沒有在中國市場上堅持到最後。
偉事達,號稱全球領先的CEO發展機構,2007年就想把私人董事會引入中國市場,但是很顯然,它在中國的耐心遠不及其在日本市場堅持的20年。
喜劇的是,美國人剛走,私董會立馬在2013年紅火起來,北京、上海兩地,甚至地方上,私董會都成了個時髦名詞,比如成都的天府私董會。
借助互聯網對社交模式的重塑,中國企業家開放的節點在2013年全麵爆發。“企業家缺乏的不再是商學院所傳授的信息和理論,而是思考。”蘭剛指出。
眼見私董會模式紅火起來,不少培訓機構、俱樂部改頭換麵,開始用這個概念拉攏會員。
而可怕的是,跟風之下,會讓一個很好的“學習+社交圈子”模式走上彎路,再次陷入浮華的陷阱裏。另一麵,倘若不懂流程設計的私董會,將保密機製沒有做到位,一旦發生泄密問題,也會帶來不少負麵效應。
後EMBA時代,各種圈子迷人眼。
(高啟薦自《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