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全麵投降後,“古跡衛士”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尋找、追討文物上來。
一次牙疼引來驚天發現
前述阿爾陶塞礦井裏的文物,便是希特勒命人搜刮的。後者獨攬大權後,決心把少年時期定居過的奧地利小城林茨建設成敢與維也納抗衡的文化中心,用一座“元首博物館”收藏和展出各色藝術品。但直至他本人吞槍自殺,這一心願也未實現,從歐洲各地掠奪來的無數珍寶,被運到阿爾陶塞鎮上藏匿起來。
“古跡衛士”之所以能發現這批深藏地下的寶藏,得感謝波西上尉的一次牙疼。那是1945年3月,他告假前往德國城市特裏爾的牙科診所,無意間聽牙醫提到,後者的女婿曾幫納粹二號人物戈林搜集了“一車皮一車皮的藝術品”,正急著把家人向安全的地方轉移。
波西和牙醫的女婿見麵後,走投無路的對方不得不將阿爾陶塞的秘密和盤托出。
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礦井的確是存放藝術品的理想地點,坑道內的溫度和濕度恒定。戰爭期間,德國人在洞裏鋪路、砌牆、造房,從1943年開始批量運進文物,從而造就了“古跡衛士”們的輝煌戰果:總共發現了6577幅油畫,2300幅素描和水彩畫,954幅其他繪畫,137尊雕塑,129件兵器和鎧甲,484箱檔案,78件家具,122塊掛毯,79籃子的手工藝品,1200箱書籍,還有283箱貨物內容不詳。
現存於美國藝術檔案館的斯托特工作日誌提到,眼見無法避免戰敗的結局,希特勒曾於1945年3月19日發布“尼祿法令”,要求“帝國境內所有的軍用交通和通訊設備、工廠、倉庫以及其他有利用價值的一切設備,都得毀壞”,“以免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被敵人利用”。阿爾陶塞礦井裏的文物,也在必須破壞的物品範圍內。
當地納粹指揮官奧古斯特·埃格魯伯聞訊,忙不迭地讓人往礦井裏運了8個大箱子,上頭標有“大理石,小心輕放”字樣——其實裏麵裝的是炸藥,總重半噸以上。
一旦德國人動真格的,成千上萬件無價之寶必然灰飛煙滅。慘劇為何沒有發生?根據埃德賽在其著作中的說法,當地礦工強烈反對炸毀礦井,稱這不隻是為了保住文物,還是為了保留他們的謀生之道;即便是在德軍內部,也有人認為,埃格魯伯若依令行事的話“就太蠢了”。這兩股力量很快攜起手來,看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礦工悄然移走了絕大部分炸藥。
就這樣,5月5日,隨著一聲巨響,剩下的那一點炸藥將礦井入口處轟塌,本來要被毀掉的文物被安全地封存起來,直到“古跡衛士”們現身。
暗中和蘇聯同行賽跑
如此龐大的寶藏安然無恙,斯托特等人喜不自勝。他起初估算,要將礦井內的文物全部移出需要至少一年。但隻過了一個多月,形勢變化就趕在了計劃前頭:戰爭結束後,美蘇在歐洲重劃勢力範圍,礦井所在地“看來不可避免地要被蘇聯人控製”。
上級遂嚴令斯托特,必須在7月1日前“把(礦井內)所有的文物轉移出來”。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後一段時間,所有“古跡衛士”都上足了發條,時常從早晨4點一直幹到夜裏10點。幸好,到7月1日,美蘇還在為爭地盤扯皮,給了“古跡衛士”們搶運文物的時間。
這支隊伍直到1946年才離開歐洲。那些被劫掠又被尋獲的文物,大部分物歸原主。
戰後,斯托特甚少對外透露自己作為“古跡衛士”時的見聞,僅在1978年的一次采訪中,簡略地提到了當年在阿爾陶塞與另外兩個礦井的任務。實際上,他在歐洲工作時就口風極嚴,就連在給妻子寫家信時,也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隻是說在進行“戰地旅行”。
相比之下,列兵柯爾斯坦不願在其自傳中“hold”住那些精彩鏡頭。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到,斯托特“是戰爭中最偉大的英雄——正是他,拯救了那麼多人們耳熟能詳的藝術瑰寶。”
(源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