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3)(1 / 3)

專題節目——

電視中的專題節目內容比較廣泛,一般稱為“社會教育節目”,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曆史、地理、科技、衛生、音樂、美術、國際等多方麵。本節著重記述新聞性專題節目的發展過程。

新聞性專題節目都是結合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攝製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講話形式出現的新聞性專題節目

中央電視台和各地電視台在建台初期,就曾運用簡陋的播送室,邀請老幹部、老英雄作電視講話,講述紅軍戰士過草地的革命鬥爭曆史;邀請“一二九”運動和“二七”大罷工的參加者講當年鬥爭曆史;請全國勞動模範,各條戰線上的先進人物講經曆和感受。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一九六六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的電視報告會和一九八三年播出的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報告會。

一九八五年以後,這類節目有了新的進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一)《心底無私天地寬——曲嘯談對理想、信念的追求》。

一九八五年,被譽為“當代牧馬人”的曲嘯在各地作報告,以其親身的坎坷經曆,談他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中央電視台於七月十九日第一次播出這個講話的錄像,長達一百二十分鍾。播出後反應之強烈出乎意料。中央電視台應觀眾要求連續四次向全國重播。一個電視講話節目吸引了老、中、青、少四代人,這是過去很少見的現象。在這段時間裏,中央電視台收到全國各地的觀眾來信近5000封,為機關、工廠、學校等複製錄像帶665套,錄音帶2000多套。

(二)《理解萬歲》。

原昆明軍區文化處副處長蔡朝東,曾赴老山、者陰山前線工作過一段時間,他以耳聞目睹的事實與親身的感受作了題為《理解萬歲》的報告,太原、山西、北京電視台先後播出這個報告。它真實地描述了自衛反擊戰前線戰士們的喜怒哀樂,顯示了前方戰士的高尚情操,事跡感人肺腑。中央電視台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七日播出了這個報告的摘要。

(三)《血染的風采》。

西安音樂學院聲樂係學生徐良中斷學習,自願去老山前線參加自衛反擊戰。當他成為“斷腿英雄”複員回到北京後,一次又一次地向青年學生介紹他在前線所經曆的炮火洗禮,從大學生變成一個真正戰士的曲折過程。中央電視台在一九八七年四月一日向全國播出。這個報告震動了億萬人民,他的《血染的風采》歌聲也傳遍全國。

一九八五年以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這類報告會中影響較大的還有:一九八五年三月九日播出的李燕傑的報告《美的語言,美的心靈》;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三日播出的:《劉吉同誌答青年問》;同年三月七日播出的《她像一顆小草》,介紹北京103路優秀女售票員王桂榮的事跡。先進人物的電視講話節目曾吸引億萬觀眾。

二、紀錄片形式攝製的新聞性專題節目

結合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以較長篇幅,攝製紀錄片。從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各地電視台的一批經驗比較豐富的編攝人員完成的許多新聞性專題節目,都是由這類紀錄片構成的。影響較大的如:《長江行》、《收租院》、《泰山壓頂不彎腰》、《無臂英雄耿玉亭》、《周總理的辦公室》、《毛主席在中南海住過的地方》、《路易·艾黎》、《雕塑家劉煥章》、《金溪女將》、《馬王堆漢墓》、《哈爾濱的夏天》、《走遍延邊唱新歌》、《歡樂的拉薩》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紀錄片形式逐漸發展成為具有電視特色的係列節目,如:《絲綢之路》、《話說長江》。這兩個係列節目都長達幾十集,在電視中連續播出,給人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三、資料彙編而成的新聞性專題節目

重要國事活動和外國元首來訪,除攝製新聞片及時播出以外,常把資料編纂成專題節目,供播出和寄送地方台,還作為外交部的禮品向對方國家贈送。周恩來逝世後,編輯的《向周總理遺體告別》、《吊唁》、《追悼會》3部專題片,在全國各地電視台播出,並通過衛星向國外傳送。毛澤東逝世後,也采取同樣方式編成專題節目。一九八七年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寒凝大地發春華——讚天安門廣場反“四人幫”的鬥爭》,收集了許多珍藏下來的照片,穿插了當事人的講話,歌頌了那場氣壯山河的鬥爭。一九八一年七月一日,播出了用豐富的曆史資料編成的4集專題節目:《從黑暗到光明》,形象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六十年艱難曲折的偉大曆程。

新聞性專題節目因為多數結合重大新聞事件,加上內容充實,畫麵講究,解說詞富於文采,因而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它們是電視節目中的一部分精品。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的政治風波,中央電視台除及時播出了新聞《戒嚴部隊和平進駐天安門廣場》,駁斥了社會上的一些謠言之外,於六月五日晚播出了新聞專題節目《暴亂真相》(由戒嚴部隊新聞處提供),以後又陸續播出了中央電視台的《飄揚,共和國的旗幟》、《血與火的考驗》和北京電視台的《驚心動魄的搏鬥》,將事件經過公之於世,為在國內外群眾中澄清是非穩定局勢發揮了很大作用。

四、大型係列節目

各電視台選擇了一些規模宏大的題材,從新聞性、知識性、曆史性、欣賞性、群眾性等多角度,為觀眾獻上了一批引人注目的係列節目。

(一)《話說運河》。

從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到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止,中央電視台連續九個月在每星期六的黃金時間裏,播出了長達32回(集)的《話說運河》,總導演是戴維宇。它是繼《話說長江》以後,由中央電視台獨立攝製的一部巨作。

編導力求通過這個節目追溯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表達中國人民創造東方文明的艱苦曆程;在運河本身及其兩岸廣闊的領域中去話說運河身上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智慧。播出後,觀眾評論:“它激發了我們對運河之愛,對祖國大好河山之愛”。它留給觀眾的將是深沉的思考和振奮向上的精神。

這個節目的特色在於:以“真實”為指導思想。既有美,也有醜;既有喜,也有憂;力求到生活中去抓取最自然、動人的鏡頭。采取邊拍、邊編、邊播的方法,是為了隨時吸收觀眾的意見,自始至終與觀眾保持著密切的聯係。它不回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把運河斷流、遭受汙染等大運河的現狀告訴觀眾,因而引出了:“愛我中華,修我運河”的口號。

(二)從《長征——生命的歌》到《讓曆史告訴未來》。

這是誕生於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的兩部軍事連續節目,前後一脈相承。前者開創了以新的視野、新的手法表現曆史性主題的經驗;後者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使軍事節目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為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五十周年,中央電視台與蘭州軍區、成都軍區聯合攝製了10集連續節目《長征——生命的歌》,全長二百一十二分鍾,於一九八六年十月播出。

這個節目的優點在於:以史為主結合現實,尊重曆史,以理服人,並力求加強可視性,加大信息量,提高知識性,注意以情動人。編導選擇了許多生動的細節,以小見大。全篇涉及各方人物230多個,除了介紹他們的不朽業績外,還用了相當筆墨,介紹紅軍隊伍中的愛情、婚姻和家庭的悲歡離合,並傾注了作者的真摯之情。這個節目播出後,被觀眾評為“一個全麵、係統、生動地反映長征史實的優秀節目”。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周年,中央電視台聯合有關軍事部門,充分調動軍事記者站的力量,攝製了12集連續節目《讓曆史告訴未來》,於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七日播出,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輿論的一致好評。應各方要求連續播出3遍,觀眾認為是一部“振國威、揚軍魂、長民氣”的好作品。這個節目反映了近六十年來在中國革命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把一部六十年的建軍史濃縮在二百四十分鍾內,一氣嗬成。

《讓曆史告訴未來》的特色在於:史的恢宏氣勢與詩的濃鬱深情相結合;宏偉的軀幹與繁茂的枝葉相結合;畫麵的大跨度跳躍與解說詞的一貫到底相結合,眾所周知的重大史實與鮮為人知的史料縱橫交錯,相互輝映,使觀眾從中獲得大量新的信息。

(三)《唐蕃古道》。

這是一部長達20集的係列節目,由中央電視台和青海電視台聯合攝製,於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一日開始播出。它真實地展現了古道的今昔、形象地介紹了許多青藏高原的山川風貌和民俗風情,特別追溯了漢族同藏族先民——吐蕃在三百年前奠定的源遠流長的友誼和團結。

唐蕃古道東起西安,西至拉薩,相距3000公裏。攝製組為拍攝古道需要縱橫穿插,行程近10萬公裏,四分之三的路程在海拔4000米以上。前後拍攝時間整整兩年。

總編導王嫻,是一位年過半百的女同誌,她和攝製組一起,走險道,住帳篷,冒風雪,克服高山反應,在人跡罕見的高原上堅持工作。青海電視台的攝影師、廣播電視係統的先進工作者、51歲的老攝影師王懷信和丁廣師等在空氣稀薄的雪山中,在激流險灘的皮筏上,在齊胸深的沼澤裏攝取畫麵,取得了許多珍貴鏡頭,使整個節目真實、新鮮,具有較高的科學、美學和文獻價值。

(四)《黃河》。

《黃河》是繼《絲綢之路》之後,中央電視台與日本廣播協會合作的第二部大型係列節目,共30集,全長九百分鍾,於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三日開始播出。中日聯合采訪組建於一九八五年三月,行程達40萬公裏,航空拍攝二百小時,中方總編導屠國璧帶領攝製人員曆盡千辛萬苦,到達黃河源頭,以這條滔滔萬裏的巨流為主線,如實地展示出整個黃河流域的地理、民俗風情、曆史文化、古今變遷以及大河奔流的風采神韻。

拍攝《黃河》這部係列節目,目的在於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圖強。

(五)《長征之路》。

由江西電視台倡議,當年紅軍長征通過的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陝西等12個省、自治區和重慶電視台參加聯合攝製的《長征之路》,全長22集,每集十五分鍾,從一九八六年一月開始播出。它形象地反映了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今昔巨大變化,表現了紅軍的英勇無畏、艱苦奮鬥、堅持團結的精神。

(六)《萬裏長城》。

由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內蒙、新疆10省、市、自治區電視台聯合攝製的37集大型係列節目《萬裏長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首播。它資料翔實,解說生動,畫麵優美,熱情謳歌了舉世矚目的萬裏長城。

(七)《祖國不會忘記》。

4集係列節目《祖國不會忘記》於一九八八年十月播出,應觀眾要求連播三次。它是由中央電視台駐國防科委記者站錄製的。在電視新聞評比中獲特別獎。它記錄了中國國防科技事業三十年來的巨大業績,展示了國防科技工作者英勇奮鬥的艱苦曆程,謳歌了一批為國防科技事業作出貢獻與犧牲的無名英雄。播出後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和讚揚,認為它感染力強,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和培養艱苦奮鬥的品德,是進行思想教育的一份好教材。

(八)《河殤》。

它是一部政論片,於一九八八年作為特別節目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出,事後引起激烈爭論。它以文化反思為名,橫掃一切,竭力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宣揚西方文化,曾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作為一個反麵教材載入曆史,這是中國電視史上的一次沉痛教訓。

(九)《共和國之戀》。

這是新中國建立四十周年播出的一部七集係列節目,由中央電視台、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等五單位聯合攝製。它真實而動情地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在兩彈一星、運載火箭、超導、雜交水稻、人工合成胰島素等重大科技成果中做出的卓越貢獻。它熱情歌頌了一批熱愛祖國,可敬可親的科技界人士。

(十)《望長城》。

12集係列節目《望長城》於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八日起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以“特別節目”之名播出,引起極大反響。其收視率由20.72%逐步上升到43.63%,說明它擁有眾多的愛好者。攝製組以長達三年的時間,穿越橫貫中國北方的長城南北,曆盡千辛萬苦。它以尋找長城遺跡作為懸念,引導觀眾隨著攝製組深入到長城兩邊的老百姓中間,領略中國的古老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情趣。它是一部弘揚民族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作品。製作者采用跟蹤追拍、搶拍的方法,大量運用現場采訪與同期聲,發揮電視的紀實優勢,使被采訪的人物能在鏡頭前自然談吐,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主持人焦建成采訪活躍,風格樸實,受到觀眾的歡迎。

體育節目——

體育報道是電視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各電視台普遍重視這類節目。體育節目在電視節目中比例較大,中央電視台的首播體育節目即占該台首播總量的11.1%。

一九八四年以來,除大量現場直播或實況錄像播出國內和國際間多種比賽活動以外,中央電視台和部分地方電視台投入了極大的力量,對幾項重大體育活動作電視報道。

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舉行。在八月十日到十八日運動會的高潮期間,新疆電視台以漢、維兩種語言現場直播運動會的開幕式和比賽實況,並與中央電視台合作,利用國際衛星,向全自治區、全國和亞太地區現場直播大會開幕式和賽馬、叼羊等項運動比賽實況。

第十屆亞運會於一九八六年九月在韓國漢城舉行,中央電視台報道組到漢城采訪。每天比賽情況都在“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中作簡要報道。中國運動員獲得第一枚金牌等重要消息,則采用字幕新聞,以最快速度隨時插播。九月二十日至十月五日,每天通過衛星傳送三十分鍾的綜合報道,並舉辦了“第十屆亞運會專題報道”。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的報道規模,主要指標超過了第十屆亞運會。據計算,中國有7億多人,全世界有20多億人觀看了北京亞運會的報道。

第六屆全國運動會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在廣州舉行,中央電視台的轉播車會同廣東電視台的6部轉播車和30套微波設備,在珠江三角洲布下了電視轉播網。比賽不論是在廣州,還是在深圳、韶山、佛山、江門舉行,觀眾都可以通過現場直播觀賞比賽。廣東電視台及時播出了大量新聞,整個新聞報道量多、麵廣、形式活潑。中央電視台派出一個編攝小組到廣州工作。為“新聞聯播”和每晚的“第六屆全運會特輯”專題節目提供新聞。為了爭取時效,采用直接從廣州傳送、直接播出的方式,這在中國電視體育報道史上是第一次。

體育比賽的現場直播能調動觀眾的參與意識。體育比賽的競技性極強,觀眾往往帶著個人的傾向性來觀看比賽,尤其在國際間的比賽中,強烈的國家榮譽感,使觀眾全心地投入比賽現場,觀看勝敗的全過程。

一九八八年九月舉行的第24屆奧運會的電視報道,則在更加廣闊的規模上展開。中央電視台對這屆奧運會的電視報道有三個特點:第一,量大時間長。平均每天播出十小時以上、十六天賽程共播出一百七十小時,創中央電視台體育報道量的最高紀錄,居世界各國這屆奧運會播出量的第四位。第二,報道麵廣。這屆奧運會的電視報道不僅安排了中國觀眾最關心的項目,如體操、乒乓球、女排、舉重、跳水等,而且還選播了其他精彩場次,如:曲棍球決賽、男籃和足球四分之一決賽以後場次的比賽,還安排了中國觀眾不太熟悉的項目,如:拳擊、馬術等。第三,報道形式多樣,時效快。除采用直播形式以外,為了照顧觀眾的不同收看時間,每日編製三十分鍾“奧運會特輯”。它既反映了當天賽事全貌,又精選了部分重要場次比賽片斷、賽場花絮、中國運動員的生活和專訪。除“奧運會特輯”外,中央電視台還開辟了“奧運會新聞”和“奧運會英語專題”兩個專門欄目。

從一九八一年起一年一度舉行北京國際馬拉鬆賽,中央電視台每年都現場直播馬拉鬆賽實況。由於比賽線路長,技術要求複雜,每次參加工作人員將近200人,動用攝像機16台和各種車輛30多部,是中央電視台投入力量最大的現場直播。

各地電視台舉辦的體育專欄,花樣繁多,有些是經久不衰的長期保留欄目,擁有大量觀眾。有的電視台還抽出有經驗的編導製作大型專題節目。黑龍江電視台在一九八五年製作了體育係列節目《奮起呀,中華》,展現了中國體育事業經曆的艱難歲月及在世界上的崛起。全篇氣勢磅礴,熱情謳歌了中華體育健兒的拚搏精神,是一部優秀的形象化體育史書,播出後被譽為“難得的愛國主義教材”。

繼完成漢城奧運會的報道任務之後,一九九○年九月電視工作者又迎來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亞運會報道任務。電視在19個場館進行了18個項目比賽的全程實況轉播,對其餘11個項目完成了精彩片斷的錄製任務。中央電視台對國內播出了三百三十五小時,為外國電視台提供了九百五十小時的電視國際信號,滿足了有關各國的報道需要。每天五十分鍾的綜合報道滿足了亞洲一些國家的播出需要。這次報道是大協作的產物,全國有17個省、市電視台到北京包場館,並得到海軍、空軍、海關、郵電與廣播學院的大力支持。亞運報道運用了許多先進技術,顯示了中國電視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技術設備與專業人員都達到了國際水平。全國電視台共同完成的《亞運之光》(火炬傳遞盛況)的專題報道獲電視新聞評比特別獎,《亞運聖火火種在西藏采集》也獲新聞特別獎。

對少數民族的報道——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電視節目中有關少數民族的報道有著特殊的重要性。中央電視台創建以來,即陸續派出記者到少數民族地區拍攝電視片,六十年代起配備和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記者。各省相繼建立電視台以後,對少數民族的報道又有所加強。

中央電視台在一九八四年一月起開設專欄節目“兄弟民族”,其宗旨是增進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增強民族團結,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繁榮。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六年間報道了25個民族,其中以係列節目形式較為全麵、係統、深入報道的民族有:維吾爾、哈薩克、苗、彝、基諾、瑤、鄂倫春、土家、克爾柯孜等民族。

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起,在北京召開第一屆“兄弟民族”優秀節目表彰大會,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廣播電視部主持召開,會上充分肯定了“兄弟民族”專欄兩年多來取得的成績,強調了民族宣傳的重要意義。被評為一等獎的有中央電視台的《孔雀之鄉》、新疆和甘肅台的《中國哈薩克族》、內蒙古電視台和新疆電視台被評為民族宣傳先進集體。

一九八七年七月舉行第二屆“兄弟民族”優秀節目評獎。呼倫貝爾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呼倫貝爾情》獲特別節目獎,西藏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川藏紀行》獲係列節目一等獎,寧夏電視台的《把名字刻在沙漠上的人》和雲南電視台、中央電視台聯合錄製的《基諾的黎明》並列單本電視片一等獎:廣西、吉林、貴州、四川、雲南文山州、呼盟、湖南等電視台攝製的節目分獲二等獎和三等獎。

“兄弟民族”專欄受到各方的重視和支持,尤其受到少數民族的熱烈歡迎。他們來信說:“這是在屏幕上體現了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少數民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電視的觀眾調查——

電視事業社會價值的大小,電視節目是否適合人民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電視台與群眾之間是否有廣泛而密切的聯係。電視台需要通過信息傳播—反饋—再傳播的往返循環,來不斷調整自己節目,改進節目。一九八四年以來,中央電視台與各地電視台對觀眾的調查研究工作都有明顯加強。

電視觀眾的調查工作,主要通過四種途徑:

一、對觀眾來信的分析

觀眾來信和電話、電報、口頭敘述等是送上門來的信息反饋,是最直接、最經常的反映意見的一個途徑。觀眾來信在各電視台中都呈上升趨勢。以中央電視台為例,一九八五年收到觀眾來信近10萬封,一九八六年上升到11.8萬封,一九八七年增至14.5萬封,一九八八年19.88萬封,一九九四年226.2萬封(其中國內223.5178封,國外來信2.6823萬封)。電話和其他方式的意見反映難以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