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3)(2 / 3)

電視工作者首先從觀眾來信中反映的意見,去回顧與思考,從中得出經驗或教訓。但觀眾來信也有它的局限性,來信人中青少年居多數,成年人或工作比較繁忙的人即使對節目有什麼想法卻較少寫信,因此,對觀眾來信進行全麵的分析與客觀的研究就十分重要。準確地理解觀眾的意見,並尋求及時改進的措施,可以鼓舞更多觀眾向電視台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典型調查

采用召開座談會,到觀眾中采訪,邀請有代表性的單位和個人作經常的觀眾意見反映等,是各電視台經常采用的一種調查方式。這種調查,觀眾與節目製作者可以麵對麵交流,使意見反映得具體、準確、深入。它的局限性在於參加的人數不多,範圍比較狹窄。

三、抽樣調查

這種方法在各地電視台中運用較多。抽樣調查是從全體觀眾中抽取極少一部分人進行意向調查,得出的結果可以推及全體觀眾,代表了觀眾中一般性的或傾向性的意見。抽樣調查的範圍廣,包括各種不同層次的觀眾,能從全局上分析掌握觀眾的意願,但抽樣調查的機動性差,隻能在問卷範圍內得到較籠統的回答。

一九八六年四月,中央電視台委托國家統計局谘詢服務中心和城市調查隊進行了“中央電視台電視觀眾調查”。在全國28個省市(包括25個省會城市和3個直轄市)發放並回收的1262個樣本,回答了其中10個問題。獲得有關數據1.0823萬個,依據這些數據寫出了分析報告。這個報告在一九八八年六月舉行的第一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評獎中獲“廣播電視決策研究”二等獎。

一九八六年第四季度,中央電視台與北京統計局農村調查隊合作,進行了北京地區農村電視觀眾抽樣調查。這次調查在北京的9縣1區進行,經過分層次抽樣,共取得500個調查樣本。調查采用填答問卷方式。為了便於進行比較,問卷題目的設計與全國城市電視觀眾調查相同,10個問題共獲得有關數據1.1001萬個。農村調查人員深入到戶,保證了問卷填寫的準確度,回收率達百分之百。這次調查範圍雖然隻是中國農村的一個局部,但提供了農村電視觀眾收看電視的一些規律和特點。

一九九四年中央電視台從36萬件觀眾來信中統計,對於“新聞聯播”係列報道滿意,對每年一度的“兩會”宣傳作了充分報道,整個報道突出了“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這個大局。關於“焦點訪談”和早間板塊欄目“東方時空”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認為改革節目後的“與你同行”內容健康、形式靈活,富有可視性等。“人與自然”欄目總體結構較合理,內容比較充實,貼近群眾。對於文藝節目,認為一九九四年舉辦了多種形式的新年晚會和一九九四年的春節晚會,受到億萬觀眾歡迎等。

為了進一步擴大電視觀眾調查規模,掌握更多數據,中央電視台與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於一九八七年六月至一九八八年一月,聯合進行了全國電視觀眾的抽樣調查。在全國共抽取的城市樣本1.997萬個,農村樣本4993個。通過這次調查,獲知了全國電視觀眾總數和電視觀眾的增長幅度以及收視趣向。調查結果表明,電視觀眾對電視接觸程度要高於報紙和廣播。但在以文化程度和職業分類進行分析時,發現了與總體趨勢相背的情況,即對報紙的接觸程度隨文化程度的提高,其比例呈明顯的遞增趨勢,特別是大學文化程度的電視觀眾,天天接觸報紙的比例超過了天天接觸電視的比例,說明文化程度越高對報紙的接觸趨勢也越強烈。因而電視節目需要考慮到文化層次較高的觀眾需要,而對大多數文化層次不高的觀眾更不能忽視。

四、收視率調查

收視率是指在特定時間裏,觀眾總戶數中收看某個節目的戶數所占的百分比。收視率調查的目的是了解電視節目在觀眾中的吸引程度及影響大小,來檢驗節目質量與決策的正確與否。一九八五年以後,這類收視率調查在廣東、上海、浙江和許多省級電視台中陸續開展起來,成為觀眾調查的主要與經常性的手段。節目製作人員可以從中了解自己節目的收視情況,收視率能一般地反映出一個節目在觀眾中的歡迎程度。但收視率高低是由複雜的因素決定的,因此,收視率可以是一個判斷節目的重要根據,但還需要參照其他因素作具體分析。

電視的觀眾工作,從過去的單純依靠來信與典型調查掌握觀眾信息,到現在的收視率測試係統的建立;從過去電視節目的一般反映與簡單數據處理,到現在的進行全國性大規模抽樣調查;對各類節目,各種不同觀眾反映作出定量分析,並寫出有調查、有研究、有分析、有理論的調查報告,還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進步。電視與觀眾之間、傳播與反饋之間的正常循環係統正在逐步形成,中國電視觀眾工作已經提到一個新的水平。

廣播電視管理

廣播電視管理從廣義講,上自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廣播電視的領導,下至各種節目管理、技術事業建設管理以及人事製度和各種管理機構的建立和運行等。廣播電視的三大體係(宣傳體係、技術事業體係和管理體係),管理貫穿於這三大體係的一切活動中。

廣播電視管理分三部分:一是對係統外的管理,就是正確處理廣播電視係統以外的種種關係,例如廣播電視與國民經濟的電子工業、航天技術、郵電、商業、體育、藝術的關係等,這是廣播電視管理的外部職能。二是對係統內部的管理,就是正確處理係統內上、下、左、右的關係,例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廣播與電視的關係,宣傳與技術的關係,有線與無線的關係,對內廣播與對外廣播的關係,宣傳技術與人事、後勤的關係,等等,這是廣播電視管理的內部職能。三是中國廣播電視機構與外國廣播電視機構的關係。例如:與有關國際組織的關係,與各國廣播電視機構的節目交換或交流,簽訂各種協定以及友好往來,等等。這是廣播電視管理的涉外職能。

從一九四九年成立中央廣播事業處以來,廣播電視的管理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而發展,在這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總體看,中國廣播電視管理還相當落後。中央批轉的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彙報提綱指出:“管理水平低,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整個廣播電視係統缺少統一的法規、條例和製度,許多事情無章可循,這種局麵亟待解決”。廣播電視係統對管理重視不夠,對廣播電視的係統研究和總結不夠,特別是沒有把管理作為一門科學看待,所以,也就很少有人去研究它。致使廣播電視管理這門學科的研究,不僅落後於事業的發展,也落後於廣播電視其他學科。

管理體製(包括領導體製)是廣播電視係統管理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廣播電視係統長期想解決而未很好解決的問題之一。

廣播電視管理體製改革,從總體上,就是理順廣播電視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妥善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係,建立起最優化的整體結構和管理係統,以調動節目采製和傳播人員的積極性,生產和傳播出更好的精神產品,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一、“條塊”結合以條為主到以塊為主的轉變

五十年代,廣播電視係統對地方台實行的是以條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體製。當時中國廣播事業規模還比較小,地方上還沒有建立廣播事業局,所以地方廣播電台除了宣傳工作以外,還擔負著領導和管理當地廣播事業的全部任務。這段時間裏,中央廣播事業局根據中央的決定,對地方廣播事業實行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廣播事業局的雙重領導,以中央廣播事業局為主。一九五七年以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建立了廣播事業局。在管理體製上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對地方廣播事業的管理改由以省、自治區、直轄市領導為主。但沒有做出相應的明確的規定,再加上後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使管理體製上出現了混亂現象,各地廣播電視部門普遍要求明確領導關係,加強管理。

根據廣播電視係統在管理體製方麵存在的問題,一九八○年五月四日,國務院批準並轉發了《中央廣播事業局關於加強地方廣播事業管理工作的請示報告》。一九八三年,中共中央批轉的關於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的報告中,重申了這一規定,即廣播電視部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廣播電視事業,指導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宣傳;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廳(局)受該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廣播電視部的雙重領導,以同級政府領導為主;地、市、州、盟、縣、旗廣播電視局受該級政府和上一級廣播電視廳(局)的雙重領導,以同級政府為主;廣播電視宣傳業務受當地黨委領導和廣播電視部的指導。地方廣播電視廳(局)分別直接領導該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同時領導所屬地方的廣播電視事業。適應廣播電視事業特別是電視事業的迅速發展,一九八三年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市和一部分縣建立了廣播電視局,統一領導各該地、市、縣的廣播電視事業。以條為主也好,以塊為主也好,都反映了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實際,其中都有利弊。從總結曆史經驗的角度分析,一九八○年以後實行的以塊為主也就是分級管理的體製,對發揮地方政府和各級廣播電視機構的積極性,起了積極作用。

二、部、局台合一體製逐步向分權體製過渡

從五六十年代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央廣播事業局,對中央電台、國際電台、中央電視台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從體製上是局、台合一,對外講是三個台、內部組織機構三台隻是三個部,即對內廣播部、對外廣播部、電視部。三台的自主權較少。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局,對該級廣播電視台,實行的也基本上是局、台合一的體製,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局台合一體製其基本特點就是局統一領導和管理台,並由局長或副局長兼台長。

上述體製在缺少幹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在調配幹部方麵和統一宣傳口徑等方麵,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總的來講,局裏權力過於集中,限製了台作為宣傳實體的作用,廣播電視台沒有或者較少有自主權,影響了台的積極性。

一九八二年成立廣播電視部,特別是一九八三年召開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以來,廣播電視部開始逐步放權,中央三台(中央電台、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的自主權有所擴大。首先是在經濟上三台相對獨立;其次是在節目管理上,日常宣傳工作由三台負責。鑒於宣傳工作必須高度集中,廣播電視部對重大問題和宣傳指導思想直接領導;第三,一九八六年中央電台和國際廣播電台還實現了廣播電視宣傳與廣播技術(除發射台外)的統一管理,這一重大改革更好地貫徹了技術為宣傳服務的方針(中央電視台早就做到了這一點),有利於實現管理的現代化。宣傳、技術實行統一管理後,對更新和改造播控設備方麵,在編播現代化方麵已經初見成效。一九八六年在中央電台的新聞部門設置了新華社傳稿的計算機終端,進一步加強了新聞的時效,為以後改稿自動編譯打下了基礎。同時,還實現了用計算機對文藝錄音資料庫的借還管理,對建立和改善中央電台通訊聯係和指揮係統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廳局領導下的分級管理

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廳(局)也實行了簡政放權,有的省、市廣播電視廳(局)長曾經兼任廣播電視台長的,也不再兼任,擴大了省級廣播電視台的自主權。有的廳(局)實行了廳、局領導下的分級管理。

一九八七年五、六月間上海廣播電視局在體製方麵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局長、副局長不再兼任台長,將全局體製改為“五台三中心”。即廣播電台分為新聞台、經濟台、文藝台;電視台分為電視一台(綜合節目為主)、電視二台(經濟節目為主);廣播電視技術中心,電視劇製作中心,生活服務中心。根據分級管理的原則,在幹部管理方麵,也實行分級管理,市政府把處級幹部的管理、任免下放給廣播電視局,局又把科級以下幹部的管理、任免、調動權下放給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基本上實現了一級管理一級的原則。

總的來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廳(局)與廣播電視台關係,沒有統一的模式。

廣播電視宣傳的改革,特別是廣播電視新聞改革,對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不僅要重視宣傳思想,宣傳口徑的把關管理,還要注意廣播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應。廣播電視新聞強調接近實際、接近群眾、接近生活,在內容上注意輿論監督,報道群眾關心的問題和“熱點”問題;方法上注意時效,注意形式多樣化,等等。為適應廣播電視宣傳改革要求,廣播電視管理也作了相應的改革。

一、調整管理組織結構

廣播電視的中心任務是宣傳,在整個廣播電視的眾多節目中新聞是第一位的,為了加強廣播電視新聞,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河南省廣播電視廳成立了廣播電視新聞中心、統一領導和管理廣播電視新聞工作,這個新聞中心在組織機構上同省廣播電台和省電視台平行,它的特點是把廣播和電視的新聞記者、編輯、播音和廣播電視的新聞節目以及向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發稿歸口管理,成為采、編、播、發一條龍體製。這種組織結構在全國是第一家。還有幾個省也先後成立了新聞中心,但與河南不同。

隨著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出現,與之相適應的管理組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幾十年來廣播宣傳幾乎都是按工作流程或節目內容考慮組織結構的,這就是采、編、播分家和節目分割的模式,這種模式對於專業化分工有好處。但是,廣播的發展,已經打破了嚴格的編、采、播的專業分工,許多廣播電台出現了“板塊節目”的節目結構,並采用節目主持人的播出形式。原有的管理組織結構就不完全適應了。廣東省珠江經濟廣播電台根據“大板塊節目”管理目標,采用了采、編、播一體化的組織結構,把采、編、播的工序集中在一個組織結構之內來管理。編輯部按時段劃分為若幹個采、編、播功能齊全的編播組,這些組的編輯、記者、節目主持人配套成龍,自成一個小的體係,這一個個小的體係可以按廣播宣傳規律和本節目的要求獨立運轉。就“大板塊節目”結構而言這是優化的管理組織結構。珠江經濟廣播電台每天播出十九小時十五分,擔負“大板塊節目”的采播人員隻有70人,按過去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法,起碼要增加一倍以上的專業人員才能完成。珠江台的經驗被一些同行稱為高效率的運行機製。

二、建立和完善有關製度

一九八三年以來,廣播電視係統一直強調第一把手主要抓宣傳工作。多年來實際執行的結果,基本上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按照第十一次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報告的精神,部、省廳(局)成立編委會,並相應地建立總編室,領導和管理廣播電視宣傳工作,部長、廳(局)長即總編輯。這一製度在一部分省廳(局)實行。

(二)廳(局)重點抓管理,特別是事業建設和技術工作,對於廣播電視宣傳實行思想指導和宏觀控製,廣播電台、電視台成立總編室協助台長領導和管理宣傳工作。

(三)在審核(節目)製度方麵,除重大宣傳和重大問題外,把審稿權逐級下放,減少了審核層次,提高了時效。上海廣播電視局一直強調台是宣傳實體,局領導主要抓方針、政策問題,年度宣傳計劃,重大宣傳活動的總體規劃以及重要情況的傳達。在一九八七年實行分台機製以前,電台、電視台設總編輯,兩台相繼分台以後,取消了總編輯製。分台長全麵負責,宣傳實體實際上是在分台這一級。所以,審稿製度也作了相應改革,實行科組、部、分台三級審稿製。根據不同節目,不同內容的稿件確定不同的發播程序。廣東珠江經濟台實行采、編、播一體化以後,編輯、記者、節目主持人都有自己職權範圍的權利,首先是給了節目主持人宣傳主動權,主持人的主動意識增強了。其次是給節目組宣傳管理權,按照責權一致的原則,它有相應的業務管理權。

三、宣傳工作領導機關加強信息溝通

廣播電影電視部每天有編輯會議製度,向三台和有關部門傳達中央和有關部門有關精神和社會上的各種動態,三台和有關部門交流和溝通自己所了解的信息。部的地方宣傳管理司,定期和不定期通過各種渠道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機構傳達宣傳精神和有關信息,指導地方的廣播電視宣傳業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廳(局)也重視信息溝通,對地、市、縣廣播電視局傳達有關精神,指導地方廣播電視宣傳。

四、增強競爭意識,開展創優活動

廣播電視係統早就開展了創優秀節目活動。五六十年代,中央電台開展了創名牌節目活動,還舉辦了優秀廣播節目欣賞會。一九八二年開始,參加了全國好新聞評獎活動,廣播電視係統對其他節目包括廣播劇、電視劇也開展了評獎活動,一年一次。把競爭機製引入廣播電視節目之中,對提高廣播電視節目質量和廣播電視業務研究起了促進作用。一九八七年開始了廣播電視論著的評獎,有力地促進了廣播電視理論研究。

隨著廣播電視改革的深入,廣播電視係統各級領導越來越感到事業建設和技術管理的重要,因為現代化的廣播電視,需要技術保證。從節目采編、後期製作、節目播出、節目傳送覆蓋到受眾接收,每個環節都需要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複雜的技術。各種節目能否高質量播出,受眾能否收聽收看好廣播電視節目都與技術管理關係極大。在整個管理工作中,技術管理做得也是比較好的。廣播電視基本建設和設備的購置、設備和電力的消耗,以及管理費用等支出,占整個廣播電視係統開支的絕大部分。所以,技術管理成為廣播電視係統的重點。

為了加強技術管理,上海廣播電視局成立了技術中心。由它負責全局技術設備的統一管理和調度,負責日常的廣播、電視、發射、實驗、監測等設備的正常運行和維護;技術革新和改造;保證兩台各種節目的高質量製作、播出及傳送。

山東省廣播電視廳在技術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第一,加強規劃管理,製定全省廣播電視技術規劃。省、市、縣新建中波、調頻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包括各類轉播台、都要經省廳審核上報部批準。第二,是播出管理。全省各台都要按照廣播電影電視部和省廳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項技術標準、規程和具體的規章製度,使播出設備按規定的電聲指標、停播率運行。各台、站要按照省廳的指令準時轉播中央和省廣播、電視重要節目。第三,是科研管理。省廳製定全省廣播電視科研規劃,積極組織開展廣播電視科學研究,對各市(地)、縣廣播電視部門的科研成果,組織鑒定驗收,並根據需要和可能在全省推廣應用。第四,是組織科技情報交流,盡快彙集情報,傳遞信息,交流技術經驗,促進全省廣播電視科學技術的進步。第五,是建立廳計算機應用中心,對廳內的信息係統進行規劃,並在全省廣播電視係統推廣應用計算機,積極開展信息交換、谘詢服務和技術協調活動。

河南省廣播電視廳在技術管理方麵,加強了技術設備的維護管理。一九八五年省廳提出努力降低停播率的工作方針,後來又提出在繼續降低停播率的同時,狠抓提高機器技術指標的維護工作,建立和完善了管理製度、技術維護製度,對值機人員進行了“應知應會”的基礎訓練,技術維護工作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台風台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停播率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

八十年代以來,廣播電視係統在管理上取得的成績是很大的。改革還在深入發展,有些問題正在探索、尋求解決途徑。

五十多年來,中國廣播電視工作者在發展廣播電視事業,辦好廣播電視節目,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的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性原則,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電視的前提,這是由社會主義廣播電視的性質決定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各級廣播電視機構要自覺地在政治上、思想上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宣傳;二是要堅決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這是社會主義的廣播電視同資本主義國家的廣播電視的根本區別。由於廣播電視具有強大的威力,影響麵極廣的特點和優勢,四十多年的實踐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表明,什麼時候堅持了這些原則,廣播電視事業就得到很大發展,廣播電視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就大,收到的社會效益就好;反之,它所產生的消極作用是巨大的,社會效果是很壞的,壞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因此,努力使廣播電視成為中共和政府的有力助手,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知心朋友,成為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工具,這些就是中國廣播電視工作者光榮的職責。由於廣播電視的群眾性極為廣泛,它的節目深入到家庭,所以,必須滿足各種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民族的需要,特別是農民、青少年和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