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期刊
新聞性期刊是以較快的速度讓讀者獲取時事、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麵係統信息的期刊。
中國近代新聞性期刊,最早的是一八一五年由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中文月刊。該刊最初在廣州刻印,後懾於清政府的追究,遷往南洋馬六甲。“五四”運動前後是中國新聞性期刊大發展的時期。一九一五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一九一八年由李大釗、陳獨秀主編的《每周評論》在北京創刊,它是宣傳新思潮與舊思潮堅決鬥爭,在群眾中有重大影響的新聞刊物。這時期,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在全國影響較大。一九三五年爆發了“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全國救亡報刊有千餘種,其中最著名的新聞性期刊是鄒韜奮創辦的《生活》周刊(在上海出版),該刊號召大家起來抗日救國,共赴國難,深受讀者歡迎。該刊被國民黨政府查封後,鄒韜奮又先後創辦了《大眾生活》、《生活星期刊》、《抗戰》等新聞性期刊。其中以《大眾生活》在讀者中影響最大。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上海創辦的新聞性期刊有《抵抗》、《文化戰線》、《呐喊》、《戰時婦女》等;在武漢創刊的有《群眾》、《自由中國》、《全民抗戰》五日刊、《救中國》、《抗敵新聞》等。抗日戰爭勝利後出版的新聞性期刊有《民主生活》、《周報》、《文萃》、《平民》、《時與文》、《青年知識》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了許多新聞性期刊。在五十年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時事手冊》(半月刊)。它創刊於一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內容以講解國內國際時事為主,同時介紹宣傳戰線工作經驗。它對基層幹部和群眾學習中國共產黨政策、了解天下大事,曾經起了很好作用。一九五一年僅北京一地,它的發行量就達百萬冊。《時事手冊》在一九六五年停刊。“文化大革命”中,幾乎所有新聞性期刊都被扣上“封、資、修”工具的帽子而遭封閉。中國新聞性期刊的真正發展,是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幾年中,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質量不斷提高,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至一九九一年底,中國的新聞性期刊有230多家,可分三大類,即時事政治期刊,經濟信息類期刊和麵向華僑的僑刊。
第一類,以報道和論述時事政治為主要內容的新聞性期刊:有《半月談》、《瞭望》、《中國青年》、《中國婦女》、《新觀察》、《世界知識》、《經濟世界》、《民主與法製》等20多家,其中《半月談》、《瞭望》周刊占有重要地位。《半月談》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社主辦的麵向基層的綜合性通俗刊物,創刊於一九八○年五月,李峰、閔凡路相繼任總編輯。一九九一年每期發行量達到600多萬冊,居國內各種期刊之首,訂戶分布全國並發行到世界各大洲。從一九八六年起,《半月談》增加維吾爾文版。作為《半月談》的補充,新華社於一九八六年一月創刊了《半月談內部版》,為宣傳報道時事、政策增添了一條新渠道。到一九九一年底,內部版發行量達150萬冊,它在基層幹部中頗有影響。一九九一年三月,《半月談》創辦了《半月談時事報告音像版》。由專家學者對各級幹部講解重要的國內或國際時事問題。一九九二年保持每兩個月一期,並配以有關的電視圖像,不僅具有權威性、內部性、時效性,還有可視性的特點。一九九一年九月,半月談雜誌社和煙台電視台合作,又辦了電視專欄《國際時事半月談》,每兩周一期,由新華社記者對最近國際上發生的重要時事問題作權威性的評述和背景介紹。到一九九一年底,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的112家城市電視台作為固定節目按時播出,使新華社的宣傳報道第一次走上了電視屏幕。
新華社主辦的《瞭望》周刊,創刊於一九八一年四月,開始為月刊,一九八四年一月改為周刊。它著力反映中國有關政治經濟的決策及其背景。一九八四年九月,新華社又創辦了《瞭望》周刊海外版,創刊時在紐約印刷,在北美、東南亞發行;一九八六年一月移到香港印刷,在香港、澳門、東南亞、日本和北美等地發行。新華社社長穆青任《瞭望》周刊社社長,馮健、李耐因、陳大斌先後任《瞭望》周刊總編輯。發行量很大的《中國青年》雜誌和《中國婦女》雜誌,在報道青年和婦女活動的同時,把反映青年和婦女對時事政治的輿論,作為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