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新聞報道(1 / 3)

對外新聞報道

中國對外新聞報道事業的發端,可遠溯到十九世紀初孫中山在海外辦報。當時,孫中山和他的同盟會會友,陸續在日本、美國、新加坡、緬甸等國,創辦了《民報》、《大同日報》、《中興日報》、《光華日報》和《開智錄》等中文報刊,揭露清朝政府的腐敗統治,宣傳民主革命的主張。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外新聞報道工作,始於一九三五年。那時,中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駐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為了宣傳抗日,於一九三五年五月創辦《救國報》半月刊。該刊在莫斯科編輯,送到巴黎出版發行。第一任主編是廖煥星,不久由李立三繼任。出版幾期以後,法國政府接受中國國民黨當局的要求,強令《救國報》停刊。

一九三五年冬,為加強黨在歐洲的工作,中共中央派吳玉章去巴黎。經過吳玉章向法國政府據理力爭,《救國報》得以繼續出版,並改名《救國時報》。

該報以宣傳抗日救國為主要內容,發行40多個國家和地區。讀者對象主要是海外華僑,其次是一些懂中文的外國人。一九三九年,因編輯、記者回國參加抗戰而自行停刊。這張報紙對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擴大抗日統一戰線,尤其是對團結海外廣大華僑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一九三九年七月,上海文化界胡愈之、惲逸群、王紀元等人創辦了國際新聞社,專門向海外華僑報刊提供中國抗日戰爭的新聞、通訊和文章。上海淪陷後,國際通訊社遷到香港繼續工作。廣州、武漢等地淪陷後,該社內地新聞來源斷絕,工作中斷,隨後,根據周恩來的意見,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的領導和支持下,胡愈之、範長江、孟秋江、邵宗漢等人在桂林又組織了國際新聞社。社長由範長江擔任。這時,香港國際新聞社成為桂林國際新聞社的分社。該社把許多通訊和文章發往海外華僑報刊,對外做了大量抗日宣傳工作。一九四一年初,國際新聞社在國民黨反共高潮中被關閉。

一九四○年十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成立了國際宣傳委員會,由書記處書記兼宣傳部部長張聞天負責。他邀請一些懂外文者和外國朋友座談,決定在延安創辦一種用外文進行對外宣傳的刊物,取名《中國通訊》(Report from China)。《中國通訊》主要內容是介紹八路軍、新四軍抗日鬥爭的事跡和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多數用英文,少量用法文、俄文。刊物由張聞天領導,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人員吳文燾具體負責。該刊第一期於一九四一年三月問世,以後每月出版一期,每期油印200份。印後由內部交通帶到重慶,由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分送給外國記者,再由外國記者轉發國外。參與撰稿的,除蕭三等人外,還有在延安的國際友人。

一九四一年七月,《中國通訊》由新華社接辦。該刊前後共出版10期,後由於國民黨封鎖,發行受到阻撓,加上印刷物資極端匱乏,隻得於一九四一年底停刊。

為了打破國民黨的封鎖,中共中央曾多次考慮通過無線電廣播進行對外報道。一九四四年,抗日根據地許多方麵的工作有很大發展,中共中央要求新華社擴大報道業務,籌辦英文廣播。同年八月,新華社成立英文廣播部並試播英文電訊。九月一日正式開播,定向美國舊金山,每日播音兩次,每次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約2000字到3000字。主要內容是介紹抗日戰爭和革命根據地情況。英語廣播部由新華社副社長吳文燾直接領導。

抗日戰爭期間,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的保衛中國同盟,出版機關刊物《保衛中國同盟通訊》,用中、英兩種文字,宣傳中國抗戰,爭取國際朋友和愛國華僑的支持。該刊於一九三八年創辦,一九四一年停刊。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向何處去?”成為全世界關心的問題。國共兩黨的和平談判,尤為各國人民所關注。為了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一九四六年五月,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在上海創辦了英文刊物《新華周刊》(New China Weekly),由喬冠華任總編輯,龔澎負責出版發行。該刊主要介紹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解放區的真實情況以及國共兩黨談判的真相。《新華周刊》隻出了三期,就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新華周刊》停刊後,其工作人員轉移到香港。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喬冠華、龔澎等又在香港創辦了一個新的英文刊物《中國文摘》(雙月刊)。這是一個以時事為主的綜合性刊物,選登延安新華社的社論、新聞、通訊,報道解放區的人民生活、文化藝術活動和有關戰局的情況以及國民黨統治區的學生運動,並登載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和文章。每期印五六千份,通過公開渠道向歐美和東南亞諸國發行。新中國成立後,一九五○年二月,《中國文摘》出版最後一期,而由在北京出版的英文半月刊《人民中國》(People's China)代替。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新華社的對外新聞報道事業日益發展。一九四七年三月,周恩來在延安王家坪召開會議,研究加強新華社的報道工作,提出要加強對外廣播。據此,新華社在對美國舊金山廣播的基礎上,增辟了對莫斯科的俄文廣播。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一日,對外英語廣播在太行山區河北省陟縣沙河村正式創辦,作為新華社口播部的一部分,使用呼號為“陝北新華廣播電台”(XNCR)。每天播音時間為二十一時四十分至二十二時。廣播內容,主要是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解放區蒸蒸日上的情況,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對內對外政策和主張。當時,廣播設備十分簡陋,發射機是用從國民黨軍隊繳獲的空軍導航報話機改裝的,發射功率隻有1000瓦。盡管廣播的物質條件極差,但它的聲音衝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在鄰近中國的國家中擁有不少聽眾,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界注意。

從一九四七年夏開始,新華社開始籌備在布拉格、倫敦、香港等地建立分社。一九四八年春,新華社第一個國外分社——布拉格分社宣告成立。它抄收總社的英文廣播,向歐美地區印發英文新聞稿,並提供介紹解放區麵貌的照片。緊接著,倫敦分社和香港分社相繼成立,向歐美及亞洲一些國家的通訊社發行報道中國的電訊星期刊。

革命戰爭年代的對外新聞報道工作,雖然十分薄弱,但富有生命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外新聞事業的建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

一、建立領導機構,擬定宣傳方針

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對外關係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把對外新聞事業的建設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聞總署,下設國際新聞局,專門管理對外的新聞報道工作。喬冠華任局長,劉尊棋任副局長。一九五○年一月,國際新聞局就其編輯委員會的主要任務作出規定:聯係和指導各對外新聞部門的編輯業務;設計本局各部門的編輯方針;籌劃中國文件、文選的編譯。當時,外國在華記者的管理工作,也由國際新聞局負責。

一九五二年二月,新聞總署撤銷,所屬國際新聞局改組為外文出版社(社長師哲,副社長劉尊棋),該局的新聞處劃歸新華社,成為新華社的外文廣播編輯部。全國對外宣傳報道工作方針的掌握,重大宣傳業務的指導,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中央宣傳部為此成立了國際宣傳處,該處負責人為張仲實(以後為楊剛、姚溱)。不久以後,中央外事小組也成立宣傳組,組長辛冠潔,由外事小組副組長廖承誌領導。

經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同意,國際新聞局、中宣部、中央外事小組,陸續就對外新聞報道的任務和方針,下達了一係列指示,其主要內容和精神是:要“宣傳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反映中國人民的生活”,“明確地支持民族獨立運動和帝國主義國家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為增加中國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合作,保衛世界和平服務”;“加強對外宣傳的政治性、思想性、戰鬥性和宣傳形式上的生動性、多樣性。充分發揮每一種宣傳工具的作用,使對外宣傳工作有聲有色,同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相適應。”

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也對對外宣傳報道工作的任務和原則,提出了重要的意見。毛澤東提出,“努力辦好廣播,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一九六五年九月,為人民廣播事業創建二十周年題詞);要求新華社和廣播電台的對外報道,“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同新華社、廣播事業局負責同誌談話)。談到對外報道的基本方法時,毛澤東強調“用事實說話”(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閱《中國建設》後與柯慶施談話)。周恩來指出,對外報道要“把中國人民對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願望傳播得更廣更遠,並且加強我們同他們的團結”(一九六一年為《中國建設》創刊十周年題詞)。周恩來談到對外新聞發布工作時指示,“主動而不盲動,謹慎而不拘謹,保密而不神秘”(一九五四年四月在日內瓦對中國代表團工作人員的談話)。周恩來還一再指出,對外新聞報道要實事求是,用詞要恰當,少用刺激性的語言,如“匪類”“惡魔”之類;要注重時效。這些意見大都是針對某一兩個對外新聞媒介或某一具體報道講的,但產生了普遍的指導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二、開展通訊社的對外報道業務

在一九五二年新聞總署撤銷後,其下屬國際新聞局的新聞處,劃歸新華通訊社,成為該社的對外新聞編輯部,沈建圖、彭迪分別任正副主任(以後為蕭希明、陳龍)。對外部每日編發15條左右英文電訊稿,包括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

一九五三年三月,中共新華社黨組擴大會議上提出,為增進世界人民對新中國的了解,對外報道要與對內報道並重。這是首次在指導思想上把對外報道由從屬的次要的地位提到對內報道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九五六年三月,新華社提出,要爭取成為世界性通訊社,再次強調在報道工作中要對內對外並重。當時,副社長朱穆之在全國新華分社社長會議上提出,新華社要在全國和全世界收集和發布有關中國和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其他一切引起共同興趣的新聞,首先要成為報道東方國家新聞的權威性通訊社。

在此之後,新華社采取一係列措施加強對外報道工作:在各個分社設立一至數名專職對外報道記者;大力擴大報道麵;出版《新華社對外新聞稿》等。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四年,新華社繼英文廣播之後,陸續開辦俄、法、西班牙、阿拉伯文的專線廣播,通過國際專用通訊線路或無線電,定向發送文字廣播稿。同時,該社向70多個國家和地區航寄特稿,向海外200多家供稿對象提供新聞照片。一九六六年,新華社已初步成為中國對內對外的消息總彙。

中國許多駐外使館根據新華社消息編印《新聞公報》,提供給當地政府、新聞和文化機構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對擴大中國的影響起了積極作用。

為適應海外華僑了解祖國的需要,一些知名的歸僑新聞界人士,在廖承誌等的支持下,於一九五二年九月成立中國新聞社。這是民間性的新聞通訊機構,實行理事會和社務合一製,金仲華任社長和理事會召集人。

該社辦有《中國新聞》廣播電台,每日播發口語記錄新聞,並對外寄送文字專稿和新聞圖片,重點反映祖國新貌,尤其是僑鄉的變化,供海外華人報刊采用。中新社還創辦了電影業務,拍攝了介紹溥儀生平和僑鄉風光的紀錄片。許多海外華僑稱中國新聞社為“聯係祖國的紐帶”、“了解祖國的窗口”。

三、建設對外廣播影視事業

新中國成立後,對外廣播事業正式創建。一九四九年十月,廣播事業局成立,李強任局長,梅益、徐邁進任副局長。原屬新華社的英語口播部曾劃歸國際新聞局。一九五二年,該局撤銷後,英語口語廣播部劃歸廣播事業局。對外廣播的呼號為“北京廣播電台”(Radio Beijing)。

初期的建設,主要解決對鄰近國家和海外華僑的廣播問題。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年,除原有英語廣播外,陸續開辦日、越、緬、泰、印度尼西亞和朝語的廣播以及廣州話、廈門話、客家話、潮州話等四種僑鄉話的廣播。中國對外廣播很快在國際上取得了良好反應,但是仍有一些敵對者進行惡意的攻擊。當時美國一家通訊社以中國廣播發射功率小而譏諷說:“共產黨中國的廣播,將要震破東南亞地區的收音機了!”

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大力發展對外廣播事業。這期間全國廣播事業基本建設投資額中,各省、市、區共占30%,中央台占20%,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占50%。從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對外廣播事業發展迅速。除繼續加強對亞洲鄰國廣播外,對世界其他地區新開辦20多種外語廣播。到一九六六年上半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外廣播語言達32種。不僅語種增加,而且發射功率增強,廣播時效提高。當時國際輿論公認,中國對外廣播,按語種、規模、時效三方麵綜合評定,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蘇、美)。

中國對外廣播在全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的影響不斷擴大。聽眾來信,一九五一年為650封,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一九五五年上升到7365封,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一九六五年則增加到28.6萬封,來自133個國家和地區。西方某些人對中國廣播實力和影響的增強表示不安。英國《泰晤士報》說:“在對遠東廣播方麵,中國占據整個舞台。”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短波信號在北非、東非和中非廣大地區最為強大,不論在偏僻的森林還是遙遠的村落,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美國《明星晚報》說:“越來越多的戴頭巾的阿拉伯人聚集在收音機周圍,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宣傳,西方觀察家們對此越來越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