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育
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發端於一九一八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該會是適應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新聞事業蓬勃發展對新聞人才的需要而成立的。一九一八年十月,中國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成立了新聞學研究會。他親自擬定“灌輸新聞知識,培養新聞人才”為研究會的宗旨。由北京《晨報》主筆徐寶璜和《京報》社長邵飄萍主持《新聞講座》。從此新聞學走上了中國大學講壇。
蔡元培和北京大學的創舉,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引起了積極的反響。上海聖約翰大學,福建廈門大學,北京平民大學、北京國際大學、燕京大學,上海南方大學和大廈大學、光華大學和國民大學、滬光大學等先後創辦了新聞學係、報學係或新聞科,掀起了一股創辦新聞教育的高潮。久負盛名的複旦大學也於一九二四年創設新聞學講座,一九二六年改為中文科新聞學組,一九二九年正式成立新聞係。
除了高等學校創設新聞係科外,還有報界人士創辦的新聞教育機構。一九二八年上海《新聞報》記者顧執中創辦民治新聞學院(後改名民治新聞專科學校),這是中國新聞教育史上第一家新聞專科學校。同年,廣州新聞記聯也創辦一所中國新聞學校。
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二十年間,中國新聞教育事業是在動蕩不安的戰爭條件下曲折前進的。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普通高校和報界創辦的新聞教育
由於戰爭關係,這一時期普通高校新設新聞教育係科不多,主要有廣州國民大學新聞係、上海暨南大學新聞係、國立蘇州社教學院新聞係等。原有的高校新聞係科,有的停辦,有的並轉,能在困難中發展成長的,隻有燕京大學新聞係和複旦大學新聞係。抗日戰爭爆發後,複旦大學於一九三八年內遷重慶,直至抗戰勝利後才遷回上海。燕大新聞係在抗戰初期仍留在北平,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內遷成都,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僅用了五十六天就遷返北平複校開學。
動蕩時期,報界人士創辦的新聞教育,主要有北平《世界日報》社社長成舍我,於一九三三年創辦的北平新聞專科學校(抗戰爆發後停辦,一九四四年在桂林複校,但不到半年因戰事轉遷至重慶,旋停辦)。上海《申報》於一九三三年創辦了新聞函授學校,為報社培養通訊員,這是中國新聞函授教育之始(該校辦了四年)。
二、中國國民黨創辦的新聞教育
國民黨為培養新聞宣傳人才,於一九三四年在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外交係開設新聞學概論課,次年創辦新聞係,培養“篤信主義”的新聞宣傳人員。一九三七年,該校內遷重慶,係改科。一九四三年將科擴大為新聞學院,並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抗戰勝利後,中央政治學校遷返南京和中央幹部學校合並為國立政治大學(亦稱中央政治大學),新聞學院改為新聞係。新中國建立前夕,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此外,國民黨還於一九三九年在軍委政治部所屬中央訓練團內創設新聞研究班(後改為新聞係),專為國民黨軍隊培養新聞宣傳人員。
上述兩種新聞教育都受西方,特別是美國新聞教育的影響,強調應用,注重報業實務,延聘有經驗的報人兼任教席,或由報界人士直接創辦新聞職業學校。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辦的新聞教育
中國共產黨曆來重視新聞宣傳工作,並把創辦新聞教育事業正式列入黨的文件。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的《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中認為:“黨的宣傳鼓動工作的發展,首先決定於宣傳鼓動工作幹部的培養。培養掌握馬列主義而又富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宣傳幹部,這是黨的一個嚴重的和長期的任務。”提綱指出:“在高級黨校內設立專門培養宣傳鼓動工作者、報紙編輯,及新聞記者的科係,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之前,中共領導下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簡稱“青記”)香港分會,於一九三九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國新聞學院。領導該院的曆屆負責人及教師有範長江、胡愈之、惲逸群、郭李陶、金仲華、劉思慕、薩空了、羊棗、樓適夷、陸詒等人。畢業生大多投入中共辦的報刊或進步報刊工作。“青記”還在桂林、重慶舉辦了新聞學術講座。在環境允許的條件下,抗日根據地陸續辦了一些短期新聞培訓班,如延安中國女子大學新聞班、華中建設大學新聞訓練班及《拂曉報》創辦的報人訓練班等。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新聞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相繼創辦了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校長範長江)、華北聯合大學新聞係、華東新聞幹部學校(校長包之靜)、蘇南新聞專科學校(校長汪海粟)等。新中國建立前夕和初期,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加強新聞幹部的培訓工作。一九四八年九月新華通訊社在河北省平山縣開辦了第一期新聞訓練班,講課的有胡喬木、廖承誌、朱穆之、廖蓋隆、石西民、梅益等;一九四九年三月新華社總社在北平西郊香山辦了第二期。一九四九年十月,新聞訓練班改為北京新聞學校,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由副署長範長江兼任校長,陳翰伯任副校長。北京新聞學校設研究班與普通班,到一九五一年八月結束時共辦了兩期,畢業學員435人。同時,一九四九年七月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在上海創辦了華東新聞學院,院長惲逸群,先後招收了兩期學員共700餘人。
這些新聞院校不僅為人民新聞事業培養了大量的新聞幹部,同時也為新聞幹部培訓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新聞教育工作的優良傳統。主要是: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強調總結新聞工作經驗和繼承中共新聞工作傳統。延安整風運動期間,《解放日報》發表的一係列闡述新聞工作的基本原理的社論,一九四三年陸定一發表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等文章,一九四八年毛澤東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和劉少奇的《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進一步總結了新聞工作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學,都是新聞教育的重要教材。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著政治經濟的深刻變革和新聞事業的發展,中國新聞教育事業也進行了改革,並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新聞教育的發展也經曆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教育方針和新聞政策指引下,新聞教育的發展比較順利。當時有兩種新聞教育機構:一種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設,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而遷入大中城市,或在大中城市為適應新聞事業的需要而創辦的各類新聞幹部學校。除前麵提到的北京新聞院校、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和華東新聞學院外,還有一些由中共地方黨委創辦的新聞幹部培訓班或學校,如山東新聞學校、浙江新聞學校、江西新聞學校等,大都是由黨委宣傳部或黨報負責人兼任學校領導和教師,以培養年輕的新聞幹部和被接管的新聞單位的人員為主要任務,帶有短期培訓性質,到一九五二年都先後停辦。另一種為原有的普通高校中的新聞係科。主要有上海複旦大學新聞係、聖約翰大學新聞係、暨南大學新聞係、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和北京的燕京大學新聞係。蘇州國立社教學院新聞係於一九五○年並入江蘇文化教育學院,後停辦。燕京大學新聞係在一九五二年全國高等教育院係調整時,並入北京大學中文係成為新聞專業(初稱編輯專業)。聖約翰大學新聞係、暨南大學新聞係、民治新聞專科學校以及原華東新聞學院等都並入複旦大學新聞係。一九五二年院係調整後,全國普通高校隻保留了複旦大學新聞係和北京大學新聞專業兩個新聞教育點。普通高校中的新聞係科雖然減少了,領導和師資力量卻大為加強,一批有經驗的新聞幹部到新聞教育單位任職或講課,並擴大招生名額,改革和充實教學內容。除組織師生參加政治運動外,還增設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程,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教學質量,使新聞教育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