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三年五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召開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次新聞教育工作座談會,討論了改革和發展新聞教育的問題,提出《關於加強新聞教育工作的意見》作為會議正式文件下發。文件指出,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新聞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無論數量和質量都不能適應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新聞教育必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有一個較快、較大的發展。同時還就積極進行新聞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問題提出了具體意見和措施。從此,中國新聞教育事業有了迅猛的發展。
據統計,到一九九六年初,全國設有新聞學類專業教學點的普通高等院校有52所,共設新聞學類專業77個。其中包括新聞學專業39個,國際新聞專業6個,廣播電視新聞專業9個,廣告學專業21個,播音專業1個,體育新聞專業1個。全國在校生的情況:共有1.719萬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碩士研究生335人,雙學士生274人,本科生6026人,專科接本科生407人,專科生2418人,函授生7430人。關於畢業生的情況,新中國建立以來,各新聞院係共輸送畢業生4.1667萬人。其中博士生12人,碩士生444人,雙學士生470人,本科生1.6727萬人,專科接本科生696人,專科生6352人,函授生1.2703萬人,其他4263人。新聞院校培養的這些畢業生,有力地支持了新聞事業的發展。
新聞函授、廣播電視大學新聞專業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新聞專業等培養新聞人才的方式,也成為高等院校新聞教育的一個補充。在職新聞幹部的培訓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一九八二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職工新聞學院成立,主要培訓在職新聞幹部,使他們經過三年業餘學習,取得大專學曆。總之,中國新聞教育已經形成了多種層次(研究生、本科、專科)、多種形式(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函授、自學考試等)和學科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聞教育體係。
新聞師資隊伍不斷擴大,教師隊伍的素質明顯提高。到一九九六年初,全國在職新聞學教師共有1011人。其中教授132人,副教授352人,講師358人,助教137人,其他32人。這是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和在新聞理論、新聞史及新聞業務的研究方麵取得豐碩成果的教師隊伍。
新聞教材建設進展較快。一九八三年以前,公開出版的新聞學教材僅4種,至一九八九年增加到近百種,列入國家教育委員會“七五”教材編寫規劃的新聞教材和參考資料共40種(其中由中國人民大學編寫的有22種,由複旦大學編寫的有16種),並已陸續出版。新聞學專業主要課程的教材和參考資料已相繼配套,還出版了一批學術專著和譯著。
新聞科研工作進一步開展,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九八三年以前,高校新聞專業教師人數較少,主要精力隻能放在教學上,科研工作尚難廣泛開展。隨著專業教師隊伍的擴大,高校新聞教育單位積極開展了新聞學研究活動,並承擔了國家“七五”、“八五”重點科研項目中不少新聞學研究課題。為發揮高校新聞院係既是教學基地又是科研基地兩方麵的職能,北京廣播學院、複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都成立了新聞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則創辦了輿論研究所,通過科研成果為新聞改革提供谘詢服務。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成立了以交流和探討新聞教育經驗和規律,提高新聞教學和科研水平為宗旨的全國性群眾團體——中國新聞教育學會。
為了培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聞人才,各新聞院係都積極進行了新聞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改革的總趨向是:在加強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強調專業基礎教育,增設相關的學科課程,以擴大知識麵,重視社會實踐和業務實習,努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一、調整課程設置,改善知識結構,拓寬專業口徑
為了適應多種現代化新聞傳播媒介的需要,各新聞院係在課程上作了相應的調整,不僅重視培養報業人才,同時重視適應廣播、電視、攝影等新聞人才的培養,並在新聞專業的基礎課內增加了大眾傳播學、公共關係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法律學等課程。在專業課裏增加了采訪與寫作研究、專題報道研究、廣播電視新聞製作、新聞管理學等課程。高年級學生配置了經濟、法律、科技、藝術、體育等不同類型的選修課組,以適應學生對專業方向的不同選擇。中國新聞學院招收非新聞專業的畢業生,取得第二學士學位,“雙學位”製畢業生比較符合新聞工作的實際需要,在新聞教育中受到重視。
二、加強社會實踐,重視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根據新聞學科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各新聞院係除普遍加強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外,還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參加實習、社會調查等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接觸到社會輿論的熱點問題,了解國情、民情和中央的政策,從而增強將來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此外,各新聞院係都十分重視在教學計劃中安排學生到新聞單位實習。在大學本科四年中一般都安排不少於一個學期的實習時間。在新聞機構的支持下,有的院係還建立了新聞實習基地,讓學生“真槍實彈”的實習;不少學生參加新聞單位的重要報道,有的實習稿件還獲了獎。
三、加強橫向聯係,增強辦學活力,努力為社會多做貢獻
許多高校在新聞教學中,加強與社會的橫向聯係,爭取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本著雙方受益的原則,一方麵請有經驗有理論的新聞行家來校講學,另一方麵也應社會之需,在搞好教學的前提下,派教師走出校門為社會各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講學授課,或采取接受委托代培、辦進修班、函授和谘詢服務等形式,為社會多做貢獻,同時也自籌一部分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生活待遇,增強辦學的活力。
總之,四十年來,中國新聞教育在發展規模、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育改革等方麵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合格的新聞人才。
中國新聞教育事業也存在如何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教育的問題;存在著如何進一步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培養跨世紀的新聞人才的問題;存在著如何正確處理發展速度、規模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隻有通過深化教育改革來解決,使中國新聞教育事業沿著正確健康的軌道前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