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報刊開始采用銅版鏤刻圖片,當時利用的盡是時人像片及各國出現的新器械、新工藝等。八十年代石印流行,一八八四年,在廣州出版的《述報》,曾把用“西方映相法所得”的抗法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的肖像印成單張,隨報附送。一九○○年前後,照片銅版製版技術傳入中國,國內報刊才出現用銅版印刷的新聞照片。一九○一年八月,《萬國公報》以半版篇幅刊出《醇親王奉使過上海圖》照片,記錄了載灃受命赴德國為其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謝罪”,途經上海時當地官紳列隊迎接的場麵。這幅照片新聞性較強,是中國出版的報刊上最早出現的一幅時事新聞照片。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群情激昂,民眾渴望了解起義的動向,報刊上的時事照片激增。同年十月十九日《申報》首先刊出一幅武昌蛇山炮台的照片。從十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十九日,共刊用有關起義的新聞照片31幅,平均每天1幅。同盟會在上海出版的《警報》,圖片宣傳更為突出,僅在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四天內就刊出《革命軍督都黃興》、《革命軍占領蛇山轟擊衙署時之寫真》、《北軍出發之圖》等新聞照片10多幅,做了形象紀實。廣州、武漢等地的報紙也紛紛刊登照片,報道前線戰事和各地的動向,擴大革命勢力的影響。一九二二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政治機關報《向導》即利用新聞照片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暴行。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一九三一年)的情景也留有新聞照片。
在北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報刊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記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攝影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它是以部隊為主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九三九年二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首先建立了新聞攝影科,科長沙飛(司徒傳)。隨後,根據地的部隊陸續建立攝影組織,攝影隊伍來自新聞攝影訓練隊。新聞攝影訓練隊創始人是老紅軍、業餘攝影愛好者蘇靜,於一九三八年春在晉西開辦的。從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前,各邊區(晉察冀、冀中、太行、延安、山東、冀東、膠東等)共辦訓練班17期,攝影工作者約有150人。這個時期著名的新聞攝影記者有沙飛、羅光達、石少華、徐肖冰、吳印鹹、鄭景維、鄒健東、郝世保、陸仁生、袁克忠、高帆、劉峰等人。他們不但拍攝新聞照片,還創辦了《晉察冀畫報》、《人民畫報》、《山東畫報》等多家畫報,為新聞攝影隊伍的加強和發展打下了堅固的基礎。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各解放區、各大野戰軍陸續建立了攝影組織,開辦攝影訓練隊15次。
在長期的戰火紛飛的年代,新聞攝影記者,既是革命戰爭的曆史紀錄者,又是戰士。據一九八二年“老戰士攝影展覽”籌備組的不完全統計,他們共有378人。另據吳群在一九八二年《解放軍畫報通訊》第二期發表的名單,他們當中犧牲於抗日戰爭的有31人,犧牲於解放戰爭的有35人,負傷的分別為9人和24人。他們在新聞攝影事業上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由沙飛創建、解放軍畫報社繼承保存的照相底片檔案中,抗日戰爭時期的底片約有1.5萬張,解放戰爭時期的約有3萬張。這個隊伍的幸存者,與國民黨統治區以及香港等地的新聞攝影者一起,構成了新中國新聞攝影隊伍的基幹。當時在國統區以新聞攝影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而奮鬥的人數雖然不多,他們所拍攝的關於大後方人民堅持抗戰,反對國民黨反動派賣國內戰政策的曆史照片,是中國人民革命新聞攝影事業總成就的一個組成部分。新聞攝影教育家、畫報編輯舒宗僑編輯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中國抗戰畫史》(與曹聚仁合著)、《二次大戰照片精華》(與魏守忠合編)、《學生解放運動史畫》等新聞照片集,保存了當時新聞攝影的精萃,都是珍貴的曆史資料。
一九四九年十月到一九六六年六月,是新聞攝影事業在全國範圍內逐步發展的十七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就把新聞攝影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一個部分。一九五○年四月,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設立了新聞攝影局,任命薩空了為局長,石少華任新聞攝影處處長,當時規定了四項任務:(一)向國內和國外報刊發布新聞照片,向全國大城市、工礦企業發行新聞展覽照片;(二)搜集和保存國家照片資料;(三)出版《人民畫報》、攝影和美術佳作;(四)負責組織和領導全國攝影工作者,改進攝影工作。
一九五二年二月,新聞總署撤銷。新聞攝影局所屬《人民畫報》劃歸外文出版局,新聞攝影處、研究室和圖片經理室於一九五二年四月一日改建為新華社新聞攝影部(主任石少華、副主任兼圖片社經理蔣齊生)。隨後,新華社舉辦攝影記者訓練班,為各總分社、首都新聞單位以及治淮委員會培養了一批新聞攝影人才。到一九五六年,新華社國內各分社全都設立了攝影記者(組)。
同時,各地報紙相繼創刊,原在各解放區、各野戰軍工作的部隊攝影工作者,陸續轉到新華社和各報社的攝影部門工作。這時,新聞攝影隊伍的組成有4支力量:新華社係統的攝影工作者;全國報社的攝影工作者;《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民族畫報》和各地畫報社的攝影工作者;黨政機關和部隊的攝影工作者。
當時,全國性報紙設有攝影組織的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軍報》、《中國體育報》等。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舉行開國大典。次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刊登三幅大照片: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朱德總司令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五星紅旗飄揚在天安門上空。《人民日報》在報眼位置開辟《偉大祖國》專欄,每天刊登新聞照片一張,每年還出24期畫刊。其他報紙也經常刊登新聞照片,特別是《中國青年報》,為適應青年讀者需要,十分重視圖片處理,除在報眼辟有《一切為了祖國》圖片專欄和《每周圖片》,還經常出整版畫刊。各省、市、自治區的報紙普遍開展了攝影工作,除經常有新聞照片見報,有的在節假日還出版畫刊。
新中國建立之初,攝影事業尚待創建。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從國外進口攝影器材供新聞機構使用。郵電部相應地建立和發展圖片傳真業務。至一九五二年,隻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大城市有傳真設備,到一九五九年,各省會城市全部配齊。新華社還專為外事新聞攝影采訪購置了輕便傳真機。
新聞照片,作為新聞報道中的一種視覺新聞形式,日益受到全國報紙重視及廣大讀者的歡迎。新華社的新聞圖片發稿量迅速上升,到一九五九年,供稿對象達2500多家。除報紙外,還向文化館、圖書館、廠礦工會發行展覽照片。向國外的發稿,除航寄照片外,還逐日向莫斯科、平壤、河內、東京以及香港發送傳真照片。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創辦的畫報,進行了整頓、改版。除全國性大的畫報《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和《民族畫報》以外,還先後創辦了畫報42家,其中有省、自治區、市辦的畫報21家。一九五六年中國攝影學會成立後,又創辦了《中國攝影》和《大眾攝影》。在北京還曾出版《攝影網》和《攝影工作》期刊,新華社出了《攝影業務》和《新聞攝影》。
新聞攝影事業在新中國建立後十七年間,由於發揚了在革命戰爭時期養成的優良傳統而取得的主要成就,首先是對於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上所經曆的重大曆史事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湧現出先進人物及其活動,都作了及時的反映,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在向全世界宣傳新中國的成就,促進各國人民對於新中國的了解和認識中,新聞攝影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五十年代,由於受到“左”的錯誤的影響,拍攝和發表了一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所謂“高產衛星”、“一大二公”的照片,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也出現了一些“擺布導演”和虛假的報道。經有關方麵的批評教育,使大家明確了新聞攝影工作弄虛作假的危害性,提高了認識,端正了作風。到六十年代,報紙在運用照片宣傳方麵采取對比方法,效果明顯。如《安徽日報》在毛澤東《送瘟神》發表後,刊登了《送去瘟神幸福來》畫刊,運用新舊對比手法,反映群眾在舊社會遭受血吸蟲病害的悲慘景象,和新社會欣欣向榮的幸福生活,引起強烈反響。《解放軍報》在一九六三年初,以單幅新聞照片、專題照片、畫刊等形式宣傳雷鋒、好八連等典型,受到讀者好評。這個時期,各報分別建立新聞攝影通訊網,通訊員作品見報數量逐漸增多,給新聞攝影隊伍增添新鮮血液。當時有不少優秀攝影作品至今仍膾炙人口。如《開國大典》(陳正青攝)、《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楊振亞攝)、《宋慶齡接受國際和平獎金》(齊觀山攝)、《川藏公路通車》(時盤棋攝)、《鋼錠》(石少華攝)、《毛主席訪蘇歸來》(鄒健東攝)、《嚴寒中的青年突擊隊》(張印泉攝)、《第一汽車製造廠的早晨》(劉恩泰攝)、《少奇同誌與周總理下礦歸來》(方藝攝)、《毛主席與亞非拉朋友》(侯波攝)、《周總理視察邢台地震災情》(袁汝遜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