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十日,新聞攝影學術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首都新聞學會、中國攝影家協會聯名在北京舉辦了“首都新聞攝影展覽”。會上,評出的一等獎有《熱淚抒懷》(盧琰沅攝)、《貼心的囑咐暖心窩》(安烈攝)、《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裏?》(沙飛、劉鐵生、峭岩攝)等6幅(組),二等獎27幅(組)。評獎會上,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體育報》總編輯徐才總結評獎成果時提出,新聞攝影要提高質量,不能限於求新(新聞性)、求真(真實性)、求活(生動性),還要求情(表達人物的真實感情)、求意(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意境)。這“五求”的提出,使新聞攝影在新聞性與形象性的統一問題上有了更為明確的努力目標和質量標準,對於新聞攝影的美學理論研究和業務實踐,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首都新聞攝影學術組從一九八一年第二屆全國好新聞照片的評選開始,分批邀請地方報紙及新聞攝影學術組織參加評選工作,並向各省、市、自治區新聞攝影界發出書麵建議:根據當地的需要與可能,把新聞攝影工作者組織起來,舉辦新聞攝影展覽及開展學術活動。在這前後,天津、安徽、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先後成立了省、市新聞攝影學會或新聞攝影研究會。
一九八三年十月在天津召開了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年會期間,由6個新聞攝影學術組織發起,成立了中國新聞攝影學會,蔣齊生任會長。學會建立後,每年舉辦一次新聞攝影作品展覽與評獎,每三年召開一次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東北三省、湖北等地學會還組織地區新聞攝影理論討論會,出版論文集。
一九八五年十月召開的全國第二屆新聞攝影理論年會,以改革為中心議題。關於新聞攝影本身的改革,與會者認為首先要更新觀念,在觀念更新上提出了樹立信息觀念、獨立作戰與競爭、抓拍與時效、樹立新聞攝影自己的審美觀等問題。這次年會的重要意義,不在理論上有新的建樹,而在提出了以新聞攝影的改革,促新聞攝影對中國建設與改革作深入反映的問題。
一九八七年五月開始,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單位聯合組織的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和一九八八年度“全國十佳新聞攝影記者”的評選,及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一九八八年八月在北京舉辦的“新聞攝影改革探索展覽”,是對幾年來,中國新聞攝影改革所取得成就的檢閱。被評為“十佳”和被提名的新聞攝影記者,是新聞攝影反映改革和新聞攝影自身改革的積極探索者,又是抓拍瞬間的能手。連獲三個年度“十佳”評選第一名的《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鄭鳴,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拍攝的《倒閉後的滋味》,把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廠長石永珍在工廠倒閉後領不到救濟金證的氣悶心情,表露得淋漓盡致,同時也為新聞攝影如何反映中國工業經濟體製改革作了啟示性的突破。王文瀾、郭建設(《中國日報》)、賀延光(《中國青年報》)等人在打破時事新聞中老一套公報式攝影,把時事新聞從事件的一般化紀錄變為人物的心態描繪,以單幅的典型瞬間形象或係列片表現事件的要點及其意義方麵作出的成績,令人信服地表明,新聞攝影在反映生活的豐富風采方麵,有很大的表現潛力。法製新聞攝影是新聞攝影中新的專業性題材。為拍攝《國寶豈容流失》,《法製日報》攝影記者王毅“混跡”於文物販子中間,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和調查。《解放軍報》攝影記者江誌順在當選“十佳”中,他的《中華健兒勇闖虎跳峽》是重要的一幅作品,為使這一新聞照片第二天在《解放軍報》上發表,江誌順步行了三個小時後又驅車700公裏趕到昆明連夜衝片傳真。新華社的李錦、《經濟日報》的鄧維、《中國婦女報》的陳煉一、《大眾日報》的錢捍、《湖北日報》的金湧、《吉林日報》的武進群,以及《天津日報》的仇偉軍、《解放日報》的俞新寶等,為反映改革而開拓新聞攝影題材,並使新聞攝影表現形式有所創新。他們以自己的現場感受和思考,從生活中拍攝鏡頭,直接反映改革過程中的矛盾與衝突,觸及讀者心中的“難點”和“熱點”,他們以自己的新聞攝影采訪參與了改革,又以他們的新聞攝影作品激發讀者參與改革。
隨著新聞改革的深入,一些報紙和通訊社的負責人積極支持新聞攝影改革,並在業務指導方針上趨向於圖文並重。一九八一年六月創刊的英文《中國日報》,運用國外報紙普遍實行圖文並重的經驗,以新聞照片作為報紙版麵有機構成的一部分,經常在第一版重要位置刊登大幅新聞照片,充分發揮新聞照片作為視覺新聞的優勢。該報總編輯馮錫良是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第一位“慧眼獎”獲得者。《中國青年報》曆來十分重視新聞照片,是最早創導在第一版刊登大幅照片的報紙之一。《中國婦女報》總編輯王秀琳、《中國環境報》總編輯楊矛、《經濟日報》總編輯範敬宜、《工人日報》總編輯翟祖庚等人,也都很注意改進報紙的圖片使用。新華社社長穆青一九八六年二月在新華社攝影工作會議上提出:“一個新聞圖片,一個文字報道,是新華社騰飛的兩翼,缺少哪一個都飛不起來”。
為了改變新聞領導體製,把新聞攝影的主體性樹立起來,解放新聞攝影的生產力。一九九○年八月,由中國記協與中國新聞攝影學會聯合發起,在銀川召開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參加會議的全國省以上大報總編輯、版麵編輯、總編室主任、攝影部主任144人,代表的新聞單位62家。經過討論,與會者取得了報紙新聞工作應當“圖文並重、兩翼起飛”的共識。新聞攝影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形式,應當與文字報道一樣,同樣受到重視,報社領導在關注上應有所側重等觀念,得到與會的報社領導的認可。之後,各地、市、州、盟報社總編們也召開了會議,同樣確認圖文並重的兩翼起飛的辦報方針。到一九九二年十二月舉行第二次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時,從中央級大報到地縣級小報,一個圖文並重的報紙新局麵逐漸形成了。在報紙版麵上,新聞照片不但增多了,畫麵篇幅也增大了,成為版麵上極富活躍的因素,為改革開放大業表現了它的特性與優勢。
中國過去長期處於閉關鎖國狀態,對於新聞攝影在世界各國發展的狀況,許多專業工作者知之不多。從一九八二年起,中國恢複參加荷蘭基金會組織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但無一獲獎。獲獎的有關中國題材的新聞照片,都是外國記者的作品,為了開闊新聞攝影記者的眼界,積極開展國際間新聞攝影經驗的交流。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日報社與世界新聞攝影荷蘭基金會於一九八七年達成了交換影展的協議。
一九八八年一月五日,荷蘭基金會提供的《世界新聞攝影》(一九五六至一九八七年優秀作品)展覽在北京等十個城市巡回展出。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和中國日報社選編的“中國新聞攝影五十年(一九三七至一九八七)”影展,從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七日起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地展出。同年,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當代攝影學會等單位還在北京舉辦了“世界新聞攝影三十年回顧展”、“美國新聞攝影十年回顧展”及“攝影術發明一百五十周年展”。通過展覽交流,從國外優秀作品的思想深度與抓拍技巧中,人們感覺到了中國新聞攝影與世界新聞攝影的差距。
長期以來,中國新聞機構一般按文字新聞的經驗,領導、指揮新聞攝影,重文字輕圖片的傳統觀念,把新聞攝影作為文字報道的配合、插圖和版麵的一種“美化”、“補白”;不是培養新聞攝影記者首先做一個記者,深入生活,抓拍新聞形象,發揮新聞攝影的獨有優勢,而是培養攝影記者“按圖索驥”拍攝“畫麵好看”的照片去配合文字報道。因此,新聞攝影失去了主體性——獨立地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報道新聞的能力。多數攝影記者隻有“配合”意識,而缺乏新聞敏感,不掌握新聞攝影的特性和規律,就難以拍出高質量的新聞照片。
中國新聞攝影經過改革的努力,雖有起色,曆年評獎都出現新人新作品。但是數量還是很少的。報刊上還存在大量的缺乏新聞性與現場性的“擺布照片”。新聞攝影記者的素質也有待提高。從電視新聞圖像與報紙新聞攝影競爭的角度看,從世界報紙新聞攝影發展趨勢看,中國新聞攝影事業存在的問題,還是不容忽視的。這需要宏觀研究與總體規劃,而首先要從新聞領導體製中徹底改變那種“重文字輕攝影的陳腐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