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紀錄電影
新聞紀錄電影事業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幾十年中,新聞紀錄電影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真實性的原則,通過紀錄現實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展現了新中國前進的步伐,並為國家保存下珍貴的曆史資料。
中國攝製新聞紀錄片的單位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原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電影局,一九八六年後改屬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年生產紀錄片和新聞片《祖國新貌》、《今日中國》共250餘本;另一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年產反映人民解放軍的紀錄片和新聞片《解放軍生活》50餘本。此外,故事片、科教片廠及有關單位也拍攝新聞紀錄片。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九一年,中國各電影製片廠共攝製長短紀錄片、新聞片9000餘部,1.6萬餘本。在國內獲政府獎、百花獎、金雞獎及其他各種獎勵的影片約150餘部,在各種國際電影節獲獎的近70部。新聞紀錄電影已經有了一批有經驗的從業人員。
新聞片是電影中最早出現的一個片種。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Auguste&Loui Lumiere)在巴黎公開放映了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正式宣告了電影的誕生。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和美國的愛迪生(Tomas Edison)先後派攝影師到遠東放映電影,並拍攝香港、上海的街頭景象,電影由此傳入中國。此後,一些外國攝影師拍攝了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影片。如一九○○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日本梅屋莊吉派攝影師到中國拍攝的影片《辛亥鱗爪錄》,為中國推翻滿清帝製,留下少許珍貴資料。而由中國攝影師在一九○五年拍攝的京劇紀錄片《定軍山》,則是中國的第一部電影。自電影傳入中國後的幾十年間,新聞紀錄電影的發展極為緩慢,專業的新聞攝影師和製片機構極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攝影師黎民偉(民新影片公司的負責人)為廣州革命政府和孫中山的活動留下一些資料。他是在中國新聞紀錄電影曆史上第一個作出了貢獻的人。三十年代中期,國民黨政府成立了中國電影製片廠和中央電影攝製廠。抗日戰爭爆發後,這兩個廠拍攝過一些反映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新聞紀錄片。
人民電影事業的興起,開始於抗日戰爭初期。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延安成立了“陝甘寧邊區抗敵電影社”,並確定了以“拍製抗戰影片”、“攝製前方抗戰和邊區生活等新聞照片”為自己的工作任務。這是中共領導的人民政權創立新聞電影事業的最早嚐試。一九三八年夏秋之際,正在武漢的著名電影藝術家袁牧之,經周恩來的熱情鼓勵和在駐漢口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的支持下,到香港購得攝影機、放映機等全套16毫米攝影器材及膠片,然後又邀電影攝影師吳印鹹同往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屬下成立電影團(後改稱“聯政電影團”,簡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負責藝術創作,長征幹部李肅負責政治和行政工作,攝影師為吳印鹹、助理徐肖冰。同年十月一日,電影團在陝西中部黃帝陵開拍了《延安與八路軍》的一組鏡頭;又在延安地區和華北敵後拍攝了八路軍作戰的材料。這部影片拍攝完成後,一九四○年夏由袁牧之帶去蘇聯洗印製作。由於希特勒德國入侵蘇聯,影片未能製作出來。這是在人民政權下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一九四三年,電影團在大生產運動中,克服延安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等困難,攝製出反映部隊屯墾生產的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即《南泥灣》,由錢筱璋編輯,吳印鹹、徐肖冰攝影,周從初洗印)。這是抗日根據地攝製並公開上映的第一部紀錄片。電影團還拍攝了《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等,紀錄下抗日民主根據地延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和中共中央領導人的珍貴資料。電影團並為新聞電影事業培養出最初的一批幹部。
一九四五年初,在淮北解放區,新四軍第四師從上海邀請攝影師薛伯青拍攝《彭雪楓師長追悼會》。薛先後3次進入解放區,又拍攝了《新四軍騎兵團》、《新四軍部隊生活》等影片,紀錄新四軍的訓練、作戰及其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新四軍部隊生活》於一九四六年在南京為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南京小組放映,有力地駁斥了國民黨對新四軍的汙蔑。
日本投降後,在東北解放區,東北民主聯軍接收長春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並將其遷到佳木斯以北的興山,於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建立了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這前後,還建立了延安電影製片廠及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電影隊(簡稱華北電影隊)。在隨後的三年解放戰爭中,新聞攝影師跟隨人民軍隊,馳騁在東北、西北、華北、華東戰場上,紀錄下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戰績。東影在新中國成立前攝製的17輯《民主東北》影片中有13輯是新聞紀錄片。延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軍民保衛陝甘寧邊區及毛澤東轉戰陝北的珍貴資料。華北電影隊製作的《自衛戰爭新聞》第一、第三號,紀錄了解放石家莊等華北戰場的勝利。
一九四九年一月北平和平解放後,新聞電影製片中心移到北平。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的國民黨中電三廠,與來到北平的東影新聞片組、華北電影隊三方會合,建立了北平電影製片廠(十月一日後改稱北京電影製片廠,簡稱北影)。北影是攝製新聞紀錄片的主要基地。它製成的第一部短片《毛主席、朱總司令蒞平閱兵》和長片《百萬雄師下江南》都是紀錄片。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進行軍事報道是新聞電影主要的任務。新聞攝影人員冒著酷暑嚴寒,出入槍林彈雨,用汗和血甚至用生命換來了珍貴的曆史資料。在遼沈戰役中曾有張紹柯、楊蔭萱、王靜安等攝影師英勇犧牲,有8位攝影師負過傷,更多的人麵臨過生命危險。一九五○年十二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電影局授予北影新聞攝影隊一麵寫著“人民電影先鋒隊”字樣的錦旗,表彰它在人民電影事業中立下的功績。
一、新中國建立後的初步發展
新中國的建立使新聞紀錄電影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北京電影製片廠早在一九四九年四月渡江戰役之後,就派出新聞攝影隊跟隨人民解放軍去拍攝解放全部國土的戰鬥,進軍西北、西南,渡海作戰,登上西藏高原……先後攝製出《新中國的誕生》、《紅旗漫卷西風》、《大西南凱歌》、《大戰海南島》、《解放西藏大軍行》等影片,紀錄下中國人民爭取解放的英雄形象。
新中國建立後的頭三年,是國民經濟的恢複時期,新聞電影也由以軍事報道為主,轉變為對新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麵報道。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攝製了以經濟恢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剿匪反霸、“三反五反”等為內容的新聞紀錄片。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北影派出以徐肖冰(後為劉德源)為領隊的攝影隊,跟隨中國人民誌願軍一起跨過鴨綠江,先後有40—50位攝影師在朝鮮戰場上進行拍攝工作,攝製出《抗美援朝》(第一部、第二部)、《反對細菌戰》等紀錄片;一九五二年八月一日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簡稱八一廠),攝製了《鋼鐵運輸線》、《救死扶傷的英雄們》等。這些影片歌頌了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揭露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北影拍攝了反映國家經濟生活和工業建設情況的影片《勝利之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報道了國際友好交往以及中國在保衛世界和平中所進行的有益工作的影片《和平萬歲》等,拍攝了係統地記述中國共產黨土地改革政策及實施情況的素材(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成立後以《偉大的土地改革》的片名出片),以及廣泛反映國家建設、人民生活的期刊片《新中國簡報》、《新聞簡報》。與此同時,八一廠攝製了新聞片《解放軍生活》。在這期間,蘇聯和中國還合作拍攝了兩部大型彩色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向全世界介紹中國革命的曆程和新中國的新麵貌。通過合作拍片,使中國電影工作者有機會學到了蘇聯紀錄電影的創作經驗和理論。
一九五三年七月七日,經政務院131次會議批準,以北影新聞處為基礎,成立了專門攝製新聞紀錄片的製片機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簡稱新影),高戈任廠長兼總編輯。此後到一九九六年,先後擔任廠長、總編輯的為錢筱璋、丁嶠;郝玉生、劉德源;靳敬一、趙化;劉建中、李建。同時八一廠也設有紀錄片室,擔負著報道人民解放軍的生活和建設的任務,是中國新聞紀錄電影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新影為總結工作,於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在北京召開創作會議。會議探討了新聞紀錄電影的特性、真實性、藝術性及表現人物等問題,並針對前段工作中曾有組織拍攝、扮演等作法而提出堅持真實性原則,反對一切虛假現象的要求。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政務院作出的《關於加強電影製片工作的決定》中指出:“新聞紀錄片應更及時地、真實地報道我國人民在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事業中的成就和保衛世界和平事業中的貢獻,並有計劃地拍攝祖國的美麗河山、名勝、古跡、重要物產和文物。”《人民日報》在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二日刊載這一決定時發表社論指出:新聞紀錄片是“形象化的政論”,它是報紙的兄弟。它應該迅速及時地向人民報道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和現象,表現各項工作中的先進人物。這些作為新聞紀錄電影工作的指導思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為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所遵循。
一九五四年新影副廠長錢筱璋參加中國電影工作者訪蘇代表團到蘇聯考察,回國後製定新影的製片新方針。其要點是:以新聞片為製片的首要任務,紀錄片以短片為主,並有計劃地拍攝、積累、使用曆史影片資料,逐漸把新聞紀錄片提高到黨報的水平,使它具有明確的政治傾向性和高度的真實性,注意報道的時效性、多樣性,並積極提高其藝術表現力。
新方針給新影的工作帶來許多變化。《新聞簡報》由每周改為每五天出一期;紀錄片多拍短片,對有些事件、工程采取分階段拍攝、連續報道並及時製作。如治理黃河的工程,就以勘測、開工、建設等不同階段及時拍出短片。一些時效性強的新聞片如“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第二天就可在北京、天津上映。這樣,報道麵更為廣闊,產量有所增加,影片質量也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全麵貫徹社會主義的計劃管理和經濟核算製度;改進和增加了洗印、攝影的技術裝備;明確了創作領導和製片管理的職責分工;並重視拍攝之前劇本或提綱的編寫,和攝製中導演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