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聞紀錄片的發展
(一)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深入現實生活,在報道重大題材的同時,多方麵地反映現實生活。
首先,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中共在政策上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爭取台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以及對越南侵略的還擊等,在新聞紀錄電影中均有反映。如在一九七九年周恩來逝世三周年,上映的紀錄片《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中,終於恢複了鄧小平致悼詞的鏡頭和現場聲音,如實地反映當年的情景。一九八三年攝製的《毛澤東》,則實事求是地評價了他在中國革命中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意義。為劉少奇、朱德以及彭德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製成的影片,對於強加給他們的一切誣蔑和不實之詞都予以推翻。又攝製了反映一九七六年天安門事件的《揚眉劍出鞘》。此外,對高考招生製度的恢複,正確對待知識分子,錯劃“右派”的改正,摘掉地主、富農帽子及正確對待工商業資本家等等。新聞紀錄片也都加以介紹,以具體的事例展現政策的威力。反映農村改革、工業改革的《春風從這裏吹起》、《來自安徽農村的報告》、《催人奮發的事業》以及反映葛洲壩水電站的建設,寶山鋼城的崛起,第一汽車廠的改造等影片,都給人以力量和鼓舞。八一廠還繼續攝製紀錄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勳的影片,如紀錄發射洲際火箭、試驗通信衛星、“兩彈元勳”等等。
八一廠攝製的《啊,台灣》一組影片,介紹台灣的曆史沿革和社會風貌;新影的影片《海峽情思》,描寫海峽兩岸的親人互相思念,盼望團聚,反映出台灣回歸祖國、祖國的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而影片《香港一百天》、《澳門滄桑》的適時上映,適應了群眾期望了解香港和澳門的心願。當中越邊界遭到越南侵略軍的挑釁和侵略時,新影與八一廠合作攝製還擊越南入侵的《奮起還擊》。當中共中央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決策後,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攝製了一些有曆史意義的影片。如《決定命運的時刻》,記述了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三屆三中全會之間,在鄧小平領導之下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偉大戰略轉移。《蛇口奏鳴曲》則記述了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第一個經濟特區蛇口的曆史性變化,反映了中國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
新時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新聞紀錄片開拓了新的題材領域。這個時期攝製的較好的紀錄片還有新影攝製的表現奇妙的海底世界及姑娘們在海底作業的《潛海姑娘》,記述兒童科學美術的發展的《奇妙的畫廊》,反映教育獨生子女的《愛》,反映挽救失足青少年的《複蘇的心靈》,反映小保姆生活的《桔姑娘和她的女伴》,反映殘疾人生活的《心聲》、《生活的強者》、《心靈隨想曲》,反映複員軍人在山區以教育治貧的《情係巴山》。還有紀錄武星李連傑、瀘沽湖畔的母係親族、孔子故裏等影片,以及抨擊輕視婦女、觸及生活深層陋俗的《無形的枷鎖》,鼓舞人的鬥誌、啟發人們要自強不息的《網上群星》、《零的突破》,反映中國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和計劃生育工作的影片《人類的抉擇》。這些影片題材較之過去更為廣闊多樣,思想內容也更為深刻。
(二)紀錄影片注意加強藝術性,注意提煉與概括,著力表現人,風格也更多樣化。如報道一九七八年上海體操邀請賽的《美的旋律》是一次突破,它打破平鋪直敘的報道模式,把開幕式、閉幕式都舍棄了,而是表現人的競技狀態、人的精神麵貌,表現運動的美。八一廠的《“一”的啟示》,通過許許多多“第一個”,反映了人民解放軍六十年的戰鬥曆程和國防現代化。短片《手》,從手的各種平凡的或神奇的動作,說明勞動的價值和人的價值,顯示出生活的哲理。這些紀錄片,一類是有新聞事件依據,但不拘泥於新聞報道;一類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主題,表達作者一種思想、一種意念,顯示出作者觀察生活概括生活的功力。
有些影片把表現人,以情動人放在首位。如《喜浪藻》、《仙人掌精神》、《滄海一粟》等,著重探索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挖人物的精神內涵。《周恩來》不僅記述他畢生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功績,而且著重表現了他和人民群眾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的感情。《先驅者之歌》,刻劃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是它的主要任務,但它選擇了一些富有人情味的細節,既把共產黨員的革命感情和普通的人情融合在一起,又反映出無產階級感情的深刻和豐富性。又如《莫讓年華付水流》,表現了青年人對命運和前途的思考,挖掘了他們的心靈美,用奮發前進的典型激勵青年人珍惜年華,有濃烈的哲理味。《先驅者之歌》、《莫讓年華付水流》,在紀錄電影的創作發展中有突破意義。
有的作者找到一個特定的敘述角度,如《老北京的敘說》,用一個老北京人的眼光和口吻,觀察和敘述北京的過去和現在,把對古今滄桑的感慨和對新生活的讚頌交織在一起,充滿深沉的曆史感和濃鬱的時代感。《中國航空城》以一個在衛星發射基地長大的女孩的視角,抒發基地人對航天事業的深厚感情,用今昔對比展現航天事業的發展和成就。紀錄熊貓偉偉學藝的《超級明星偉偉》,是用偉偉現身敘述自己的成長,攝影師捕捉到偉偉的各種動作和表情,編導巧妙的構思和剪輯,組成有趣的情節,使觀眾在娛樂中受到啟發。這部影片受到兒童特別喜愛。
紀錄電影創作中有多種風格樣式的出現,有的像特寫、報告文學,有的像抒情詩。攝於一九七九年的《竹》,詩情畫意,具有創新意義。紀錄片《草原的女兒》,是銀幕的報告文學,它紀錄了來自草原的舞蹈家重回草原的一幕,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是生活與藝術的讚歌。《藍天抒情》全部都是空中攝影,說明詞是一首長詩,將祖國的遼闊廣大、富饒美麗展現給觀眾。風光片《九寨溝夢幻曲》,光影斑駁、色彩幻變,形成一種迷離的意境。作者把自己對自然美的感受變為影片所表達的藝術美。《天界》、《雨西湖》、《水中影》都有獨特的構思和意境。
紀錄片中還有一些連續報道的係列片,有更大的容量,既可分集映出,也可連續放映。如以《愉快的旅行》、《漫遊世界》為總題目的影片,介紹了中國和世界各地的風光名勝、風俗人情。《近代春秋》以翔實的資料,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再現中國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建立。《紫禁城》紀錄了故宮博物院及其珍藏和宮廷生活,給觀眾以曆史知識和美的享受。《我們的家鄉——西藏》則展示了西藏自治區的工農業建設、文教事業、宗教活動以及藏胞生活,可使人了解西藏自治區的全貌。
(三)《新聞簡報》的改版。一九七八年一月,新影將《新聞簡報》改為彩色片《祖國新貌》。《祖國新貌》不再以新聞消息為主要內容,而是更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各方麵的情況。它既有敘事的報道,也有抒情的特寫,因而更具吸引力和有較長遠的放映時效。如《農家圖書館》、《腳下有路》、《大飯店的小顧客》、《公園裏的外語角》、《春催桃李》、《春江鴨暖》等影片,選材的角度比較新穎,表現手法也有獨到之處,挖掘了潛在於平凡事物內部的新意,使影片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
二、加強對外報道和國際交流
中國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國。一九八○年,新影提出“麵向全國,麵向世界”的方針,開始有計劃地攝製適合國際需要的影片,擴大對外輸出,以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滿足海外僑胞要求了解祖國變化的願望,同時也積極去國外拍片和搜集影片資料,攝製反映國際重大事件和各國人民生活習俗的影片。如對外發行的《中國風貌》等影片,在海外曾引起反響。一九八五年,文化部又確定新影主要的任務是對外,兼顧國內。為此,新影成立了對外部。一九八六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丁嶠任主任,有新影、八一、科影、中國新聞社、農影等單位負責人參加的《中國》係列紀錄片編委會,計劃攝製一套反映中國基本情況的影片。到一九九一年,已完成《中國造船》、《國旗、國歌、國徽》、《跨越世紀的紅星》等近120部。其中介紹西藏的《我們走過的日子》、《西藏今昔》等,生動地反映了西藏的真實情況。新影每年都派出攝製組或同有關國家交換攝製組到國外拍攝影片,一九八三年開始攝製的《漫遊世界》,到一九九一年已出40多種,介紹2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情況。新聞期刊片《今日中國》自一九五四年創刊,每月一號(五十年代有幾年是每月二號)製出,隻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停出。《今日中國》是雜誌片,有時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攝製,如《中國婦女》、《一瞬與十年》、《自行車王國》、《春滿校園》等。這些影片生動活潑,具有情趣。
由於新聞電影事業國際交流的發展,一九八七年九月,在北京舉行了國際新聞電影協會第三十二屆年會,會上,中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靳敬一當選為協會主席。
三、技術、設備的改進
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的技術條件和設備也不斷改進。至一九八八年,錄音方麵早已從光學錄音改進為磁化錄音,由寬磁而窄磁,並能錄製立體聲。隨著攝影機和錄音機的改善,影片可以同期錄音,提高了影片質量。照明也從過去使用的笨重大燈具、大燈泡,到采用國產的便於攜帶的新燈具。開發了碘鎢燈、熵燈、氙燈等新式光源,又研製了銀鋅電源瓶作電源,形成了係列的既亮又輕的新聞照明電瓶燈,實現了照明輕便化。洗印技術從過去在暗室裏用木槽子手工操作,逐漸改造成在寬敞明亮的廠房裏用機器洗印影片。新影建有35毫米和16毫米的生產線,並能高溫快速洗片,自動配光和高速印片。還建起16毫米的拍攝、洗印、編輯、錄音的全套製作設備,並建立起了洗印藥液回收和廢水處理工作間。新影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了保證聲畫質量,研製了許多測試調整儀器。如光學交叉調幅器、抖動儀、互調失真儀、測光表校對儀等,其中房間頻響均衡器、聲音預報器等,獲文化部科技成果獎。
八十年代以來,新聞紀錄電影從內容到形式雖然都有所發展,但是離觀眾和時代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遠遠落後於開放和深化改革的需要。因此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需要繼續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群眾。並不斷探索紀錄片的創作規律,不斷豐富紀錄片的表現方法,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紀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