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漫畫(1 / 3)

新聞漫畫

以繪畫來表現新聞時事,在中國,至少二百年前就有了。例如,十八世紀中葉的清朝乾隆年間,在北京集市上已出現過公開發售的報道社會新聞的單張畫頁;鴉片戰爭時期,廣州還出現過沿街叫賣的報道三元裏英勇抗敵消息的《大敗鬼兵圖》;以後,上海、天津、長沙、廣州、香港等地,相繼出現有關反洋教運動和反侵略戰爭報道的圖畫。這些用木板刻印多數並帶彩色的畫頁,在近代新聞報刊史上稱之為新聞畫,它是中國新聞漫畫的前身。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新聞報刊的興起,新聞畫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最早采用石印技術的上海《點石齋畫報》發表了大量新聞畫,其中有關於當時中法、中日戰爭等重大事件和國內外政治外交以及人民生活風俗習慣等各方麵的報道和評論。點石齋書鋪一時成名,模仿而出的新聞畫報曾有好多家。

十九世紀末至辛亥革命前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輿論宣傳的需要,廣用新聞畫。畫家因對過細寫實的新聞畫,感到缺乏強烈的鼓動力,便漸漸改變技法。從民間和西方的諷刺藝術中,學習運用誇張、變形、借喻等手法,來構設畫麵、剖析時事、針砭時弊,以求主題鮮明、寓意深刻,幽默風趣。這樣而產生的近代漫畫,其評論性和戰鬥性大大加強。新聞畫於是讓位而為新聞漫畫所代替。根據現有資料,最早創刊的以新聞漫畫為主要內容的畫報,是一九○五年廣州的《時事畫報》。這以後十餘年間,各地創辦的漫畫畫報約有100種左右,發表過新聞漫畫的報刊無法計數。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後,漫畫作者紛紛以作品反映新聞時事並為政治宣傳服務。一九二五年“五卅”事件、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慘案、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嚴酷的現實,教育了群眾,也培養鍛煉了漫畫家,社會上湧現出一批漫畫新才。他們的作品,有的用作張貼和散發的傳單,有的發表於《新青年》、《中國青年》、《東方雜誌》和其他報刊,還有的發表於上海、廣東、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一些工人畫報和農民畫報上,其中有很多屬於新聞漫畫。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本出兵侵占我國東北,全國人民奮起救亡,新聞報刊連續編發救亡漫畫,呼籲團結禦侮,從新聞輿論角度抨擊不抵抗主義;有的漫畫家還上前線采訪,作漫畫報道。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民抗戰開始,不久,上海和一些沿海城市相繼淪陷,這些城市的漫畫作者多數撤往大後方,一部分轉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

當時,中國內地報刊較少,又因製版印刷條件很差,漫畫難於見報,曾改用木刻和石印;不少作者以牆報、壁畫,流動展出等方式,讓新聞漫畫與讀者見麵。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據地的新聞出版條件,比國民黨地區更為艱苦,有些地區的漫畫作者曾自刻蠟紙,油印出版漫畫小報,有的還套印彩色;還有的把墨塗在玻璃片上,用針摳出白線,製成幻燈片,也可以敷上水彩,在時事報告會上放映,效果很不錯。

抗日戰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軍事上連連失利,加上官風腐敗,物價高漲,人民生計艱難,漫畫家們出於愛國熱忱,舉辦個人或集體的時事漫畫展覽。代表群眾輿論,向國民黨當局發出強烈呼籲。這些作品在諷刺藝術的質量上比側重於宣傳號召為主的前期階段有所提高。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了被日軍侵占的沿海城市和戰略要地,仗著美國援助,向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大舉進攻,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內戰。國民黨統治下的人民無法再忍受沉重負擔和殘酷壓迫,群起抗爭,“反內戰、反迫害、反饑餓”的洶湧怒潮,勢不可擋,漫畫界當即重新投入戰鬥,許多青年工人和大學生也拿起漫畫筆來,從新聞事實選取題材,畫出了大量的反美蔣漫畫,除供報刊公開發表外,更多的作品用於示威遊行和地下展出等等,直到迎來了共和國的誕生。

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三十年間新聞漫畫的情況,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

一、五十年代初期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報紙重視新聞漫畫,一批漫畫家參加報社編輯部工作,漫畫成為新聞的一個品種,這在舊中國是沒有過的。由此正式確立了漫畫與新聞事業的密切關係。

當時,報紙要求於新聞漫畫的政治任務,主要有三方麵:第一,繼續發揮漫畫被稱為對敵鬥爭“銳利武器”的作用,打擊國內外敵人;第二,對於人民內部的缺點和革命隊伍中的問題,也可以諷刺,但是要分別采取不同態度進行恰當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第三,漫畫不僅要長於諷刺,而且還要善於歌頌,要以正麵教育為主,表揚和鼓舞人民,歌頌革命英雄和先進事物。

這樣,見報的漫畫就漸漸形成三種類型:一是對敵鬥爭性漫畫,二是批評性漫畫,三是歌頌性漫畫。也有人把它分為兩類:國際漫畫,國內漫畫;或諷刺漫畫,歌頌漫畫;還有人把諷刺漫畫又分為:對敵諷刺,對內諷刺。

五十年代開頭幾年,國際漫畫的矛盾所向,主要以美帝國主義為對象,反對它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侵略戰爭、單獨對日媾和以及無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等等;國內的對敵鬥爭漫畫,大多配合政治運動,打擊反革命分子、腐化變質分子和嚴重經濟罪犯等等。一九五○至一九五四年,《人民日報》發表的漫畫,反映國際對敵鬥爭題材的比反映國內題材的要多,在作品的新聞性和藝術質量上也一般高於反映國內的。直到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一期間《人民日報》的國際漫畫年年都比國內的多,最多的一年平均每天超過一幅。《解放軍報》、《文彙報》、《大公報》、南京《新華日報》和《人民中國》、《世界知識》、《漫畫》月刊等,也經常有國際漫畫。華君武、米穀、方成、英韜、王宇、陳依範、藍建安等發表過不少國際題材的作品。

關於對內批評性的諷刺漫畫,起初多數漫畫作者不知從何下手,主要是不知怎樣正確區別不同的批評對象和怎樣采取不同態度與不同分寸,怕掌握不好,在抗日時期的延安,華君武等曾就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現象畫過少量的批評性漫畫,不過是偶一為之,影響還不太大。新中國建立後的一九五一年,米穀在上海《解放日報》針對機關幹部開會不守時刻和忙忙碌碌而不幹實事等不良作風畫了一些諷刺畫,讀者有的讚賞,有的表示反感,經過報紙公開討論,得到肯定。在中共中央一再強調要求在報紙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推動下,批評性諷刺漫畫在各地報紙上漸漸多起來,丁聰、廖冰兄、沈同衡、李濱聲、王樂天、江帆、陳惠齡、畢克官、洪荒等都發表過很多這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