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漫畫(2 / 3)

至於歌頌性的和正麵宣傳的漫畫,當時作者也缺少經驗。在歡慶翻身解放的那段日子裏,各地都曾畫出大量歌頌性漫畫,但大多是標語口號式的,漫畫的藝術情趣不足。一九五二年韋啟美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毛主席派人來了》一畫,畫著荒山中沉睡千年的各種礦藏,忽被新中國年輕的勘探隊敲門喚醒,驚喜欲狂的情景。這是漫畫界引為歌頌漫畫在始創階段具有突破性的先例。隨後有較多作者對這類漫畫的創作發生興趣,如苗地、江有生、繆印堂、吳耘等,常有歌頌性漫畫配合新聞報道在報刊上發表。這類漫畫雖然也運用誇張、變形和合理虛構的藝術手法,但是讀者對它有所非議的倒並不多見。有一陣子,報紙還盛行過以整版篇幅刊出巨幅的或成組專題的類似風俗畫形式的漫畫。《文藝報》、《新觀察》等刊物也發表過有關作家生活的同類漫畫,相當吸引讀者。

二、反右派和“大躍進”

五十年代後期,極左思潮開始泛濫。這一時期,國際時事方麵的新聞漫畫還能見到一些較好的作品,而在國內時事方麵,可稱為漫畫的作品其實不多。

特別是反右派和緊接著反右傾等一連串的政治運動中,所謂對內批評性的諷刺漫畫,被用作鬥爭武器,大量地在報紙上揭載。更由於鬥爭嚴重擴大化,批評與諷刺失去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造成了眾所周知的不幸後果。

在“大躍進”運動中,漫畫作者也曾被卷了進去,出現了很多歌頌“大躍進”的漫畫。那時候,漫畫作者據以為創作素材的新聞報道,有許多是弄虛作假的,如糧食產量大放“衛星”,畝產幾萬斤乃至幾十萬斤的“喜訊”,配上漫畫,用在報紙頭條位置;還有什麼“花生殼大如船,玉米稈刺破天,小土群出鋼賽過火焰山”之類的漫畫,不惜版麵,反複宣傳。據統計,一九五八年《人民日報》全年發表的國內題材漫畫突破300幅,創該報曆年所刊國內題材漫畫的最高紀錄,其中有上述內容的歌頌漫畫183幅,占半數以上,其餘不足半數的部分,約有60幅是針對當時懷疑“大躍進”的人們的“右傾思想”而發的批判性漫畫。

“大躍進”運動以及隨之刮起的浮誇風,後來以國民經濟發生困難而告終,報紙的“大躍進”漫畫也就不再見報,而其他的國內題材漫畫竟也很少看到了。《人民日報》一九六一年全年國內題材漫畫隻有10幅,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分別為19幅、17幅,包括以古代寓言和家庭生活為題材的“故事新編”、“爺爺和孫子”等非新聞漫畫在內;一九六四年為鼓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國內漫畫題材以讚美中學生在農村落戶的新聞為重點,全年共見報20餘幅;一九六五年減至9幅;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報紙上就一幅漫畫也不見了。

三、“文化大革命”

一九六六年五月底,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組長陳伯達率工作組進駐人民日報社奪權,並且說:漫畫以後別用了。《人民日報》上的漫畫從此絕跡。全國各地報紙見中央黨報不用漫畫,便都緊跟照辦。作為報社編輯部正式人員的新聞漫畫作者於是全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同時各報編輯部也就收不到業餘漫畫作者的來稿了。隻有那些所謂“革命造反派”和“紅衛兵”中的個別人等,有權在大字報、黑材料和街邊牆角上胡塗胡畫,肆意毀謗好人。

由此可見,漫畫,特別是新聞漫畫,離不開報紙,報紙曆來是漫畫的立足之地,是漫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報紙的政策方針,對漫畫的興衰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新聞漫畫尤其如此。

不過,在“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內亂期間,由於報紙不用漫畫,倒使漫畫作者免得再遭折磨之苦,也算幸事。

一九七六年十月,“文化大革命”結束,各地漫畫作者重操畫筆,通過公開張貼和展覽等方式,向林彪、“四人幫”一夥發起猛烈的漫畫聲討。大量的漫畫雖然沒有在報紙上發表,但是聲勢著實不小。《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和《文彙報》等曾分別選編出版了《除四害》、《批判四人幫》和《砸爛四人幫》等漫畫集。

一、新的形勢

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發表了一大幅歌頌漫畫《迎春圖》,這是相隔十年多之後第一次公開見於國內報紙的漫畫。一九七八年六月四日《人民日報》又一次發表了一整版的漫畫,計8幅,有國際題材,也有國內題材的。但是縱目四望,全國被長期撂荒了的漫畫大地,依然還是一片沉寂的狀態。直到一九七八年,具有深遠的偉大轉折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共和國家的各個方麵才展現了新的生機和新的局麵。

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漫畫增刊《諷刺與幽默》在北京創刊。各地報紙也從這時漸漸有漫畫發表。有的地方報紙也辦起漫畫報刊來,大半是省級報紙的增刊,也有各地漫畫團體主辦的,都是綜合性漫畫報刊。其中除《諷刺與幽默》,存活期間長短不一,出版持續較久的《刺玫瑰》,七年後也於一九八七年停刊。

有不少報紙辟有漫畫副刊或漫畫專欄,長期堅持不懈的如《北京日報》的“紅綠燈”,《北京晚報》的“刺兒梅”,《天津日報》的“春秋筆”,《吉林日報》的“五味子”,《黑龍江農民報》的“金鋤頭”,《成都晚報》的“小蜜蜂”,《四川工人報》的“麻辣燙”,《重慶晚報》的“穿山甲”,《長江日報》的“漫畫百家”,《陝西工人報》的“玫瑰園”,《沈陽日報》的“花與刺”,《營口日報》的“赤甲紅”,《鞍山日報》的“漫畫”,《煙台日報》的“蜂蜜與蜂刺”等等。《工人日報》於一九四九年創刊時就編出了“工人的畫”專版,發表各類美術作品而以漫畫為主,“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刊,複刊後發表了職工的很多漫畫創作;《農民日報》的“農民畫刊”,也發表了不少出自農民之手的以農業和農村題材為主的漫畫;《中國青年報》的“漫畫”專刊則帶有一定程度的青年特色。

一般情況下,報社遇到文稿多時,往往要把漫畫擠掉,設立漫畫副刊或專欄,就使漫畫見報機會有所保證,這是件好事。但對新聞漫畫來說,時隔一周、半月,甚至更長時間才集中發表一次,卻不免影響時效,減損作品的新聞價值。有些報紙把新聞漫畫配合報道和評論及時刊出,更顯示圖文並茂,相得益彰的效果。《羊城晚報》自一九八四年八月開始,在第一版所辟的“新聞漫畫”專欄,經常刊登附有報道或評論性短文,成為該報特色之一。《新民晚報》在反映街談巷議的群眾來信“薔薇花下”專欄裏,每天都配有漫畫,很受讀者歡迎。一九八五年八月新民晚報社創辦的《漫畫世界》(半月刊),和同年十月河南日報社創辦的《漫畫》(月刊),也時有新聞漫畫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