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報
中國的畫報曆史,從一八八四年上海出版的石印《點石齋畫報》算起,至今已逾百年。
一八九四年以後,銅版印刷在中國出現。畫報、畫刊隨之日漸增多。二十世紀初,上海的《真相畫報》、《上海時報圖畫周刊》都開始刊登反映社會現實的照片。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七年間,綜合性的大型畫報相繼出版,影響較大的有《申報圖畫周刊》、《良友》、《時代》、《中華》等。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抗日根據地,先後出版了《晉察冀畫報》、《山東畫報》、《戰場畫報》、《膠東畫報》、《冀熱遼畫報》……這些畫報對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宣傳抗日戰爭,起了重要作用。在國民黨統治區,有些畫報,如上海的《路》、《聯合畫報》,經常刊載反映敵後軍民鬥爭和淪陷區人民生活的照片,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的地區,像北平的《北支》畫報,則是為敵人宣傳“大東亞共榮圈”效勞的。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解放區,有以《冀熱遼畫報》為基礎而出版的《東北畫報》;以《晉察冀畫報》與《人民畫報》合並而出版的《華北畫報》;以《山東畫報》為基礎而出版的《華東畫報》。此外,還有《冀中畫報》、《中原畫報》、《天津畫報》等。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新星畫報》,也有較大的影響。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的畫報事業進入新的曆史階段。一九五○年,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新聞攝影局出版了全國性的《人民畫報》。一九五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北畫報》的基礎上,出版了《解放軍畫報》。一九五五年,《民族畫報》創刊。五十年代,在各省、市、自治區,以攝影圖片為主的綜合性地方畫報,主要有《內蒙古畫報》、《黑龍江畫報》、《吉林畫報》、《遼寧畫報》、《湖北畫報》、《安徽畫報》、《山東畫報》、《廣東畫報》、《貴州畫報》、《新疆畫報》、《甘肅畫報》、《浙江畫報》、《福建畫報》、《雲南畫報》、《江西畫報》、《青海畫報》、《陝西畫報》、《江蘇畫報》等。進入六十年代,中國國民經濟發展遇到暫時困難,隨之畫報事業也進入一個低潮,全國省級畫報除《廣東畫報》和《新疆畫報》外,其餘先後停刊。一九六六年開始的十年動亂,全國隻剩《人民畫報》和《解放軍畫報》兩家了,連《民族畫報》也停刊七年之久,到一九七四年才得以複刊。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畫報事業重整旗鼓,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到一九九○年,全國性和省(區、市)級以攝影圖片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綜合性畫報28家:除《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民族畫報》外,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湖北、安徽、江西、山東、浙江、福建、廣東、雲南、貴州、新疆、陝西、甘肅等省區的16家畫報都已複刊,新創刊的有河北、河南、湖南、上海、廣西、四川、寧夏、山西及《中華英才》9家畫報。
除以攝影圖片為主的綜合性畫報以外,中國還有大量專業性畫報出版。
幾家畫報——
一、《人民畫報》
《人民畫報》,對外稱《中國》畫報,它是一份以圖片為主體,圖文並茂的綜合性月刊,主辦單位是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
《人民畫報》創刊於一九五○年七月。初創時隻有漢文版,在國內發行。一九五一年一月,始用《中國》畫報的刊名出版第一個外文版——英文版。以後,外文版陸續增加,也有的文版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停刊。到一九九○年,《人民畫報》以漢、英、俄、日、法、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瑞典、朝鮮、斯瓦希裏、意大利、烏爾都、羅馬尼亞、泰、藏,共17種文字出版,其中漢文版又分內地和香港版兩種。它在中國是文版最多的一份雜誌。外文版和漢文版均由人民畫報社編輯出版;藏文版則由人民畫報社編輯,民族出版社翻譯出版。
《人民畫報》明確以對外報道為宗旨是在一九五二年。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對外報道的對象實際上主要是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讀者。畫報的編輯和設計,也以《蘇聯畫報》為模式。六十年代初,中國對外關係發生顯著變化,《人民畫報》的發行開始麵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第三世界,兼及歐美各國。一九六六年開始的十年動亂,《人民畫報》盡管因肩負著對外報道的任務而堅持出版,但步履相當艱難。粉碎“四人幫”,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畫報》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辦報方針應是麵向國外讀者,麵向全世界,“以生動的圖片,簡潔的文字,向讀者介紹新中國”,目的在於“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這樣一個辦報方針為畫報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從此,畫報的報道麵擴大了,內容豐富了,表現形式多樣了,並且對不同文版采取“大同小異”的辦法,改編一些專稿,針對性增強了。一九八六年開始在香港印刷繁體漢文版,深受在東南亞海外華僑和外籍華人的歡迎。
四十年來,《人民畫報》形象地記載了中國的基本情況和風雲變幻的曆程。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的誕生(一九五三年第一期)、中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出廠(一九五五年第八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九六五年第一期)……《人民畫報》都有真實的記載。上自中央領導人的政治活動,下至普通工人、農民的勞動、生活,都有廣泛報道。革命老人何香凝(一九六二年第一期)、偉大的人民戰士雷鋒(一九六二年第四期)、紡織工業勞模郝建秀(一九五一年第十一期)、著名歌劇演員郭蘭英(一九六六年第三期)、戰士作家高玉寶(一九五四年第八期)、環衛工人時傳祥(一九六○年第一期)、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一九六六年第五期)等知名人士和英雄模範人物,都在《人民畫報》上留下了光輝形象。從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到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以至七十年代“四人幫”的覆滅,都可在《人民畫報》上找到它們的曆史記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人民畫報》對這方麵的報道有顯著加強。諸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和上海、天津、大連等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廣大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以後所起的巨大變化。在畫報上都有翔實的介紹。
由於曆史條件的製約,《人民畫報》在反映新中國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在政治生活還是經濟文化建設方麵,都不可避免地刻有時代的烙印。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色彩,“假、大、空”的宣傳腔調,在一定時期內相當明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當中,關於“紅衛兵”、“活學活用”、“大批判”的報道尤其如此。但是,從整體看來,《人民畫報》通過豐富多彩的畫麵和文字,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新生活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麵貌;反映了社會變革和經濟、文化建設的成就;介紹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和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使讀者看到一個曆史悠久、地大物博、山川壯麗、人民勤勞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有些稿件如一九七二年第四期《尼克鬆總統訪問中國》增刊,同年第十一期關於田中角榮訪華的《中日關係史的新篇章》增刊,都是曆史的真實記錄。一九七七年第一期《周恩來同誌為共產主義事業光輝戰鬥的一生》專刊,比平時增印200萬份,國內外影響頗著。一九八六年第十二期的《小平你好》,首次以大量圖片和翔實的文字報道鄧小平的一生,為國內外數家報刊轉載。從一九七二年第一期起的《長城南北》,開全國畫報連載之先。以後陸續有《大河上下》、《萬裏長江》、《南方大河珠江》、《大運河》、《絲綢之路》、《中國大西北》、《邊陲萬裏行》等連載,都深受國內外歡迎。
《人民畫報》創刊初期主要領導人有朱丹、胡考、丁聰,以後曆屆主要領導人有李千峰、範源、穆欣、藍子安、錢浩、邢雁、張家驊等。一九九一年,人民畫報社有280餘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翻譯、編輯、記者以及行政管理人員。在編、采、譯人員中,有高級編輯、高級記者、主任編輯、主任記者、譯審、副譯審70餘人。為適時報道國內外重大事件,曾多次派記者參加了國家領導人的出訪活動、國際體育比賽以及國家的重大科學考察活動,像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南極科學考察等。在參加科學考察活動中,許多記者表現了不畏艱難、頑強拚搏精神。記者鄭長祿就犧牲在采訪陣地上。從創刊以後的四十年間,已有20多個國家的170餘名專家在人民畫報社工作過,他們在各外文版的翻譯、核定稿件上,付出了辛勤勞動,做出了有益貢獻。其中,日本專家橫川次郎、英文專家沙博理(Sidney Shapiro)、德文專家魏璐詩(Ruth Wei rr)都在中國工作幾十年,成為中國人民的真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