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組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血友病(1 / 1)

一組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血友病

人人健康醫院

作者:國升

“疑難病”之稱謂,醫學界或普通民眾都常習用,但疑難病的概念和範疇是什麼?目前還沒有統一公認的認識,一般是指在診療中,病因複雜未明、診斷難以統一、醫治難度較大、容易被誤診、給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危害的一類疾病。為了加強讀者對“疑難病”的認識,本刊開辟“每月一解”欄目,旨在對疑難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血友病是一組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因子是人體內一組具有引起血液凝固、具有止血功能的生物活性蛋白。如果血液中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血液就不容易凝固,從而引起出血性疾病。

疾病分類

血友病依其缺乏凝血因子種類之不同,可分為:

甲型血友病:是由於凝血因子八(即Ⅷ)缺乏引起,亦稱作血友病A,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血友病,約占血友病人數的80%~85%,在某些高發地區甚至更高。

乙型血友病:是由於凝血因子九(即IX)缺乏引起,亦稱作血友病B,臨床較甲型血友病少見,約占血友病人數的15%左右。

丙型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十一(即Ⅺ缺乏)。Ⅺ缺乏症在我國極為少見。

獲得性血友病(即後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常由於自身因素導致某些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或活性降低,如獲得性凝血因子八(Ⅷ)缺乏症,常由於自身產生Ⅷ因子抗體,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導致獲得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

臨床表現

典型血友病患者常自幼年發病,自發或輕度外傷後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出血不能自發停止;嚴重者在較劇烈活動後也可自發性出血,特別是關節、肌肉等出血,導致嚴重的關節腫脹及肌肉缺血壞死,長期發作可以影響骨關節的生長發育,導致關節畸形及肌肉萎縮,以致四肢(主要為下肢)活動困難,嚴重者不能行走。血友病的出血特點為:

出血不止,多為輕度外傷、小手術後; 與生俱來,伴隨終身,常表現為軟組織或深部肌肉內血腫;負重關節和膝、踝關節等反複出血甚為突出,最終可致關節畸形,可伴骨質疏鬆、關節骨化及相應的肌肉萎縮(血友病關節);出血的輕重與血友病類型及相關因子缺乏程度有關。

可以出現血腫壓迫症狀及體征的還有:血腫壓迫周圍神經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縮; 壓迫血管、輸尿管引起症狀;壓迫胸腹腔等髒器,影響內髒功能。

診斷

血友病(常為男性發病),除根據上述遺傳病史及出血症狀外,還需要進一步作如下檢查:血常規檢查;凝血功能檢測;臨床確診常需要檢測Ⅷ凝血活性。

此外,尚應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如滅鼠藥物中毒導致的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抗凝藥物如華法令等引起的出血。

疾病治療

一般止血治療。如使用抗纖溶藥物及一般促進血小板聚集的止血藥物等。對於嚴重出血導致的關節及肌肉血腫,可以用繃帶加壓包紮或者沙袋等局部壓迫和冷敷止血。

凝血因子替代療法。此為主要療法,即補充缺失的凝血因子。主要方法有:新鮮冰凍血漿;血漿冷沉澱物(主要含Ⅷ及纖維蛋白原等,其中Ⅷ濃度較血漿高5~10倍);凝血酶原複合物(含X、Ⅸ、Ⅶ、Ⅱ),為一般的替代治療;血液提取的Ⅷ濃縮製劑,或基因重組活化的Ⅷ製劑;重組的人活化因子Ⅶ:可用於預防或治療Ⅷ或Ⅸ缺乏的嚴重血友病患者的出血。

藥物治療。療效低於凝血因子替代治療,如使用去氨加壓素、達那唑以及糖皮質激素改善血管通透性等。

家庭治療。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屬應接受有關疾病的病理、生理、診斷及治療知識的教育,家庭治療最初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除傳授注射技術外,還包括血液病學、矯形外科、精神、心理學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預防知識等。

外科治療。有關節出血者應在替代治療的同時,進行固定及理療等處理。對反複關節出血而致關節強直及畸形的患者,可在補充足量凝血因子的前提下行關節成型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預防

預防出血比替代治療更重要,包括:①加強宣教,避免劇烈活動,鼓勵適當體力活動;②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藥物;③ 避免肌肉注射;④如需手術應在術前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⑤有條件者應定期預防性補充相應凝血因子等;⑥ 血友病是許多有創操作的禁忌症,如拔牙、骨穿、外科手術等。在未給予凝血因子輸注幹預前,避免盲目進行有創操作。

俗話講得好,防患於未然。對孕婦可以進行妊娠後的產前診斷,進行優生優育。對血友病患者家人特別是女性患者,應做基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