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業的任務是準確、迅速、保密、安全、方便地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務,是社會活動的“神經係統”。在當今信息社會時代,郵電通信更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郵路和電波把數以千萬計的信息源與信息終端緊密聯係在一起,並通過迅速準確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傳遞,高時效地指導和調節著社會市場供求、商品生產布局,以及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節律;信息流的傳輸和處理活動,極大地克服了人類聯係的空間阻力,從而替代了兩地間的許多人流和物流,大大節約了運輸時間和運費開支;在大多數情況下,郵電為社會提供的間接經濟效益遠遠大於郵電自身的直接經濟效益。據前蘇聯長途電信的效益調查,直接效益占5~10%,而間接效益占90~95%。因此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世界各國都致力於郵電通信網的現代化建設,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郵電事業的發展。據估計,世界平均國民收入的2%來源於郵電通信業。
(一)生產特點和空間布局因素
1.郵電業生產特點
同交通運輸業一樣,郵電通信也有區別於工農業生產的許多特點:
(1)時效性
郵電產品是信息或郵件的空間傳輸和移動,它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而信息流有極強的時間性,信息不通則會給生產和生活帶來重大損失。所以時效性是郵電業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2)公用性
郵電業點多麵廣,具有極強的公用性和服務性,個人、集體、企業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的活動都與郵電業有密切聯係。這種公用性,使郵電通信業較一般工商業具有比較穩定的發展機遇和較小的競爭風險。
(3)全程網絡性
郵電通信包括信息源、信息接收終端、以及連接信息源與接收終端的郵路、電纜和電波三部分,它們彼此交織,形成生產、交換、消費過程統一的全程網絡,郵電產品的生產隻有通過全程網絡的協作才能完成。任何郵電企業隻是全程網絡的組成部分,而且它們的經濟效益需要通過對郵資的再分配才能實現,這就造成郵電企業在生產經營上對全網和協作單位很強的依附性。
2.空間布局因素
從本質上講,郵電通信是信息和郵件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動過程,它與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環境有密切關係。
首先,信息流是產生並服務於一定的社會經濟係統的,它的流量與人口數量、密度,尤其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例如1985年法國人均投寄信件在100封次以上,埃及和印度分別隻有16件次和70件次。
其次,信息和郵件的傳輸是通過克服空間阻力實現的,自然地理環境對郵電網的分布以及信息流的流量和強度有深刻影響。郵政通信要利用交通工具在既有交通線路上進行,台風、冰雪、暴雨、濃霧、山洪、塌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都可能導致郵政通信中斷;有線通信的架空明線和地上、地下電纜的敷設、管理和維護受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高山深穀、地質病害、江河湖海都可能增加有線電網的建設和運營費用。無線通信是通過電波傳輸信息的,地形障礙可使電波發生反射、吸收和繞射現象而衰減,要保證通信質量還需采取各種工程措施,從而大大提高了通信成本。
(二)郵政通信網布局
郵政通信網是由各級郵政通信中心和各種類型的郵路相互交織而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統一調度、協調配合,經常保持信息和郵件傳遞銜接和暢通無阻的狀態。
1.郵政通信中心
郵政通信中心是指負責收寄、經轉、投遞郵件的專門機構。在我國可分為一般郵政通中心、國內郵件轉口中心和國際郵件互換中心三種類型。
(1)一般郵政通信中心
它包括郵電局、郵電支局、郵電所三級。郵電局一般以國家縣、市行政區劃範圍設置,負責經辦轄區範圍信函、郵包的收寄、經轉和投遞。在我國除直轄市、省會和自治區首府的市局是郵政、電信分設以外,其它市、縣郵局均為郵電合設,它們除擔負郵政通信業務外,還經辦電信業務;郵電支局的通信業務量僅次於郵電局,一般按社區、街道、交通要道、車站、碼頭以及較大鄉鎮和重要工礦企業所轄範圍設置;郵電所通信業務量又次於支局,在有較繁忙業務量而又不夠設置支局條件的社區、街道和較重要的鄉鎮、大的企事業單位設置。
除以上郵政通信中心外,星羅棋布的郵政信箱、信筒郵政代辦所和郵票代售處也是郵政通信服務網點的組成部分。
(2)國內郵件轉口中心
這是指負責經轉各類郵件的郵政通信中心。所經轉的郵件的源點和終點均不在本局轄區,而是由一條郵路發交本中心,由另一條郵路發往其它郵政通信中心。國內郵件轉口中心的經轉業務一般包括郵件運輸上的經轉和郵件分揀封發上的經轉兩種類型。前者是將經某一轉口中心接收到的總包郵件,原封不動地按規定發運路向轉交另一條郵路,寄往另一轉口中心或郵政通信中心;後者指接轉中心接收到的不夠直接封成套袋的零散郵件,經過分揀後,按寄達地點封成袋套,再發交其它接轉中心或寄達局。轉口中心的位置至少要在兩條郵路的交叉點上。它是郵政通信網路的樞紐,其精確性和時效性直接影響著全網的通信效果。
轉口中心的選擇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問題。因為如果近道遠發、遠道近發,或不顧郵路亂發經轉,都將延誤郵件寄達時間。轉口中心選擇標準是:經轉層次少;郵件郵路短;傳遞快和經轉作用大。因此必須認真研究各轉口局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郵路銜接狀況以及它們在統一通信網中的地位和經轉範圍。
(3)國際郵件互換中心
它的任務是向外國郵政機構封發郵件總包;接受、開拆和處理由外國郵政機構發來的郵件總包;經辦零散過境的國際郵件。國際郵政通信的另一類中心是國際郵件交換站,它的業務範圍較小,既不封發出口郵件總包,也不開拆進口郵件總包,其任務是直接或間接同外國郵政機構交換郵件總包。我國的國際郵件互換局兼交換站在北京、天津、滿州裏、二連、大連、丹東、集安、圖們、長白、南寧、憑祥、水口、塔城、喀什、昆明、河口、天保、亞東、上海、廣州。國際郵件互換局在沈陽、哈爾濱、青島、福州、廈門、汕頭、海口、深圳、拉薩、伊寧、烏魯木齊等。
2.郵路及其選擇
郵路是連接各級郵政通信中心,擔負輸送郵件任務的線路。由於郵政通信業務是借助交通運輸實現的,而承接郵件運輸的交通線都是有質量和運輸能力標準的。所以郵路有兩種分類方法:
(1)郵路交通分類
按交通線路的差別,可將郵路分為旱班郵路(指利用步班、自行車、畜力拖拉等非機動工具輸送郵件的郵路)、水道郵路(利用船舶輸送郵件)、航空郵路、汽車郵路和鐵道郵路等5種類型。
(2)郵路功能分類
按郵路運輸郵件的功能和管理體製,可將郵路分為4種類型:
幹線郵路
這是具有全國意義的重點郵路,包括從首都至一級政區郵政通信中心的郵路、連接一級政區郵政通信中心的郵路、通往重要港口和國際郵件交換站的郵路等。其共同特點是郵件流通量大,速度快,由最高郵政機構進行管理和調度。
地區郵路
它是郵件流通量次於幹線郵路並由省(市)區郵政機構管理的郵路,包括省會(首府)至各縣市的直達郵路,溝通省內各縣市之間的郵路,連接鄰省縣、市的郵路,由省級郵政管理局通往重要農業區、重點工礦區郵政通信中心的郵路等。
鄉村郵路
指郵件流通量較少,傳遞功能較低,由縣、市郵政機構管理調度的郵路,包括縣、市郵政通信中心至區、鄉、鎮、村郵政通信中心的郵路,區、鄉、村、鎮郵政中心之間的郵路,以及連接千家萬戶的農村投遞線路。
市內郵路具有郵路較短,服務對象較多,業務類型複雜,郵件接轉量大等特點,是指市級郵政通信中心至市區各支局、所之間的郵路,其中包括報刊拉運,到交通樞紐接發郵件,以及開取信箱和市內轉趟投遞的郵路等。
(3)郵路選擇
郵政通信要求郵件送達速度快,運費開支少。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不僅存在轉口中心的選擇問題,同時也存在郵路的選擇問題,即在郵政通信的全程網絡中尋找郵件傳輸的最短郵路。
3.郵政編碼及郵區劃分
(1)郵政編碼
為了實現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絡數字化,加快郵件傳遞速度,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先後實行了郵政編碼製度,並以此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通信技術和郵政服務水平的標準之一。各國郵政編碼規則並不統一。法國郵政編碼始於1972年,共6個數字,前兩位代表省,後三位分別代表城市、地區或郵政分局。我國采用四級六位編碼製,前兩位表示省、市、自治區,第三位代表郵區,第四位代表縣、市,最後兩位代表投遞郵局。
(2)郵區劃分
郵區是為選擇合理郵路,避免郵件迂回傳輸,對郵政通信中心郵件經轉範圍的地域劃分。我國將2400縣、市級郵政通信中心和34000多個鄉鎮級郵政通信中心劃分為280個郵區,郵區範圍大致與行政地區範圍一致。每個郵區具有一個郵政通信中心,經辦本區範圍進出口郵件。這些郵政通信中心大都位於郵電通信網路樞紐上。在280個郵區中心局中,51.4%位於全國幹線郵路上,44%位於省內幹線郵路上;設在工礦區的僅占4.6%。
(三)電信通信網布局
電信通信網是由各級電信傳輸、接轉中心與架空明線、電纜、短彼、超短波、微波以及衛星地球站等多種電路組成的電信通信係統。包括公用電信網和專用電信網兩部分。前者是為整個社會服務的電信網,是國家電信網的主體;後者是專供軍事、鐵道、水電、石油、廣播等部門利用的電信網。
1.公用電信網布局
公用電信網承擔全社會的信息傳遞任務。一個國家的公用電信網應當覆蓋全國,伸展到有人居住的每個角落,並通過若幹點與世界各國電信網接轉。實際上各國公用電信網互相連接,已構成一個龐大的全球公用電信網。公用電信網又包括電話通信網、電報通信網、傳真通信網、數字通信網、圖象通信網以及電視、廣播等專業通信網。其中,電話通信網是各種通網的基礎。無論哪種電信網,都可以看作通信中心與通信電路的集合體。
(1)公用電信中心
它是各種電信網的彙接和輻射點,辦理各種信息的傳輸、接轉業務,是統一電信網的心髒。根據彙接和輻射電信網的規模和範圍,公用電信中心可分為若幹等級:
大區中心
一般位於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集中的中心城市和電信網絡的樞紐,以大區電信網中心所在地的電信局領導該區電信傳遞業務。我國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漢、沈陽、西安、蘭州、成都、重慶都是大區電信通信中心。
省、區中心
由省級電信網絡中心設置,一般省會就是全省長途電信網絡的中心,省會電信局負責領導全省電信傳輸業務。
地區中心
一般位於行署、市或自治州政府所在地,是本地區電信網絡中心,該地郵電局負責本區範圍電信傳遞業務。
縣級中心
一般位於縣城,是全縣電信網絡中心。縣郵電局負責該縣範圍電信經轉和傳遞業務。
(2)電路等級
無線通信是通過各種頻率的電波實現的。有線通信要靠架空明線和地下地上電纜傳輸信息。長途電路可分為二級:
一級電路
它有四種情況,即:國家首都至大區電信中心的電路和大區電信中心之間的電路;首都和大區電信中心至省級電信中心的電路;各省級電信中心間的電路;其它被指定特別重要的電路。例如建國後我國相繼建成了京滬杭和京漢廣兩條中同軸1800路電纜幹線,並建成滬寧、杭福、沈大、濟青、成渝等許多電纜幹線。還與日本共同敷設了中日海底電纜,都屬一級郵路。
二級電路
主要包括省級電信中心至地區電信中心之間的電路和各地區電信中心間的電路;省級中心、地區中心至縣級電信中心的電路;縣級電信中心間的電路;其它被指定的特殊電路。
以上各級電信中心與各級傳輸電路相互連接,構成一個迂回繞轉、安全暢通、靈活調度的統一完整的電信通信網。
2.專用電信通信網布局
專用電信網是自行建設或租用郵電部門的電網為本專業服務的電信網。有各種各樣的專用電信網,但最常見的是前麵提到的軍事電信網、鐵路電信網、交通電信網和廣播電視傳輸網。
(1)軍事電信網
是用於軍事目的、由軍事部門經辦、具有高度機密性的電信網。在各國軍事電信網中,以美國的軍用電信網最為完整。它組建於本世紀60年代,擁有長達6720萬公裏的傳輸電路,遍及五大洲的75個國家和地區,有4.3萬條專用線路和3.2萬條交換線路,其中60%在美國本土,40%在國外軍事基地。
(2)鐵路電信網
是由站間電話,區間電話,線路調度電話,貨物、電力調度電話,站場專用電話、列車預報電話,以及相應電路設施構成的無線通信和有線通信電網的集合體。前蘇聯和德國都有比較完善的鐵路電信網,有相當數量的微波和同軸電纜,基本實現了全路統一編號,並正在建設全路數據通信網。我國鐵路通信網以電纜和光纜為主,微波為輔。目前鐵路專用地下電纜和架空明線約5萬多公裏,並有1.1萬公裏的小同軸和對稱綜合電纜,共有各種交換機20餘萬門,電報、電話網點1100個,擔負著繁忙的鐵路通信業務。
(3)交通係統電信網
是一種以交通運輸和對外貿易為目的的多用途、綜合性電信網。既有無線通信,也有有線通信,全網由江岸和海岸電台,港口區域通信樞紐,沿運輸線自建的長途電路,以及租用的郵電長途電路四部分組成。這對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及時救助遇險船隻,提高運輸生產效率等方麵,都起了重大作用。
(4)廣播電視傳輸通信網
這是一種以傳輸音、像為目的無線電信網,由廣播電台、電視台、插轉台、衛星地麵接收站,視頻、音頻電波,以及數以千萬計的視頻、音頻接收終端等要素構成,具有眾多服務對象,網路幾乎覆蓋全國範圍。我國於1986年開通了國內衛星通信網,建設了2000多個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通過微波線路和衛星通信地球站收看的全國性電視節目傳輸網已初步形成。
3.世界電信通信發展趨勢
60年代以來,隨著高技術的廣泛應用,電信通信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1988年世界電話普及率已達14%,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達5%以上,其中美國和瑞典甚至高達80%以上。通信技術已成為當今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從當前發達國家競相開發的動向看,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其它高技術互相滲透和融合,已成為今後通信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麵:
(1)信息圖象化
傳統的話音通信業務已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可視信息係統、電視圖文廣播業務、圖文傳真和可視電話將不斷取代話音信息傳遞方式。目前世界已有350萬台傳真機投入使用。
(2)信號數字化
由於數字傳輸和數字交換設備的引入,將使電信網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網路結構逐漸向網狀過渡。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於1990年在局間網上使用了動態無極選路技術。
(3)電路光纖化
利用光導纖維替代電纜和明線可解決超距離信息傳遞問題。日本、美國在競相開發1.55微米長波長單模光纖通信係統,光纖傳輸將成為90年代世界傳輸技術的主流。
(4)設備微型化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通信設備正向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隨著數字交換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數字通信設備采用了中大規模集成電路,機器體積不斷縮小,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
由於以上電信通信技術的發展,電信通信傳輸將出現兩個顯著特點,即:由信息傳遞轉向信息、搜集、傳遞、處理和控製的一體化,成為一個由傳感、通信、計算機相結合的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綜合業務數字通信網;將單一的人——人通信擴展為人——機、機——機、機——物等多種通信手段,人機會話將得到更加突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