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動型供應商視角下流通渠道優化策略探討(1 / 3)

主動型供應商視角下流通渠道優化策略探討

商貿流通

作者:廖曦

引言

在消費驅動宏觀經濟發展模式下,相較供應鏈上遊企業而言,供應鏈下遊企業占據著更多的控製供應鏈係統的資源優勢。在非合作博弈條件下的零售商與供應商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而展開競爭,這正是誘發其矛盾衝突的根源。為鞏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優勢地位,供應鏈下遊企業通常采取將其非主營業務外包的方式來集中企業資源用以鞏固其核心業務的市場競爭優勢,由此導致了主動式供應商管理模式的誕生。主動型供應商管理模式是指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以協同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和提升企業運營效率為目的,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達成共同協議,將供應鏈下遊企業的物資流通管理工作交付上遊供應商管理,並在有效監管協議執行效果的基礎上持續性修訂合同內容,以實現供應鏈係統內的物資流通效率得以持續改善的一種供應鏈合作策略。主動型供應商管理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企業內部人控製企業流通渠道管理的格局,通過落實集成式供應鏈管理理念的方式來提升供應鏈成員企業響應終端市場客戶需求的能力。

主動型供應商視角的流通渠道運營問題

(一)主動型供應商流通渠道運營的信用問題

企業間信用水平不足製約主動型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有效實施。主動型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涉及到供應鏈上遊企業對供應鏈下遊企業的企業商業機密信息的獲取,故而要求供應鏈成員企業滿足一定的信用水平,以促進供應鏈成員企業間具有展開深入合作的信用基礎。但由於當前我國麵向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征信係統尚未健全,作為獨立利潤中心的單家企業有著較強的衝動來損害其他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利益以擴張本企業的盈利空間。在信息封閉條件下,供應商對庫存信息的不合理預期很有可能導致決策失誤,同時損害到製造商和供應商的收益,而且這種損害程度會和供應商的自信度相關。隨著現代化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商貿流通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供應鏈成員企業麵對的市場貿易規則和市場流通渠道結構日益複雜,這給掌控市場流通渠道關鍵節點資源的部分失德企業以廣闊的製度尋租空間。

主動型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信用風險易於演變為供應鏈係統風險率。供應鏈係統內部資源的共享性決定了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內部運營風險具有較高的幾率演變為整條供應鏈的企業集群風險,進而沿著企業鏈接市場的流通渠道擴張為整個區域市場的係統性風險。這是由於主動型供應鏈管理模式具有顯著的信用風險傳導效應,無論供應鏈上遊企業還是下遊企業,抑或供應鏈關聯企業的任何一方出現信用風險暴露危機,即有可能威脅到供應鏈業務關聯方的風險控製效果和財務償債能力。通常而言,主動型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倉儲存貨質押風險上升、存貨規模快速增長等因素是直接威脅主動型供應鏈管理模式運行穩健性的主因。

(二)主動型供應商流通渠道運營的管理問題

長鞭效應衍生的信息共享難題製約主動型供應商流通渠道運營效率的提升。對傳統供應鏈係統進行主動型供應鏈模式改造並未能根除長鞭效應的信息共享難題。考慮到供應鏈上下遊企業股東的獨立經濟利益訴求,上遊供應商和下遊銷售商之間圍繞客戶需求預測、訂貨批量調整等問題展開博弈,並通過己方所占有的談判優勢地位來將供應鏈係統中的庫存責任推卸給其他供應鏈成員企業,從而通過壓榨其他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利潤空間的方式來擴張本企業的盈利能力。由於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由此引致的存貨市場價格波動,以及因市場競爭環境變異所產生的不確定性放大了供應鏈係統中流通渠道的存貨水平。誘發該問題的根源在於供應鏈上下遊企業在控製供應鏈係統中的存貨水平的責權分配談判中缺乏公允性,由此放大了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的庫存責任失衡問題,進而增強供應鏈上下遊企業的內部競爭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