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金融發展、對外經濟開放與區域市場整合
先驅論壇
作者:唐德祥 周雪晴 孫權
引言
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重點涉及黑龍江、內蒙古、上海等沿線18省份,並力圖通過外部通道建設加快內部主要經濟區塊的聯係和資源整合,為我國對外貿易開啟了新天地,同時也為促進國內區域市場整合提供了新思路。與此同時,中國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積極搭建金融支持框架,設立絲路基金,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力爭以金融合作為前導,激發市場活力。國內各大金融機構也紛紛加速戰略布局,積極運用多元化渠道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沿線18個重點省份在對外經濟開放框架下的金融發展是否有利於促進國內區域市場一體化?隨著對外經濟開放水平的提升,這些省份之間商品市場是否趨於整合?鑒於此,深入研究金融發展、對外開放與區域市場整合三者的關係,對於更好地發揮“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金融助力作用,促進區域市場整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區域市場整合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2000年,國外兩位學者先後就中國國內市場整合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判斷,其中Naughton(1999)指出隨著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持續推進,中國國內市場總體上是趨於整合的,而Young(2000)則認為中國國內市場分割是中國漸進式改革和中國式增長不可避免的代價之一。這兩種不同觀點引發了海內外學術界關於“中國國內市場是否趨於整合”的一場延續至今的爭論。支持Young的研究包括:Pocert(2003)實證得出中國區域市場趨於分割的結論;Chow(2003)研究表明中國地方政府保護和企業尋租的“合謀”導致了國內市場的分割;Amiti和Javorcik(2008)則認為中國國內市場存在較為嚴重的非正式貿易壁壘,中國區域市場處於分割狀態。在此基礎上,國內學者們紛紛從各個角度探究中國國內市場分割的原因所在,其主要觀點包括:中國式分權下,經濟激勵和政治激勵促使當地政府為經濟增長而相互競爭,采取“以鄰為壑”政策對本地市場進行幹預,導致市場分割(王鳳榮等,2013);產業政策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激勵當地政府放棄地區貿易壁壘,帶來國內市場整合(林文,2011);行業協會的發展和職能的明確也可以提高國內市場整合程度(應瑞瑤等,2004);在總體市場不斷走向一體化的進程中,較低的經濟開放水平加劇了市場分割,但隨著經濟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區域市場趨於整合(陳敏等,2007);金融抑製下金融部門對異質產業部門提供趨同的金融支持,軟化了區域市場分割的資源約束,形成區域市場整合的阻力(孫濤等,2015)。
學術界現有研究成果奠定了本研究的邏輯起點,但也存在著一定缺憾:一是已有文獻中較少從金融發展視角來考察區域市場整合,且未將對外開放這一重要因素納入金融支持區域市場整合的研究框架;二是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對外經濟開放與對內市場整合麵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尤其是“一帶一路”規劃出台後,金融發展在這一戰略規劃下如何作用於國內區域市場整合亟待研究。鑒於此,本文基於2003-2013年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沿線18個重點省份省際麵板數據,對我國金融發展、對外經濟開放與區域市場整合之間的關係展開研究,力爭揭示“一帶一路”規劃視角下金融發展、對外經濟開放與區域市場整合的新型關係,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可供決策參考的理論依據與經驗支撐。
模型與變量
(一)模型設定
本文旨在研究金融支持、對外經濟開放對區域市場整合的影響,設定如下計量模型:
lnINTEi,t=c+β1lnFINAi,t+β2lnOPENi,t+ lnCVi,t+f i+εi,t (1)
其中,t為年份,i(i=1,2…18)為地區,INTE表示區域市場整合程度,FINA為金融發展,OPEN代表對外經濟開放,CV為其他影響控製變量,c為截距項,β、為相應變量彈性係數,εi,t為隨機擾動項,f i表示非觀測的個體固定效應。參考姚博(2014)的研究,主要考慮以下3個控製變量:政府支出規模(GOV)、交通設施(TRAF)、地區經濟發展(DEVE)作為控製影響區域市場整合的其他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最終的計量模型設定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