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進城務工人員帶動網購市場發展
2013年全國農民工達2.7億人,他們在大城市更有機會接觸和參與網購,當他們回到農村,不僅增大農村網購的消費水平,同時帶動其他人對網購更深層次的認知。30.60%的網購群體中有外出進城求學經曆,25.82%的有外出務工經曆,二者經曆都有的達26.58%,說明農村正在接觸互聯網和網購的正是這部分文化水平相對較高、見識較廣的人群。隨著農村城鎮化建設腳步的逐漸加快,政府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支持力度的加強,農村流失的青壯年會逐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農村消費人口將進一步向年輕化、知識化、職業化轉移,這將大力促進網購在農村地區的盛行。
農村網購發展對策研究
(一)擴大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推廣網上支付、重點發展移動支付
從我國農村的金融生態來看,郵儲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較多,但很多商業銀行由於開設網點成本高企,並沒有把網點大量鋪向農村。商業銀行可以試點農村,擴大覆蓋麵,開展各項業務優惠活動,提升農村居民金融消費意識。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穩步推進,農村個體貿易發展迅速,對於資金的流動性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現金交易存在諸多弊端,金融行業需加大網上銀行的宣傳力度,推出一係列方便快捷的業務流程,使農村網民能真正受益。移動互聯網浪潮來勢洶洶,智能手機的普及讓手機成為農村居民的主要上網設備。相比於電腦,手機操作具有簡單、快捷、不受時空限製等特點。農村居民時間的碎片化讓智能手機成為支付的首選。金融行業應加大對移動支付的研發投入,在保證支付安全的前提下,讓移動支付朝著“智能化”方向快速發展,逐步培養起農村居民移動支付習慣。
(二)突破重點市場、建設特色農村網購
未來,我國農村網購的主力軍將是80後、90後的年輕一代,他們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通過他們以點帶麵,口碑傳播等方式來影響農村網購的其他消費者人群,充分帶動農村網購的市場活力。供應商、平台商等應重點關注這群新生力量,推出特色化的網購方案。農村網購的重點市場除了重點消費者,還包括重點產品類別。農村和城鎮的發展差異,決定了城鎮網購模式不可能直接複製到農村。要實現農村網購的跨越式發展需要一套適合我國當前農村發展的網購策略:
第一,農村網購渠道多樣化。網購模式的創新很大一部分依賴於渠道創新:建立鄉鎮代購點。鄉鎮代購點相比於傳統的個人網購在某些方麵具有很大的優勢,通過登記農民的需求,定期統一網上團購,這將提高商品質量的可靠性和降低農民網購的成本。通過幫助村民網上代購,讓更多村民接觸網購,普及代購點網絡代購功能。建立村級電商服務站。將網絡平台的商品搬到線下,讓村民們可以真實體驗接觸商品,感受品質。第二,農村網購營銷本地化。農村網購營銷方式應從大眾化邁向本地化。各大電商“下鄉”的同時,可以針對當地進行特色化宣傳,比如鄉鎮路演,將實用的產品帶給農村網購消費者;比如傳統節日大促銷,農村“年味”相比城鎮而言更加濃厚,逢年過節需要大量置辦年貨,實體店貨品的分散性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集中置辦年貨的便利性,相比“雙11”購物狂歡,頗具農村特色的“春節購物狂歡”將喚起農村居民的網購熱情,推動農村網購的快速發展。
(三)構建農村網購與當地電子商務良性循環體係
在關注農村未來巨大的“消費市場”的同時,也要看到它巨大的“生產市場”,構建一個良性的電子商務體係。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將會極大的帶動農村網購的發展,他們將新知識和新方法帶回農村,在政府鼓勵和支持農民創業的背景下,自然會誕生很多基於電子商務的農村小微平台或企業。
著名的“遂昌模式”就是“農村電子商務良性循環體係”的一個典型代表。這種一體化和雙向流通的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電子商務生態係統,包括網商、服務商、供應商、消費者和政府扶持,及社會環境共同構成的共生進化係統,農民通過購買實惠的消費品或者出售自己種植的農產品,直接在這個係統中受益。
城鄉電子商務互動有利於信息渠道的雙向化。趕街模式綜合電子商務的發展一方麵以本土化為依托,增大農村消費者對於電子商務的接受程度,全麵布局鄉村網點,解決“最後一公裏”的難題;另一方麵,作為農村電子商務平台的代言人,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增加了農村創業者以及消費者與供應商、服務商、政府等的砍價和合作能力,進一步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其可複製性,這種可複製性給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可能,也節約了時間和成本。
總之,構建農村網購與當地電子商務良性循環體係,增強信息渠道、物流渠道的雙向化,構建網商、服務商、供應商、消費者和政府扶持的一體化,是充分挖掘農村網購市場的重要發展策略。